《虚土》是一部反映当代农村生活的小说,通过描写农民的苦难和心酸,展现了农村现状的残酷和现实。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情节曲折,引人深思。通过阅读这部小说,让人对农村生活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不易和艰辛。
虚土读后感第一篇
这是一本非常不像小说的小说,全书以碎片化的方式,不停的视角转换,看起来随意但不婚乱。语言诗意优美,且有大量象征色彩,讲述了虚土庄的故事,亦真亦假,用最梦幻的方式书写最真实的故事。 我想这或许是一部关于轮回的小说,作者借不同人物,他们不断地离开又回来,似乎脚下的土地始终牵引着他们,似乎人的一生又在不断地轮回中走向虚无,这其中倾注了作者对于生命和土地的思考。或许农民对于土地的关系,总是不断地想要出走,却又永远离不开,不论虚土庄的人跑了多远的路,他们最终还是要回来。 有趣的事,作者还在书中提到了他真实的故乡黄沙梁,黄沙梁作为刘亮程的故乡,在他的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中作为真实的叙述对象,而在《虚土》中,刘亮程是这样写黄沙梁的: “黄沙梁也叫一个人的村庄,或者叫没有人的村庄。它是一个人讲出来的,讲的人也不在村里。 那个人讲述时,村里好像有一个人,站在村子的某个地方,把看见的一切说给我们。可是,当他讲述完后,听者发现村里仍旧没有一个人。 讲述者没说人去了哪里,或许他对人不感兴趣,或者人全走光了,剩下一些会干活的牲畜,料理着村子。” 这是一位作者不同作品之间的互文,在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作者的某种小幽默。刘亮程把真实的黄沙梁写成了他自己“讲”出来的,但我是这么理解的:从来就没有什么故乡,我们的故乡都是属于自己心底的,黄沙梁是真实存在的,虚土庄才是作者讲出来的,但我们每个人记忆中的土地,都可以说虚土。
虚土读后感第二篇
通过童年停留在5岁的孩子的视角,看到“我的生活被别人过掉了,像蒲公英花四处散开,很多个我去了远方”,所有人往老年走,他独自回头去过自己的童年。童年是我们的陌生人。
虚土庄让人感觉是世界的缩影,好像每个人的来来往往没有人关心,可能会有人问羊到哪里去了,狗到哪里去了,但是少掉一个人没有人问他。密密匝匝的狗吠声是这座村庄四周的围墙,驴鸣是中间的粗大立柱,鸡叫是漏雨漏星光的顶棚,牛哞是深褐色的土地,马嘶是向外推开又关上的门和窗户,是一种光明。
虚土庄从建立没有干一件与生活有关系的正经事,虚土庄把劳动的事情都放下了,他们在做跟自己心灵有关系的事情,每当刮风的时候会驾一辆顺风马车,他只是在不断地远去再回来。这个村庄,有什么可能说的呢,即使从一棵草一只鸡说起,也会没完没了讲下去。把一只鸡或一棵草的事讲完,村子的事也就讲完了。甚至从一粒土说起,也能把一个村子的事说完。当然,要从一个人说起,也行,说到最后也还是到一粒土为止。不过,不同的人会说出完全不一样的村子,因为每个人记住的,全是不被别人看见的梦。
虚土读后感第三篇
这是一片留着意识中的土地,名叫虚土,亦真亦幻的戈壁滩沙漠中的小村庄,文中不止一次的提到“我”只有五岁,其他的年岁不知道被谁过掉了,小说就以一个5岁儿童的视角,梦一样的语言,把支离破碎的梦境,组合成这个小村庄数百年来人们最朴实的生活,串联起这片虚土上,一个个一辈子追着一片叶子跑的人生,饥荒、贫困,日复一日的迁移生活。最真实的生活犹如梦境一样的不真实。也正是这些犹如梦境般的生活片段编织成5岁的“我”看到的听到的最真实童年。 那个村庄的天可能从来都没有亮过,读者却在字里行间跟着我童年的梦境莫名的悲伤。一扇扇糊不住的窗、一个个为了生计不得不一次次离开村子奔波的人们、再也回不来的父亲、一声声鸡鸣狗吠、一夜夜能埋住半个村庄的尘土飞扬…… 虚虚幻幻的语言串起了一个似乎真真实实的故事,诸多的隐喻,意识流的写作方式,梦境般的语言,一片片的光影连缀成的胡乱生活着的人生。 梦语言、诸多暗喻的运用,散文、诗的语言写就的“小说”让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的《好的故事》与《狂人日记》,“我”一直只有童年,也许作者保留的是希望过掉的是悲伤。童年可不就是充满着人生美好的希望吗?聋子、瞎子、不聋不哑而又装聋作哑的的人便是对不幸人生无言的抗争。 每一声鸡鸣狗吠都印“我”童年的梦里,也在敲击着读者的心灵,整部作品蒙上一层触不可及的神秘与忧伤,物质生活极其匮乏、生活环境及其恶劣的虚土地上,谁说梦与现实、虚与幻不像庄周梦蝶一样呢?
