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南回归线》经典读后感有感

《南回归线》经典读后感有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0-06 02:40:24
《南回归线》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2024-10-06 02:40:24   小编:

《南回归线》是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通过描述作者在南回归线上的旅行经历,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文章中充满了诗意的描写和细腻的感受,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同时,作者还深入探讨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侵蚀和保护的重要性,引发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思考。这篇文章充满了感性与理性的结合,给人以启示与思考。

南回归线读后感篇一

就是在你长期阅读以后,会发现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情。

很多国家都有自己的禁书。

作者亨利∙米勒作为一名美国作家,作品内容极受争议,常常是在法国发表了作品以后,很长的世间都不能在美国出版。

最先发现他的读者是一群英美士兵,他们在巴黎市场看到了亨利的书,觉得偷偷带回自己的国家。后来由于备受读者关注,官方才允许上市,随后亨利变成为了60年代反正统文化运动参与者们的预言家。

亨利作为德国移民家庭,他出生在纽约,但是在他的创作中却能看到受德国文化的影响。他有及其敏锐的观察力,自己又长期生活在法国,他书籍的内容多着眼于欧洲民众,从更广阔的视角对生活展开沉思。

《南回归线》是亨利的自传性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书中作者描写了自己在纽约的生活印象,他在离开之后,开始思考美国文化的衰落。对纽约生活的描写用词极其夸张,也不乏贬低。这也是当局不喜欢他的原因之一。

亨利一直觉得城市生活在把人们不断地异化。

异化,就是吞噬了人们的真善美,代替的是狡诈、攀比和虚荣。

其实这个特点在世界范围内永远存在。当低等文明统治人群的时候,自然会产生更低等的文明。这并不是危言耸听,有句话说:“世界十个巨大的草台班子。”

当你看到身价十几个亿的投资人随地大小,当你看到一个银行的行长竟然在自己单位内部公开选妃,不是文明的倒退吗?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不过就是一群没有脱离低级趣味的人得到权力之后,做出来的一些低级的事情而已。

教育,并没有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只是消灭了文化差异。

当人们伪科学、伪文化进入人们的生活以后,那么教育就成了笑谈。ZZ也就成了一座巨大的无力的统治阶级机器。

鲍勃∙迪伦说亨利是美国伟大的作家。

因为他反思,从根源开始。

读一本好书,可以思考一个好问题,这就是读书的意义。

南回归线读后感篇二

亨利·米勒的小说是琐碎的,是混乱的,是不合时宜的,但也是富有魔力的,是充满男性荷尔蒙的,是能够让人欲罢不能的,但也是会有人诟病的。 作为美国著名作家,作为美国“垮掉派”先驱,亨利·米勒用自己的经历写作,也写自己混乱但又不得不让人反思的人生。

我们最熟悉他的作品是《北回归线》,但其实这直是他自传三部曲之一,另外两部分别就是《黑色的春天》和《南回归线》,三部曲分别讲述了以他亲身经历的故事为蓝本的三段人生。

我现在正在阅读的就是亨利·米勒的《南回归线》。在这本书中记录了米勒对早年纽约生活的回望。在这里他成为一名“人事经理”,这就让他看到、碰到形形色色的人,这些人的故事正是这部小说的部分内容,叙述着发生在他身边真实的故事,让我们看到美国社会个人生存的真实状态。

当然,小说的后半部分更是以作者自身为书写对象,书写着他和众多女性之间不伦的关系,让人感受到他生活的荒诞不经,可就是这荒诞不经之中却有着对于社会的抗争。 所有的这一切其实都是对于美国当时社会的控诉,毕竟就是这样的社会状态才让他们看不到生活的希望,才让他们沉沦于欲望之中,沉沦于生活的荒诞之中而无法自拔。

所以亨利·米勒的小说出版也就不容易,让他的小说在最开始在英语世界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就因为他小说所揭示的就是美国的“杨梅大疮”,他所书写的就是美国最为不堪的一面。

但亨利·米勒作品的文学性确不容置疑,他的小说包罗万象,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而且文笔优美,文采飞扬,让我们阅读起来韵味无穷,这也是亨利·米勒得到文学赞誉,一直被再版,一直走向世界,一直最进读者世界最重要的原因。 亨利·米勒说:“我终生的愿望并不是活着……而是自我表白。我理解到,我对活着从来没有一点点兴趣,只是对我现在正做的事才有兴趣,这是与生活平行、拥有生活而又超越生活的事情。我对真实的东西几乎没有丝毫兴趣,甚至对现实的东西亦无兴趣;只有我想象中存在的东西,我为了活着而每天窒息了的东西,才引起我的兴趣。”

在他的文学之中,我们真实的能够看到他的这种创作风格,真的会沉浸于他的文学世界之中,跟随着他完全忽视现实,只沉迷于欲望和自我世界之中的小说享受不一样的文学阅读,也从这样的文本中反思社会现实。

南回归线读后感篇三

亨利·米勒以离经叛道的文学作品而闻名,作品常常挑战社会规范,探索人类传统的深层领域,包括性、哲学和艺术。他从批判的立场出发,认为美国文化开始走向没落,发达的物质文明忽视了精神需求和创造性。

作者写到:“我对活着从来没有一点点兴趣,只是对我现在正做的事才有兴趣,这是与生活平行、拥有生活而又超越生活的事情。”单纯的生存,已经不能满足他,他追求的是更深层次的个人自由和自我实现的表达。米勒描绘了一个混乱不堪、毫无意义、支离破碎、非理性的荒诞世界,在作者的眼里,别人的死与他无关。

“我”想要体会和理解死的过程,想要在高空凝视人间的死亡,探讨了灵魂与肉体两者间的关系。《莫言的奇奇怪怪故事集》中提到,绑在树上的孩子,它的灵魂俯瞰着因极度痛苦而呻吟着的母亲。在许多文化中,骷髅以死亡之舞的形式出现在小说和音乐等艺术领域,提醒人们重视生命的脆弱。

小说的叙事没有遵循传统的时间顺序,臆想的碎片呈现不断,无法理出清晰的时间线,或许米勒根本无意表达。作品中出现的绝大多数人物,如幼时的伙伴、工作的同事、身边的女性,常常突然出现在读者的视野,也同样快速地消失,有的甚至从此不再露面。

代表人物麦哥雷戈,和“我”的喜好相差不大,如喜欢女性等等,只是“我”想逃离现实,而麦哥雷戈则在生活中畅游。麦哥雷戈和其他人在一起会谈论起人生哲学,谈论到哲学家帕拉图和尼采,不过所讨论的并不是他们的思想,更多的是哲学家的古怪行为。

米勒的作品,并不以迎合大众口味或者追求商业成功而创作,它是出于对自我真实的坚持。正如这部自传体小说所表现的,作品在当时并不被大众所接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后来的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精神世界的“散文诗”,作者米勒在《南回归线》中,运用了意识流的写作手法,以非线性、跳跃式的方式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表现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逃离现实的渴望。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