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蝴蝶飞舞时》讲述了一个关于成长和自我救赎的故事。主人公在经历了种种挫折和困境后,通过不断努力和坚持,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内心平静和解脱。小说透过蝴蝶的比喻,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变迁,让人深思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蝴蝶飞舞时读后感(一)
当拿到《蝴蝶飞舞时》这本书的时候,看着这个书名,我就在想,“蝴蝶”到底在这本书中代表什么呢?
在中国,很久以前,蝴蝶就以其身美、形美、色美、情美被人们欣赏,被人们誉为“会飞的花朵”、“虫国的佳丽”,是一种高雅文化的象征。我对蝴蝶的第一种理解就是中国的传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蝴蝶,首先象征着世人对爱情的追求。在梁祝中,它是幸福、爱情的象征,它能给人以鼓舞、陶醉和向往。双飞的蝴蝶更是自由恋爱的象征。它们忠于情侣,一生只有一个伴侣。梁山伯与祝英台互相忠贞于对方,以及两人为了这份爱情所作出的抗争与蝴蝶的寓意相符。除此之外,我认为它们也代表了悲伤。梁祝悲剧的结尾似乎印证了蝴蝶飞不过沧海的悲音。
而在《蝴蝶飞舞时》中,我对蝴蝶的理解更倾向于米拉瓦尔姐妹对自由的追求和对特鲁希略统治的反抗。同中国人对蝴蝶的理解相似的是,在这里,蝴蝶也是身美、形美、色美。它们看起来是如此的脆弱和无害,特鲁希略把米拉瓦尔姐妹称作为“蝴蝶”,是认为她们就像蝴蝶一样,对他的统治不会造成任何威胁吗?所以,他就可以肆无忌惮的挥棒,让三姐妹消失在世界上吗?我反而觉得,米拉瓦尔姐妹是他的统治中不可忽视的威胁之一,“三姐妹的死反而是压垮其统治的最后一根稻草”。在这本书中,独裁统治无处不在,人们不能大声说话,甚至不能相信自己的邻居,他们得注意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因为他们不知道身边的哪个人会是间谍。战战兢兢地活在独裁统治者的淫威之下,米拉瓦尔姐妹感到了自己的懦弱,而且也慢慢学会了反抗,她们呼吁着勇气,她们敢于向统治者撒谎……
蝴蝶,在成为蝴蝶之前,它们所经历的破茧之路艰难异常。米拉瓦尔四姐妹反抗统治的过程正如蝴蝶破茧而出的过程,艰难,痛苦,挣扎,但是信念坚定。最后,它们振翅而飞的一瞬间,就是米拉瓦尔姐妹们找到自由的那一刻。
蝴蝶飞舞时读后感(二)
这是一个关于革命的故事:多米尼加一家普通的姐妹从意识到特鲁西略的残暴统治到参加革命并最终为革命牺牲。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再想如身临其境般去感受革命当时人的情怀是不是有些力不从心呢?可是,这本书并没有把这一家四姐妹神化成怀抱家国民生的革命志士,而是让我们从一个普通人、一个普通女孩的角度去感受她们为何以及如何踏上了这条令她们不朽的道路。
四姐妹当中的老三米内瓦尔最先起身反抗。她性格刚烈不屈,就如她们的父亲所说,她“本该是个男孩子”的。在与同学的相处中,她才知道特鲁西略以不正当的手段当上总统;亲眼目睹了好友丽娜•罗芭彤被特鲁西略欺骗、蹂躏之后,她彻底明白了特鲁西略的残暴统治和淫乱的生活。这样一个正义凛然的少女,在结识了革命志士以后,便毅然决然踏上了反抗特鲁西略统治的道路。与米内尔瓦不同,大姐帕特里亚是温婉柔弱的代表,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如她自己所说,“相信上帝、热爱众生”是她与生俱来的、“自然而然”的品格。这样一个保守的女孩儿并非一开始就支持米内瓦尔的革命。亲身经历了特鲁西略政权冲进教堂进行屠杀,并亲眼目睹了一个小男孩在她面前被枪杀的过程,强大的母性使她把这孩子的命运与自己刚刚夭折的孩子的命运连在一起。她“不能干坐着眼巴巴看着自己的孩子死去”。于是,她变了,开始起身反抗。最小的玛利亚•特雷莎是个天真单纯的女孩儿(书中以特雷莎日记的形式向我们展现她的内心世界)。和所有人一样,她会因为收到新鞋子、新衣服、新的音乐盒而高兴半天,会因为进入市区见到高雅的大房子而兴奋,见到喜欢的男孩子,也会忍不住吻上去。不得不说,特雷莎最终走上革命道路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爱情,因为遇到了革命者“鸽子”——莱恩德诺先生。最后一位是老二狄狄,总会有这样的疑问:其他三个姐妹都为革命牺牲,为什么惟独狄狄没有去,为什么惟独她活了下来?书中对狄狄心理挣扎的描写非常细腻。一方面她在有意无意地帮助其他姐妹的革命事业,一方面又迫于丈夫的压力不得不拒绝参加革命。不管怎样,狄狄存活下来,照顾其他三个姐妹的孩子,并把她们的事迹和精神传承下去,不管对于米拉瓦尔家,还是对于革命事业都是一件幸运的事。死者已矣,谁能说狄狄所承受的压力和负担不比其他三姐妹重呢?
