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是一本启发性的书籍,作者通过对哲学思想的探讨,引领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书中深刻剖析了人生的矛盾和困惑,提出了解决之道。通过对人生的哲学思考,引导读者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向,以及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这本书对于我们思考人生意义有着深远的影响。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篇一)
演讲是演讲者与听众心灵的互动,虽然演讲看起来是演讲者的独白,但总是要根据现场气氛和听众反应不断调整的,这个过程中肯定会不断产生新思路、新思想,更有生动性和有机性,《哲学与人生》是在原有的版本上有加入了张汝伦教授近年的一些演讲稿,我们会从中得到更多新颖的观点和透彻的思想。 书一共分为四部分,分别是“人生篇”“教育篇”“哲学篇”“思想篇”。 人活一世,一生要有很多值得追求的东西,在做学问之前要先学会做人,如果一个人不懂得做人的道理,不去接受教育,那么也与动物毫无差别,学习的时候不能把自己限制在很狭小的范围内,不是说有利于工作有利于赚钱的东西就要去努力的学,学习要充分享受人类文明的伟大成果,捕捉一些满足精神享受的东西,体验丰富的充实的真正的人生,如果只是为了满足物质需求去获取知识,那么人格是不健全的,生命是无意义的,人生也不是丰富和完全的,这样只是成为资本机器上的一个工具而已。 教育在一般意义上来说是老师教授给学生知识,教授给学生技能。自孔夫子以来认为我们所进行的教育是明白道理,知书达理书读了之后就读懂了道理,人活在世界上有三个基本的关系,即人与自己的关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和大自然之间的关系,在读书学习之后,明白了这三种关系,从而达到一种充实的境界,明白活着的意义。古人的教育思想非常简单,不是教人如何赚钱,而是教人如何懂得道理,懂得如何长久的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而良好的教育也是教人学会处理这三种关系的。 哲学问题有很多是和我们现在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在现在这个时候,很多正确的东西不一定能够大行其道,反而错误的东西却成了流行,我们个人要在这样的情况下必须做出取舍和拿捏。哲学以真理作为自己的目标,是一种反思性的批判,不能满足于常识。近代以来流行的庸俗实用主义即为藐视哲学越来越缺乏了批判的态度,我们现在要说明一个道理或者问题的时候,很少有情况会具体的仔细分析和论证,往往只是引用一些学者的话就盖棺定论。真正的哲学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智慧,相互启发,然后让我们觉得哲学是一种特殊的存在,接受哲学教育就是清理自己的思想,养成自己的思维习惯,培养自己讲道理的习惯,提高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处理各种各样的关系。 “人而不仁,如礼何?”文明的命运和人类的德性连接在一起,如果想要保持文明的话,前提是人不能只是功利的进行自我控制,要提高人类德性的文明,就要不断维护真正的文明,人要为了自我的完善而不断控制和强制自己不断文明化。
1/4页《哲学与人生》读后感(篇二)
君子不琢不成器,人生中除了情感更多的还是理性,在谈及理性的时候,我就不得不提及所谓的“哲学”。这里我所讲述的“哲学”,并不是多么高深莫测难以理解的部分,而是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部分,而这部分更多的可以从张汝伦的演讲录中窥得一二。在这本演讲合集中,总共分成了四部分,“人生篇”讲述了读书求学与人生的关系;“教育篇”讲述了张汝伦对于教育的看法;“哲学篇”讲述了哲学对于人生的意义;“思想篇”讲述了思想为何那么重要。
人类之所以和其他动物不同,就是因为我们存在教育,动物即使有时候能够做出超出人类极限的事情,但是那些事情都不能传承,因为他们呢没有系统的教育。人类之间通过教育一代一代地传承,各种成就和科学对于我们而言,之时需要学习的知识储备。我们能够在我们所学的基础之上,去创造更高的成就。可是在如今的教育体系中,尤其是我们熟知的部分,存在了大量的应试教育。当你去问一个学生是否读过古文,答案都会是读过的,可是除开在课文上以外,阅读过其他古文的学生少之又少。
