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太阳系》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纪录片,它带领观众深入探索了太阳系的奥秘。从地球到火星,从金星到土星,我们跟随着科学家的脚步,逐渐了解了每颗行星的特点和独特之处。通过震撼人心的图像和详细的科学解说,我们被带入了一个神秘而浩瀚的宇宙世界,真实感受到了太阳系的壮丽和复杂。这部纪录片让我们对宇宙的探索充满了好奇与敬畏,同时也展示了人类科技和智慧的伟大。
《探秘太阳系》影评(篇一)
火星:机遇号2004-2019,木星:伽利略号,土星:卡西尼——惠更斯。金星温度500℃没有磁场,大气充满有毒气体与二氧化碳,是少数顺时针自传的行星,金星接受阳光是地球的两倍,大气压是地球90多倍,水分蒸发造成金星失控的温室效应使金星温度更高【地球通过降雨将二氧化碳从大气排出,通过风化反应,雨水降落时含有碳酸类物质,最终形成碳酸盐岩石,碳酸盐岩通过地壳运动进入海洋地壳下,海洋地壳发生俯冲深入内部并被融化,最终二氧化碳在压力作用下被释放变成溶解的气体然后从火山中喷发出来完成循环】火星大气中有95%二氧化碳,地表大气不到地球1%。土卫是冰封的卫星,基岩由水冰构成,大气层与地球大气层一样主要由氮组成,第二常见成分是甲烷,大气中的甲烷与地球中水作用相似可凝结成云通过降雨落到地面,形成甲烷湖泊和海洋,地下甚至可能含有甲烷层,甲烷扮演和地球上水一样的角色。土卫二结构:从内到外依次岩核——海洋(碱性深海热泉)——冰壳——羽流
1/12页《探秘太阳系》影评(篇二)
从闪耀炽热的恒星太阳,到火红神秘的火星,再到太阳系的“珠穆朗玛峰”冥王星,仰望星空,探索宇宙,始终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追求。
曾获艾美奖最佳科学类纪录片提名的科学纪录片《探秘太阳系》在腾讯视频独家播出。该片将镜头对焦在了观众既熟悉又陌生的太阳系上,详细介绍了太阳系的起源与形成,探讨人类是否是太空中唯一的智慧生命,并回顾了人类航空航天事业的百年进步史。
这是一部兼具科普性、教育性和娱乐性的纪录片,适合全年龄层的观众收看。普通话版邀请配音演员羊仔担任配音统筹,景向谁依担任旁白,同时配备了包括宝木中阳、谷江山、郝祥海、轩ZONE、图特哈蒙等在内的豪华配音阵容,为您呈现一场震撼的太阳系之旅。
人类对于太空探索的征程至今为止仍未结束,我们还在路上。夜幕时分打开《探秘太阳系》,满足你奔向星辰大海的愿望,见证人类征服宇宙的伟大征程!
2/12页《探秘太阳系》影评(篇三)
仰望星空,探索宇宙,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追求。
从闪耀炽热的恒星太阳,到火红神秘的火星,再到太阳系的“珠穆朗玛峰”冥王星,探秘太阳系不仅满足了人类对宇宙的好奇心,也推动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更可能关乎全人类未来的命运。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就介绍到:“今年年内,我们将再把6名航天员送入中国空间站!”这是继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之后的又一好消息。
中国不断在航天事业上取得成就的今天,老百姓对航天、科学乃至科幻等话题的关注度也逐渐提升,为这类题材的影视内容奠定了广泛的观众基础。
2022年3月9日,在腾讯视频独家播出的科学纪录片《探秘太阳系》就将镜头对焦在了观众既熟悉又陌生的太阳系上,详细介绍了太阳系的起源与形成,探讨人类是否是太空中唯一的智慧生命,并回顾了人类航空航天事业的百年进步史。
这部纪录片曾获艾美奖最佳科学类纪录片提名,IMDb评分8.3。此次在国内播出的普通话版邀请配音演员羊仔担任配音统筹,景向谁依担任旁白,同时配备了强大的配音演员阵容,包括景向谁依、宝木中阳、谷江山、郝祥海、轩ZONE、图特哈蒙、羊仔、马程、赵秋融、李昊甲、俞安琪、孙鹏、李沁纹、卜群、伤洛、陈梅君、张昕源,为观众呈现一场震撼的太阳系之旅。
3/12页《探秘太阳系》影评(篇四)
