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帝王生涯》是一部描写自己成为帝王的心路历程的书籍。作者通过对自己的成长、挫折和奋斗的描述,展现了一个平凡人如何蜕变成为伟大帝王的过程。读后感受到了作者的执着和努力,以及对权力的掌控和责任的担当。
《我的帝王生涯》读后感(篇一)
一开始,我竟有些惊讶。
我以为这是哪位新作者写的九州的文章,风格,地名,都很像。
九州,我最讨厌的就是宿命感,而这本书里,从孙信开始,每个人都高深莫测的预言着一个末日。
书里的许多人,早点死了就婉约动人了,端文,蕙妃,一个个的发展下去,就难免浮华过后,尊严剥落。
我确实讨厌那无从解释的事情,这种缭乱的浮世感之后觉得像是被作者玩弄了。但华丽而妩媚,如同阿房宫外的腻水,让人色乱神密。
酷刑,唉,一般人大概不会强迫自己去看这些。
听别人讲就是一件不小的酷刑。
1/10页《我的帝王生涯》读后感(篇二)
时隔多月,我重新拾起这本书细细品读。小说中,皇甫夫人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狠心将端白推向帝王的宝座,让无辜的端白从此成为众矢之的,他无疑是可怜的,但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端白年少为王,对权力的追求欲望日渐膨胀,他利用手中的权力斩杀无数燮国的忠臣将领,并最终葬送燮国的江山。在为王的日子里,端白无时无刻不被权力、欲望、美色蛊惑,他像一匹迷失方向的野兽,拼命撕咬靠近的人儿。在品州的日子的,他却快乐地像一只凌空飞翔的小鸟,自在地畅游。故事的结局,端白成了走索王,活出了自我。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再漂亮的衣裳,不合身,也只是小丑一个。
2/10页《我的帝王生涯》读后感(篇三)
讲述了一位帝王从权力的巅峰跌落,经历种种磨难,最终找到自我救赎的故事。整个情节跌宕起伏,让人看得津津有味。 人物塑造也是这本书的一大亮点!主人公的性格复杂多变,从最初的昏庸无能到后来的觉醒与成长,都让人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与深刻。配角们也都各具特色,为整个故事增添了丰富的色彩。 苏童的文笔真的超赞!他的语言既优美又富有力量,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权谋与斗争的帝王世界。 《我的帝王生涯》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帝王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人性、权力、命运和自我救赎的深刻探讨。它让我们思考,在命运的压迫下,我们应该如何坚守自己的信念,寻找真正的自我。
3/10页《我的帝王生涯》读后感(篇四)
可能我是悲观的人,所以觉得书中所有死去的人都是幸福的,早先的燮王,妃子123,孙信,觉空还有燕郎等等,我都觉得他们好幸福,在经历了一切乱世折磨,不管是身体还是心灵的折磨,他们共同的走向了死亡,死了就没有记忆,死了就不会想起曾经的欢愉曾经的苦楚,回忆最可怕,在经历了一切欢愉一切苦楚后的端白和蕙妃,最终还是活下来了,带着任何人比不上的厚重回忆,沉重地走完这一生,我也好奇,为什么不一死了之,对于他们来说,世间本毫无牵挂呀,而这正是苏先生的阴冷之处,他给了我生生的一击,随后当什么事都没发生。
我在这个冬日的午后周末,伴着窗外虚伪的冬日阳光读完这本书,阳光已经消失,留下一抹阴郁。
4/10页《我的帝王生涯》读后感(篇五)
苏童的这本《我的帝王生涯》有着很强烈的哀伤气息啊,有灾难要降临燮国的谶语不时出现,最终燮国的确难逃厄运,皇族众人难得善终,小说的主人公端白也留宿山庙,读论语度日。
文中的剧情有着很多朝代的影子啊,历史是何其相似,政变宫斗夺嫡兄弟反目,本无意为尊的端白被捧上皇位,却找不到存在价值,进而变得暴躁嗜杀,人生又何其悲哀,正如历史上有的皇帝适合当一名画家,当一位诗人,当一个木匠,却唯独不应该做一位帝王,如果端白能够自由选择早成为一位走索人岂不是更好的结果。不得不感慨命运的无常,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国运的无常吧,也造就了历史的无常。
5/10页《我的帝王生涯》读后感(篇六)
夏日的明媚中暴雨偶至,以致天气无常,如小说,阴郁无常。
小说用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架空朝代燮国国君端白的故事(也就是小说中的“我”)。皇祖母因私欲隐藏遗旨,将十四岁的第五皇子端白立为燮王。
端白需要师傅僧人觉空在夜晚为他挥剑驱走白色小鬼,他喜欢促织,他命人剜去冷宫中夜夜啼哭宫人的舌头,他认为时时重复咒语“燮国的灾难就要降临了”的疯子很有趣,他吵着要把刺杀自己的兄弟手指割下来……
觉空离开的时候,端白抱住觉空泪流满面:
“别哭,你是燮王,在臣民面前是不能哭的。”
“我不要读书。我要你留在宫里。”
“说到底你还是个孩子。”
“师父,你去哪里?”