在这种环境下,就不得不谈及学生的责任,学神应该怎样成为一名学生。因为还是一名学生,所以并不需要为这个社会提供更多的经济效益,我们更多的是要学会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父母负责,努力完成自我、让自己学会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在享受优质教育的同时,我们要学会的不仅仅是书面上的各种知识,还要学会各种做人的道理。学校就是一个个小型的社会,如何与他人交往,如何让自己被更多的人记住,如何让自己立足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在学校学会的。
除此之外,我们也应当进行大量的阅读,也许有人会觉得自己没有时间阅读,可是时间挤一挤总会有的。如果你总觉得读书没有进度,或者看的内容并不进入脑袋,那我们就需要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可以适当在阅读的同时做一些笔记。只有这些都掌握了,你才能算是真正懂得“学习”。想要人生中充满哲学,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只要你不将“哲学”妖魔化,你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充满哲学的身影。
2/4页《哲学与人生》读后感(篇三)
现如今,中国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越来越深,最明显的改变恐怕就是大楼的修建,校园面积的扩大。也是这时新一代高考失利的年轻人在进入大学伊始便说出“学校有大楼,无大师”的傲慢之语,事实似乎也确实是如此。
截止至今年年初,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中,全国本科院校一共有1243所,其中公办本科大学有817所,民办本科学校有417所,中外合作办学学校有7所,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办学学校有2所。改革开放以来已经有4800万本科生了,大学生是9577万人,如此规模的毕业人数怎可能有那么多的大师存在呢?在张汝伦先生的《哲学与人生讲演录》之中更是将中国大学出不了大师的原因进行了详细剖析,其原因如下:
一、过于功利。几年前钱理群先生便直言中国大学正在培养一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与蔡元培先生上任北大校长时的境况相似。大学不再追求真理,不再以培养完整的、全面发展的人为首要目的,而是过分强调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大学老师成为兼职近乎是常态,跟老师关系好的,能跟着做项目的直呼老师为“老板”,“导师”这个名号一去不复返。从古至今伟大的师生关系在今日变成雇佣关系,十几载寒窗苦读为的是找个好工作,而不是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于是我痛苦的看到名校学生被PUA、偷窥、PIAO CHANG等恶性案件频发,大学不再是一个能够真正净化学生心灵之处,缺乏管教引导的他们正成为今天社会阴暗面的一部分。如此环境,何以能培养出大师呢?
二、缺乏理想主义精神。此观点与上述类似,功利主义的时代就必然是理想主义的缺失。不知朋友们可曾听到学长、学姐说:“XXX,你现在还小,想事情太理想了,未来你就会知道今天你的想法是错的,巴拉巴拉一堆。”你进一个社团、学生会甚至是兴趣组织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所有的人都是结果为导向,利益出发而不是理想以及内心的真实想法。逐渐地丧失原有的志向,随波逐流,如此何以培育出大师来。
三、没有批判性思维。高中时文科生老师要求背诵最多的恐怕就是哲学的种种观念,事物是矛盾的要学会一分为二的看问题;普遍性与特殊性;曲折性与上升性;运动与静止等等。这些基本朴素的哲学观念是深深植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中的,而以此建立新时代文化根基的我国大学竟然许多大学都没有开设相关课程,用一个思想道德修养、马哲这样的课程来简单介绍,拼了命地去背诵这些观点,最后什么都不知道。甚至于一个理科生(没有任何贬斥之义)靠背诵的观点大谈特谈哲学的概念,以此自认那就是批判性思维的形成。在这里惊讶的发现,张汝伦先生用了绝对肯定地语气说道:“我们国家出不了大师,与我们国家近代以来越来越不重视哲学绝对有关。没有哲学,真正的批判和创新都是不可能的。”
看到张教授分析的原因,您觉得是哪些原因导致的中国无大师现象出现呢?