《探秘太阳系》通过8集的详细讲解回顾了人类探秘太阳系的重要事件,挖掘那些埋藏在历史长河里不为人知的探索故事。本周更新的第一集和第二集,就着重介绍了那些踏上伟大征程的天文学家、科学家的心路历程,以及人类对太阳和水星的探索之旅。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其他星体均围绕着地球旋转,那时还没有形成太阳系的概念。直到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新的宇宙体系理论——日心说,才推翻了传统的地心说。
人类对太阳和整个太阳系的认知就是这样一种“建立理论-推翻理论-重新建立”的过程,漫长且艰辛。
1958年以前,人们认为太阳大气形态与地球相似,外层大气是静止状态的。但太阳天体物理学家尤金·帕克不这么认为,他通过计算得出,太阳炎热的大气层有很高的压力并且不断向外释放气体。
这一理论在当时可以说是异想天开,没有人把它当回事,尤金·帕克也受到了许多冷眼与嘲讽。直到1962年12月“水手2号”飞过金星时,发现确实有气体从太阳里面冲出来,尤金的“太阳风”一说终于得到证实。
他的发现推动了太阳物理学这一学科的诞生。为了纪念他的杰出贡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研制太阳探测器时,希望以他的名字命名——这便是在2018年发射的帕克太阳探测器。
当尤金·帕克受邀出席探测器的发射仪式时,他知道这艘飞船再也不会返回,但它会带着人类的好奇求索,在服务周期内为人类传回珍贵的数据。
正是无数天文学家和科学家持之以恒的研究、遇到困难永不放弃的精神,才真正造就了人类奔向太阳系的伟大征程。就像哲学家黑格尔所说:“一个民族要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才会有希望。”
4/12页《探秘太阳系》影评(篇五)
闪耀的金星,常见于清晨或傍晚的天空,令它披上了神秘的面纱,人们幻想金星上充满湖泊与森林,这里与地球一样环境宜人适合生存。《探秘太阳系》第三集讲述的就是人类探索金星的故事。
1962年12月14日,水手2号成功到达金星,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成功探测到金星的航天项目,它不仅仅带回了许多有用的金星数据,也让人类首次直观看到了它的真实样貌——高达500摄氏度的空气温度,完全颠覆了大家想象中的金星。这里不像是天堂,更像是地狱。
第六集将镜头对焦在了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木星,很久之前,人们了解木星的方式仅仅是通过简单的计算。人们知道木星周围充斥着可怕的辐射带,但却不知道辐射带的范围和威慑力有多大。1972年3月2日,科学家发射了先驱者10号,目的是为了对木星能量进行评估,当它接近木星时,其身上携带的盖革计数器显示飞船吸收了1000倍于人类致死剂量的辐射,这个发现让人类重新认识了这个巨大的星球。
《探秘太阳系》第七集揭晓了土星的奥秘,土星一直被誉为是太阳系王冠上的宝石,人们感叹于它的美丽,同时也对它周围的星环充满好奇,这些星环如何形成?在未来的某一天又是否会突然消失?带着这些疑问,人类开始了探秘土星和土星环的征程。
花费近七年时间飞行,2004年夏天卡西尼-惠更斯号终于接近土星系统,当飞船成功进入环绕土星轨道时,JPL喷气推进实验室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卡西尼号不仅让人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土星环,更让人类对土星环和卫星起源有了进一步的发现。
卡西尼号向人们展示了宇宙中的物质循环:土星环的碎片正粘在一起形成新的卫星,卫星被粉碎形成新的环。所以土星环不仅是由卫星组成的,它们也会产生新的卫星。卡西尼号利用探测优势测量了环的总质量,试图找到这个循环过程的规律。
5/12页《探秘太阳系》影评(篇六)
没有太受关注的一部纪录片,我也是偶尔看到的,但却意外的好看。片子其实有点儿像 NASA 的宣传片,但完全不让人反感。
这部纪录片独特的地方在于它在给予太阳系知识的同时,体现了诸多深空探测项目的故事及项目中人的情感。你会发现其实科学家有着他们的浪漫:用推测出太阳风的科学家命名太阳探测器,让新视野号携带者一小部分冥王星发现者的骨灰飞掠冥王星。
