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指出教育不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是为了培养学生未来所需的能力和素质。作者呼吁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如何生存,更是为了让他们有能力改变世界。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后感篇一
朱永新推荐了这本书,作者在美国相当有名,主要是倡导让孩子学习对未来有生活价值的知识,这才是真正值得学习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学习,太过注重灌输知识其实是不可取的,也是无效的学习,家长和从教者们都应该好好看看!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后感篇二
读起来结结巴巴的。或许是因为我读的太认真了?!真的是这样吗?反正,读起来不流程。
有股机翻的味道,怪怪的。回头看英文原版,居然还没有电子版。我真的无力了。
这书我觉得是翻译稀烂。而且乱改标题真的可以这样做吗?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后感篇三
翻译太差、排版粗糙,原本应该是很好的内容,被整成语无伦次、读起来让人精神错乱,太可惜、也让人气愤。一星差评!(凑字数:翻译太差、排版粗糙,原本应该是很好的内容,被整成语无伦次、读起来让人精神错乱,太可惜、也让人气愤。一星差评!翻译太差、排版粗糙,原本应该是很好的内容,被整成语无伦次、读起来让人精神错乱,太可惜、也让人气愤。一星差评!)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后感篇四
1.只是必须能够在某些场合实际运用,才值得学习。
2.知识的内涵远比信息本身更加丰富,而在信息风暴中,知识的内涵很多可能被淹没。
3.如今,互联网使得各种事物的信息都唾手可得,这就意味着巨大的记忆性信息库并不像原来那样富有价值。
1.只是必须能够在某些场合实际运用,才值得学习。
2.知识的内涵远比信息本身更加丰富,而在信息风暴中,知识的内涵很多可能被淹没。
3.如今,互联网使得各种事物的信息都唾手可得,这就意味着巨大的记忆性信息库并不像原来那样富有价值。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后感篇五
这是一本非常有名的书,光看封面觉得太畅销了,所以留了好久才拆开看。
作者戴维·铂金斯是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还是哈佛大学著名的“零点项目”的创始人之一,背景和专业都很过硬。这本书其实就回答了一个问题,“什么才是真正值得学习的知识?”简单的答案是,具有生活价值的知识,要帮助学生获得全局性的理解(big understanding),要提出并探索开放性的问题(big question),要培养21世纪的综合能力。
这本书写得很学院派,内容很干,读起来也很干,给了很多定义,很多框架,很多知识,大概属于看起来好有道理,但操作起来还是有点困难的那种书,毕竟讲的是观点不是工具书嘛。
看完最大的收获是,又mark了好多想看的书,并到零点项目的官网找了好多报告,恩,我再研究研究细节。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后感篇六
正如书中所说的,我们都明白,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的时代。信息爆炸、数字化和资源日益紧张等都让当今世界对丰富的知识、复杂的思维能力与合作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这些趋势似乎还将以我们无法预知的方式继续塑造明天的世界。所以,我们必须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
作者在书中多次强调:知识必须能够在某些场合实际运用,才值得学习。言外之意,即,要学习具有生活价值的知识。那什么样的知识才是具有生活价值?作者在这本书中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提出要去寻找蕴含其中的全局性理解和开放性问题。
