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屋之谜》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悬疑小说,故事发生在一个神秘的红色别墅中。主人公在探索红屋的过程中,逐渐揭开了屋内隐藏的秘密。小说情节曲折,扣人心弦,令人难以释手。读后感受到作者巧妙的叙事技巧和扣人心弦的情节设计,让人对悬疑小说产生了更深的兴趣。
红屋之谜读后感第一篇
故事是比较传统的福尔摩斯式故事,不过角色塑造的有自己的特点。
主人公是一个什么职业都干一点儿的万金油,或者叫热爱尝试新的刺激的人物。也是类似福尔摩斯式的万能型角色,尤其拥有脑内播放过去见过的场景的特殊能力(也就是说这人完全的过目不忘,包括任何细节),这是一次偶然,进入到了案件当中,从而开始了侦探的尝试。
助手的角色是主人公的一个朋友,普通青年,陪主人公玩儿侦探游戏,不过在过程中助手表现的不错,华生一直说是普通人的智力,只是现在我们读起来会觉得有些过于笨拙了,以至于不易代入自己来体会,本书的助手角色则比较正常,拥有些机智和天分,但又不高,不至于盖过主角的光芒,也不至于给人感觉很笨。感觉还是不错的。
至于书里的诡计,真的没有啥好说的,对现在来说太容易想到了,不过主角最后的分析还是不错的,比较细致、合理。
1/4页红屋之谜读后感第二篇
没人规定写童话的作家不能去写侦探小说,更何况AA的这本书是专门献给他那“觉得侦探小说怎么也不够读”的爸爸。
结局很容易就能推的出来,算是一个很旧的诡计了(当然是就现在而言)。至于线索布局,也是了无新意。唯一的亮点大概就是《红屋之谜》可以称得上是一本标准的侦探小说。或许在他爸爸的影响下,AA对侦探小说了如指掌,但他的才华实在不适合先推理。
假如砍掉开头侦探露面的情节,再将人名替换,这是一本彻头彻尾的福尔摩斯同名小说。当安东尼和比尔在红屋我说你听时,很容易使我联想到华生医生在巴斯克维尔庄园的那次小冒险。几次小高潮也颇显作者写作功力。这样的一本不折不扣,绝对正宗的古典侦探小说,AA的老爸应该爱不释手,怎么读也读不够的吧。
2/4页红屋之谜读后感第三篇
《红屋之谜》首次出版于1922年,也算是一战后比较重要的推理作品,它的作者A.A.米尔恩就是著名的“维尼熊之父”。其实童书作家写侦探小说也不是没有,远的不说,近年来J.K.罗琳就是个典型例子,只不过他的悬疑小说真没有哈利波特写得好。
《红屋之谜》如今看来只能算是三流的侦探小说,A.A.米尔恩在扉页上说明这部小说是写给他父亲的——“我亲爱的父亲:像所有真正非常好的人那样,你有个读侦探故事的嗜好,并总觉得它们怎么也不够读。因此,在为我做了那么多以后,至少,我能为你写上一本,带着比我能写下的更多的感激和亲情,在这里我将它献给你。”但是我觉得更像是一部致敬福尔摩斯的作品。
故事讲述了宁静的红屋庄园住着好客的单身男主人马克·阿布利特,他的朋友们时常在红屋聚会。一次早餐的时候,马克突然宣布了一个消息:他远在澳大利亚的十五年未见的哥哥罗伯特·阿布利特竟然要来到红屋,而且当天下午就要抵达!听到这个消息的客人们明显感到了马克对于这位哥哥的厌恶之情,他们预感到两人之间必定会发生一些不愉快。果不其然,当客人们打完高尔夫球回到红屋的时候,不幸发生了——罗伯特被杀死在红屋的办公室内,而庄园管理人凯利和佣人们都可以证明,当时只有马克跟罗伯特在一个房间里。案件似乎很清楚了,只要抓到潜逃的马克,那么一切都可以真相大白,但偶尔路过的业余侦探安东尼·吉林厄姆却不这样想,他隐约觉得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这是一部典型的英国侦探小说:
“悠闲”的探案环境和与世无争的大庄园——“在一个闷热的夏日午后,红屋正沉浸在午后小憩中。花丛边,群蜜蜂无精打采地嗡嗡着;从榆树林的上方传来一一阵阵鸽子的咕咕声;一辆割草机从远处驶来,隆隆的响声使得这片田园显得更加静谧。当其他人都在工作时,这里是如此甜蜜、宁静”——这种描述会不会让人想到阿婆的《斯泰尔庄园奇案》呢?我想会的。优美的风景,慵懒的客人,缓慢的节奏——案子本身一点都没有血腥和暴力的元素,感觉就像是一场乡间庄园午后茶会时发生的一件小事罢了,只是侦探的出现才让我们突然想到:原来这是侦探小说。
经典的福尔摩斯和华生二人组。作者设置了一位刚刚想当私家侦探的自由职业者安东尼,他偶然来到红屋想看看朋友,结果却跟朋友比尔一起成为了福尔摩斯和华生式的搭档,共同侦破了案件。安东尼的举止跟福尔摩斯异常相像,他注重现场线索的采集,喜欢采用排除法,容易进行丰富的联想,并且也喜欢烟斗;比尔也是仿照华生来塑造的角色,并无新意,只能算是一种很用心的致敬吧。
不太出众的谜题设计。侦探小说的核心就是谜题,如果谜题不够精彩,其他写得再好也没用。《红屋之谜》其实有了不错的环境烘托和角色塑造,但是谜题设计却不够精巧,我相信很多读者几乎都能在第一时间猜出凶手是谁,而且基本犯罪手法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特别在线索体型方面,女仆的话和凯利的证词都不够有诱导性,打开的窗户太过于明显,秘道的设计有些投机取巧。杀人动机同样交代的比较模糊,感觉有些小题大做。
不过如果《布谷鸟的呼唤》算是这个时代并不出色的悬疑作品,那么我觉得《红屋之谜》起码是那个年代的佳作了。
评分:
3/4页红屋之谜读后感第四篇
真的是奇了怪了,大家可以去豆瓣,看《红宅谜案》那本书,豆瓣居然无法评价??