第二集关于太阳和水星的探索中你会感受到科学家的浪漫情怀,也会让你感慨 NASA 和欧洲几代科学家持续不断对于太阳的探索,他们的精神也激发了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投身其中去探索宇宙。NASA 是政府组织、科研组织同时有科普和让更多人了解宇宙、了解我们所处的太阳系的责任,而相较来说我们国家的深空探测做的太少了,我们相关的纪录片也做的太少了。我们有好的拍摄纪录片的人才,应该在这方面投入更多的关注,国家也该更多的去宣传航空的科研,激发青年一代去投身其中。
看完后有一句话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地球最坏的环境也比金星和火星最好的环境要好。“随着我们探索太阳系,我们愈发的发现地球是独一无二的。在我们探索火星,仰望星空的同时,我们要保护好我们的地球,不让让它因为温室效应变成下一个金星。
另一方面会感慨一个深空探测的项目原来是以 10 年做单位来计算的。不算项目论证和设计的时间,光是探测器发射升空,飞到目的地就需要 10 年,很多项目中的人都已经退休,甚至已经不在了。没有迭代、没有第二次机会,一旦失败了,多少人 20 年的青春和心血就付诸东流了。一切都需要提前规划,不断的在纸上验算,推导过。现在多少人已经失去了这种精神,只是浮躁地追求快速,通过迭代演进。
之前看纪录片知道宇宙终究要冷却下来,所有恒星要熄灭,宇宙陷入无尽的黑暗时,感到无助的悲伤,但是谁知道随着我们对于宇宙的理解会不会有新的认知呢?在 500 年前人类还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我们的认知相对于宇宙还过于渺小。之前对于未知,人类相信神话和宗教,现在科学也许算是一种新的宗教,只是更成体系,有着更严谨理论、公式和猜想支撑的宗教。
6/12页《探秘太阳系》影评(篇七)
近年来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速度也让世界有目共睹,迈入2022年之后,我国航天事业仍然在以昂首挺胸的姿态大步前进:
3月23日,天宫课堂开课,以空间站第一视角看美丽地球;
3月24日,国家航天局发布最新火星影像图,祝融号的行驶路线被“天问一号”环绕器捕捉;
4月11日,执行“天舟四号”发射任务的长征七号遥五运载火箭已完成出厂前所有研制工作,安全运抵文昌航天发射场……
虽然不能投身航天事业,但对广大普通群众而言,想要了解人类在航天探索中的伟大成就,除了新闻影像,纪录片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腾讯视频热播的太空探索纪录片《探秘太阳系》将镜头对焦在与地球最为亲密的太阳系,揭秘太阳系起源的同时,也深刻思考地球的未来。
探索太阳系的道路漫长且艰辛,与探测器一起飞向太空的是科学家们为之付出的努力与汗水。在《探秘太阳系》里,感官被无限放大,我们的思绪仿佛与屏幕里的科学家们紧密相连,感动于95岁高龄科学家尤金·帕克永不放弃的精神,感叹人类渺小如尘埃,仍执着于自己简单的幸福。
只有永远好奇,人类才能一直进步。而人类对于浩瀚宇宙的求知欲望,将会不断鞭策一代代年轻人投身科学,奔向星辰大海!
7/12页《探秘太阳系》影评(篇八)
近年来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速度也让世界有目共睹,迈入2022年之后,我国航天事业仍然在以昂首挺胸的姿态大步前进:
两会期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发表讲话,称今年有望再将6位航天员送入中国空间站;
3月23日,天宫课堂开课,以空间站第一视角看美丽地球;
3月24日,国家航天局发布最新火星影像图,祝融号的行驶路线被“天问一号”环绕器捕捉;
4月11日,执行“天舟四号”发射任务的长征七号遥五运载火箭已完成出厂前所有研制工作,安全运抵文昌航天发射场……
虽然不能投身航天事业,但对广大普通群众而言,想要了解人类在航天探索中的伟大成就,除了新闻影像,纪录片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腾讯视频热播的太空探索纪录片《探秘太阳系》将镜头对焦在与地球最为亲密的太阳系,揭秘太阳系起源的同时,也深刻思考地球的未来。
探索太阳系的道路漫长且艰辛,与探测器一起飞向太空的是科学家们为之付出的努力与汗水。在《探秘太阳系》里,感官被无限放大,我们的思绪仿佛与屏幕里的科学家们紧密相连,感动于95岁高龄科学家尤金·帕克永不放弃的精神,感叹人类渺小如尘埃,仍执着于自己简单的幸福。
只有永远好奇,人类才能一直进步。而人类对于浩瀚宇宙的求知欲望,将会不断鞭策一代代年轻人投身科学,奔向星辰大海!