说实话,这本书我觉得自己没看明白,没看透。如果我是以教师的角色来看这本书,那我将此归为是一本填充、更新自我教育认知系统的书,而不是一本构建系统的书。但是,看这本书的时候,却进一步意识自己的系统构建并不完善,所以这本书看的很吃力[允悲]但这是一本很好的书。
其实无论你是教育从业者还是学习者,如果你能看透这本书,那收获必然是巨大的。
最近常听到一个词:逆向学习。
不是熟知再去行动,而是懵懂—>行动—>学习—>熟知。所以,我决定期待一下自己对这本书的二阅。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后感篇七
如果某个人能对某种知识构成全局性理解,那这个知识点对于这个人而言就是值得学的知识。欧姆定律的原则可以在更广泛的领域内使用的例子很生动。开放性问题能引导我们将学到的知识与生活串连起来,鼓励、培养人们的好奇心,它们是开放性问题的动力和能量。
4Cs技能。4Cs技能衍生自21世纪必备综合能力框架的第二大类,即“学习与创新的技能”,具体包括:沟通(Communication)、合作(Collaboration)、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和创造力(Creativity)。
另一个杰出的技能列表为我们提供了很有趣的对照:终生学习的关键能力之欧洲参考框架。目前,这个协同框架为欧盟各国的教育模式提供了辅助性指导。该框架重点提出了4大主要目标:自我实现、积极的公民意识、社会凝聚力、在知识社会中的就业能力;以下8类关键能力共同服务于4大目标: ●母语交流能力。 ●外语交流能力。 ●数学能力与基本的科学技术能力。 ●数字技术应用能力。 ●学会学习。 ●社会性与社交能力。 ●主动性与创业精神。 ●文化意识与文化表达。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后感篇八
1、学习事关每一个国家民族的未来,事关每个家庭和个人的兴衰成败,学习会让人拥幸福生活的能力。所以学习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不简单是基础的中小学教育,为工作生活所需的大学、硕士、博士等学历教育,以及拥有各种资格证书的功利性教育。
2、全局性思考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何为全局性学习?简单形象地说,就是举一反三,广泛运用。比如把经济学的原理拿来解读人生和婚姻,把数学概率论的原理应用于投资以及人生安全风险把控等。用全局性思考的方法去学习,将培养自己和孩子广泛而全面的思维方式,无限地扩大你的认知边界和运用领域,让自己和孩子对学习更有乐趣,让学习变成有用的东西,而不是读了不少书仍然对人生无用。这个理念是对传统应试教育的一大颠覆。
3、给孩子互动的问题应是开放性的问题。何为开放性问题,就是能够广泛探索、全面思考的问题,该类问题无边界,无标准答案,对问题的回答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是一个无限的游戏。现代的应试教育只能培养高分低能,而不能培养出更多的探索者。
4、这本书真的值得我们每个人读,因为我们既是学习者,又是孩子天然最好的启蒙老师。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后感篇九
观后小结与简评: 1.作者提出,具有生活价值的知识,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得上的知识,即实用性知识。提倡教学应该把更多时间分配给学习具有生活价值的知识方面,而专业性强但实际生活却很少用得上的知识(专业性知识或者了解性知识),简单了解即可,无需深入和花费太多时间。 2.为未来而学。未来的世界变化巨快,以前适用的一些知识可能不足够适应新时代了,应该为适应未来的生活而进行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例如21世纪必备综合能力等。 3.学习知识应该是“全局性理解”——思考并理解透彻知识,找到规律和本质,并能将其作为工具,做到熟练迁移,并随时可以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4.开放性问题。看待问题不要只用惯性思维,同时也应该尝试从其他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发散思维,多角度思考问题,比如多思考:“假如不是呢?” 