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观后感(篇一)
小说名字上学时候就听说了,只是一直没看过小说。先从这部电影看起。有人说,战争中没有性别。的确,女人们也为战争做出了大贡献和大牺牲。这部电影里,导演根据故事情节需要,一共设置了三次洗澡镜头。纯美。无暇。看了之后,不仅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也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在那艰苦的战争岁月里,总是存在着各种美好的时光。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观后感(篇二)
1942年之夏,瓦斯柯夫准尉(彼得·费奥多罗夫 Pyotr Fyodorov 饰)带领两个班的女机枪手驻扎在一个靠近小车站的村子里。一天,班长丽达(阿纳斯塔西娅·米库尔钦娜 Anastasia Mikulchina 饰)在不远的树林里发现了两个空降的德军计划要袭击苏联腹地的军事设施。瓦斯柯夫带领一支小分队去搜查敌军,成员包括丽萨(索菲娅·列别杰娃 Sofya Lebedeva 饰)、迦尔卡(克里斯蒂娜·阿斯姆斯 Kristina Asmus 饰)、丽达、索妮娅(雅戈尼娅·库兹涅佐娃 Agniya Kuznetsova 饰)、冉妮娅(叶夫根尼娅·马拉霍娃 Zhenya Malakhova 饰)等五个姑娘。但敌人的力量与自然环境的恶劣远比她们想得要残酷,这些美丽的苏联女战士,不得不在丛林中与人数众多的敌军反复周旋......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观后感(篇三)
战争 女人 爱情 生命…俄国人沉重粗犷的叙事笔调把它们叠加在一起的时候,没有太多泪水,沉默至剧终。 还是说人物吧。 想先说加利娅这个所谓的“胆小鬼” 在她战栗地喊出妈妈导致暴露的时候 我恨不得用手紧紧捂住她的嘴巴。转念一想 那恰恰是战争里最真实的惊呼,只有不敢端起枪的她 坦率地保留了作为孩子和女性的脆弱,其他人并非没有,只是懂得“这是战争,战争要的是存活”,痛苦地习得把脆弱和温情掩藏在戎装血渍之下的技能。那些勇敢这样看来太残忍,反而这声怯弱的呼叫,温化人心。 然而勇敢并非不迷人,我很喜欢的角色是热尼亚,尤其是她端枪挺立在岩石上,而后在扫射中坠落。有一束光从背后打在她身上,为这场死亡渲染了格外多的英雄主义气息。这个瞬间忽然想起她在战争里打理长发的样子,想起她一句不羁的“那又怎样”,我觉得这是一个听从感觉的一意孤行的姑娘,她很清楚自己爱什么,然后不顾世俗目光去寻找自己的想要。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观后感(篇四)
(致歉:上一版有些内容忘记修改了,这是新版) 讲真,这么清晰的彩色战争片有点让我不习惯,就像不久前的事情,很不真实。转念一想,战争难道只存在于黑白且模糊的片子里吗?。这么多年来,战争从来没有停过。如今有了彩色的片子,当初战士们的生活更活生生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了。要知道,一个战士,同时也是一个人。 电影的配乐很恰当,增添了悲壮与凄美的气息——这是我对苏联文学、艺术最大的印象。 结尾也很巧妙,准尉仿佛又看到了那几个牺牲的姑娘,接着,模糊的,朦胧的,蒙着一层红色的回忆碎片,好似再也无法寻回的时光。红色,是幸福,是信仰,还是鲜血? “我命令全体战士和我本人坚守阵地,直到耗尽最后一滴血,因为我们的身后是俄罗斯,是我们伟大的祖国。”当时看到这几句,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剧中的苏联士兵,是千千万万个反法西斯战士中的一部分。 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绩永世长存。 世界反法西斯战士永垂不朽!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观后感(篇五)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典型的俄罗斯电影,
浓厚的二战苏联味,
开篇主线的叙述中插叙各女兵的过去,
虽然都很简短,
却把每人的个性刻画的很细致,
所承受的战争之殇也都交代了,
让人可以细细体味,
画质淳朴唯美,
打斗写实惊险,
胜在剧情,
赢在对战争的探讨与反思,