……
他残暴,但他对残暴一无所知;他懦弱,但他对懦弱一无所知。人生第一次出宫,宦官燕郎带着他偷偷去街头体验民间闹腊八,一个空中走索的杂耍艺人对他说:“好轻巧的身板,孩子,跟我走,我会教你走索的。”燕郎拉着他急忙逃走。
“那怕什么?我倒觉得走索比当燮王威武多了,那才是英雄。我不喜欢当燮王,我喜欢当走索艺人。”
“要是陛下去走索,我就去踏滚木。燕郎说。”
蝗灾时,他拒绝给灾区免税,他不懂;昏厥中不断喊着“杀”,他恐惧。喜爱的惠妃流产,生下一只皮毛雪白的死狐;兄弟端文带兵打回皇宫,他被罢黜为庶民……
八年的帝王生涯结束,真正的人生开始,他带着燕郎,去寻找那个杂耍班子。
6/10页《我的帝王生涯》读后感(篇七)
生是个结,又是个结。
死得实在,一朵云彩。
命运早被安排定了,谙熟的薄荷、芝兰和墨砚混合的香味里,存在已然是一种悲哀。
如果那张遗诏没有被皇甫夫人藏在香囊之中,也许端白早就是流浪江湖的走索艺人。浩大的历史有时候只是妇人小小的狡黠。
你不能说一场荒谬里的燮王可恨,边陲战事,蝗灾不断,得正义者揭竿而起。祸事杀戮接踵而至,白色小鬼得势便狂,燮国要亡,一早该亡。燮王要走索,踏木,流浪,流浪。
歌妓舞鬟,弦乐笙箫,闹竿彩旗,花篮画扇,犀器漆窑,念念不忘。六宫粉黛,金銮龙榻卷入前世烟尘。总要一边静默,一边埋葬故人,生离死别。燕郎、玉锁,以及戏谑地就浸染进殷红杀戮的戏班,割断与旧时代的最后一丝联系后截然独立。
深相忆,莫相忆,相忆情难及。对蕙妃的疼惜,与燕郎莫可名状的暧昧,说不上是爱情,恐怕只是纷争的时代,荒谬的人生里两段陪伴。
苦竹寺里僧人觉空早已驾鹤西归,端白迟来了那么多年,终究他会手持一部读不完的《论语》,以一只鸟的姿态继续师傅的路:皓月当空时,一个莫名的僧人在树林隐翳灯含雾之时或疾步如飞,或静若白鹤。
帝王的一生流入《燮宫秘史》那样的民间八卦,复而“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经纶满腹的考据文人津津乐道,经久不衰。
生是个结,又是个结,与帝王无关。
7/10页《我的帝王生涯》读后感(篇八)
当时借这本书的直接原因是因为要在它比较薄,适合放在包里,可以随时想看就看。而这本书却给了我极大的惊喜,基本上是在上下班地铁和午睡时间看的,现在想起来这样的看书方式亵渎了这本书。我想夜深人静,有一颗无杂念的心,一盏台灯,一杯茶,清醒的头脑,才能够真正体会到这本书故事和文字本身中的阴郁。
看过《少年天子》、《少年康熙》、《张居正》、《明朝那些事儿》之后,了解了多种多样的“皇帝命运”,有年少被推上皇位却无实权的傀儡皇帝,有不该做皇帝却生在帝王家的皇帝,有无能力却被逼着做皇帝等等,对皇帝这一身份多了些零零散散的看法。而这本书却将一类帝王生活写到了极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塑造了一个不该作皇帝的人,一个没有做皇帝野心,也没有能力做好皇帝的人当了皇帝,无法摆脱强大势力操纵下,无心无力,极其苦闷的生活,一系列的事情甚至造成了一个原本懵懂无知的孩子变得性格乖戾,残忍的人,最后在战乱中他丢了王国和皇位成为一个江湖艺人,似乎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过得自由快乐,但最终他所有的亲人和一直陪伴身边的人都死于非命,他最终归隐山林,一切归于虚无,也许这样的命运对他来说是命数,如果他只是一个普通百姓,可能自己走索方面的天赋会让他过得快乐满足,但皇帝的身份始终束缚了他,即使后来丢了皇位和江山换来短暂的自由生活,最后也难以快乐的生活下去。整部小说充满悲伤的气氛,贯穿小说“燮国的灾难就要来了”这句不详的话语,暗示着燮国和他的命运,即使书的篇幅不长,看似平静的语言也足以调动看书人跌但起伏的情绪。
