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花男孩》是一部描写青少年内心矛盾与成长的小说。主人公查理是一个内向害羞的高中生,通过与朋友们的相处和经历各种事件,他逐渐学会了面对自己的内心困惑和挑战。小说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真实的人物塑造,让读者感受到了成长的痛苦与美好。
《壁花男孩》读后感(篇一)
非常喜歡的一本書,翻譯的很流暢。查理是一個很有獨立思考的男孩,他把自己對於世界,對於他人的感受用書信的形式和讀者(也就是讀這本書的我們)分享,口吻平實質樸不浮誇,從文字裡很能感覺到查理的敏感纖細,以及他的認真和善良。雖然有時候生活給了他一點委屈,朋友家庭也不能夠完全理解他,但是他依然非常的積極樂觀,並且最終又重新在家人和朋友的幫助之下漸漸走出自己的感傷,迎接新的人生。查理有一點很讓我感動,就是他經常反思自己,檢討自己的錯誤,誠實面對自己的心靈。這點太難能可貴了,值得我們所有人學習一輩子。並且通過書本你很容易感覺到,愛情是很重要,但是友誼親情家庭也都不可少且這些非愛情的力量有時候會是你挫折人生的動力源泉。書腰上的那句話看完了整本書我終於明白了,希望大家也都能主動表達,勇敢做自己。總之非常棒,(書裡提到的幾本文學名著也很推薦)雖然是美國青少年在看的書,但就算現在我這個中年婦女看也覺得也不賴。
1/3页《壁花男孩》读后感(篇二)
看这本书的因由也是马上要上的那部电影。【说实话就算还没看也觉得EMMA饰演珊的角色真是合适不过。】
我以前没怎么看过青春文学的,【麦田守望者】也是跟风读完了就送给装逼的同学了,【在路上】更是完全读不下去,总觉得无怪乎是一些混乱和伪装沉重的东西。不过看完这一本到是转变了一些想法。不过因为只看过一遍书而且看得很快所以很容易记忆混乱,海涵海涵。
一开始就是查理关于自己家庭的唠唠叨叨和他的朋友自杀事件。【这里铺垫很多,包括家庭暴力,性,家族,让读者慢慢习惯的查理的旁观者身份。】第一个写书评的那位朋友已经把那首很棒的诗摘下来了。那首诗大概是全文我的第一个泪崩点。读完最后一句就能理解那位从未在文章里出现的却对查理十分重要朋友的心情和经历。其实一开始对于感情过于敏感纤细的查理我就一直持怀疑态度……结果到后半果然……
一直对高中生活很紧张焦虑的他却遇到两个很好的朋友,派屈克和珊,还有不断给他推荐书读的老师比尔。派屈克和珊让他接触到另外一种特别的社交圈和同家人一样很珍贵的友情。【看完全文觉得查理很早熟啊,和他玩在一起的朋友都比他早毕业了囧。】
就说说我自己对角色的看法吧……
珊:我一直把艾玛代入进去读的,是个好女孩。最后同原来的男朋友分手后和查理之间的对话能看出是个聪明有想法的人。也算是查理最后大病一场的外在因素。总之是全文里她一出场我就觉得很开心的人物吧。
派屈克:咳,关于他和男朋友之间的纠葛啥的。不知道是我不太在意,还是被他的设定吸引了大半的注意力所以真的不太了解他的想法。只知道他是个好人。【噗】
爸爸妈妈:查理一家我都很喜欢。这里面的爸爸很感人,很负责,有时候严厉但也会不经意流露出一点柔软的情绪。妈妈就很温馨啦。
姐姐:分给姐姐的笔墨其实很多…从被男生追求,暴力,分手,怀孕和做手术一系列姐姐的事件,查理都作为主要的人物体会甚至是参与到其中来。
也有其他挺多鲜明的人物和场景,比如比尔,比如布莱德、比如洛基恐怖秀。
说到这里有点想法。
好多时候读国外的小说会觉得很晦涩的原因,大概是和主人公实在没有共同语言。
我想,如果你没听过史密斯乐队的【沉睡】,没听过超脱的【少年仔气味】(这翻译可真有意思,不看英文我实在不知道是GRUNGE启蒙神曲【少年心气】),没看过【麦田捕手】【在路上】,不知道大麻对那一代少年意味着什么,可能就很难沉浸在这个故事里。
其实,何谓壁花?在我看来,查理一直做他的主角做得理直气壮啊。
好好珍惜你的青春期吧。
【其实这不是个关于抑郁的故事,真不是。】