败在和谐式结尾的男主角光环。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典型的俄罗斯电影,浓厚的二战苏联味,开篇主线的叙述中插叙各女兵的过去,虽然都很简短,却把每人的个性刻画的很细致,所承受的战争之殇也都交代了,让人可以细细体味,画质淳朴唯美,打斗写实惊险,胜在剧情,赢在对战争的探讨与反思,败在和谐式结尾的男主角光环。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观后感(篇六)
这些年战争片看的很多,但俄国的战争片还是第一次看。前苏联伟大的卫国战争,有多少故事可以拿出来讲述啊。
影片中女兵的到来源自于长官对准尉的一次戏弄,准尉一再要求驻扎的士兵必须不喝酒且不骚扰女性,于是长官直接派遣了一队女兵前来驻扎,这一命令也暗示了长官对该地的防守并不是很重视。
准尉一开始对这些女兵看不上,认为她们只会胡闹。但接下来的一场炮击敌军飞机的战斗让他对这些女兵的映像有所改观,但他还是认为女兵们意气用事,不该炮击跳伞的飞行员(根据《日内瓦公约》,己方军队不该射击敌方坠机跳伞飞行员)。
之后一女兵意外发现两名德国士兵,于是准尉带领了5名女兵前往追击。但他们低估了德军的人数,对方竟然有16人。于是准尉派一名女兵前去呼叫支援,自己带剩余的人与德军支援。最后身边的4名女兵相继牺牲,前去呼叫支援的女兵也沉入沼泽之中,但准尉还是消灭了敌军,抓住了俘虏,赢得了最终的胜利。
故事的内核如此残忍,5个花一般的女兵对抗16个穷凶极恶的德军,这场实力悬殊的战斗中,她们没有退缩,真的是战至最后一滴血。里面准尉说了一句话,他们不能退缩,因为背后是俄罗斯。这句话应该是引自斯大林在红场阅兵时说的话,我们不能退缩,因为我们背后就是莫斯科。
国家在引进这部电影的时候将里面的两段裸露戏进行了删减,但我认为这样做很可惜。因为裸露戏中女兵美丽的胴体与后面被德军杀害时血肉横飞的一幕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更加衬托出了德军的残忍,让观众对这些女兵更加扼腕与同情,并且肃然起敬。
电影前半段较为温和,夹杂着女兵的回忆,后半段紧张刺激,将女兵与敌人对阵时那种紧张肃杀的氛围展现了出来。
在电影的最后,准尉有机会杀掉三个俘虏,但他没有动手,因为他的内心还有人性,他不是战争的机器。这一幕让我想到了《拯救大兵瑞恩》中汤姆汉克斯扮演的美军,他同样没有对放下武器的德军动手,因为战争可以摧毁我们的肉体,但它无法摧毁我们的人性和灵魂。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观后感(篇七)
别看她长得像天使,穿上裙子就是魔鬼 河的对岸两边一边攻坚,一边保卫,唯独这里,火车会站的地方,静悄悄。在这里保卫的士兵,站岗时不时,更多的是白天喝酒。准尉让上司派些不喝酒的兵过来,最好是不搞当地寡妇和女孩的,最终来的是女兵。 一个个女兵的故事开始了,在这祥和有序的村子背景中,徐徐展开。她们包括准尉以及上一批在这里驻营的士兵的参军,有报效祖国的踌躇满志,有身不由己的被迫上阵,有全家阵亡的无奈生存,有无所事事的唯一道路,有的爱情是一家美满团圆却因突如其来的敌军突击而家破人亡,有的爱情是一见钟情却因前线告急匆匆奔赴的生离死别。在这看似安宁的后方,书写着的却是这些在战火中,在背景里,在洪流下,理想与欲望,人性与理性,青春与经验,带给他们战争的残酷,与个人的不足为道。每个人都希望在最美好的时光里遇上最美的人儿,但事实是,你还能遇上能与你共度一生的人已经让你疲倦的心交给对方了。 我妈妈说:… 不,这里没有妈妈,只有敌人。战争结束了,你才有妈妈。 准尉作为男性对高材生女兵的悼念词,第一句或许男子主义,但后面又何其正确,如果一个人的经历以及她的精神没有留传后世,那她在这世间的痕迹也就被抹去了。 “最主要的是,她能生一大群孩子。一代代的传下去,现在不行了,这条线断了,被剪断了。咱们把位置标好,战后来给她立碑。” 胆小的女兵虽然没有按照下士女兵所说的共青团会议进行批示,而且也没有向法西斯那样对自己的伤兵就地枪决和掩埋,准尉也给了鼓励,但最终她还是没能挡住内心的怯懦,躲避的时候喊了一声“妈妈”,跟之前无数次“妈妈说…”那样,其实她是个孤儿,最终也没能在战争中幸存,被敌人扫射倒下的时候眼睛无助且惧怕,准尉愤而反击射杀了一个法西斯,之后在敌人的丛林徒步追击中愣是跳进了沼泽,躲过了敌人多挺冲锋枪的扫射,还游或者说泥泞中爬行到中间的5平米的岛,死里逃生的这段有点跟前面的风格切割开,但战争有脆弱,有担忧,有残酷,有相视一笑“这个时候按照规矩应该喝一杯”,也应该有热血。 