在苏童虚构的这个帝国和皇帝,你可以找到很多时代帝国和皇帝的影子,但你无法把任何时代单独的一个帝国和皇帝对号入座,这个帝国和皇帝是许多帝国和皇帝共性的具体代表。
书的结尾是:“那个人就是我。白天我走索,夜晚我读书。我用了无数个夜晚静读《论语》有时我觉得这本圣贤之书包容了世间万物,有时却觉得一无所获。” 我看完这本书后的感受是:似乎懂得了许多,又似乎一无所有。也许意识本身就是捉摸不定的。
这本书并不是苏童的代表作,但看过这本书后我对苏童的其他书有了很大的兴趣。
8/10页《我的帝王生涯》读后感(篇九)
前几天断断续续的用一个小半时时间看完了《我的帝王生涯》有点想法。
说实话,这本书前半部分我不喜欢,我不知道宫廷的描写是否真实也无从知晓,可能是觉得端白残暴昏庸无能不符合中国人期待着明君的愿望吧,可能这是残留在骨子里的集体无意识,从这或许看出了根深蒂固的奴性。但是这奴性却与民族无关,你没看见资本主义老牌如英国伦敦却照样发生暴动球赛期间发生各种事故?你没看见强大如美国校园时常发生的枪击案件吗?你没看见强硬如俄国却也照样变相做着政治游戏吗?这是普遍的人性,谁也无法否认,可能这也是上帝造人传说的一个根据,大家的基点都是一样的,即人人平等。
文中角色端白的变态端文的谋反李义芝的起义及各种酒色财气的存在,我们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希望杀戮破坏希望权利希望生存希望享乐。其实人都是被奴役的,哪有绝对的自由可言,要自由,却有各种束缚,有社会的、他人的、自我的、肉体的、思想的,即使你是君王英雄乱臣贼子,一样都逃不过生老病死的束缚,这是人无法决定的。或者说,人生来就是异化的,人就是为异化而生。
苏童的书都给我一种特别压抑的感觉,他表现着恶的一面,而美好的东西总是那么无力容易被摧残,端白心中的美好如那个喜欢像鸟一样飞翔的品州女孩蕙妃,却最后流落青楼,其实她注定是悲剧的,不论是青灯古殿还是卖笑勾栏。同样的还有燕郎和和玉锁。一个是阉竖一个算是弃儿,燕郎少年入宫却像一个女孩一样柔弱,他和端白之间总有种说不清的感觉,说是狎妮之风却又不像,这或许是苏童留给读者填空的地方。玉锁是个天真烂漫可爱的女孩,却被父母借机甩掉,或许死亡才是留住美好的最好方式,在最美好的年代毁掉她,一如最美丽的爱情。
我更喜欢废燮王端白的流亡部分,说的冠冕点后面流亡展现了民生疾苦展现看看端白的改变。与其说他变好了,毋宁说他是找到了自己应有的位置——一个走索艺人,他依旧还是王,只是不再是燮王而是走索王,这就是他的自由。无论是走索还是滚木,我都认为他是平衡的象征。其实这是故事被人所说所听的原因,普洛普的母题,故事的结构都是:平衡——打破平衡——恢复平衡。后半部分是一个恢复平衡的部分。
最后的苦竹寺是最终的平静,端白什么也不是,不是燮王,也不是走索王,他是自己,人终于归于自我。觉空的《论语》的象征——有时觉得他包括世间万物有时又一无所获——这都是一种平衡。