虚土读后感第四篇
很喜欢刘亮程先生的作品,《虚土》读来给我的感觉就是无限的黑夜,天亮时变成无尽的风沙,时间仿佛不存在,村子、人都是虚幻的。
我想我理解不了黄沙梁,也理解不了虚土庄,一个人心里有什么,他就会拥有什么名字。我始终离荒野戈壁很远,所以狂野的风并不能真的吹到我这里来,吹来的,只是我对现实的无可奈何,只是我怯懦的想逃离。我很难承认这一点,所以在过往时候我心里常出现一个声音:“旷野的风召唤着我,我生来自由,不属于这里,属于远方。”
以自由、爱的名义做任何事情都更容易显得自然,更容易被理解。而当你真的尝试着去了解一个人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每一个人都有着完全不同的世界,谁也不能真的了解谁,最多就是有一部分的重合,剩下的部分各自生长,相安无事。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不是很好,大概率是因为总是在写人的事,又不像是在写人的事。我对一个人如何度过他的一生这种事情不感兴趣,我觉得一个人满脑子想的都是过去的人现在的人过去的自己未来的自己也很无趣。总而言之,没有意识流的写人我似乎都不太喜欢。一个纯粹的故事,或是一段独白,或是思考,一种生活,什么都能引起我的兴趣,但这种说不出的文体我不是很喜欢。
生活无时无刻都有惊喜,我总是不知道明天又会发生什么新鲜事,这样其实很好,可以填补很多我以为我 不会有的空虚。一个人心里总要装着点什么很重要的东西,一旦什么都没有了,就会浮在半空,没有方向地乱撞,迷失的很绝很不愉快。
我每一天都很满,有无限多的事情要忙碌,只有忙碌才能让我停止思考,我现在很不适宜思考,因为现在的我脑子里总是一片空白,心里强烈地索求着些什么,双手却什么也抓不住,也不知道往哪里抓,这样的感觉让我想把自己藏起来,想把自己藏起来这件事中带有较强的自我否定。我会忍不住问自己为什么,为什么我永远是一个人,为什么别人炙手可得的幸福在我这里永远是遥不可及,这些为什么想多了人容易EMO,所以还是忙碌比较好。
这个月开始迷恋鲜花,在客厅、厨房、书桌都摆了好多花,看着花朵吃饭,看小猫对着花朵张望,在视线所及的地方,要有鲜花,它们很能安慰我。让我相信,我眼前就有这么美好的事物,这个世界真的没有太糟。我总是把所有话都对自己说,我自己都不能完全理解我自己。
我很担心,我觉得这个冬天会很漫长,春天的样子我都不敢去想象,遥远得像是另一个世界,下一个春天来临时,我会是什么样子?冬渐渐近了,我什么都没准备,寒冷的时候如果有猫是不是会好一点?
亲爱的世界,我该往哪个方向走?
虚土读后感第五篇
认识刘亮程是因为那本《一个人的村庄》,讲述了他与村庄一辈子的变迁,他给村庄赋予了另外一种意义和生命。让一个离开故乡多年的游子产生了共鸣。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非常的深刻:“一个人心中的家,并不仅仅是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而是长年累月在这间房子里度过的生活。尽管这房子低矮陈旧,清贫如洗,但堆满房子角角落落的那些黄金般珍贵的生活情节,只有你和你的家人共拥共享,别人是无法看到的。走进这间房子,你就会马上意识到:到家了。即使离乡多年,再次转世回来,你也不会忘记回这个家的路。”
刘亮程写故乡,用朴素博大的文字打动了太多人的心灵,让我们从身体到灵魂相互认领,认领对故乡的那一份情感。
而这本《虚土》,是我第一次看他的小说,是由无数故事编织组成的唯一的故事。
你一个人在童年,一动不动。我们被你扔到中年,又扔到老年。越扔越远。
在这本书里,有无限的惆怅和哀愁,一个长不大也不想长大的孩子,也怀疑自己根本就没有出生,好像只活在了五岁。
“我”站在五十岁的年纪里审视自己,发现自己从五岁之后再也没有长大,我们在未来遇见的,都是过去的自己,在陈年的回忆里,是谁在过我的一生,我又在重复着谁的生活?