也有白俄罗斯敌占区犹太俄国人被俘虏去工作直至不能工作被打死的女兵家属,也有争分夺秒跑回去营地搬援兵通过沼泽时体力透支一步踩空陷入泥潭憋死而无法发出求救(无论是自己还是在乱石滩上等待援兵的战友)的女兵 人们会问你们这些男子汉,为什么没能为我们的(未来的)妈妈挡住子弹?为什么你们活下来了,却让她们牺牲了?就为了保护基洛夫铁路和白海运河?可那里有人守卫啊,人数肯定比牺牲的五个姑娘要多吧。 别这么说,是保卫祖国,不仅仅保卫运河,我们首先是保卫祖国。(下士女兵想说的是她想说的,不一定是前面死去女兵想说的,但无疑这是最好回答上面问题的慰藉) 结尾其实如果准尉体力不支,被押的3个法西斯反过来打败,或许结局更深刻。但毕竟还是俄国主旋律,最后援军赶到,再补充过来的五个新女兵,准尉看他们的眼神,深远而有魄力,想说的是这个民族不屈而坚定,祖国的脊梁。(ps:虽然前面大半部分的话外音给我感觉好像小时候的英语课文录音带,嗓音磁性而又有序,前面是文艺片,喜剧片,再到后面是惊悚片,悬疑片,战争片,制造了反差但又不违和,静悄悄的村庄,经历过一场差点无人生还且事发地在几公里外的乱石滩战争之后,又重回静悄悄的警戒行动,战争很折磨人)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观后感(篇八)
近日看了一些有着战争背景的影视作品,不同的导演、编剧对于不同材料的组织架构既拥有惊人的巧合,也同样带有鲜明的异质。
(补充,如钢琴师、我是一名教师等等优秀作品,都是透过有着平凡职业的普通人的目光来讲述战争,但又各有侧重。)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改编自瓦西里耶夫的同名小说,是由斯坦尼斯拉夫·罗斯托茨基执导的战争片。本片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名男准尉带领五位女战士在森林沼泽中进行激烈残酷的阻击战,伴随着大量牺牲,小队最终艰难地成功阻止德寇的故事。
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准尉台词里有一段话着实令人印象深刻,我特地翻找典故,发现影片这句台词几乎一字不动地把小说里的原句保留了下来:
“在战争时期,这是可以理解的。
“可是以后,到了和平时期呢?
“到那时也能理解为什么你们非死不可吗?
“为什么我不放过这些个德寇,偏偏要采取这样的决定呢?
“如果将来有人质问我:你们这些男子汉怎么搞的,为什么没有把我们的妈妈保护好,使得她们被枪弹打死呢?
“你们为什么把她们交给了死神,而自己反倒平安无事呢?
“你们是在保卫基洛夫铁路和白海运河吗?
“可是那边不是也有保卫部队,而且人数比五个姑娘跟一个带着手枪的准尉要多不知多少倍呀!”
《静悄悄》这段文字,在字里行间想要传达的旨意非同小可。这是作者跳出了准尉的时态,站在回望历史长河的角度,假准尉之口而发自肺腑地,对良心的声声叩问。
他是迷茫不解的,因为他看不透战争到底因何而持续。
难道你们都看不到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在“战争“这两个字的夹缝中白白消陨吗?这是他心底最无助的呐喊。
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将“人类、生命、和平”这样大的一个命题,坍缩到“母亲”这个鲜明的形象之中。这样小大的处理,让那些牺牲的冰冷数字,骤然充满千万种可能,而读者又会瞬间意识到,由于战争,这千万种独特的活法都顷刻荡然无存。来自虚拟语态的强大冲击,永远是启迪深思的最好契机。
对于战争片来说,炮火横飞、硝烟弥漫、血流漂橹是必不可少的元素,但战争的残酷永远不应当是作品的落脚点。如果仅仅把影片迫真的血腥视觉还原效果作为任务完成的指标,那这部战争片是极其不够合格的。
描写战争从来不是为了标榜炮火,战争片的落脚点永远是对生命的敬畏。具体而言,这种精神可以是人性光辉,可以是良善未泯,可以是民族同声同气,可以是个人宁死不屈,可以是对暴行昭昭然揭露……
当然,可以是对和平最纯粹的诚挚祈盼。
2021.9.4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观后感(篇九)
没人能说的清楚,战争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经历过战争的人不愿意提起这段苦痛的回忆,而那些旁观者总是会从影视剧中寻找一些自以为是的蛛丝马迹。影视剧虽然虚假,然而却能让更多人了解曾经的历史过往。我们想要看到真正的战争,就必须从看到那些被升华了的故事开始。战争是什么?是杀戮,是离别,是白发人送黑发人,是早逝的生命。