3/4页《哲学与人生》读后感(篇四)
《哲学与人生》是张汝伦教授的一部演讲集,收录了他在不同场合的二十余篇演讲稿。他从哲学的视野出发,漫谈人生、教育、思想以及哲学的种种问题。
给上述宏大话题冠上哲学的名头,容易让普通读者望而生畏。不过本书的开头就已经指出,张汝伦教授的这些演讲基本不是面向专业哲学系的学生的,因此讲得非常通俗。
通俗绝不等同于肤浅,事实上在这本书中,作者也并没有回避一些艰深的话题,这一点后文还会谈到。
教育是《哲学与人生》关注的一个核心话题,本书的第二部分专门围绕这一话题展开,在其他部分也可以找到张汝伦教授关于教育的观点。
张汝伦教授在多篇讲稿中都直言他对于现代教育制度的不同观点,尤其是现代的大学教育。他指出现代的大学过分重视客观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品德以及自我认识能力的培养。而后者的重要程度并不逊于前者。
很多人都听过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那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本书的演讲中也谈及了这句话,但张汝伦教授更提到了梅贻琦先生的另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成己成物。”
这句话在《哲学与人生》的不同讲稿中反复出现,可以说它代表了张汝伦先生对于大学教育的期盼。他将“成己”视作大学教育的本质,亦即品德的修养,然而这一传统在当下的大学中已经很难寻到了。
张汝伦教授原本是研究西哲的学者,但在《哲学与人生》中他对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也有深入的了解,其中《论语》更是被反复论及。
张汝伦教授在一篇讲稿中还给听众(读者)开出了一份阅读《论语》的书单: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以及孙钦善先生的《论语本解》。
作为一位哲学教授,本书书名也是“哲学与人生”,哲学当然是本书无法回避的话题。
恰如开头所说,这本演讲集面向的不是专业的哲学系学生,而是普通读者以及对哲学感兴趣的人。
为了将哲学推向更多普通的读者,张汝伦教授在书中直面一个棘手的难题:什么是哲学。
这个问题既基础,但又棘手,有许多人曾尝试回答,其中也不乏许多哲学大师,但一百位哲学家对于这个问题就可以有一百种回答。这正是它的棘手之处。
《哲学与人生》中指出,对于哲学的定义本身就是哲学的一部分,给哲学下定义实际就是在思考哲学本身。也许我们把“什么是哲学”转换为“哲学的意义”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什么是哲学。
当然张汝伦教授也并没有回避上述棘手难题,他在演讲中给出了一个他对于哲学是什么的回答:哲学是对人生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的根本思考。
在一些读者看来,这一回答也未必能让人满意,但根据上述定义,我们基本可以把握哲学的主体脉络。
所谓人生的基本问题,张汝伦教授将其总结为三个方面:人和物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人和自我的关系。这三个方面在哲学中也有相应的分支。
人与物的关系在哲学上表现为形而上学,表现为认识论;人与人的关系在哲学上表现为政治哲学、价值哲学、道德哲学、法律哲学和历史哲学;人和自我的关系则表现为心灵哲学。
既然谈到了什么是哲学,那随之而来又会有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中国有没有哲学?对于这个问题,张汝伦教授在演讲中也有细致的梳理。
中国古代并没有“哲学”这一说法,“哲学”一词产生于古希腊,19世纪70年代一个日本哲学家用“哲学”两个汉字来翻译philosophy,后来被我们中国人接受,从而开启了中国的哲学活动研究。
中国古代有没有哲学,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哲学,或者更直白地说,取决于我们是否将包括孔孟老庄在内的古代思想视作哲学的范畴。
上述问题值得思考,但无论是“什么是哲学”,又或者“什么属于哲学”,这些问题往往是哲学学者研究的范畴,而不是普通读者真正感兴趣的,这些问题听起来和我们普通人没什么关系。
而张汝伦教授则提出,哲学不仅是一种客体的知识,它还是一种生活方式。哲学是一种思想的学问,而思想正是人的灵魂。
《哲学与人生》中指出,现代社会不是缺少思想的时代,是思想太多了,而且是浅薄的思想太多,这让我们在浅薄的思想上不断轮回,不能透过纷繁的现象找到事情的本质。
在这样的时代中,我们从未像以往任何时代那样渴望哲学的自觉。
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