“我在慢慢认出度过我一生的那个人,我会知道他的名字看见他的脚印,他爱过的每样东西我都喜爱无比。当我讲出村子的所有人和事,我会知道我是谁。”
说实话,这本书我读了一遍之后没有读懂什么意思,直到我读了第二遍,其实作者想表达就是在现实与梦境之间交织,在半梦半醒的心理状态下睡去,等到醒来,发现村庄的人都老了。看别人的生活,也是自己的生活。
那个长不大的自己,在五岁以后的年月里,活着另外一个自己,他娶妻生子,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年复一年把身体熬老。
在自己设想的虚构世界里,有一种现实的荒诞,感叹活着的意义和生命的力量。
仿佛在说白天戴着面具生活,只有到了夜里才可以卸下伪装。
活成了一个我不认识的大人,而我又是谁的童年呢?
虚土读后感第六篇
这是我看的第一本刘亮程的小说。说它是本小说,其实真的和我们平时看到的或者脑海里认知的小说不太一样,但这里面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有的是一个虚构的虚土庄,和在虚土庄生活的人和物。
曾经,对于自己能入坑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感到不可思议,那是因为一来我对散文丝毫不感兴趣,从来都是远远避开,也不会觉得自己会喜欢看一本散文。二来,像我这种平时只喜欢看不用动脑的且情节曲折的小说的人,好像和平平淡淡的乡土文学是两个时空,永远不会交汇。
越是想不到的,越是会变成现实。忘了是哪一天,也忘了是在什么情况下拿起的《一个人的村庄》,就这么一页一页地看完了。合上整本书的一瞬间,感觉自己从头顶到脚跟都是放松的,整个人都沉浸在刘亮程带有泥土气息的文字里,村子里的一花一草,一狗一驴,都变得会呼吸会说话有思想,农村生活是漫长但不无聊的,是平淡但有趣的,想起了小时候放暑假时回到农村姥姥家,“爬高上低”的时光。
这段读书的时光带给我的惊喜太大了,于是,这次我义无反顾地拿起了《虚土》。刚开始看的时候,总是看不懂。主人翁是一个5岁的孩子,但看的时候总是感觉,这个视角中没有正常5岁孩子的天真,总是充满了迷茫。
后来是自己换了一种角度——不把这本书当小说去看,不再关注一个人的生活历程,也不在关注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而是将这本书当成一篇有着刘亮程自己风格特色的长篇散文去看,然后慢慢地,就逐渐理解了虚土庄的存在、生存和繁衍。
有时候觉得虚土庄飘在半空中,是虚无缥缈的,原因就在于这本书中采用的叙事结构不同于以往的小说,庄里的一人一物、一言一行,都带着些许荒诞的色彩。有些人物出场了,但是似乎也没有起到推进情节的作用,也没有关于这个人物的发展变化,TA就在不知什么时候默默消失了;有时候看,却觉得虚土庄扎扎实实落在地上,是一个真实存在的村庄,这是因为庄里的一草一木都是日常见到的,刘亮程特有的语言也带着朴实和地气。整本书充斥着这样的虚幻与现实,让人有一种游离又深入之感。
我给自己的解决办法是:看这本书的时候,用一种看散文时的闲散心境,不为了读到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只为了在闲暇时间,整个人都处在一种很安逸的状态下,去感受虚土庄里的日日夜夜。没有目的,只为了一段旅程。
最后想说的是,刘亮程的文字很刘亮程,刘亮程的作品也很刘亮程,他有他独特的魅力,当你开始看一本署名为“刘亮程”的书,那么,欢迎你开始走进刘亮程打造的“刘亮程宇宙”。
虚土读后感第七篇
再次读到刘亮程的小说,我只有一个想法:果然是永远的神,你可以永远相信刘亮程!刘亮程是新疆作家,是一位硕果累累的大作家,也被誉为自然文学大师。他的文字极有能量,也极为有灵性,这种将对土地充满极度热爱和眷恋之情妥贴地写入字里行间,写入人骨子里的描摩方式,在整个现当代中国作家中,你再也找不出相类的第二人。当然,同为新疆作家的后起之秀李娟在风格有类似之处,他们的作品都值得我们深入阅读。