如此平凡的四姐妹,却向我们展示了不平凡的一生。
蝴蝶飞舞时读后感(三)
当自由受到束缚,思想受到控制,人心也开始惊惶不安的时候,还有什么能够在黑暗时代中起舞呢?在大独裁者特鲁希略的专制统治时期,“蝴蝶”们在破茧而出,以生命作注,在血与泪中舞出了光明。
在读西语裔作家茱莉亚.阿尔瓦雷斯的这本书之前,其实从未听说过米拉瓦尔三姐妹。只知道在多米尼加的历史上,曾有一段可怕的历史,也就是特鲁希略的专制统治时期。是的,也曾经遥想过,虽然时代不同,国籍不同,但是“哪里有压迫,哪里有反抗”的真理总归是通用的吧。是不是也有着刚毅的汉子不惜生命做出抗争呢?却从来没有想到,在这段历史上,竟然还有着一群娇弱却坚强的女子,为了不知何时才能降临的光明,反抗着,斗争着,不惜生命。
米拉瓦尔家共有四个女孩,出生于多米尼加的小康家庭。其中的老大,老三和老四便是为反抗特鲁希略的残暴统治而失去生命的蝴蝶三姐妹。老三米内尔瓦是最先接触到多米尼加社会现实状况的——特鲁希略的贪婪好色,专制暴虐,她开始怀疑了,特鲁希略真的是他们的“恩主”吗?她开始觉得生活中处处都是独裁下的束缚,开始渴求真正的自由。她觉醒了,追求民主自由的火苗在她心中点燃了。她的思想与行为渐渐影响到了她的大姐和她的小妹。后来,三姐妹都与反抗特鲁希略统治的青年们结了婚,投身于抗争之中。她们看到了太多不幸,也曾遭遇亲人逝世的悲苦,她们也有过犹豫,有过恐惧,有过茫然,但是三姐妹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这难道不是最令人感动的吗?不是不害怕,而是对光明和自由过于渴望;不是不退缩,而是愿意为自己的同胞挺身而战。她们就像茧一样,生活在一个暗无天日被层层束缚的世界,但是谁能阻拦她们对希望,对光明的渴求呢?那便奋力反抗吧!头破血流是痛,但痛不过付出了鲜血的代价却不确定自己的付出究竟是否能够换来光明的犹疑。如果光明终将在某一天到来,那会是哪一天,而自己又是否能够坚持到那一天?命运的齿轮无情的碾压着三姐妹,1960年11月25日,三姐妹去往监狱看望她们的丈夫,悲剧发生在她们返家路上。歹徒劫持了她们,并乱棒将她们打死。蝴蝶们还没有等到民主和自由,就这么失去了生命。三姐妹倒下了,但是心却是打不死的,灵魂却是还在的!为了纪念这一事件,1981年7月,第一届拉丁美洲女权主义大会宣布把11月25日作为反暴力日。1999年12月,联大通过决议指定11月25日为消除对妇女的暴力行为国际日。
三姐妹就像是蝴蝶一样,脆弱却又美丽。但谁说脆弱就没有力量呢!她们不正是像蝴蝶一样,用尽生命的力量煽动者自己的翅膀,卷起了一场风暴,清洗着现实的污浊么?她们离去了,但是灵魂却还在。她们的灵魂正陪伴着多米尼加人民一步步迈向民主和自由。
