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给孩子的节日之书读后感摘抄

给孩子的节日之书读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17 18:05:12
给孩子的节日之书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4-04-17 18:05:12   小编:

《给孩子的节日之书》这本书让人感慨良多,作者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感人的故事,向孩子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书中融合了传统和现代元素,让孩子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寓教于乐的阅读材料,更是一部让孩子们热爱节日、热爱传统文化的启蒙读物。

给孩子的节日之书读后感篇一

这是一本节日之书,更可以说是中国文化之书,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看了一下作者——余世纯,于是我上百度查了一下,发现这位作者写了好多介绍中国文化知识的入门读物。而且之前写的好多书籍都获得了文津奖,这就是质量的保证,所以在读之前我对这本书就非常的认可。 首先书拿到手里的感觉是非常的厚重,装帧非常的不错。但是我对这本书的定位,有一种自己的感觉,那就是他不适合学龄前小孩儿,更适合上了四年级以上的孩子,在或多或少对文字对于文化有一些了解之后。因为我给自己家的孩子讲了之后,他对其中的一些文字内容理解不到位,而且感觉有一点点的枯燥。但是我相信,上了学以后的孩子可能对很多事物有了一定积累之后他们会对这本书非常的喜爱和认可。 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这本书读起来也会毫不费力,内容非常的简单易懂,同时配有很多非常精美的插图,并且对节日的来龙去脉介绍地非常的详细,同时对各种历史传说都加以介绍。通过这本书,会对中国的节日有了大体上的了解。并且在我的印象里,中国的节日应该都是农历节日,没想到还有阳历节日。例如书中介绍的夏至和冬至,都是阳历节日。而且书中还介绍了好多现在已经消失的节日,这些节日都是在历史中留存过痕迹,并且都有古诗或文字加以叙述,他们存在中国的历史里,自然就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我们现代人更需要了解它,并且记住在历史中它的存在。 我觉得这本书的出现更体现出如今的中国社会对自己的文化传统的一种宣扬和赞赏,更要使我们中国人记住自己的历史文化。我们有责任传承自己的文化,要知道自己之所以作为中国人,更主要的原因是中国文化的存在,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是因为过中国人的节日,写的中国字,说着中国话,所以我觉得对孩子的教育更应该耳濡目染,所以就需要更多这样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出现。同时针对小孩加以改编尤为重要,只有孩子喜欢了,他才会愿意读,只有愿意读他才会受影响,只有受到影响,他才更加注重自己的传统文化,他也更懂得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给孩子的节日之书读后感篇二

《给孩子的节日之书》由台海出版社出版、知乎出品,是中国传统文化领域的学者余世存所作《节日之书》的少儿版,文字配合林帝浣、张乐家的精美水墨画和插画彩绘,可观、可感、可赏,是一本有趣又温暖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书。

作者余世存对中国传统节日考究严谨,对中国几千年来的节日来说,若是清晰有趣地讲给孩子们听并非易事。作者所呈现的文字内容以讲故事的形式娓娓道来,细数着每一个节日的前世今生,有关腊八、冬至、腊八、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14个节日,同时穿插进了24节气图。节日和传统在作者余世存这里有了很好的结合,围绕节日,作者讲节日、讲传统、讲诗词、讲美食、讲饮酒作诗,等等。读者看后,尤其是孩子们在阅读后会油然升起一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崇敬与自豪之情。

在作者的文字叙述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其潜在传递的一个信息,那就是节日所承载的厚重的民族情感。每一个节日的背后都有其最质朴有力的美好寓意,寄托了古今中华儿女对自然与先辈的一种敬畏与尊崇。文化最重要的力量在于影响而不是传承,在我看来,当孩子们在阅读这样的一部作品时,无论从文字到图画,都带有传统文化的一种内在吸引力,贯穿四季的节日配合着精美的水墨画和插画,能够让读者有一种四季轮回的时光流转之感。

对成年读者像我来说,我发现我并没有那么像自己以为的那样了解这些节日,如有关腊祭的习俗,因此它对成年读者的价值意义是我们需要不断去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去感受它的恒久魅力;对孩子们来说,这意蕴深厚、博大精深的节日足够让他们惊叹。这本书是一本通识教育之书,有关文学、历史、地理、饮食等知识融合其中,无不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非常适合中小学学生阅读。

围绕节日,画家小林的水墨画古朴又现代,体现出中国传统绘画的哲学思想;插画师张乐家的画充满童趣,文字温暖治愈。此外,随书附赠的《唐诗宋词精选楷书字帖》能够让读者感受中国诗词和汉字之美,和本书的立意相吻合。这些都值得推荐给大家。

给孩子的节日之书读后感篇三

作为一个城市里面长大的孩子的妈妈,如何让孩子感受到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其实是一件难事,我们不仅看不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也不知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是何滋味,既没有“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感觉,也不能理解“小雪才过大雪前,萧萧风雨纸窗穿。”是什么景,什么情?