2/3页《壁花男孩》读后感(篇三)
我发现我是这里第一个看完这本书的人,觉得有种莫名的紧张感。
我不是个爱看书的人,我看过的书屈指可数。我注意到这本书不是因为我被这本书吸引了。说实在我是因为听说Logan Lerman要拍这么一部电影才有兴趣买这书来看的。请原谅我不会咬文嚼字,我只是在发表一下看完这书的感想而已。
刚看这书的时候没觉得这书有什么特别的,也觉得只是一个小屁孩写的信而已。(其实我也只是小屁孩= =)...后来看得越来越带劲....我也在其中找到了青春的痕迹。这书的也承袭了《麦田的守护者》的表达方式,以优美热情文字呈现人生、爱情、友情的辛酸与深刻反思。读起上来情绪更易被带动,比《麦田的守护者》更容易看懂。
查理是一个比较内敛,聪明的学生。英语老师比尔称赞他的聪明并与他分享书和电影。他总是观察着身边的家人和朋友,把心中想到的写进信里,分享给亲爱的朋友。查理遇到了許多青少年在這個年紀會遇到的挫折,包含交友、迷戀、家庭壓力、感情、性探索、毒品,同時他還必須從好友的自殺、姑姑的意外死亡中調適過來。
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派屈克开始飙车,就在我们进入隧道的那一刻,珊突然站起来、身上的礼服霎时化成海浪;一进入隧道,周遭的声音瞬间吸入形成真空,耳边只听到车上传来的音乐。一首名叫
这一刻,我们就是永恒....”
这种感觉真的很难形容,而且有种流逝着,一去不复返的感觉,虽突然会有种莫名的伤感。
书中有一首诗曾经令我哭泣。
“曾经,他在黄底绿格线活页纸上
写下一首诗,诗名是<腮帮子>
因为他的狗就叫这名字
诗里写的也是它
老师评了A,画上了一颗金色的小星星
妈妈把这黏在厨房门上
念给姑姑阿姨听
那年,崔西神父带孩子们去动物园
让他们在公车上唱儿歌
他的小妹妹呱呱坠地
指甲小小的,脑袋没长毛
爸妈总是在亲吻
街角的女孩送他情人卡
签名再加上一长串{X}
他不得不问爸爸{X}是什么
爸爸每晚送他上床,仔细塞紧棉被缝儿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曾经,他在黄底绿格线活页纸上
写下一首诗,诗名是<秋天>
因为当时正值秋日,诗里秋意浓浓
老师批了A,要他写得更明白些
妈妈没把诗黏在厨房门上,因为刚刷过油漆
孩子们说,崔西神父会抽烟
他把烟屁股留在教堂长椅上,偶尔还烧出洞来
那年,妹妹开始戴眼镜,镜片很厚,镜框很黑
街角的女孩嘲笑他
因为他邀请她去看《圣诞老人》
孩子们告诉他,爸妈为何总是在接吻
爸爸不再送他上床,不再帮他塞棉被
有天他哭着求他,结果爸爸生气了。
曾经,他在黄底绿格线活页纸上
写下一首诗,诗名是<纯真:疑问句>
因为他有很多问题想问她,诗里写的都是她
教授给了A,眼神坚定而冷淡
妈妈不曾把诗黏在厨房门上
因为他不曾拿给她欣赏
那年,崔西神父过世了
他忘了《使徒信经》的结语
他逮到妹妹在后廊和人亲热
爸妈不再亲热,甚至不再交谈
街角的女孩总是画浓妆
害他每次吻他都咳个不停
但他依然吻她
吻他的女孩乃天经地义
凌晨三点,他把自己送上床
爸爸的鼾声震天价响
于是,他试着在牛皮纸袋背面
写下另一首诗
诗名叫<空无>
因为诗里尽是荒芜一片
他为自己打上了A
然后划开两只该死的手腕
他把诗黏在浴室门上
因为这一次
他认为自己大概到不了厨房....
读到这里,突然觉得一片寂静,脑袋突然处于空白状态。
多么残酷的青春...
无论是查理的好友的自杀,遇到派屈克和删,对珊萌生了爱意,与伊莉莎白的小插曲,被自己的搞砸了的所有事。你都会跟着查理的情绪走,都会因为这本书又哭又笑。
总而然之,这是一部青春的宝典,一部荣登我我最喜欢的书籍宝典。慢慢享受查理的心理历程吧。学会去笑,去哭,去体验。
............
写得不太好,请原谅!!
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