战争是什么,这个问题依旧没有人能很好的回答,但战争意味着什么,胜利到底是什么意思,或许我们能从今天给大家分享的电影中寻找到一个答案,这个答案或许不会让人满意,然而却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本片就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这是一部翻拍同名经典影片的俄罗斯电影。时过境迁,曾经的社会主义强国苏联早就不复存在,然而曾经的二战中,那些为了保家卫国牺牲的红军战士们,他们的精神依旧会在和平年代,长久的保存。
1972年的那部经典电影,对于老一辈的观众来说可谓是万人空巷来形容它的影响力。任何一个经历过那个时代的国人对于这部电影本身就不会陌生,即使是你没看过这部电影,但俄罗斯经典歌曲《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路上》基本上大多数老一代的国人都耳熟能详。而这部影片就如同之后被传唱的经典歌曲一样,永久的留在了国人的心上。
一个失意的年轻中尉,一群洋溢着青春气息的苏联女兵,他们要去执行一项任务,而这项任务很明显是生死未卜之途,他们能否完成这项任务最终凯旋,这是本片需要讨论的核心,围绕着这个核心,本片发生了一些故事,一些超越了人类情感之外的故事,同时也是超越了如今的电影叙事框架之外的故事。
如果一个现代导演去拍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话,一定会对其中的某些情感大书特书,然而这些情感真的代表了一切吗?很显然,就本片的故事大纲来说,情感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环,真正支撑起这将近两个小时的故事的还是红军战士的精神力量。而在1972年上映的原版中,该故事进行了三个小时之多。这么长的故事如果真的是围绕着情感去展开,未免也太滑稽了,正是因为还有其他的精神存在,本片在翻拍之后,依旧留有经典的气息在里面。
首先,本片呈现给我们的是战争的残酷,虽然没有太多的时间为我们观众展开本片中的这几个人物聚集在一起的各自的背景,然而本片所呈现出来的依旧是能从零星的回忆中找寻。战争摧残了母亲,战争带走了孩子,战争让无数的家庭为之牺牲,战争让太多灵魂无处安放。正是这些各种各样的原因,这几个女兵才能走在一起。可能这个时候观众们就要问,男人都死光了吗?为什么要让女人和小孩参与战争?
很不幸的告诉给大家一个消息,整个二战期间,苏联减少的人口差不多两千七百万,大家别看这样一个数字看起来并不大,实际上,当时的苏联整个人口规模才有1.6亿,而将近三千万的死亡也就意味着全国五分之一的人为了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牺牲。正因为如此,才会有千千万万的正值花季的少女们被迫参战,因为男人真的不够用了。而后期的苏联时代,基本上没有二十年代成长起来的领导人也是这个原因。因为那个年代死了一代人。
回到本片当中,如果了解了这个背景,大家还会觉得一个准尉带着五个女兵是一个人人都羡慕的场景吗?不是的,永远不会的,这个场景不会发生,也不该发生。他们是去执行任务,他们没功夫谈恋爱,更没有心情看着身边的战友一个接一个的死去,而自己却能时不时的谈个恋爱来排解心中的苦闷。这种场景,这种现代人耳熟能详的场景不会发生。这就是本片的意义,用一个大家看得见的场景去倡导一件大家都看不见的精神,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会觉得不可思议,但这就是二战,这就是战争。
如果没有战争,丽萨等人的命运或许不会被改变,如果没有战争,瓦斯柯夫准尉或许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家庭,但是二战爆发了,他们没得选,他们必须拿起枪站在不熟悉的战场,他们心中没有害怕吗?不是的,他们是没法害怕,没有人愿意去承受这份害怕,但如果他们不去承受,那么最终承受这份害怕的人就会成为身后千千万万的普通民众,如果军人这个时候不去上战场,那谁来保卫和平。
没有谁天生就应该牺牲自己换来别人的安宁,但当这个责任落在自己肩上的时候,这群可爱的人却义不容辞的站了出来,他们或许很青涩,或许很稚嫩,但当他们穿起军装拿起枪,就多了一份责任,锁了一份天真。战争永远值得铭记,那些为了战争而牺牲的人,更值得永存。
……
你好,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