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思维的骗局》的读后感大全

《思维的骗局》的读后感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0-06 21:50:23
《思维的骗局》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4-10-06 21:50:23   小编:

《思维的骗局》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籍,通过揭示人类思维中的常见陷阱和偏见,让读者深入了解自己的思考方式。作者以生动的案例和实证研究为依据,告诉我们人类思维的局限性,并提供了一些应对策略。这本书不仅帮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盲点,还鼓励我们运用科学思维和逻辑分析来避免被思维骗局所困扰。

思维的骗局读后感(一)

对这本书,我只想说,不要因为名字决定读它,实际上有些内容很偏颇。

1.跟文章翻译有一定关系吧。毕竟翻译在对于一本书质量其实负有很大的责任的。有时候,一本书会因为翻译,而变成神作,有的时候,翻译则会把一部作品给毁了。

2.韩国人写的书,没有看多少,也有一定不能适应其行文方式的原因在里面吧。

3.最后,一堆经济心理学的名词的堆砌,真的是。。。emmm,写作这个事情吧,真的不是有名的人就会写的很好,也是要看作者的。

最后的最后,真的不推荐,有这个时间,还是去看《魔鬼经济学》吧,虽然里面有一些也一般,但是总体质量比这本好很多,可以一口气读下去。

——2018/1/12

1/3页

思维的骗局读后感(二)

当前,消费已经成为首个统一全球的最大“宗教”。无论肤色、无论人种、无论地域,几乎所有有能力的人都对消费充满了兴趣。据有关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消费总额呈逐年递增趋势,消费的领域也不仅限于吃穿住用行,已经拓展到文化、娱乐、股市、金融、房产、奢侈品等方方面面。这固然有生存、享乐的天性需求,其中也隐藏了大量的商业“陷阱”,让消费者在潜移默化之中,不知不觉中实施了许多不必要的消费。当然,更多的时候,这些商家利用的不仅仅是商业小伎俩,还利用了我们自身存在的错误思维方式以及自大自负的心理,让我们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中败下阵来,乖乖地掏出腰包,臣服于消费。

对于这场“战役”的研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开始,以理查德·泰勒(Richard Thaler)为首的经济学家,从进化心理学获得启示.认为大多数人既非完全理性,也不是凡事皆从自私自利的角度出发。以此为理论基础,专门研究人类非理性行为的行为经济学便应运而生。1994年,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戴维·莱布森(David Laibson),从心理学和行为角度探讨了人类的意志和金钱,把经济运作规律和心理分析有机组合,研究市场上人性行为的复杂性,从而创立了行为经济学这一学科。该学科认为,经济过程最终体现为人的经济行为过程,因而对人的分析离不开用人的心理对其行为的解释,正如莱布森所说:“在我们所进行的经济学交谈中,对心理现象的重要性着迷的人们正向全行业阐述自己的观点。”

2/3页

思维的骗局读后感(三)

一个旅行者问一个小孩子,面前的沼泽是否有坚硬的底,小孩子回答说有,然而旅行者的马刚踩上去便被陷到肚带,他问小孩子:“刚才我听你说沼泽有坚硬的底。”

“没错啊”,小孩子回答,“不过你现在距离底还不到一半呢。”

梭罗在瓦尔登湖里说,“大多数人过着一种平静的绝望生活,他们心中的歌和他们一起埋入坟墓。”大多数人正如这旅行者一样,一脚踏进了社会的大沼泽中,泥沙惧下,越陷越深。他们无意识的恐惧和绝望,他们慌乱地奋力挣扎,却不过是在精疲力竭后体会到越来越深重的无力感和绝望感,他们心中的歌和他们一起缓慢而沉重地陷入沼泽。

《思维的骗局》的封面是一座高墙,大部分的人都被高墙阻挡,统一无意识如同木偶一样地直愣站立,面对高墙,平静而绝望。而另有一人,越过了高墙,在高墙之上的轻盈地向前跑着,他的身躯微微闪着光。

有另外一本书叫做《拆掉思维里的墙》,与其说本书讲的是思维中的种种骗局,不如说本来也没有人有意去欺骗,这些所谓的“骗局”,不过是人类社会一步步发展中竖起的一座一座高墙。

而这其中,第一座高墙便是“不自知”,如果万事归一宗,大概这是最高的也是惟一的高墙吧。正如书中所说,“实际上真正背叛你的,正是你自己,或者说是你的思维方式”。

你自负,误以为你对事情具有控制能力,你误以为你了解了所有的信息,你误以为你的判断能力足够,你误以为你了解的一点点案例便是全世界,你误以为你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

大多数人不自知且不自省,平静而详和地接受着这世界的基本设定和种种攻人心计的骗局与诱导,最大的原因不是愚钝,不是怠惰,不过只是因为,他们自负自己是惟一,他们自负于自己的能力,以为自己能在社会的大沼泽中奔腾起舞,他们误以为心中没有歌,眼里看不到光,依然可以获得人生的意义与幸福,他们误以为他们既可以获得世俗的成功,又可以实现自己内心的宁静,他们误以为自己懂了社会大沼泽的底,或者误以为这沼泽并没有底。

殊不知这自负只会导致无意识的恐惧,这无意识地顺从大众世俗的认知,只会导致平静的绝望。

他们对于社会大沼泽的底,从未知、到恐惧、到接受、到绝望,最终等着自己和心里的歌一起被埋葬,心里的光熄灭、黯淡直至冰凉,一边安慰着自己,“大家都一样,社会就这样”,一边又安慰着自己,“我才不和那群傻逼一样,我也曾有梦想”。

而一旦心里有歌,眼中闪着光,面对这高墙,面对这沼泽,便会拼尽全力、想方设法地拆掉墙,或者靠梯子爬上去绕过这墙,或者靠钻洞直通过去,甚至是乘坐热气球或者火箭,亦或是靠机关枪大炮打烂这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穿过这墙,只因为他要朝着光奔跑,他的梦想在前方,在这追逐的过程中有人勤奋有人机敏,在这奔跑的过程中有人朝南有人朝北,方法不一方向不同,但他们都在墙上奔跑,他们都散发着光芒。

这本书告诉了我们高墙位于自己的内心,告诉我们社会的大沼泽在某个方位上的底,同时还为我们提供了一根面对日常生活里的经济社会现象的稻草,有了这根锋利的稻草,我们在面对超市的价签、促销的策略、股市的取舍时,便能淡定的掏出这把刀,如庖丁解牛般,将我们要的精华细细拆出收入囊中,而对其糟粕,又能够从容舍弃不留一些遗憾。

3/3页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