看到了吗,一群蝴蝶在阳光下轻盈起舞。
蝴蝶飞舞时读后感(四)
1960年11月25日,参加过反特鲁希略独裁统治革命活动的三姐妹去监狱看望她们的丈夫,回家路上遭到劫持,死于乱棒之下。半年后,特鲁希略被暗杀,三姐妹的死被人们看作是压垮其独裁统治的最后一根稻草,多米尼亚“蝴蝶姐妹”的故事也被认作为反抗暴行的神话。
传奇中的姐妹被包装得好好的,升为神话,但是,把她们神化的这一过程其实削弱了她们作为普通人的勇敢与决心,因为她们也有恐惧和害怕,她们并不是生就做反抗暴行的勇士的。所以,作者阿尔瓦雷斯试图还原多米尼加的米拉贝尔姐妹们本身,着重凸显她们作为普通人又与众不同的勇敢和决心。《蝴蝶飞舞时》并不是米拉贝尔姐妹们的纪实记录,然而却最忠实于她们的精神。
三女儿米内尔瓦是第一位投身于革命中的“蝴蝶”。米内尔瓦结识了在大学教书的激进青年比尔希略,二人志同道合,于是也加入了反对特鲁希略独裁统治的行列。此进而影响到大姐与小妹。然而作者阿尔瓦雷斯并没有偏爱这位更具有革命精神的女士。展现在大姐帕特里亚身上的柔情与宽容和小妹玛利亚特蕾莎身上的天真与纯洁成为了这本小说与众不同之处,二人展示了“蝴蝶姐妹”普通人的那一面。
如果说米内尔瓦是为了推翻独裁统治而参加革命活动,那么大姐和小妹的勇敢行为完全出自于女性心底柔软的爱,当帕特里亚看到一个革命青年死在她的眼前时,她震惊了,她想起了自己死去的孩子,她想保护这些可怜的孩子,尽管再担心忧虑,她也没办法对革命人置之不理,于是为他们提供了院子和藏匿枪支的地方。当小妹玛利亚特蕾莎看到革命的传信人“小飞鸽”所打动,陷入爱河,继而加入了革命的行列。她们不是可以置生死于不顾的勇士,她们是害怕死亡的普通人,然而正是内心对正义、对爱的执着,让她们勇敢迈出了革命的脚步。
在书中,作者无时不刻描述或是暗示着特鲁希略高压的政治环境,任何一句不谨慎的话都会让人被秘密警察带走,甚至惨死监狱。西尼塔的父亲、叔叔的惨死、美女丽娜的宠幸与被遗忘、对激进青年比尔希略的追捕、特鲁希略对三女儿米内尔瓦的不怀好心、老米拉贝尔的狱中折磨都使得整本书一直笼罩于阴暗恐怖的基调之下。在此种环境之中,弱小的三姐妹的勇敢反抗行为便更显的尤为可贵。
在译者平实又真诚的语言中,读者可以顺序的读完四个姐妹的一生,传奇“蝴蝶姐妹”作为普通女性勇敢的一生。
蝴蝶飞舞时读后感(五)
“你说的没错,他们都是坏蛋——多米尼加人、美国佬,每个男的都是。” “你们的父亲也是个坏蛋。” ——妈妈
要怎样形容这样一个故事?