8/12页《探秘太阳系》影评(篇九)
近年来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速度也让世界有目共睹,迈入2022年之后,我国航天事业仍然在以昂首挺胸的姿态大步前进: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发表讲话,称今年有望再将6位航天员送入中国空间站;
3月23日,天宫课堂开课,以空间站第一视角看美丽地球;
3月24日,国家航天局发布最新火星影像图,祝融号的行驶路线被“天问一号”环绕器捕捉;
4月11日,执行“天舟四号”发射任务的长征七号遥五运载火箭已完成出厂前所有研制工作,安全运抵文昌航天发射场……
虽然不能投身航天事业,但对广大普通群众而言,想要了解人类在航天探索中的伟大成就,除了新闻影像,纪录片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腾讯视频热播的太空探索纪录片《探秘太阳系》将镜头对焦在与地球最为亲密的太阳系,揭秘太阳系起源的同时,也深刻思考地球的未来。
探索太阳系的道路漫长且艰辛,与探测器一起飞向太空的是科学家们为之付出的努力与汗水。在《探秘太阳系》里,感官被无限放大,我们的思绪仿佛与屏幕里的科学家们紧密相连,感动于95岁高龄科学家尤金·帕克永不放弃的精神,感叹人类渺小如尘埃,仍执着于自己简单的幸福。
只有永远好奇,人类才能一直进步。而人类对于浩瀚宇宙的求知欲望,将会不断鞭策一代代年轻人投身科学,奔向星辰大海!
9/12页《探秘太阳系》影评(篇十)
对于许多不曾学习天文相关专业的普通观众来说,太阳系是由质量巨大的太阳,和围绕其运转的行星、卫星、小行星和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但仅止于此,我们对无边无际的太阳系依旧知之甚少。
在纪录片《探秘太阳系》的第二至第八集,每集都聚焦了一至两个主要星体,依次对太阳系的各个天体系统进行详细讲解,包括那些奇怪又有趣的彗星,看起来毫不起眼却成为探险宝藏的卫星。 来自美国、欧洲、日本等地航空航天机构的第一手影像资料和专业的CGI演示令节目内容详实丰富,帮助观众全方位了解浩瀚无垠的太阳系,极具教育意义。 为了令内容更加易于理解,节目进行了多角度采访,采访对象包括亲身参与各个重大航空航天项目的天文学家、工程师、物理学家,也有尚在钻研学习阶段的研究生,还有关注航空航天事业发展的记者等。
寓教于乐的表达方式增强了节目的观赏性和吸引力。探索太空的过程就像拨开迷雾寻找真相,需要一层层抽丝剥茧。专家们感性动情的诉说,打破了观众和宇宙知识之间的壁垒,使得每一次对太空探索的回顾都充满热血与激情。 不仅如此,这一堂“太阳系公开课”在进行科普的同时,还能让观众有所思考,除了深刻认识到科研人员探索道路上的艰辛及努力,更明白珍惜当下、守护地球的重要性。
人类似乎总是希望在太阳系或其他地方找到另一个家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人均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量的迅速增加,人类面临着巨大的环境压力。地球资源的枯竭问题将无力支撑人类无休止的索取。一些行星正在经历的情形也正在对人类发出预警,如果再不重视地球的问题,这些严重的后果迟早会降临到人类身上。 《探秘太阳系》是一部兼具科普性、教育性和娱乐性的纪录片,适合全年龄层的观众收看。节目向观众传递了积极的价值导向,有利于观众树立脚踏实地、勇于探索的价值理念。
10/12页《探秘太阳系》影评(篇十一)
作为与地球形态最为相近的行星之一,火星承载着人类无尽的好奇心,虽然经历多次失败,但人类一直没有放弃对火星的探索。
科幻小说里,它被形容为地外生物的庇护所;现实生活中,它或许能够成为人类移居外太空的选择之一。腾讯独播纪录片《探秘太阳系》第四集,就带领观众了解了关于红色希望之星——火星的故事。
2020年7月23日发射的“天问一号”是我国第一个抵达到火星的探测器,在此之前,人类对火星的探索和争议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了。
1965年7月,美国的“水手4号”探测器掠过火星上面,并成功发回探测数据,但与人们预期不太一样的是,记录器传回的信息中有冗余部分,指挥官和上级领导对此大失所望,猜测或许是负责记录仪打开和关闭的电视系统出现了故障。
科学家们为了证明记录仪仍在正常工作,将探测器收集到的数据整理成列表形式,并把表格裁成条状贴在黑板上.这些数字代表了不同的颜色,他们买来涂色笔,通过8个小时的努力,这张包含4万个数字的照片终于涂色完毕,第一张火星照片也由此诞生。
蜿蜒的水道、泪滴状的岛屿、沟渠与峡谷……火星与人类想象中的样子完全不同,这里应该是遭受过大规模的水灾侵蚀,由缺陷构建成了火星上独特地貌。
为了更好的了解这颗与人类未来命运息息相关的星球,NASA开启了一场名为“维京计划”的火星探索任务,经历了重重难关。探秘火星的道路如此坎坷,为什么科学家们仍然执着探索呢?火星之于地球又意味着什么?