每当这个时候,我都在想,如何让孩子感受到传统节日的魅力?纪录片,书籍,生活,都是我们的老师,当生活不能给予的时候,还好有书,今年春节之前,幸得一本《给孩子的节日之书》。

这本书相比较于那些常规的节日陈列,含金量在于作者和插画师,作者余世存,余世存作为知名诗人、学者,曾担任“中国成语大会”文化嘉宾,致力于研究中国人的“时间文化”,带读者了解专属于中国人的四时之美。其所著的《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节日之书:余世存说中国传统节日》先后获得文津图书奖年度推荐图书荣誉。

拥有温度与感情的文字,才能传递出节日里不同的情感,我一直觉得,了解节日,不只是会背一个节气歌,了解它的由来,更重要的是通过遣词造句中理解节日赋予我们的情感,为什么下雨的时候那么多,只有清明时节,行人路上欲断魂?为什么登高望远,只有九月九日要遍插茱萸?为什么明月时时有,苏东坡却在丙辰中秋写“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美好的文字,能够让孩子感受到节日背后千丝万缕的情愫,而这种情愫才是中国传统节日的真正魅力。

这本书,同时还有重磅级的插画师作画:林帝浣:中国诗词大会御用画家,此次为本书所配的水墨画具有浓厚的中国味道。同时,金菠萝奖插画师张乐家创作的儿童视角的配文插画,童趣盎然且充满想象力。

感谢知乎的用心,让孩子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感受语言之美,节日之美,情愫之美。正如出版社知小乎的创始人、CEO周源所说,“我们应该共同珍视并守护好孩子心中童真的土壤,去激发无穷的创造与力量,启发和带领孩子发现更大的世界”。

给孩子的节日之书读后感篇四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过年往往意味着能够吃上一些平时很少能吃到的饭食,得到比平时多的零花钱,去玩一些好玩的游戏等。所以小孩子总是会提前一两个月就开始盼望着过年,每天都会问父母一遍还有多少天过年啊,父母这个时候总会耐心地回答这个问题,有时候问烦了会说快了快了。那时候的孩子一心想要过年,却很少去关注节日背后的故事。 《给孩子的节日之书》由知小乎出品,诗人、学者余世存文字创作,林帝浣、张乐家精心绘制插图的一本科普读物。本书不仅能让孩子能够深入地去了解节日背后所蕴藏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孩子的审美鉴赏力。 作为科普读物,本书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作者向读者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节日时,采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为了更好地说明某一问题而引用一些古人语言或者资料时,在后面对所引用的话语进行了翻译与解释,从而让孩子阅读时,能更好地理解。语言通俗易懂,即使孩子一个人阅读,也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对于节日的介绍是全面的,节日的缘起、发展、习俗、与之相关的诗词或者神话故事,比如在介绍端午节时,除了介绍“端午”的含意外,还介绍了端午节喝雄黄酒、赛龙舟、吃粽子等习俗,紧接着又向读者介绍为什么会有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同时还引用了欧阳修的《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一词来进一步介绍中国古诗词中是如何来写端午节的。跟随着作者一步步的介绍,读者对于一个中国的传统节日有了一个总体的认识。不仅能够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此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节日的神话故事,从而增加了可读性。比如在介绍七夕节时,写到了牛郎织女的传说,那头牛居然会说话,在织女被王母娘娘带走后,牛郎披上了牛皮,居然可以飞上天。比如在介绍春节时,提到了年兽的传说,以及在腊月三十贴春联、点灯守夜、燃放烟花爆竹的原因等。这些神话故事,一定可以让小朋友读得津津有味。 在介绍重阳节时,作者提到了现代人过重阳节时不再“送火”、祭天地,但是人们仍然要登高、团聚,向长辈表达祝福。“中国文化代代相传,节日礼仪不断更新。变化的是习俗,不变的是人情。” 本书还附赠了一本《古诗词字帖》,在阅读之余,可以静下心来,让孩子去临摹一下字帖。相比玩游戏,阅读和写字更有助于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同时还能在无形之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给孩子的节日之书读后感篇五