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
出版社的宣传是:首次出版于1919年,与《东方快车谋杀案》《特伦特的最后一案》并称为“黄金时代三大奇书”!
首先,《红宅谜案》应该是被亚利山大·伍尔科特评价为“空前绝后的三部最佳探案小说”之一,“黄金时代三大奇书”应该是来源于这个说法。
之前看吧友提到的,好像在雷蒙德·钱德勒《简单的谋杀艺术》有提到的,钱德勒也评论了这本书,在这里,你只需要知道,钱德勒很不喜欢这本书。
(当然,这点不知道真假,毕竟我都是道听途说的)
好吧,《特伦特最后一案》这本我没看过,不过,域外故事会侦探小说系列,正好出版了这本书,近期可以看看,只是书名改成了《特伦特绝案》。
但我感觉此书无论如何都没法和《东方快车谋杀案》相比啊,首先谜面就显得太简单了。
马克先生的哥哥罗伯特从澳洲回到英国,并赴其兄弟的居所红屋拜访。在办公室的不甚愉快的会面之后,罗伯特被枪击而死,留下了一扇打开的窗户,昭示着马克的逃脱。
-------------------------------------------------
我觉得,这本书的不好的地方,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上面刚刚提到的,案件比较简单,诡计比较好猜,阅读量多的应该很容易猜到真相,悬念不足。
而且嫌疑人感觉过少了吧,这才是和《东方快车》最大的区别,《东方快车》十几个嫌疑人,这本书却几乎只有一个,都不需要猜凶手了,意外性不行。。
腰封写着的那句话:没有一个正常人能猜出故事的结局。我觉得这句话应该是来形容《东方快车谋杀案》的,我实在是觉得这本书的剧情是可预测的。
另外,我自认为这个作案手法可行性并不高。
二是书中有刻意模仿福尔摩斯和华生的情节。
可以看得出来,作者挺喜欢福尔摩斯,但在书中反复提到, 可以说,我很不喜欢书中模仿福尔摩斯和华生的情节。
并不是说我讨厌福尔摩斯或者华生,我只是很不喜欢刻意模仿,作者应该建立自己的风格,不过这也是《小熊维尼》作者唯一一部侦探小说,这个缺点也可以忽略不计。
出版社校对也有错误:第36页有错误,倒数第七行,凯莱先生遗忘你留下??应该是“希望”吧。
------------------------------------------------
这本书的侦探是安东尼·吉林汉姆,是个业余侦探,只是临时起意当上了侦探。他恰好去红宅探望朋友,刚好遇上的谋杀案,而且他刚刚好没有工作。
看到结尾安东尼说的:“刚当上侦探,手还真痒呢。”总感觉作者原本打算续写的。
出版社说这是他唯一一本推理类小说。但好像还有一些短篇的推理小说。(之前谜斗篷出过的) 考虑到此书的年代,这本书相对来说已经算不错的了。
在当时来看,诡计也许还算不错,只不过,类似的诡计在后世已经被写烂了,就显得故事很简单。
不过,故事情节还可以,叙述得很流畅,阅读量少的话还是值得一看的。
最后再吐槽一下吧,其实我看过很多凶手个性更恶劣,不知道为什么很讨厌这个凶手,真的是杀了人还要立碑坊,永远只会记住别人差的一方面,不会记住别人好的一面。
------------------------------------------------------
评分:★★★☆(考虑再给个+号)
故事还是很流畅的,只是总感觉腰封吹嘘得有点过,看完之后落差其实是有点大的。
如果没有这个腰封,恐怕不少读者评价的时候,可能也会手下留情一点了,参照物是阿婆的《东方快车谋杀案》,相比之下,这本显得逊色多了。
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