“虚土”二字在《逸周书·文政》中有句子言“无由不通,无虚不败”。虚土,即荒芜之地。还有一重解释是将墟这个字拆开为偏旁的“土”和“虚”,反过来就变成了“虚土”,“墟”字本意是大丘,大土山。这样的大土丘,可以视之为作者心目中的村庄所在地。再将虚字引申来看,又有薄弱、空隙、孔洞、浮华、空泛、没有根据、不可捉摸、不真实、浮浅等意义。这些意义背后可以作为作者笔下老村庄印象:如今的村庄常常是空无一人的,曾经的繁华热闹都像隔着一层梦;如今的村庄一切都像是筛子,到处漏风,再没有从前的密实和耐用;如今的村庄也是孤单的,像还身处其中的人,都老了,什么也干不了了,所有的存在变成了虚无的意义。在刘亮程眼里,虚土是自然的土,是还没有被人踩践踏的土——那么,千百年来,又有哪里的土没有人活动的足迹呢,也只有远远的儿时记忆里,在梦里才有这样的存在吧。自然的土,这种念想,如今自然如梦一样是空的。
刘亮程用“虚土”二字为名,应该也寄托着对祖祖辈辈生活村庄的追忆,环境、人、动物、听到的风声、雨声、看到的颜色、植物的动静、大地的叹息、老旧的物什.......目之所及,神思之所触,或者兴之所致,梦之所牵之处,都是一片无穷无尽的情怀。这情怀里有悲悯,有伤逝,有怀念,有劝慰,有沉静。就像《道德经》中“致虚极,守静笃”的意念,当心和灵极度虚与静时,人的精神也变得笃定,人与万物,与道理法则也愈加融和,最后和光同尘。乡土的意义,家的概念不就是在这里吗——守望的永远是心中的那片再也回不去的热土。
喜欢刘亮程文字的空灵和穿透力,这种空灵引领我们调动所有的感官(眼耳鼻舌身意)一起振荡,在与文字共舞并重新编织的画面里一次又一次叩问灵魂,深深触动。便是刘亮程本人也说,这是我个人“喜欢的一本书,我写了一个如梦的世界”。
“夜晚讲故事的人,都坐在灯下,说出来的话被一句句照亮”。刘亮程不是守夜人,并不会一种黑暗中的语言,他的话更适合阳光下倾听,听那一段段自己以前不知道的生活。生活细密又琐屑,这些生活如风,即有开始,又自带归途。
刘亮程创作这部作品,最开始是想构思一部传奇:外乡人来到新疆,一点点在荒野上建起自己的村庄,但是写着写着,从这种带着明显时代气息的移民改造史变成了人类对土地的眷恋史,命运史。刘亮程说,“人到一定年龄以后,都有深层的恍惚感,对生存的不确定,对生存的疑问和怀疑。尤其虚土整个场景置身于新疆天地间的小说,他有时间的空茫感和空间的空茫感。”
人,土地,空间,生存和梦想,这些关键字之外,是一些独特的人和他们的生存状态。小世界里的荒诞,虚的灵魂,就像“人走着走着就忘掉目的,随便着在一个村庄里住下来,生儿育女。”
读这样有张力,有灵性,有寓意的小说是需要勇气的,因为你不能被里面的灰暗淹没,你要能发现那些灯下故事里的光亮,你要成为可以自燃的火种,至少照亮自己世界。
虚土读后感第八篇
“下一阵风会吹落书上的哪片叶子。
吹落的叶子会飘到哪个村庄哪片荒野。”
《虚土》由无数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写就的都有如散文一般,最终融合成唯一的一个故事。故事中的我,五岁时候看着虚土庄里的人远去,我还看到我也坐在马车上回首看着这个空荡荡的村庄,以及被遗留在村庄的我。五岁后来的人生,有人替我长大,他们都在变老,我却再没有长大,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了属于他们也属于我的一生。
守夜人的故事是很神奇的,守夜人一家人都生活在夜里,夜晚守护着这个村庄,白天陷入沉沉的睡眠。随着时间流逝,他们和村庄里面的其他人已经分隔开来,他们再也不会走到白日里来。“每个村庄的夜晚都不一样。因为村里的人不一样,发生的事就不一样。做的梦也不一样。”守夜人守护着不同村庄的不同夜晚,他们比谁都了解他们守护的村庄。他们在别人入睡后,走别人走过的路,看别人没看过的风景,最后也消失在每一个黑夜里。
黑夜对我们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从对于黑暗的恐惧,再到梦乡的甜美,每个人读会在入睡前想,今夜会梦见什么呢。是否梦中那相似的生活才是真实,哪一个人生才是梦境,如果我分不清梦境和现实,是否只是生物钟错乱。不过,正是黑夜,让人们的脚步停下,黑夜将人们不知疲惫的双脚钉在原地,由天上闪烁的星星作为看守者。所以每天早上我们醒来,都会发现自己还在原地。