很多人说现在的节日越来越没有意思,很多人开始过国外的节日,觉得圣诞节比春节更热闹!其实恐怕也只是为了热闹,那些过圣诞节的中国朋友有几人真的知道圣诞节到底是什么?恐怕印象中只有圣诞老人,圣诞礼物加吃吃喝喝,这样的节日可能满足了当代的快餐文化,可总觉得缺少那么些底蕴!我们不禁想问,“为什么要过节,节日到底是什么?”来《给孩子的节日之书》中寻找答案! 书在前言中就指出,传统节日的来由,有纪念历史人物,有传达心愿,有纪念或感恩。而无论过什么节日,古人都会相当认真,满满的仪式感,哪怕我们总觉得古时候人的物质很匮乏,却并不影响他们去感受生活感受大自然。 比如元宵节,因为宋朝词人的一首《青玉案 元夕》让它成了我最喜欢的节日之一,我总幻想着和小伙伴一起结伴而游,去感受夜空下的花千树,暗香浮动,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耍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品尝传统美食——汤圆。你不知道它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吧?叫浮元子,香糯浑圆的浮元子,寓意着美满团圆。四大名著中都对元宵节做出了或多或少的描写,表达了不同的意味,也许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其实我一直问自己,作为一个普通的母亲,我能留什么东西能作为传家宝给我的孩子?没有价值连城的珠宝,也没有满满的钞票,到处的房产……作为一个普通的百姓,也许能给她的也只有朴实的生活!那么不妨让生活多一些仪式感,哪怕没有山珍海味,至少有一些底蕴吧!所以当我在跟孩子一起读《给孩子的节日之书》时,我自己也收货了很多。即将不惑之年仿佛突然明白了人生的真谛。 每个节日都很重要,我们应该和孩子,家人认真的对待!每一天都很重要,我们不应该只限于工作和生活的网中,忘记了自己! 月亮很美,不只存在古人的“春花秋月”中,更存在夜晚的天空!抬起头就能看到!也许你根本不喜欢吃月饼,因为平时吃的美食已经够多,可是一家人在中秋的夜晚,围坐在月亮下浅啄一杯,对诗,赏月,聊聊生活的琐事,也不失是一种美好。 所以,我建议当你觉得生活太无聊,工作太压抑,可以和孩子一起读一下这本书,我觉得不光是给孩子的,更是给每一个认同传统文化的中国人,在这里,可以找到一片平静和安宁!

给孩子的节日之书读后感篇六

作为文津奖推荐图书《节日之书》的彩绘少儿版,这本书内容上并没有简化或稀释。只是以一种更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读者走进历史的长河,去探寻传承千年的故事。从春节的鞭炮和红包,到端午的龙舟和粽子,再到中秋的明月和月饼,每一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这些都在书中得到了简明扼要而专业的解读。

林帝浣老师的水墨画是本书的一大亮点。他的画作不仅具有浓厚的中国味道,而且与文字内容相得益彰,让我们在欣赏美图的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节日的文化内涵。每一幅画都是一个故事,每一笔都充满了情感和生命力。

除了精美的插图外,本书还注重知识点的整合和延伸。它涵盖了语文、历史、地理等多学科知识,涉及节气物候、饮食文化、天文地理、农事活动等领域。这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知识体系,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跨学科思维和综合素质。同时,书中还通过古诗词、谚语等传统文化元素,激发孩子们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还附赠了唐宋诗词楷书字帖。赠品增加了书籍的附加值,也有助于孩子们在书写和阅读中进一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总的来说,《给孩子的节日之书》是一部集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优秀少儿读物。它让我们在阅读中了解更大的世界,更能让我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人文和艺术启蒙,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从这本书中,作为成人的我,亦收获到了对传统知识的新知、兴趣,以及对传统文化更深层的理解。

给孩子的节日之书读后感篇七

春节、端午、中秋等等这些,都是属于我们中国的节日。你知道我们经常过的传统节日是怎么来的呢?在本书的开始,作者给我们来了个系统的大科普,比如有的节日是为了纪念历史人物,有的节日是为了传达心愿,有的节日是为了纪念和感恩。

