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二战新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二战新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9-30 02:20:26
《二战新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2024-09-30 02:20:26   小编:

《二战新史》是一部扣人心弦的历史著作,作者以独特的视角重新解读了二战期间的种种事件。书中详实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使读者对二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书中的描述,读者能够更清晰地看到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引人深思。

二战新史读后感篇一

难得这么早,简单谈谈看法吧。装帧一如既往的漂亮,翻译这次还可以。所谓新主要说的是研究层次(经济、社会、性别等),也有一些传统观点的修正。

前三章按时间顺序梳理了战争进程,优点是全,甚至让我觉得有种有刻意追求平均的倾向,缺点是作者的叙事比较乏味,而且有些地方讲的不是很清楚,受限于篇幅,可以理解。后面的部分老实说我只是草草翻了过去,有种读阅读理解的感觉(笑),偶尔一些有趣的细节也会吸引我停下来,可能我对战争的理解还是在地图的那些箭头、线条、色块和据点上吧。

说到地图,这次是有的(在第二卷书末),不过是那种比较粗糙的战略形势图,反正前三章描述的一些具体地点你在上面基本上是找不到的,而之后的部分你又是用不太着的,只能说是迷惑。不过话又说回来,感觉知道这书主题还会选购的人的可能也不用地图。

最后这里我想说我对作者在序言中所说的二战的“军事交锋的历史早已被梳理清楚”这一观点无法苟同,因为军事力量并不独立地存在,它本身就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关于那些要素连你自己后面的章节的论述也不能让人信服,你又怎么能确保前三章的论述完美无缺呢?起码我不相信。

1/3页

二战新史读后感篇二

本书很有意思,而且在开篇的用例说明里说了一个让新人会比较新奇的冷知识:轴心国三国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结盟,三国的法西斯势力没有进行靠拢,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关系。而轴心国这个词是墨索里尼提出的,一开始被用来形容意大利与德国的关系。它们虽然成立了三个委员会——总委员会、军事委员会、经济委员会,但在制定联合战略和交换情报方面,实际上并不起什么作用,他们没有联合战略的军事同盟。

另外,与我在暑期读的一本二战历史相比,本书提及了中国在抗战中的作用,也以九一八事变作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与二战的开始,作为中国人,非常乐意看到这点。有些人觉得亮点不足,但是我觉得这个就属于很大的亮点。

本书涵盖了从1931年至1945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详细描述了二战期间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以及战争对人类心理和行为的深远影响。通过对战争起因、过程和结果的深入剖析,作者揭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和内幕,可以说是全面而立体,书名《二战新史》,可以说是实至名归。

与传统按照时间顺序编撰的史书不同,本书是从不同角度来叙述二战的历史。从二战的背景、社会生活再到意识形态,阐述了二战的成因。二战的过程则是分为军事、经济、文化几个方面来描述。书中对受害的人民也花费了篇幅描述,很有人情味,个人对这些细节比较喜欢。

本书是对二战历史的回顾,也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反思。作者通过揭示战争的残酷和无情,呼吁人们珍惜和平、避免战争。每次阅读战争史,都更珍惜目前的和平。

2/3页

二战新史读后感篇三

第二世界大战之于人类历史文明进程的影响深远,它以摧枯拉朽之势彻底改变了原有的世界版图,取而代之的则是新的世界秩序。在试图揭示这场旷世大战成因、经过以及后果等方面的研究过程中,来自英国的国际知名战争史专家理查德·奥弗里(Richard Overy)将从全新的历史视角为我们深度解读有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种种问题和疑惑,相较于其他同类型作品所表现出的普遍性,理查德所缔造的二战研究史将进一步丰富我们这场战役本身所呈现出来的新的历史史观。

在这个充满着“鲜血与废墟”的帝国战争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形成和出现与战前几十年的国际形势有着极为深远的联系,这一部分内容作为序章中所呈现的部分,为我们全面揭示了二战爆发之前的宏大背景是极为的复杂,世界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所表现出的差异性和艰巨性,将成为推动一切动荡冲突的根源。国与国之间日益紧张的关系改变着旧有的政治经济格局,也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诞生奠定了重要基础。帝国主义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突出表现,被很好的融入到了国家治理结构的方方面面,在国家舞台上将以强势的态度扮演着重要角色,帝国主义的扩张与发展进程决定了此阶段国际关系领域内的准则,也成为不同国家所依赖的主张和手段,尤其是“民族——帝国”模式的形成,更为日后这种难以控制的不确定性带来了鲜明的影响。整个世界在延续着冲突、矛盾、合作等等因素的左右下将变得异常敏感脆弱,帝国主义所施加的影响将归结于二战的产生改变整个世界的历史进程。

