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达洛维太太》的读后感大全

《达洛维太太》的读后感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2-23 05:45:23
《达洛维太太》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4-12-23 05:45:23   小编:

《达洛维太太》是一部描写富人社交圈生活与人性深层的小说。主人公达洛维太太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也在不断追求自我价值和幸福。小说通过对达洛维太太内心挣扎和成长历程的描述,展现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财富、地位和爱情的追求与困惑。

达洛维太太读后感篇一

精巧,漂亮,优美,压抑,敏锐,丰富。塞普蒂莫斯,公园,看病,那些段落还可以看,可小帽子那段,读得全身难受,想“抓墙”,谁知两页后就跳窗自杀了,我不得不佩服她的驾控能力了!形形色色的人,描写得很好,结构也好,均衡,劝皈,讽刺得也够好,和莱辛一样犀利。

但,不够直白,她始终是约束着的,缺了点什么,不知道是否是有意为之。

吴尔夫,文字透漏出来的感觉,并不像时时刻刻里尼可基德曼塑造的形象。

达洛维太太读后感篇二

对意识流作品了解太少。这本书从意识的流动着手,从达洛维太太早晨去卖花开始,写到她晚上举办晚宴。很多人出席了这场晚宴,包括她很久没见的初恋情人,似乎是对她的人生的见证和总结。并行的一条线是塞普蒂默斯,他是一战后从战场归来的战士,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会有各种奇怪、可怖幻觉。达洛维太太的晚宴顺利举办着,塞普蒂默斯死去。

这本书是意识流小说的初尝试之一,在我看来情节性并不弱,只是都隐在意识的流动之后,被切割、被解构、被重塑。从兼具思想性和文学性的文字间可以看到作者的敏锐和灵气。

读起来并不容易,却意外地被完全吸引。

达洛维太太读后感篇三

就将这本书作为我四月份阅读的句点吧。克拉丽莎·达洛维,一个势利眼、苛刻、虚伪但又充满魅力的人。我是很难想象这样的特点怎么会同时出现在同一人身上,这或许也是达洛维夫人如此受欢迎的原因吧。我在阅读的时候,有一种达洛维夫人去买花路上的那种单纯的愉悦,就只是那些微的时光里,是为自己而活,任他人看不见的思绪自由驰骋。彼得·沃尔什的敏锐和尖刻曾经在年轻时产生了巨大的回响,可是理查德·达洛维才能以地位和务实给克拉丽莎提供存在的锚点。在克拉丽莎的眼中,钱和地位缺一不可,因为感到对方下嫁,她宁可不邀请萨莉,因为贫穷,她完全漠视表亲……我不由得思考,当年到底是出于什么样的契机她诚挚地对待了萨莉呢?就在她的晚宴中,她聆听了一个年轻人的死讯,战争给人带的伤害被这样的年轻人承受了。如果不是成了达洛维太太,或许这也是克拉丽莎可能的结局之一。克拉丽莎对于萨莉身上生命火焰的欣赏与渴求之心,是什么时候熄灭的呢?

达洛维太太读后感篇四

第二本意识流小说。 “以一天的时间写尽一个女人的一生”。

此书的结构是极有艺术性的,一条表现克拉丽莎,另一条表现塞普蒂莫斯。两位人物互相衬映、补充。从克身上读出一位中产阶级女性在丰盈的物品生活中,精神上的迷茫、自我的迷失;从塞身上读出精神的紊乱、对自我和真理的追寻。 这么一个看似简单的故事,读罢心里莫名忧伤。对于我来说,伍尔夫的小说似乎有一种莫名的“副作用”:在读她小说的那段时间里,我的心情不会太好,会十分抑郁、感伤,比平时加倍的敏感。这种心境是很让人难受的。尽管会有这样的感受,好似“受虐狂”般,我还是只不住地读。 和《到灯塔去》相比,《达洛维太太》意识流笔法的运用还是稍显青涩,但是相比前者,后者更容易看进去些。 相信伍尔夫意识流的写法对我在写作上,人物心理活动的揣摩和书写,以及环境、物件、衣着容貌等细节方面,如何刻画得既有诗意又细致,一定会有所帮助和启迪。