虚土庄好似就是“我”五岁梦境中的一个村庄,在这个村庄里,美育人停下自己的脚步,没人格都在到处不停地走。大人们忙碌着出去再回来,去每一个有事情要做的地方去做事情;车户随着每一阵风去往每一个地方,风起时走,风停时歇息;瞎子用自己的手走遍村庄的每一个角落……
每个人都在不知疲倦地往远处走,穿过一座又一座的别人的村庄,行走的路将他们的命拉伸到无限长,他们活在路上,也死在路上。那些死亡被掩埋在路上的尘土里,渐渐就看不见了。路上的风带来属于故土的尘土,可是走掉的人只会往更远处走,他们只会死在更远处。而他们对于故乡的思念,就被风又带回到他们的故土,吹动房屋上的瓦片,带来细微的声响。
被架在土梁上的虚土庄,不断有人来,也不断有人离去,整个村庄的重量不断增增减减。每个人活着的时候都在离开一些事物,即便正在做那些事,那些事情也在远离他们,他们不能留下一丝一毫。但是死亡的时候,却包含了他们一生的重量,那些过往的痕迹都永久地留在了他们的身上,随着他们的死亡,那些过往逐渐弥漫在他们周围,令周围的空气都沉重了起来。
虚土读后感第九篇
看到《虚土》一书,书名就很令人好奇。虚土的释义是松土。而谈到缘何用“虚土”二字命名时,作者刘亮程这样说到:“虚土是荒野的土,在新疆的荒野上有大片的虚土,都是盐碱地,虚土是一种自然的土。新疆还有另外一种土是塘土,用脚步塘出来的土,虚土是自然的土,塘土是人为活动出来的土。”其实,以此描述作者的故乡新疆偏远的地方人们生活的状况。他们的生活状态、喜怒哀乐、人情世故……总之,生活的故事很多很多,而无数的故事又织成唯一的故事。
全书的叙述者有两个视角。一个是五岁的“我”,而另一个却是五十岁的“我”。于是,便有这样的疑问:“之后的那些年月,是谁在过我的一生,而那些从我身上流走的时光,又是被谁过掉。”而这些只有安安静静地读下来可能才会在你的内心有答案的回音。
心理学上有个名字叫做“原生家庭”,幼时的成长环境对成年的影响颇大。而在成年后实际生活中面对所有情况的反应都能从幼时的经历去寻找到蛛丝马迹。而《虚土》中的两重视角的描绘也许能从某一个角度印证这种理论。回想一下,我们多年匆匆忙忙、辛辛苦苦奔的生活,有些就是年少时梦想的种子或是缺失的部分。于是,我忽然理解了打开书后看到的第一句话“我们在未来遇见的,全是自己的过去。”细加琢磨还真是颇有意思。
作者刘亮程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乡村哲学家”,很多篇作文收入中学、大学语文课本,足见笔力之深厚。因为作者在新疆成长,对那里的生活全景有着深刻的认识,因此笔端“流淌”出的文字也是饱含着感情,字字句句都十分朴实。仿佛他和你就落座在一个老院子里,坐着一把藤椅,对着你将故事娓娓道来,丝毫没有突兀,反而有更多的亲切之感。
初读完《虚土》总有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就是你既能够理解却又没能理解的很透彻。结构上看,又不似传统意义上的小说。但作者却这样陈述“这是我写的最困难也最入情的一本书,几乎不能完成”,是什么样的情感才能让作者如此投入?细细品来,书中的每一个村庄、人、桥、榆树、事情乃至日日夜夜都承载着作者的情感和对外界的认知。
书中一些句子写的很生动:她把油菜种子绑在蒲公英种子上,一路顺风飘去。把榆钱的壳打开,换上饱满麦粒。她用这种方式向远处播撒粮食,骗过鸟、牲畜,在漫长的西风里,鸟朝南飞,承载麦粒、油菜的榆钱和蒲公英向东飘,在空中它们迎面相遇。鸟的右眼微眯,满目是迅疾飘近的东西,左眼圆睁,左眼里的一切都在远去。
也许有些句子、段落我们不能准确理解。但是,和土地之间的感情无论在哪一篇都能真切感受到。全书结尾是:我看见一百年的岁月开花。表达着一种希望和传承吧。
虚土读后感第十篇
虚土梁是一个虚构的村庄,但我觉得这更像是刘亮程对自己人生的一次回顾,一本具有寓言故事色彩的小说。
之前看到刘亮程老师的采访,故事的开端与他自述几乎一摸一样,是一个由甘肃河西走廊去往新疆的故事。在故事中,主人公是一个五岁却不会再长大的孩子,“我的人生被其他人过掉了,像蒲公英一样四散开来”,带有一种关于命运的思考。人生究竟会落在何处,会飘向何方,似乎没有答案,就像书中一样,总在梦里轮回。