通读全书给予我们的一个最大感触是,理查德对于二战研究的熟悉程度是不同于其他历史学者的,相较于二战史普遍为人熟知的经典内容,对于整个二战史的研究架构成为了揭示其内在发展规律的关键所在。在理查德看来,二战史的构成史一个庞大全面的集合体,它所包含的内容信息将注定为战争本身带来不可磨灭的印记和影响,所以需要以完善突出的视角加以集中审视和梳理。从序章之后的章节能够看出,以日本、德国、意大利为代表的新帝国主义国家,将帝国主义扩张所带来的势力版图进一步加深,这种带有自身明显特征的“民族—帝国”模式的应用,促使着三个国家不断采取激烈的对抗形式加剧地区之间的紧张局势,在利益诉求面前,三个国家所谋求的设想主导着其一切行动的方向和力度,但此时世界中国家与地区的联系程度也不同于以往,这样势必会导致本就脆弱的国际关系迎来了不可避免的挑战与危机,以英、法等国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势力在面对上述国家所采取的行动时,采取的策略和应对方案也在进行着调整。在幻想与现实面前,妥协于国家根本利益的诉求将导致各类冲突问题上升至一个新的高度,也成为了不可调和和改变的根源所在。二战进程从爆发到结束,所持续的过程被作者通过前三个章节完整的展示了出来,也为后续章节相关问题的提出奠定了一个大的产生背景。

从第四章之后的内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作者所围绕的重点都是结合二战本身所衍生出的内容进行论述。第四章是对于战争动员上的解释,侧重于是整个状态背景下的大规模动员现象,对于二战这个庞大的战争机器而言,能调动可以调动的一切资源投入其中,势必会影响和改变着战争的进程结果,尤其是人力资源成本的叠加,在国家意志为主导的前提下将整个国家包装成为了一个适应于战时节奏状态的机器,个体与国家的融合统一促使着战争走向了规模化和统一性,而在动员之下所采取的行动值得我们加以深入的观察和了解。第五章所论述的内容是有关于战争兵力装备上的投入,这一章节相对好理解的是战争资源上的使用与推广,战时力量的强弱多少依旧与战争本身密不可分,也促使着不同国家在结合本国实力基础上所付出的程度发生着此消彼长的改变。第六章战争经济问题的提出是对于战争从军事扩展到经济领域内的进一步延伸,战争依赖于经济的大力支持,将注定可持续的时间是否适应于战争密集化的节奏,对于武器、资源的控制成为维系战争的重要手段,其背后所涉及到的经济斗争可不避免的带来更多领域内的变化。

第七章所论述的方向为战争的论调,无论是宣传口径还是意识形态,战争对于不同交战方的正义非正义印象成为了彼此营造的氛围,人民对于战争的态度和诠释建立在基本认知的基础上,同时受制于外部所施加的各种因素。第八章关于全面战争的阐述从民防、抵抗等内容着眼,揭示了战争之中全民参与的不同方式,抵抗战争的艰巨与复杂和正面战争的交织有着深度联系,民众之于战争的努力体现在了这样的实际活动中,这里作者重点介绍了犹太人的抵抗过程,也是作为从种族角度对这个民族所遭受的经历进行了细致的揭示。第九、十章所关注的重点在于战争中人的遭遇,无论是作为群体还是个体,战争对于人的破坏力尤其巨大,从外在物质生存环境到内在精神状态,二战整个漫长历程彻底改变了当时人们原有生存基础,尤其是所发生的诸多罪行与暴行,彻底刷新了人类黑暗罪恶尺度的下限,这些行为背后折射出当时时代与个体交织所产生的代表人性中恶的一面,这些恶果的出现将成为几代人都无法抹去的回忆和伤痕,从另一个角度去提醒着后世的人们以怎样的态度去看待曾经的历史。旧秩序的崩塌瓦解以及新秩序的建立诞生,成为了二战之后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最后一个章节为我们展示出内容更加具有现代意义,帝国主义的命运将会随着二战消亡迎来最终的结局,全球化时代的带来将带来更多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时期的发展规律与特征,世界对于二战影响与作用的消化过程衍生出了新的形态与方式,无论当今世界发生着怎样的变革都无法抹去二战曾经发生于存在过的痕迹。作为深耕于历史研究领域的资深专家,理查德为我们带来的这部著作将以新颖的视角、简练的文字、科学的结构以及明确的主题,为我们全面正确看待二战史带来新的支持与帮助。在那段满是“鲜血与废墟”的时代中,我们真正能够铭记时代的最好方式是对于那段历史所产生经验教训的总结,在避免重蹈覆辙的警示下以更好的模式解决问题、冲突与争端,可以有助于建立一个理性完善的世界秩序。

3/3页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