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术语力》是一本富有启发性的书籍,内容丰富全面。作者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解释了心理学中的重要术语,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心理学知识。书中还提供了实际案例和应用技巧,让读者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本书不仅适合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也适合对心理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阅读后,我对心理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心理素养。
心理学术语力读后感篇一
作为一本通俗读物可能还说得过去,但是如果真是想了解心理学术语的话还是算了。
本书明明叫“术语力”,但是在术语方面含糊其辞,存在大量莫名其妙的议论和废话,和一些模糊的、不具有说服力的经验和例证。我还怀疑作者有自我感动的嫌疑。
看图感受一下吧。
有耐心的话也能看,但是读的时候有60%以上的内容是可以跳读或者略过的。
总之建议真的想学习心理学术语的三思,封面做的太有欺骗性了。
心理学术语力读后感篇二
《心理学术语力》——一本心理学科普书,科普心理学常识的通俗方法工具书。由心理学教授杨眉所著,此书包括21个心理学术语,300多个心理学概念,尤其结合生活的心理练习加以辅助,打造属于你的心理学坐标系。 此书第三版是在第一、二版的基础上的升级版本,开篇三篇序言分别详述了作者著作此书的由来始末,读过之后为其专业和精神所感染,有意捞出来叨叨!第三版序言她引入一教授"倒着活"的观点打开故事主题,述说在吸收前人先贤的智慧和知识中,进一步延伸出要具备有“术语力”的概念,才产生了这本《心理学术语力》。第二版序言用“心理关键词”引入,如“再决定”来选择健康,提升幸福。第一版序言说了初衷,作者写此书的目的是,向心理健康的人做心理学知识的科普,让人们具备基本的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方法,让人们因为了解自己,发现自己,把握自己和实现自己而感觉到快乐和幸福,最终送给更多人"一座玫瑰园"。看着三篇序言都有些诗意,自觉非常值得一看,强烈推荐! 此书中的内容非常丰富,以“术语”的形式表达出来,揭示了生活中很多与我们密切相关的心理学常识概念,并相应的做了细致的解析,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还通过大量案例佐以说明,尤其最后用练习题的方式帮助我们以温故操作所学,真正实现通过心理学术语下的行为操作正向引导我们获益。通读完之后,自感心理学的无处不在,心理学对我们个人的巨大影响,学好心理学对我们有多重要! 通过对此书的学习,结合自身的经历,书中的一些术语也给了我很大反响。特摘抄几个分享与大家,助益共同进步。 一、自我觉察。“优势”的学习让我接触到了“觉察”这个词,再次看到“自我觉察”,才知道这是心理学中早有的词。以这个术语做开篇引入,让人不自觉的来劲,喜欢进步的人每天不都在做着这个事情嘛!现实生活中,虽然没有书里这么全面的描述一个术语的应用,不得不说书中同样的案例却每天都在某个个人身上一定发生着。 自我觉察就是可以说是反省、总结、回忆、精进等词的另外一种说法,没有自我觉察就不会有任何一点的进步,甚至都不曾拥有过。 此书中说到自我觉察,从操作上看包括对身体、情绪、行为、心态的觉察,深挖又引入任何个人的人生终极觉察:“我是谁?”、“我从哪来?”、“我将向何处去?”,明确而具体。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的出现,觉察起来根本也跳不出这些范畴。如工作中男性领导的正当批评总有人会曲解,这时就需要对自己的情绪和心态觉察,会对自己有很大帮助。如果还产生了相互辱骂的动作,那就要深刻的对自己的行为和心态做出觉察了。还有生活中太多的现实情境,都可以自行“对号入座”的。 对身体的觉察,在现实生活中我发现,有时常常被我们忽略,细想我们每天身体的行为动作的某刻的信号,无不提醒着自己该以更加正确的对自己有利的方式展开,而不是继续保持现状在痛苦中折磨自虐,有时只需觉察到做小小的改变。当下现状也会有前因,身体觉察就会有“身体记忆”,想想还真是美妙的事情,问题都有蛛丝马迹。 身心不分家,由身体觉察会自然引进到心里反应、情绪表达、行为动作的觉察,越全面觉察,会发现对自己越了解越通透,也会对“我是谁?”、“我从哪来?”、“我将到哪去?”有新的思考和感悟。 具体操作,觉察“我是谁?”可从自己的身体状况、言行举止、体质外表、气质类型、能力、性格特点、天赋优势、兴趣、知识结构、社会角色等方面展开。觉察“我从哪来?”可从自己的身心特点、籍贯、家庭状况、社会资源、学历、工作经历、生活经历等方面展开。觉察“我将去何处?”可从对自己未来人生的设计或者说是人生规划,如自己希望在情感上、经济上、社会成就上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具体方法等方面展开。 更多与“自我觉察”相关的术语如自我认识、内在动机、外在动机、选择恐惧症等不一一赘述,却也联系紧密,学到更要“习到”,因此收获。 二、心理健康。我们知道的、可以想到的心理健康都有哪些呢?此书中说到了包括情感健康、精神健康和社会健康等。作者杨眉教授的角度框架是:认识自我和他人、接纳自我和他人、自我成长和他人共同成长。论资源角度相对又为内在资源。更多展开来,又有“大健康”的涉入,到头来讲都是一场对自己的心理经营,建设成败就会产生心理健康否?由于其中更多概念、具体内容太多,也不做赘述,自己亲自翻阅或许有异样收获。 以上举其二术语做引例说明,此书是非常值得一读,获益匪浅,对我都能收获很大,对有缘看到的你们也会有实际的帮助的,所以还是再次推荐,能看就看看吧!