翻开书本前,我以为这是一个浸泡在泪水中的故事——谁不知道这几个女孩最终将会遇害、而后被奉为英雄呢?在这样结局既定的悲剧中,任何欢乐温暖的回忆都免不了带着几分苍凉。
亦或者这是一个悲壮的故事,作者将会告诉我们,在多米尼加可怕的独裁统治时期中,这些奋起反抗的、年轻美丽的革命家们是如何决然赴死的。
然而不是,都不是。
这是一个讲述女性的故事,这是一个讲述家庭与爱的故事,这也是一个讲述独裁政治下那些星星点点的希望如何燃烧成海的故事。
这是蝴蝶们的故事。
我真的太喜欢作者的叙述手法了。她以拜访四姐妹中唯一存活下来的二姐为开头,带我们依次走进了四姐妹不同视角的回忆之中。
最开始,狄狄对拜访者千篇一律地介绍道,大姐帕特里亚温柔而包容,三妹米内而瓦聪明美丽、是非分明,而小妹玛·特在她心里仍是那个小姑娘,害怕蜘蛛、虫子以及汤里的面条。
可第一视角的回忆却给我们呈现出生动得过分的形象。
帕特里亚笃信宗教,可她也经历过迷茫和怀疑。她曾经无比希望成为一名修女,为自己身体的悸动而苦恼,却又在遇到了自己的爱之后投入了尘俗的温暖之中。她温顺到有一点点怯懦,即使信仰有所动摇也不敢迈出那一步……直到目睹了那场屠杀。她不懂什么种族或和平的大道理,她只知道—— “你不可以用弯到追赶一个男孩,这样你是进不了天堂的。” 她的信仰崩塌过后愈发坚定,她的温柔成了圣母玛利亚般的大网,在最后的时刻甚至温和地包裹住了恶魔。从她身上,我们看到了“女性没有宗教”,也看到了“信仰的力量”。 她对这个满目疮痍的世界的爱,成了信仰。
米内而瓦生来热烈,是第一只“蝴蝶”。她像是为革命而生,从小便充满了叛逆的想法。她有独立的头脑和高傲的自尊心,甚至敢在舞会中扇特鲁希略一巴掌,似乎从来都知道自己想要些什么。可这样的她也曾经历过莽撞的童年,也会遇见各种微不足道的烦恼。而在最后,当她经历牢狱之灾、所有人都将她视为英雄时,她反而不知所措了—— 在监狱中她是那么坚强,可回到家之后,她突然变得脆弱。她想回归最普通的生活,与姐妹和母亲一起养育孩子似乎就是她最大的幸福了。 可她不能,她是每个人心中的灯塔,她是尚未完成的革命的希望,她要对每个人微笑,还要……还要在丈夫们即将面临危机时,重新回到“那个米内而瓦”的身体之中。 她是一次又一次撞向火焰却一副反顾的蛾,她是妄想见到冬雪的夏虫,她甚至不屑做绚烂而无用的烟花,偏要做深夜里的爆竹、平地而起的惊雷。
还有玛·特,哦玛·特,每个人提起她都好像她仍是那个没长大的小姑娘似的,纯洁而美好,配得起世上最甜美的词汇。可她家里是第一个追随米内而瓦脚步的人,她是“蝴蝶二号”,尽管最初的理由带着些傻气而俗套——她爱上了一个男人。 我们从她的日记本中看到她的退缩和软弱,也看到她纯净而善良的心灵。她像是无畏又天真的孩子,为了爱情投身进一场伟大的事业之中,觉得自己永远比不上坚定的二姐,却没发现周围的人都被她的美好而救赎。即使在监狱中,她也受到大家喜爱。即使经历过可怕的灾难,她依然怀着那份无法被磨灭的纯真。她用平淡又理所当然的表情组装炸弹、填埋火药,她是米拉瓦尔家的女儿,她生而不凡。
那么狄狄呢?“四姐妹中活下来的那个”,总是担忧无比的那个,一开始被丈夫牵着鼻子走不敢反抗的那个狄狄呢? 她说,我才是在那段岁月中失去最多的人。 姐妹遇害后,她是“听故事的人”。远道而来的人一个接一个过来,向她诉说自己所知道的、关于姐妹们死亡的故事。 可后来的几十年中,她成了那个“讲故事的人”。 她抱怨着不想说了、讲烦了,却一直一直,将她们的故事讲了下去。
于是,关上书,这鲜活的四姐妹一直在我的脑海中嬉笑或哭泣。
书中触动我的地方还有很多。
比如决定成立反叛军的牧师,比如终于站在独裁者对立面的神父们,比如姐妹们开车出门在路上向她们打招呼、祝她们平安归来的人们。
比如玛·特在监狱中遇到的玛格达莱娜,她对玛·特说:“我的身体正好也爱上了我的心所爱的人。” 在那个时代,没有比这更浪漫的剖白了。
再比如在书中很早的时候,当米内而瓦发现父亲出轨,她问:“您为何要这么做?” 父亲说:“这是男人都会做的事。” 可随后父亲问她:“你为何做你所做的事?” 什么事呢?开车撞了他的车?与私生女妹妹讲和?还是……反抗政府? 她回答:“这是女人都会做的事。”
是啊,书中每个女人——即使是嫁给本地人的帕特里亚和狄狄,也都比她们的丈夫更早地觉醒。
谁说女人逆来顺受,而男人顶天立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