人性癫狂终究要归于平静,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同在,而人自身则是平衡的统一。世间万物都是虚妄,世界返回了哈姆雷特的延宕——对人的思考。
9/10页《我的帝王生涯》读后感(篇十)
创作《我的帝王生涯》时,苏童大概手拿一根钢丝。钢丝的左侧写着江南,脑海里尽收“拙政园”,“网师园”,“退思园”和同里,甪直等古典名词,杂糅到书中,就成了“看见一群白色的鹭鸟从鸟柏树林中低低掠过”,“廊檐滴水无力地落在芭蕉叶上”这样凄楚的挽曲;钢丝的右侧写着帝都,笔法幻化,就变成了这样的句子,“隔着茂密蓊郁的槐柏树林,我还听见有人在冷宫里吹响笙箫”,“每天都是北风过耳,枯树萧瑟之声使这个冬天更显凄凉”,“我的最后一只红翼蟋蟀在十一月无声无息地死去,使我陷入了一年一度的哀伤之中。”
一段错位的帝王生涯,一个本该寄情山水且行且歌的诗人却只能寄情于蟋蟀怪梦中遗精,神圣的圣体之乐不过换来一阵惊骇而快乐的呻吟。帝王生涯,仅此而已。而苏童就站在钢丝的中央,就像被放逐之后的端白,一直试图在走索中做到的那样:他想跌落,他想呐喊,他想释放。而众人只有一个疑问:他想干什么?
他什么也不想干,什么也干不成。觉空走了,他的精神楼阁坍塌了,淅淅沥沥的雨珠伴随着一些事物的渐渐腐烂,到最后,端白却发现,觉空的元素获取了永存的意味;初次遗精,必须禀告老妇人,没有“哺育”子子孙孙,却让贱婢们获得了快乐,自己获得了不快乐,收获了尴尬;和蕙妃的离离别别最终只换来这样的苦楚,“我的美妙而命运多蹇的蕙妃,她已经化成了另外一只自由的白鸟。从此我们在同样的天空下飞翔,聚散离合也只是匆匆挥手,一切都印证了各自对鸟类的膜拜和梦想。”她幻化了,而他没有,八年帝王生涯剥离了端白飞翔的羽翼,他所谓走索的尝试不过是为了更接近天空,而每一次尝试,都让他更加彷徨。
所谓“端白”,不过是一种端详白鸟的姿态;端详一种干净的,自由的姿态和生活方式。在《我的帝王生涯》中,这个错位的帝王从来不曾凝视过一只白鸟,只在八岁的时候看见过一些令他恐惧万分的白色的小鬼,看见过那些令他深感燮国亡国危机迫近的预兆。皑皑白雪是苍凉的,射杀杨松之前的锦衣卫脸色是苍白的,黑压压的人群聚集的空地是闪着白光的,彭国吃燮国的征兆是类似黑吃白的,青楼遇蕙妃其白色的肉体引来的是猜疑,白马最终也没能陪伴燕郎走到最后。端白最后在白天里苦练走索,苦苦仰望,唯余白茫茫的大地真干净,燮国已亡,遍插茱萸仅其一人。
从谋篇布局来说,这样的构思和暗线铺陈都是完美的。同时,苏童的极限笔法有很浓的回环往复意味,有些类似荷兰画家艾舍尔的画作,无限循环,永无终点,却往往能在极限,在那个似乎注定将成为转折点的地方百转千回,在不露痕迹之中写进某种孤独,某种苍凉。关于黛娘切去十指,关于杨栋的人皮坠落,关于孙信被活活烧死的几个片段都将读者的视角推向血腥的熔炉,最终却只是用手指轻轻一点,凝结的血块四下散开,似有似无间稀释忧愁。
一位主政八年的帝王,未曾体察自己的白色信仰,未曾在一片白色中建功立业成人成事。每一次接近,都像是远离;每一次努力,都像是放弃。帝王生涯已终结,燮国已不存,他不过是想安静地端详白鸟,一切却只是海市蜃楼。
10/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