心理学术语力读后感篇三
“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 —— 阿德勒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的这句名言,让我们认识到了童年经历和原生家庭的重要性,而我们80/90后的这代人,童年经历大多因为父母文化低、忙于挣钱,导致其并不是那么完美。
而我们很多人愿意主动接触心理学,就是想从中汲取力量,选择做一个不再以不幸经历为借口的人,按照《心理学术语力》这本书中提到的“再决定”理论,我们应该给自己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次的机会。
作为一名非心理学专业学习者,我们大多数人都属于基本正常的人群,具备一定的自我调节、修复、痊愈和成长的能力。只是有时被一些重大事件和个别时期所困惑,缺乏有效的方法,从而处于亚健康状态。
所以,一名专业的心理学家的经验对于我们是很有用的。作者从业心理咨询30余年,她帮助我们把本来生活里就很熟悉但零散的心理学知识分门别类、对号入座,提升到专业理论水平,从而更有力的指导人生。
用我自己举个例子。我昨天和一位书友产生矛盾后,我的情绪以及行动反应,让情绪恢复正常的我并不是很满意。
术语十一:共情。
当我向书友反馈,她的书评过于敷衍时,听到她的反驳,我第一反应是愤怒和不可理喻。
现在想想,在这点是我是缺乏共情能力的。一名普通读者,能用自己个人力量,拥有几万粉丝,这确实说明受众对她书评方式和能力的肯定,她自己对其也是非常满意。而我在她反驳的瞬间,丢失了对她人情绪的共情和理解。一步错步步错,从而矛盾激化。
共情虽然不能改变现实,但它能够改变心情。和他人产生矛盾时,能心平气和的以建设性方式处理问题,降低和他人的冲突概率,降低自己的能耗。能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能让我们拥有好心情,拥有健康的人际关系,使人避免把事情做绝,最大收益着通常是我们自己。
当然,年龄和经历会影响人的共情能力,章节后提供了诸多练习,而我,正在学习改变和成长中。
术语十七、十八:自我调节力和自愈力
依然是上文冲突。当矛盾被双方激化后,我情绪暴躁易怒,刚领证的快乐一下子降低了。自我调节与自愈能力体现出来了。
一方面在冲突的过程中,我努力不去思考这件事。其次,和朋友的交流中,当看到朋友对这件事另类的处理时,我心底有一丝不安。事后,我能翻开这本《心理学术语力》,寻求帮助。这诸多反应都是自我调节和自愈的过程。
最好的医生是自己。很多问题发生后,不要过于高度警觉,我们身体里设置了自我修复的程序,会使我们有能力从病痛和伤害中康复。弗洛伊德发现,健康与不健康是一个连续谱,没有绝对的心理健康和不健康,只要负面情绪没有延续太久,都可以算作正常范围。善于利用自我调节和自愈力,提升生活质量。
术语三:情绪
情绪是人脑的高级功能,是人类生存适应的心理工具。情绪总是在不断变化。
作者举了一个例子,所有人都会选择让自己拥有正面情绪,讨厌负面情绪,但情绪好或者不好,不在于情绪本身,而取决于和环境的匹配。
情绪是一个中性词,过犹不及。
要学会接纳自己的两性情绪,表达情绪,调节情绪。当遇到负面情绪时,趁机梳理自己的感受,了解自己的需要,发现问题的症结。
正面情绪要与人分享,负面情绪需要与人分担,正确表达情绪,对事不对人,客观描述自己的感觉,从而增进对自身的了解与把握,增进与他人理解与支持。
我喜欢第二个练习,让快乐成为一种习惯。找到让自己快乐的事情,每天做一些,让生活更有力量而有意义。遇到负面情绪也能快速走出来,实现非耗能成长。
遇到自己觉得不太舒服的事情时,翻开这本拥有21个常见的心理学术语、心理学概念的书
心理学术语力读后感篇四
从第一版《送你一座玫瑰园:能有效提升生活质量的心理学术语》,到第二版《心理关键词影响你的一生》,再到现在的第三版《心理学术语力》,一本书在十几年间升级了三版,这本身就说明了书中内容在读者市场的受欢迎程序,不断的修订也体现了杨眉教授作为心理学科普先行者的个人能力。