5.真正的学习 ①学习即理解,理解及思考 ②学习即注意 注意到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使用上所学知识 ③学习即应用(实践),学习即融会贯通 将学到的知识当成工具,随时可以熟练的迁移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6.像X一样思考 不同学科思维方式不同(认知方式),了解不同学科的认知方式,并懂得像X(不同学科)一样思考和分析问题。 7.传统专业学科知识和具有生活价值的知识都太多,怎么办? 像语文一样巧妙的抽样式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如此之多,不可能全部都能学完,抽样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和经典性的作品来学习即可,此方法也适用于学习具有生活价值的知识。另外也可采用交叉学科综合性学习的方法,例如经济行为学、全球气候变化等综合性学习课题(同时涉及多个学科)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后感篇十
201858:《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 什么是真正值得学习的知识?什么是有价值的学习?学习的投资如何产生预期的回报?哈佛大学教育心理学家将在本书中告诉你答案。 1、经典电影《第三类接触》可以比喻我们学习实践的三个层次:第一类接触--看到了外星飞船,第二类接触--发现了外星人活动证据,第三类接触,看见并与外星人有了面对面交流。 2、学习真正要达到的境界是“全局性理解”,即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比如懂得了欧姆定律:电流=电压/电阻,可以联想到“贪污=权力/约束”。 3、真正点燃创造力的学习,是开放性问题。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伊西多.拉比说,大部分妈妈在孩子放学后都会问孩子今天你学到了什么,但是他的母亲却问:拉比,你今天有没有提出一个好问题?(注意:伊西多不是犹太人,更不是所有的犹太人都这样问孩子) 4、学习的目的在理解,理解的表现是思考。真正的学习是全局性理解,而真正的理解是发散性思考。 5、知识不只是知识,学习中的实践运用最关键。比如说,让学生设计一条鱼…… 6、 圣雄甘地有一次挤火车准备远行,火车开动时一只鞋子突然掉了。甘地马上脱下另一只鞋子,毫不犹豫地扔出车外。在挤掉鞋子的那一刹那,甘地没有抱怨,没有迟疑,思路朝着另一个方向奔涌而去:让捡到一只鞋子的人,拥有一双。 作者总结,教育的目的在于:教授知识,通达智慧。由此看来,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真的是任重道远!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后感篇十一
这本书我推荐,但是只给75分。其中70分全部给“全局性理解”这个概念。
作者批判校园教育为主:学生花了太多时间学习无意义的知识,或者是“了解性知识”(过去10年,你有运用过二次方程吗?)。非常犀利,非常到位。并且最后结合各个地区的新探索,为学校教育的方向提出了建议。
全书小500页,真正对毕业后的成年人有价值的就10页,其他多嫌啰嗦。车轱辘话来回绕。
应该学习什么样的知识?有四个金标准。
1. 经常反复出现在各种场合的知识
2. 深度展露运转机制、底层逻辑的知识
3. 能够指导实践的知识,
4. 能够引领个人和社会向善向好的知识
真是非常好。越看越经典。成年人应该按照自己的需求,再用四个金标准去筛选学习信息或者改造学习方式,让你想学习的知识击中“全局性理解”。这样你才记得住,用得上。
所以可见,这样的全局性理解一定是个性化的。因为每个人面临的场景不一样,环境提出的要求不一样,禀赋和兴趣不一样,所以自己需要的全局性理解是和他人有区别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认为这个概念在学校里怎么折腾都没有,但是对于成年后个人自我学习很有用。学校的一大责任就是对绝大多数人进行社会化标准化,这种梦想中的个性化教育,从孔子那会儿梦到现在几千年都没戏,我估计再过50年也够呛)。