本书的作者余世存,当代重要的思想者之一,被称为“当代中国富有思想冲击力、最有历史使命感和知识分子气质的思想者之一”。致力于研究中国人的“时间文化”,带读者了解专属于中国人的四时之美。绘制小林,他创作的国画长卷是《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背景;他绘制的“二十四节气”国画助力我国节气文化成功申遗;他应联合国总部之邀,赴美国给外国人讲述中国文化;他的作品在日本、美国、希腊、西班牙等多个国家巡回展出;2019年,他的作品成为全国高考III卷作文题;2021年,他的漫画成为中央文明办官方宣传漫画,贴遍大街小巷。

这样优秀的创作者,为这本书打下了一个可靠的基调。

俗话说,生活需要仪式感。那么我们的传统节日,就是我们属于我们中国人特有的仪式感。

在书籍中,有小林绘制的漂亮插画,让本书有了很多意境。即便是作为成人来读这本书,也是可以受益良多。我们小时候是没法拥有这样一本书的吧,真是羡慕现在的小孩子,可以有机会通过这样一本书,了解我们的传统节日,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慢慢地展开书籍,如同长开一幅长长的画卷。中华文明跃然纸上,通过阅读,让成人能够补充一些缺失的知识,也让娃能够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一本亲子共读的书籍,让我们能够在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可以让我们能够连接起我们与孩子之间的情感共鸣。

从春节、元宵,再到端午中秋,一直讲到小年、大年,这是一整个年的历程,也是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在这样的雪天,一杯热茶,翻开这样一本富有韵味的书籍,我想也是一种不一样的惬意。

给孩子的节日之书读后感篇八

余世存先生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其除了著名学者这一身份以外,也是著名的诗人和教育家。其曾获得文津图书奖,也被称为当代中国最富有思想冲击力和历史使命感的思想者之一。

这本书是余世存先生专门为孩子写的一本书,其主题聚焦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年之中的节气。从大年、小年、腊八、冬至、重阳、中秋、中元、七夕、夏至、端午、寒食、清明、春社、元宵这些节日,按照一年当中的时序排列,可以让孩子一目了然。

值得一提的是,从图书形式上来看,这本不只是内容精良,美术上也下了大功夫,制作精美。书中两位插画师,一位是被称为国民画家的林帝浣,他创作的作品曾作为《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背景,其作品在全世界包括日本、美国、希腊、西班牙等众多国家展览。另一位是画家张乐家,其是美国雪城大学插画硕士,曾获得中国金菠萝插画大奖。这些插画也不是随随便便的涂鸦,而是具备中国画特质的手绘画,看上去古朴而又不失生动和活力。

在这些鲜艳的色彩组成的缤纷图画世界中,再搭配传统节日的知识,对于帮助孩子去学习与记忆,远远不止是锦上添花的作用。就连大人看了,也会给人赏心悦目的效果,从而爱上阅读,爱上中国传统文化。

余世存本身是一个具备深厚文化知识内涵的学者,其对书中这些传统节日的解读不止是具备了我们耳熟能详的节日知识,其外也可以看到我们所不了解的新的知识。

像清明节,我们很少人知道它和寒食节的关系。书中写到,寒食节与介子推的关系。春秋时期介子推辅佐晋文公复国后隐居深山,晋文公为逼他出仕放火烧山,而他早已看淡名利,宁愿被烧死也不出来做官。晋国后来为了纪念他,便禁止天下百姓在他遇难当天用火,于是人们就在这天吃冷食,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后来寒食节因与清明节在日期和习惯上相近,便合二为一了。

总而言之,这是本集知识的趣味和视觉的美的书,它不止是为孩子定做的童书,也适合大人看,看后会让人体会到阅读与美的享受。

给孩子的节日之书读后感篇九

家人们谁懂啊!身为大人的我也好爱看这本书啊!家人们谁懂啊!我小时候要能有这么一本书我不得高兴疯了啊!看这本书简直是在弥补我童年的缺憾了真的,主打一个治愈。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传统节日,当然不只是因为许多传统节日都意味着放假,也因为这些传统节日们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就好像春节是我们每年年底最期待的节日,也是新的一年美好开始的象征。清明是我们要扫墓踏青缅怀先人的日子、七夕是有情人相会的日子、中秋是一家人团圆的日子……无论是哪一种节日,都历经了千百年的光阴传承至今,在这些节日的背后有古人们无穷的智慧与淳朴的信仰,也有着有关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 而这本书就是让我们或者我们的孩子们了解传统节日的一本书,在书中作者会为我们介绍这些传统节日们的由来、背后的神话故事或者科学依据,当然还有相关习俗等内容,真的超级全面。