比起《一个人的村庄》,《虚土》弱化了地域上的特点,而虚土梁上的人才是刘亮程笔下关注的焦点。当一群甘肃人跋山涉水来到新疆,对这片土地一无所知,要在此之上建立起自己的村庄,这其中会发生怎样的故事,人会有怎样的变化。借由“梦”和我的视角,故事被分为24个段落,连接并不紧密,最终却拼在了一起,详尽地展现了虚土庄的每一个人,每个人似乎并无关联又互相影响着,命运使每个人都紧密相连。每一个段落都能感受到独特的视角,叙述者仿佛置身境外纵观整个景象,沾染上乡野里切实的灰尘,脱俗与入俗的美兼而有之。
在故事里,人是由宿命与命运安排的。每个人都在追寻着自己的自由,但事实是并没有什么真正的自由存在,人总能在未来遇见自己的过去,而过去又有自己的出身所联系。守夜人只能昼伏夜出,白天睡觉,夜晚守卫着整个村庄的同时经营着自己的生活,后代同样只能继续成为村庄的守夜人,甚至于守夜人的媳妇都只能在夜晚生活。当其他人闻鸡起舞之时,守夜人才可以安稳进入睡眠。但当一切被规律被打破,“我”由一次晚归将守夜人的儿媳带回到白天,一切都改变了。年轻的守夜人整晚寻找自己的老婆,甚至找到了邻村,却从没想过她已经去到了白天的世界。但最终绝望地发现再也在夜晚找不到人时,守夜人离开了村子。从此,虚土梁再也没了守夜人,每个夜晚都无人值守。
书里人物对自由的追求与人物被命运的捉弄随处可见,这一切都发生在虚土梁的村民身上,那书名里的“虚土”到底想表达什么呢?
刘亮程老师在采访中说道,虚土是荒野的土,在新疆的荒野上有大片的虚土,都是盐碱地,虚土是一种自然的土。新疆还有另外一种土是塘土,用脚步塘出来的土,虚土是自然的土,塘土是人为活动出来的土。虚土就是发生在新疆荒野村庄间的故事,既有现实世界的,也有面对世界时的心理状态。人们在寻找一生的方向时,命运或许早已注定。我认为,虚土就是最原始的,像荒原一般的梦境,看不到未来也看不清过去,被命运推着往前走的,一种扎根在土里的生活。在虚土梁,群体命运与个体命运交织在一起,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读完全书,彷佛走过了人的一生。有一种说法是人的一生是对称的,当你七十岁了,可能你又回到了十七岁,甚至会过得更快,当一切归零,死亡可能是一个新的起点。所以,谁又说五岁不能走过一生呢。
虚土读后感第十一篇
别看“我”只有五岁
——读《虚土》
文/苇眉儿
在众多的作家中,刘亮程是其中独树一帜的一位。说起乡土文学,那就不得不提一提他,毕竟刘亮程在乡土文学中占有很重的比重。在其个人简介中,这方面也得到了印证: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乡村哲学家”。
很久以前,就看过他的《一个人的村庄》,那时就被他素朴沉静而又干净深远的文字惊艳和震撼到了。而这本《虚土》,也以同样的方式再次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和长久的沉默中,毕竟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节奏迅疾的社会中,很能有一方生命的绿洲,来体验村庄、田野、炊烟、草垛、牲畜、草木、花朵、衰败、死亡、轮回……等属于土地的一切,并且又远在这一切之外,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查阅资料得知,刘亮程写《虚土》的时候已经四十多岁,这样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尴尬年龄,他写生命的茫然他写时间的局促他写村庄的困惑他写生他养他的土地,用最真挚的语言用最直白的呼告,故事的主题让读者心窝子一紧,直戳内心深处:一个五岁的孩子,早早看见自己的一生被别人过掉,自已又将过着谁的一辈子。