“术语力”是杨眉教授生造的一个词,她认为任何一门学科都是一个概念或术语系统,对任何一门学科的掌握都可以体现在对其术语系统的掌握中,可以说“术语就是力量”。《心理学术语力》分为“自我认识与认识他人”“自我接纳与悦纳他人”“自我成长以及与他人共同成长”三编,分别介绍相关术语和可以具备相应能力的方法,用21个术语串起了300多个心理学概念,以术语方式科普心理学概念。杨眉教授推荐的阅读方式是跳着读、翻着读,先随便翻阅,看到哪一个术语打动了你,你就停下来细读。读一章,了解一章的主要心理学概念,然后就做一章的练习,循环往复,可以少走弯路,实现节能成长。
“自我接纳一小步,走向自信一大步”,在“术语八、九、十:自信、自我接纳与自我效能”中,杨眉教授列举了能够使别人感受到我们对他的接纳的方式:倾听、尊重、主动、欣赏等,这些也都是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会使用到的咨询技术。心理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与来访者能否建立起良好的咨访关系,尊重对方是一个关键的因素,这里的尊重不仅是一种态度,还是一种需要用行为表达出来的态度,尊重的前提是接纳,更重要的是,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必须始终对来访者秉持这种接纳的态度。在担任面向未成人的心理咨询师志愿者服务期间,我经常看到带孩子来咨询的家长,其中绝大部分是孩子的母亲,她们对孩子的某些行为感到着急,对自己不能很好的教育孩子感到沮丧,她们也会查阅学习各类育儿书籍,却又因为套用各种方法没能在孩子身上看到相应的改变而焦虑,而孩子又会很敏锐的感知到母亲的情绪波动,继尔受其影响有相应的行为表现。我通常会在跟孩子聊完之后再跟母亲聊一聊,肯定她们为养育孩子做出的努力,提醒她们每个孩子都不一样,要尊重孩子的想法,也要接纳自己不是完美的母亲,量力而行,当感觉自己需要支持时,可以向家人、朋友和专业机构求助。
心理咨询的原则是助人自助,即帮助来访者自己帮助自己,最基本的就是本书开篇的第一个术语“自我觉察“,以自我认识为起点,循序渐进的读完本书,就可以体验一次做自己的心理咨询师的感觉,通过学习提高我们的自我认识、自我接纳和自我成长的效率,挖掘内在的自我疗愈的力量和成长潜能,从而提高生活幸福感!
心理学术语力读后感篇五
术语力这三个字给我的感觉就是学术,而学术又和艰涩难懂划上等号。刚收到这本书的时候由于书名打退堂鼓,大概是畏难心理在作祟,查了下上关于术语的解释:用来正确标记生产技术、科学、艺术、社会生活等各个专门领域中的事物、现象、特性、关系和过程,我姑且认为就是对专业性知识的解释吧。然后某个闲着没事做的晚上,想着先翻一下目录,和大部分的目录不同,本书的目录上有关于术语词的解释,大概3,4句话,这3,4句话简单易懂,让我有勇气打开这本书,没想到当天晚上一口气就看了一半。一个月的时间,看了这本书两遍,还和朋友交流了许久,结果由于电脑总是出故障书评写的有些迟了,不过也感谢这些时间,用来思考这本书的价值刚刚好。
晚上,翻阅纸质书的声音好治愈
心理学给我的感觉一直都是师傅领进门,修行看个人。信则有,就会认真学习,不信就会觉得是心灵鸡汤。当我没有遇到问题的时候,我是不相信心理学的。而如今在人际关系上频频碰壁,才会主动相信,啊,原来这个理论是真实存在的呀。心理学是潜意识,暗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贯穿于个人习惯的建立,消费方式,与原生家庭和解,与陌生人相处,以及学会接纳自己的缺点,欣赏他人的优点等等。不同阶段,人生问题是不同的,本书给出了一些常常会遇到的问题。
从序言得知,本书已经是第三版了,之前从未听说过杨眉老师,全靠网络上查到的资料。想起还把这本书带给好朋友看,好朋友还和我说这个人不是很有名啊,我没听过。当时我还和她说,这个作者,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1984年开始从事心理咨询,是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首批注册心理督导师,1985年起从事心理教育。开出一套五门的系列心理教育课程。2006年起在北京大学暑期学校承担两门课程 。2014年起在北师大承担三门心理教育课程。杨眉老师从事心理学近40年了,人生大半辈子都用于心理学,让我更信任这本书的专业性。