白岩松曾经在节目里面提问中国火星探测任务总设计师张荣桥:“为什么要去往火星?”
张荣桥回答道:“从个人的角度看,之所以要探索火星,是为了提升人类的自身能力,就好比一个家庭,也不算很富裕,但是省吃俭用,就是为了孩子的未来,去培养孩子,提升孩子的能力。如果从国家角度来讲,就是要通过这种重要的、前瞻性的科学探索活动,提高技术、培养人才,提升国家的能力,以及提升我们对未知世界的认知。”
中国相较于其他国家探秘火星的时间还很短,但是,“祝融号”探测器不断传回来的好消息也是在向其他国家展示我国的科技实力,不断激励年轻人投身科研事业,激发国人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自信心。
科研工作永无止境,火星探险仍在继续,有谁能说清,我们在未来的某一天不会在火星上搜寻到智慧生命呢?
11/12页《探秘太阳系》影评(篇十二)
第二集中尤金·帕克的故事尤其令人动容。上世纪五十年代,人们对于太阳的认识远没有现在全面,在科学家的刻板印象中,太阳的大气形态与地球大气一样保持着静止状态,没有人怀疑过这个所谓的真理,直到初出茅庐的尤金·帕克在大量查阅资料和进行数据运算过后,首次提出太阳风的理论。
尤金·帕克
这个想法确实在学术圈掀起了一丝波澜,但和想象中不同的是,没有喝彩与欢呼,充斥在尤金·帕克身边的是数不尽的嘲讽,没有人相信尤金·帕克的理论,大家嘲讽他的不自量力,就连他的教授在得知他要发表论文时都连忙站出来与他划清界限。面对这些,尤金·帕克没有选择放弃,而是坚定地走自己的路,将剩下的一切交给时间。
终于,在1962年12月,尤金·帕克提出太阳风理论的四年后,他迎来了自己人生中的高光时刻,水手2号在飞过金星时成功探测到了太阳释放出来的高速带电粒子流,这意味着太阳风确实存在。为了感谢尤金·帕克对人类探索太阳的贡献,NASA以他的名字命名了太阳探测器,开启追逐太阳的旅行。
与年轻时的尤金·帕克一样不被理解的,还有一群怀揣“搜寻火星生命”梦想的科学家。
在第四集中,为了更好的了解与人类未来命运息息相关的火星,NASA开启了一场名叫“维京计划”的火星探索任务。当时,维京号执行了一项由三个不同实验组成的样本标记实验,目的是搜寻火星生命的存在,通过对火星土壤样本分析,其中一个实验结果对生命体征呈现阳性反应。
这个发现让研究人员惊喜不已,他们欢呼着与身边的人分享喜悦,但命运却像是跟他们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以诺姆·霍洛维茨为主导的科学家极力反对地外生命的存在,怀疑土壤样本的准确性,加上另外两项生命检测实验的实验结果均为阴性反应,纵使那些坚持“火星存在生命”的科学家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抵挡得住大众日益高涨的质疑情绪,关于火星生命的探索任务还是终止了。
但是,时间为科学家们带来了转机。1984年,科学家在南极冰原的一颗特殊的岩石中检验到了与火星土壤一样的成分,并在其中观察到了火星生命的迹象。这重新激发了人类登上火星的兴趣,那些为火星探索奉献一生的科学家也得以继续证明自己的理论。
12/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