另外5分,我给“配方知识”这个概念,这类知识可能不精神,但是包含了丰富、细致的行为模式。里面有场景,有反应,有流程。我想这是对应的金标准三,以及可以从大量自传中获取的知识。
再,我认为欧洲对教育的理解,比美国的前沿、到位。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后感篇十二
三类议题阻挡了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之路:过于关注学业成就,忽略相关性差距;过于关注了解性知识,忽略知识内涵;过于强求专业知识,忽略生活相关知识
“全局性理解”的四大标准
1.深刻见解方面:全局性理解应当有助于呈现物理、社会、艺术等不同世界的运转机制。
2.行动方面:全局性理解应当能够指导我们采取有效的专业行动、社会行动、整治行动等。
3.伦理道德方面:全局性理解应当敦促我们变得更有道德观、更有人性、更有同情心、更愿意规范自己的行为。
4.机会方面:全局性理解可能出现在各种场合中,表现为多种不同的重要形式。
新几内亚的原住民亚利,问了贾雷德·戴蒙德一个问题,为什么你们白人会有那么多物质财富呢,而我们新几内亚人却几乎没有呢?亚利的经验让他自然而然地提出这个问题,并引起了贾雷德·戴蒙德的兴趣。他把亚利的问题归结为“历史的开放性问题”,创作了《枪炮、病菌与钢铁》一书荣获1998年的普利策奖,而亚利的问题是该书根本的动力线索。亚利的问题,戴蒙德的回答、我们自己的深入思考共同为理解当今世界提供了一种启发性的观点(深刻见解),有助于思索适合于本时代的社会结构(行动),并培养了对周围世界和人际社会的道德参与感(伦理道德),而且这些主题都可以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断得到体现(机会)。
欧几里得式认知——为我们提供了形式化的演绎推理,就是广义上的猜想与证明。一方面,猜想即提出力图证明的观点;另一方面以定义、公理、已证实的定理、广泛概括的各种数学对象和系统为基础,借助于证明机制,严谨的数学才得以建立。
培根式认知——从假设开始,即基于观察和思考提出的一个概括性命题。即大胆假设, 然后小心求证。卡尔·波普尔为培根的认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注解,提出科学的可证伪性,一个东西必须得可证伪,才有可能是科学的。
牛顿式认知——建立数学模型。通过构建数学模型来描述现实情境。并通过数学推理得出各种含义及预测,最后再回归现实生活(如创设一份水资源管理计划、验证交通状况是否符合预期等)。
修昔底德式认知——历史学的认知方式,解释原始资料、批判性地探讨其中可能的偏见、拼接多元资料,进而建构历史叙事。他运用他的思维方式所构建的历史观,写下《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后感篇十三
1818阅读计划 #39 《为未来而教,为未来而学》 2021.5.14 传统教育中,问题常被归结为方法,而答案被归结为内容。而开放性问题改变了这个局面:问题也可以是内容,并且具有独特的生活价值。普利策奖得主、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伊西多·拉比(Isidor Rabi)说,大部分母亲在孩子放学回家后都会问一句:“你今天学到什么了吗?”但他的妈妈当年问的却是:“拉比,你今天有没有提出一个好问题?” 21世纪必备综合能力框架涵盖的能力范围着实令人印象深刻,事实上,教育者很容易为之倾倒。而有的教育者则更重视该框架下的一个子集——4Cs技能。4Cs技能衍生自21世纪必备综合能力框架的第二大类,即“学习与创新的技能”,具体包括:沟通(Communication)、合作(Collaboration)、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和创造力(Creativity)。 另一个杰出的技能列表为我们提供了很有趣的对照:终生学习的关键能力之欧洲参考框架。目前,这个协同框架为欧盟各国的教育模式提供了辅助性指导。该框架重点提出了4大主要目标:自我实现、积极的公民意识、社会凝聚力、在知识社会中的就业能力;以下8类关键能力共同服务于4大目标: ●母语交流能力。 ●外语交流能力。 ●数学能力与基本的科学技术能力。 ●数字技术应用能力。 ●学会学习。 ●社会性与社交能力。 ●主动性与创业精神。 ●文化意识与文化表达。 8类关键能力分别包含3个导向性指标:知识、技能和态度。