目录
首先,和市场上心理学的畅销书完全不同,基于多年的执教生涯,这本书的编写严谨且专业,包括21个心理学术语力和300多个心理学概念解释和例子证明,但完全通俗易懂,同时杨眉老师没有反反复复论述同样的东西,也没有冗余的字词。本书照顾到对心理学有一定了解的人,不用从头看到尾,因为每一章节都可以单独翻阅,不用忧心连贯与否。其次,这本书就像是心理学的入门书籍,涵盖了心理学的基础面,就像是给我搭好了心理学的地基,作者把广泛的心理学知识尽可能完善的呈现在眼前,类似于教科书。另外,例子比较新(有2020年的经典安利),这点太重要了,有时候真的不想再看那些老生常谈的例子了。例子覆盖了各个年龄层,不同社会身份以及不同的领域,包括职场工作,亲子关系,追星文化等等。书中的图表且结合心理学前辈们的理论,包括马斯洛,佛洛伊德,,一目了然。
简单介绍下本书,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是认识自我和他人,7个术语力,中篇是自我接纳与接纳他人,5个术语力,下篇是自我成长与他人共同成长,9个术语力,内容非常丰富,架构简单,这是我在用思维导图做读书笔记时最强烈的感受。
我认为自我觉察是在年龄和外力的刺激下才会产生的一个行为。20岁时,我很少有不开心,压抑,或者说艰难的时刻,所以也就不会觉察自己生气时候原来会不自觉的发抖。或者说如果不知道心理学里自我觉察的这个词,可能我也不会觉察到自己的情绪和反应。觉察时抽丝剥茧,利用写复盘,才发现自己的潜能包含了通过写作,利用文字给他人一些力量,这真是妙不可言的感觉。也就是我说的信其有的阶段。
自我接纳和自我效能是自信的两大基础。接纳自我的缺点才能够接纳他人。首先,停止与自己对立,停止苛求自己,停止否认,逃避自己的负性情绪。接纳别人的方式有倾听,尊重,主动。中篇里我最关注的就是共情,我的弱点就是不太会感受别人的情绪,当别人有情绪困扰的时候,我只会给别人提供解决方案,有点说教的形式,这是我今年最大的感受,常说的口头语就是“你应该,你可以,你试试”。因这些词句,经常和我妈闹矛盾。书中有一句话写的特别好:共情的最大作用在于:使人避免把事情做绝。不要花太多时间去思考别人行为反常的原因,把更多精力用在理解别人和处理具体的问题上。最近利用共情能力,缓和了与闺蜜之间的矛盾,之前不理解她的价值观,现在想想,可能消费方式是她安全感的来源,因为她拥有太少的爱了。
习惯这个术语里面有一句话我感同身受:一个人通过改变自己的习惯去改变或者完善自己的人生,从某种意义上看,就是重塑自己,让自己获得新生。我一直是个三分钟热度的人,但自从2020年开始运动,阅读和复盘之后,重获新生,最大的变化在于,节制。知道自己不该怼人,不该任性以及相信耐心,不再妄想一夜暴富,因此更愿意做一些明知短期内没有回报的事情。另外关于原生家庭这一篇,以前读书,学到了很多新的理念,远离原生家庭,工作后再次回归家庭,和父母产生了很多的矛盾,比如工作,恋爱,婚姻的思考等等。父母带着他们的时代和我的时代不断地产生冲突与融合,终于在今年,我们相互理解,不理解的地方也各过各的,我学着书中所说的,学会从父母的问题行为中找到他们的善意。
首先是封面和书名,这点我必须要吐槽一下,内容很专业,但是书名着实有些枯燥了,让人没有购买欲望。其次,虽然我理解作者很希望通过一本书,把基础的理论告诉大家,但内容有些太多了,适当删减一些内容,并且把一些例子具体展开讨论一下,有些例子一笔带过,太显仓促。
看完这本书,我突然明白了杨眉老师为何希望把心理学融入教育了,如果心理学成为学校的必修课,是不是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悲剧产生了。
本书尤其适合的人是
1. 未来准备从事心理相关行业的人
2. 想要改善内在情绪的人,学会和自己和解。
3. 想要改善和他人关系的人,合作共赢才能就有所进步。
4. 准备生育的父母。给孩子最大的爱一定是付出许许多多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