一遍谈得过浅,有机会再读。

达洛维太太读后感篇五

抛弃事件,回到意识。抛弃外界,回归内里。丢弃“实在”,去追风,追海,奔向无尽。

达洛维太太

8.7

[英] 弗吉尼亚·吴尔夫 / 2013 / 人民文学出版社

走路让人陷入一种凝结的思想时机。眼神浓缩,思绪上演,世界只有你一个“真实”的人类。向万物问好(你好,小树

达洛维太太读后感篇六

伍尔夫是我最喜欢的女作家。这本书难以看懂,意识流的形式与《尤利西斯》类似,写了一整天中发生的事,故事结合在看到的听到的以及内心的想法,意识流与传统小说的区别就是叙述方式上,不仅仅是故事的陈述,可以以第一视角带领读者进入故事,展开想象,使文字带有了空间感和画面感。思维是发散的,可以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一个毫无逻辑的事物,不过通常所联想到的事物是心里一直存在着的,才会在遇到类似的情景时联想到。同时不需要考虑时间的叙事,考虑的仅仅是运动。

这本书里最亮点的地方就是军人的自杀。通常小说都带有作者自己的视角,不可能完全客观,因此可以联想到伍尔夫自己陷入精神危机后的自杀。同样在《金阁寺》和《人间失格》里也能发现作者塑造的人物与自己有很强的相似性。

战争结束后的军人,由于现实的落差,或者是其它的原因,陷入了自己的空想。费里尼的电影《甜蜜的生活》中也有自杀案例。他们都有相同的特征,追求极致的美。表面上风平浪静,在一下刻突然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样的风平浪静都是经过深思熟虑思考后的结果。理想与现实具有巨大的落差,痛苦,孤独交织着的时候,想要解脱,摆脱这样的困境。怎么选呢?

没有人可以拯救他,精神病医生给他的建议,对他有用吗?反而逼迫着他,加速走上了自杀的道路。尼采晚年在都灵的大街上,抱着一只马痛苦,随后发疯迷失在了精神里。但是尼采可是帮助过精神病医生治好医生自己的精神病的。这样的人是可怜的,并且没有解药,选择死亡就是他的解药。军人的自杀触动了达洛维夫人,他们的生活站在完全相反的位置,但是内心最深处是相似的。或者说每个人都是相似的,选择自己应对生活的方式却可以千差万别。

我们不能评价别人的选择好或不好,因为对选择负责任的是他们自己。

达洛维太太读后感篇七

去年七月的时候,蝉每天都喊,蛙也每天都叫,阳台后面的那片小树林也总睡着一条狗,黑杂毛的狗,它像长在夏天幽暗的林里,下午出门的时候总能看见楼下邻居老头坐在院子里,旁边一个形似收音机的玩意里放出一些才子佳人的对白,每天都差不多。日子又长又无味,人到了夜里才变得生动一些。那段时间里我把电影《时时刻刻》看了几遍,每看一遍就能重新定格生活一次。我既喜欢电影内容本身,也喜欢那些人物说话的腔调,它通过时间情节的穿插把伍尔夫这个作家的形象阐释得十分全面,使我更加理解了她的小说《达洛维太太》。

人有意识但大部分人很难觉察到自己无聊空虚的生活出了问题,如今为了得到别人艳羡目光而费尽心思耗尽时间逐功逐利的人和封建社会里服从夫权父权的女人又有什么两样呢,都不过是金钱道德里的奴仆了。达洛维夫人希望自己能再活一次,她希望自己能变成另外一个样子,她每时每刻都在和自己对话,挣扎于自己的思想里。我想起萧红《生死场》里的那个叫麻面婆的妇女,她从不和意识作斗争,她完全服从于她的罗圈腿的丈夫。