例如,“主动性与创业精神”之下,相关的“知识”包括:如何判断个人、职业或商业活动的机会以及关系大局的背景问题;相关的“技能”包括:项目管理、有效的汇报展示和协商;具有创业精神的“态度”则强调在生活各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创新性。该框架中的每一类关键能力都有这样3项具体指标。 “圣雄”甘地无疑是20世纪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提出的“在复杂世界和平共存”的思想精神不仅带领着印度人民走向独立,也激励了其他地区类似的独立运动。他所信奉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不仅鼓舞人心,也是极具启发意义的巧妙策略。 甚至在一些微不足道的时刻,他的精神力量也焕发着蓬勃的光彩。有这样一段广为人知的轶事——甘地的另一只凉鞋。故事是这样的:甘地和同伴们刚登上火车准备远行,这时候,他的凉鞋带子突然断了,鞋掉到地上。火车已经鸣笛开动,甘地没办法捡回落下的凉鞋,于是,他脱下了另一只凉鞋,毫不犹豫地把它扔到车外。 看到这一幕,同伴们目瞪口呆,他们问道:“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甘地从容自若地答道:“也许会有穷人捡到我掉的第一只凉鞋,但对他没什么用;我把另一只鞋也扔出去,或许就能凑成一双,捡到的穷人就能穿了。” 一句话书评: 嗯,读完这本书没有预想中的惊喜,也可能是本书最强调的一点开放式的问题,对这一点我了解的已经算比较多了,所以增量的信息有限。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后感篇十四
可能习惯于结构化的读书,也正如书中所说的那样,描述、论证、解释与应用四个步骤来解释一件事。此书却没有这样的结构化来写,读起来觉得有些杂乱无章。个人觉得应该先从后记读起,然后是第八章未来在等待的人才——哪些能力是闯未来世界所必需的?正如作者所说的学习的知识很重要,学习知识的方法、思考方式也很重要。这本书提供了一些学习方法、思考方式,提出了许多问题,但是没有对未来是需要哪些能力做出肯定的回答。其实大家都知道未来的不确定性,谁都没有能力预测未来。 得到解读版侧重于说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有生活价值的学习内容;二是、值得学习的内容;最后是正确的学习方法。 解读版所说的有生活价值的学习内容就是书中全局性理解四方面所要考虑的内容。首先学习的内容是否具备深刻见解。其次是对于生活中的各种活动有指导意义。再次是符合人类之间的良性相处模式。最后借助现实状况,可进行思考和分析。 值得学习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知识本身,也即是满足“全局性理解”,或与生活有实际关联,对生活有所帮助。二是思考方式,开放性问题的能力。鼓励、培养好奇心和困惑感;为学习服务、有生活价值;遵循四大判断标准。 正确的学习方法是理解、运用、注意、感兴趣及融会贯通。 我看了此书的感受,这是一个聪明人对未来需要学,现在我们需要教什么的思考。有关教育子女是每个家长都头疼的难题,用现在的思维与判断,教育子女面对二十年之后的世界,确实有些难为情。全书给我印象深刻的有两个词,一是全局性理解;二是开放性问题。 “全局性理解”这个术语体现出综合、概括的特质,但我们还可以再精确一些。判断一种理解是否具有全局性的标准包括: 深刻见解方面:全局性理解应当有助于呈现物理、社会、艺术等不同世界的运转机制。 行动方面:全局性理解应当能够指导我们采取有效的专业行动、社会行动、政治行动等。 伦理道德方面:全局性理解应当敦促我们变得更有道德观、更有人性、更有同情心、更 愿意规范自己的行为。 机会方面:全局性理解可能出现在各种场合中,表现为多种不同的重要形式。 我的理解就是从四个维度对一件事、一个新事物,甚至是一个词,书中作者举例“民主”的全局性理解的解释,你可以翻开书本认真研读一下。从多个维度考虑问题往往收获比笼统地看待一件事要大的多。像读书四问——这本书整体写了什么;具体是怎么论证的;哪些是有道理的,哪些是没有道理的,哪些是心存疑问的;以及这本书对我有什么用——那样,你读完后会有些许的收获。 开放性问题,也就是多问几个为什么,更向前一步去思考。像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所说的,他的母亲每天在他放学的时候不是问他“今天学到了什么”,而是“今天又提出了什么好问题”。