我深信,刘亮程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农民作家。这里没有一丁点儿瞧不起他奚落他的味道,反而是由衷的发自肺腑的敬佩和钦羡。我自己也会在闲暇时间写一点文字,但总感觉自己写的文字在无病呻吟。我儿子也经常对我说,妈妈,你应该写点儿有分量的文字,多看看诸如《落花生》《我与地坛》《荷花淀》《母亲的回忆》一类的文章。接地气,有深度,爱土地,用单纯而丰饶的生命热切地体验来自村庄和田野以农民身份在苍茫大地上的生死衰荣,正是刘亮程写作最大的特点,也正是我所缺少并心向往之的一点。
腰封上有句话:“你一个人在童年,一动不动。我们被你扔到中年,又扔到老年。越扔越远。”作者通过一个五岁孩子的眼睛,去观察,去谛听,去讲述,去体验,去跟随,去感触……在逐渐消亡、消失的村庄背后,流露出人的无奈悲伤以及越来越严重的危机感、焦灼感和失败感。没有什么比人精神世界的坍塌更可怕的事情了,这一刻,语言尤其显得苍白和无力。
我喜欢刘亮程富有禅意又绝不拖泥带水的干净语言,“我居住的村庄,一片土梁上零乱的房屋,所有门窗向南,烟囱口朝天。麦子熟了头向南,葵花老了头朝东,人死了埋在南梁,脚朝北,远远伸向自家的房门,伸到烧热的土炕上,伸进家人焐热的被窝”,这是《虚土》一书的开头。他所居住的村庄,就这样不显山不露水地走进了读者的视线。而后,时而清晰,时而模糊,一下一下掐疼读者,让读者清醒并开始慢慢捡拾回自己不知何时已丢弃的深度思考。
书中有一篇文章——《那个生命开花的夜晚》,我很喜欢。通过风声描述女人的一生。风喊遍每个角落,风拉开记忆的帷幕,风在黑漆漆的夜里独自游荡……等到风声把一个人的全部声音送回来,女人的全部岁月就此散开老去。文章的结尾说,一个人的全部生命,一年不缺地,回到故乡。我就知道,生命的轮回始于风也将终于风。
别看“我”只有五岁,不管村庄有多少秘密,都逃不出我的眼睛我的魂灵。刘亮程的《虚土》会告诉你关于村庄关于土地关于田野的一切。
虚土读后感第十二篇
别看“我”只有五岁
——读《虚土》
文/苇眉儿
在众多的作家中,刘亮程是其中独树一帜的一位。说起乡土文学,那就不得不提一提他,毕竟刘亮程在乡土文学中占有很重的比重。在其个人简介中,这方面也得到了印证: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乡村哲学家”。
很久以前,就看过他的《一个人的村庄》,那时就被他素朴沉静而又干净深远的文字惊艳和震撼到了。而这本《虚土》,也以同样的方式再次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和长久的沉默中,毕竟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节奏迅疾的社会中,很能有一方生命的绿洲,来体验村庄、田野、炊烟、草垛、牲畜、草木、花朵、衰败、死亡、轮回……等属于土地的一切,并且又远在这一切之外,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查阅资料得知,刘亮程写《虚土》的时候已经四十多岁,这样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尴尬年龄,他写生命的茫然他写时间的局促他写村庄的困惑他写生他养他的土地,用最真挚的语言用最直白的呼告,故事的主题让读者心窝子一紧,直戳内心深处:一个五岁的孩子,早早看见自己的一生被别人过掉,自已又将过着谁的一辈子。
我深信,刘亮程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农民作家。这里没有一丁点儿瞧不起他奚落他的味道,反而是由衷的发自肺腑的敬佩和钦羡。我自己也会在闲暇时间写一点文字,但总感觉自己写的文字在无病呻吟。我儿子也经常对我说,妈妈,你应该写点儿有分量的文字,多看看诸如《落花生》《我与地坛》《荷花淀》《母亲的回忆》一类的文章。接地气,有深度,爱土地,用单纯而丰饶的生命热切地体验来自村庄和田野以农民身份在苍茫大地上的生死衰荣,正是刘亮程写作最大的特点,也正是我所缺少并心向往之的一点。
腰封上有句话:“你一个人在童年,一动不动。我们被你扔到中年,又扔到老年。越扔越远。”作者通过一个五岁孩子的眼睛,去观察,去谛听,去讲述,去体验,去跟随,去感触……在逐渐消亡、消失的村庄背后,流露出人的无奈悲伤以及越来越严重的危机感、焦灼感和失败感。没有什么比人精神世界的坍塌更可怕的事情了,这一刻,语言尤其显得苍白和无力。