达洛维夫人在她还是克劳丽莎的时候放弃了曾经的恋人彼得而选择了和理查德结婚,她觉得理查德是个适合结婚的对象,他是这个世界里很不错的男人。但是当很多年后达洛维夫人再见到曾经的初恋情人彼得时,当时她正在补衣服:她在这里补衣服,像往常一样补衣服,他想;我去印度的这些年里,她一直坐在这里,缝补衣裙,到处玩耍,参加各种晚会等等,他想,越想越生气,越想越激动,因为对某些女人来说世界上没有什么比婚姻更坏了,他想。彼得觉得克劳丽莎不应该变成现在的达洛维太太,这种生活让她变得无趣和平庸,他完全了解过去的克劳丽莎,他认为她不应以这种方式度过一生。达洛维夫人也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否定现在的生活,她想和彼得靠得更近,于是她说起了以前。但是彼得完全不想回忆这些,他觉得自己生命还很长。两种不同生活的碰撞让普通的那一方思考很多,让生活相对静止的那一方觉得自己黯然无光,其实在骨子里,彼得就是达洛维夫人本身的一半灵魂的存在,萨利和彼得一样,他们都成了达洛维夫人另一种隐藏性格的存在,他们像一面镜子,照着克劳丽莎的本来面目。

她在心里呼喊,希望彼得能够带走她,她觉得自己已经在剧中活了一辈子,曾经私奔过并与彼得一起生活过,可是一切都已经结束了,她从沙发上站起来走向了彼得,好像自己马上就要远航了,但是一切又被现实打断了。她的女儿进来了,她对着彼得说“我的伊丽莎白来了”。这样的故作姿态和假装自信完全把达洛维拉回了现实,彼得不喜欢听她以政治家太太的这种口吻说话,彼得失望地走了。她还是只在思想里做自由与现实的挣扎。

一个没有满足自己灵魂的人,她总是会变得恐惧和胆小。这放到儿童的身上也是一样的:假如他想要某样东西或者想表达某些情绪,可是他的父母一直压制他并且不满足他,那小孩子可能变得很没有安全感并且时常自我否定。“每当她观看那些过往的出租车时,总有只身在外、漂泊海上的感觉;她总觉得日子难挨,危机四伏。”她觉得自己什么也不懂,觉得自己是家乡那座丑陋、凌乱、颓败的房屋的一部分••••达洛维夫人渴望变好,她在不满足中自我否定又试图寻找改变的希望,于是她翻到了莎士比亚《辛白林》里面的一首挽歌:

无须再怕骄阳酷暑

也不畏惧肆虐寒冬。

她透露出她的一些梦想,可是又觉得前面暗黑一片,于是在她有觉醒意识的思想里她必须自己寻求往前走的希望!

小说中几乎对每个形象都有立体阐述,借每个人自己独立的意识来刻画人物形象。莉西亚也是一个活在自己挣扎中的女性,她的丈夫是赛普迪莫斯,他是个有病的人,最后终于自杀了。莉西亚觉得自己一直在忍受,她每时每刻都巴着丈夫死去。莉西亚显然是一个十分有耐心的人,她的丈夫总是盯着什么出神,但莉西亚会一遍一遍不耐烦地和赛普迪莫斯说一样的话,尽管不会得到任何回应。她和萨利这个形象完全相反,萨利是自由的自私的,她可以光着屁股从浴室走出来拿肥皂,完全不顾别人。但是莉西亚不是,她为着她有病的丈夫忍受着眼前半死不活的生活,几乎静止的街道,并且不和任何人诉苦。

婚姻确实毁了很多东西,它让人变得畏畏缩缩思前想后,又让人陷入长期不断的生活杂事里,几乎不变的生活,像花瓶里的插花一点点静止地变黄变干。但是瓜熟蒂落里产出的婚姻往往能让人更加成熟更加学会爱,婚姻里相互独立平等的人格是十分必要的元素。

按王国维的文学观,这部小说里的觉醒基本可以归类于“觉自己之苦痛”,达洛维夫人通过自己性格以及人生经历,也就是从自己生发出去的经历,一点点在意识里自我醒觉。大多数人终其半生都活在空虚里,我们拒绝自己,不去思考生活的本质,不去观察我们生存的这片土地,却对一些短暂的快感趋之若鹜。

达洛维夫人并不悲哀,她至少有意识上的反抗,正如她所想,要是她再活一次,可能她就是另一个样子。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