最简单的一个事例,就是你的孩子要是问你,“爸爸,水为什么会流动?”你要是认真给解读这个问题,什么物理原理、流体力学都给孩子描述清楚,这样不是好的教育。不如你再去给孩子提出几个相关的问题更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比如,“为什么水会流动啊?还有什么会流动啊?水要是变成冰了还能不能流动啊?”更能引导孩子去学习。 有关教育,父母只能去引导,去提供方法,学会了学习的方法,面对多变的社会就不会吃亏。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只能作为快餐类图书,不是那种值得反复阅读的书。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后感篇十五
这本书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提供了学什么与怎么学的思维框架和判断标准。
学什么,作者倡导的是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给出一个内容,一个工具,一套能力,即全局性理解,开放性问题,并倡导要培养综合性的能力。三者的评判标准都是四点:具有深刻内涵,可指导行动,指导道德准则,有很多机会应用。
怎么学,强调要融会贯通,学习即理解,学习即应用,学习即联系,就是说不是孤立的知识,是活的可以指导实际的知识。
育人先育己,展望未来先回顾过去,回顾我的求学生涯,自我剖析一下,能到达全局性理解的内容不多,提开发性问题的工具使用不是很有效,能力有一些,但是我发现自己在独立思考和结构性思维方面有差距。
为什么会这样?自我剖析三个原因:对于孤独的恐惧,对于得到别人认可的渴求,对于可能错过什么的焦虑。
全局性理解需要时间,去默默得咀嚼回味学过的知识,这是一个孤单思考的过程。一个做这件事是我所抗拒的。
同时担心错过什么,就会拼命获取更多信息,每一个被分配到的时间很少,也即达不到全局性理解。
开发性问题呢?我心里害怕提问,更想一步到答案得到周围人赞许的目光。
说到底这是个心理问题,又是时间和精力管理的问题。
我是在怀孕的时候意识到这些。怀孕让我开始思考未来的生活,感受到时间和精力有限带来的焦虑,以及对自己未来要去承担抚养一个甚至两个孩子带来物质上的压力伴随着对未来职业发展的渴求。
我自己摸索到的几点,可以来纠正,1、复盘,回顾自己学到的、经历过的,反刍一下,回味一下,并用文字记录,写下来是逼迫自己活在当下、思考的过程;2、做减法,减少关注的信息源,提醒自己每段时间的重点。所以我给自己2017年定的原则是stay focused and keep shipping. 引用的是扎克伯格的话。但是做得不太好,就连坐月子期间我也做的兵荒马乱,喂奶期间都要学法语、听书,生怕错过什么,搞得自己很焦虑,现在在调整。3,从心理上来说,延迟满足感,提醒自己,要享受过程,推迟知道结果、又取悦别人的满足感。
说起来很清晰,我给自己一年的时间来修炼。
解决了思想的问题,再来看战术上的问题
讲回对于小猴子未来的教育,从这本书中学到的,我可以鼓励小猴子多提问,向那位普利策奖得主的妈妈一样,问他:你今天提了什么好问题。
对于学校学到的内容,我可以引导他迁移知识,思考用在其他地方的可能性,希望他可以感受到知识的乐趣,不要像妈一样更多是为了考试
这是我所欠缺的,所以需要和他一起努力。好在家里有我先生,他在大学里做老师 是个科研工作者,对于他研究、思考的能力我很佩服,可以由他做我和小猴子的引路人。
对于我自己的学习,就像我刚才所说的那样。四个判断标准给了学什么的参考,也是怎么学的参考。我们成年人的学习可以有三个目的:消遣,比如学习语言,解惑,比如学习职业相关的知识,明智,比如像读:人类简史这样的书引发思考。对于明智和解惑的内容,都可多做迁移、应用推广,从而实现从信息到知识,再沉淀方法论、最后形成智慧的过程。
最后补记书中提到的:业余的专家和严谨的学院派。
作者对于业余的专家的定义是不追求专业知识,却能够自信地、正确地、灵活地理解和运用基础知识。作者认为基础教育应当塑造业余的专家,而非强求专业知识。
作业余的专家而非严谨的学院派,有实用的合理性,人的精力和时间有限,想要成为各个领域的专家是很难的。
对于个人来说,一个好的知识结构可能是多个专业的业余专家和单个或少量专业的严谨学院派,即有广度:多领域的浅尝辄止,又有深度:单个领域的深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