我喜欢刘亮程富有禅意又绝不拖泥带水的干净语言,“我居住的村庄,一片土梁上零乱的房屋,所有门窗向南,烟囱口朝天。麦子熟了头向南,葵花老了头朝东,人死了埋在南梁,脚朝北,远远伸向自家的房门,伸到烧热的土炕上,伸进家人焐热的被窝”,这是《虚土》一书的开头。他所居住的村庄,就这样不显山不露水地走进了读者的视线。而后,时而清晰,时而模糊,一下一下掐疼读者,让读者清醒并开始慢慢捡拾回自己不知何时已丢弃的深度思考。
书中有一篇文章——《那个生命开花的夜晚》,我很喜欢。通过风声描述女人的一生。风喊遍每个角落,风拉开记忆的帷幕,风在黑漆漆的夜里独自游荡……等到风声把一个人的全部声音送回来,女人的全部岁月就此散开老去。文章的结尾说,一个人的全部生命,一年不缺地,回到故乡。我就知道,生命的轮回始于风也将终于风。
别看“我”只有五岁,不管村庄有多少秘密,都逃不出我的眼睛我的魂灵。刘亮程的《虚土》会告诉你关于村庄关于土地关于田野的一切。
虚土读后感第十三篇
对于曾经与土地亲密接触过的人来说,当今社会界定“乡村”和“农村”的两个词汇给人的感觉很不一样,“乡村”给人一种有温度的包容情怀,而“农村”与“城市”相对,是很直白的表述,骨子里却多了一些暧昧的轻视成份,让人萌生出一种压抑且失落的情绪!
所以在一直关注乡村的文学中,大多是以支离破碎的文学在描述乡村的时候居多,但终究和记忆中的那个土地上的事物相差得很远,直到看到刘亮程的这本《虚土》,那些依稀相见、徘徊在心头的很多熟稔的记忆,在诗歌化的文字中一点点洇湿开来,可以让读者一直追溯至童年的某个黄昏、某个清晨看雪夜后封门的壮景,以及春天的西北风里,裹挟着漫天飘散的黄色沙土,年少的我,在乌黄的午后的滚滚黄尘中,可以直视并惊恐看着明晃晃的日头,感觉到末日的即将到来!
刘亮程,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他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成长,阅读并深深地沉浸在乡村的每个生活细节。他的文字游刃有余地徜徉在乡间,注视一年四季的乡村变化,给乡村动静相宜的一种诗意且精辟的解读!
5岁的“我”洞达虚土上村庄的每一个日日夜夜,穿织起来的22段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故事中,“我”深入到每一个虚土上人物,男女老幼,捕捉到每一个人物的梦境,而且“我”能依附在每一个具体的影子后面,或驾驭马拉货,或凿井取水,或在风中随着每一件事物,在游荡,在述说虚土之上的乡村潜意识里的纯净、无欲之美!
而村庄承载着所有的重量之后,也在进行着这片虚土的自我平衡,“我”确实是细致入微,精准描述着,所有在虚土上面的风、云、雨、雪,以及精神世界上的飞短流长,还有那各种各样的梦,以及死亡。吞吐着、奉献着虚土上自己所有滋养人世间的风花雪月、给养,描摹出一幅是乡村原地的三生三世!
《虚土》是一个被精神意识物化的净土世界,她在人世间以千百种姿态存在着,而延续链接的是那在仲夏或者是风雪的夜晚,那亦幻亦真的到处游走的梦,脱离不开乡村的轨道,散发着原生态气息。虚土延续着一座村庄的一生,从迁徙跋涉,直到掘土建屋,筑起篱笆,炊烟在袅袅升起,诗歌化的文字让存在的一切自然而贴切!
阅读作家四年用心抒写的《虚土》,需要极具非常好的耐性,穿梭在“乡村”悠闲的生活里,“人走着走着就忘掉目的,随便着在一个村庄里住下来,生儿育女。”这是乡村上的人物状况,踏踏实实,只要有土地,有粮食,那么生命就会焕发出勃勃生机!
译林出版社出版的这套刘亮程乡土文学专辑之《虚土》,让梦中的乡村充满了记忆温暖,慰藉着游走在城市边缘,早已干涸的我的内心,此时此刻的辽东半岛最南端,早春已然踏入这片热土,举目四望,可以看见黄土地上青翠的冬麦,和鼓囊囊的樱花枝丫,但这些,终不及那个儿时记忆中的乡村,所以感谢作家,让这本《虚土》,涤荡心中的苍白与槁枯,润泽温暖心中的“乡村”的“虚土”!“乡村”情结传承延续,余韵流长,更可以让人们记住这浓浓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