我特别喜欢的一首歌中有一句歌词“冬至大雪白了明楼,无人祭你,在甲子后……”恰好我们马上要迎来的一个传统节日就是冬至,那就以冬至为例,来一起读一读这本书吧~ 作者首先为我们介绍了冬至背后隐藏的中国文化观念——“剥极必复,复则见天地心”,大概意思就是阳气剥落至尽头,一定会复原;一旦复原,就能见到天地之心——太阳。而古人在冬至过节,正是为了提醒彼此,太阳已经焕发新生,温暖的春天马上就要来了。 在这之后作者又为我们介绍了冬至与立法之间的关系,毕竟冬至对于现在的我们而言只是一个节气,但对于古人们来说它曾经也是一个节日,并且还是一个非常盛大的节日。在三四千年以前,人们就用圭表测影的方法测定出了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运转关系。而日影在冬季最长的那一天,就是冬天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天,被古人们称为“长至节”或“冬节”。 再之后作者为我们介绍了冬至的习俗,如古代的百官在冬至日“贺冬”,帝王也要亲自前往举行祭拜上天的意识,而普通百姓们在冬至不仅要祭祀祖先,还要问候师长,晋。至于饮食方面,北方人的冬至当然是要吃饺子啦~“冬至饺子夏至面”,我们家那边就有冬至不吃饺子会冻耳朵的说法,而南方人只是多吃汤圆。 最后作者还为我们介绍了与冬至有关的小游戏。在寒冷的冬季古人们难以进行户外活动,所以有“数九寒天”的说法,自冬至起,总共度过九九八十一天,天气变由寒转暖了,为什么是九呢?因为古人认为九是阳数,预示着阳气发生。而由此也衍生了许多与“数九”有关的游戏,如《九九消寒图》,其中又分“书”与“画”不同的玩法。 在一次天一次的“数九”中,古人们期待着春天的到来,期待着着万物的复苏,充满了希望,也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与期盼,这就是古人的浪漫。 而如今的我们,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有着各种各样的娱乐方式,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对这些传统节日却仿佛少了许多敬畏之心。 守护我们的传统节日,预防文化掠夺,从我们自己做起。

给孩子的节日之书读后感篇十

如今,许多人会感慨,现在过年越来越没有年味了。我们正在逐渐丧失传统节日的仪式感。 要知道,传统节日,集合了古人的生存智慧,寄托了大家的美好祝愿或者思念、纪念等感情,传统节日代表着中国的风俗习惯、文化传承,隐藏着丰沛的文化底蕴。

而我们的孩子,比我们更加缺乏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知。

文津图书奖获奖者余世存,为此专为孩子倾情打造了少儿彩绘图书《给孩子的节日之书》。 古人对于节日的庆祝比我们隆重许多,节俗带来的仪式感,让春节、元宵、端午、中秋、清明等传统节日有了不一样的意义。 了解16个传统节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这本《给孩子的节日之书》详细介绍了16个传统节日,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几个法定假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还有元宵、春社、上巳、寒食、夏至、七夕、中元、重阳、冬至、腊八、小年、大年。

从节日由来再到风俗礼节、历史故事、诗词歌赋等,处处都细致地介绍给读者,引导孩子在认知这些传统节日的同时,关注到节日背后的天文地理、风俗人情。

古人说:“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在我小的时候,每年春节是最热闹而又重要的时刻。

三十的早上,父亲在家里调好浆糊,给大门贴上对联,父亲站在凳子上,我们就在下面指挥方位,看贴的位置正不正。我们还会争到底哪边是上联,哪边是下联,现在想来十分有趣。

除夕夜一家人守在电视机旁,烧着木头取暖,等到快凌晨和电视机里的主持人一起数着跨年倒计时,然后跟在父亲后面看他点燃爆竹,点点火光中,是来年最热切的期盼和祝福。

初一的早上,我们在父亲的带领下一家人去祭祀祖先,母亲则留在家里煮饺子。等吃完香喷喷热乎乎的大饺子,就穿着新衣服,去村子里给长辈们拜年。可以得到很多的水果、各式各样的糖果以及糕点。 初二往后,就是去外婆家、姨妈姑妈家等长辈家里拜年。

在《给孩子的节日之书》里,我仿佛又重温了小时候的年节氛围。书里写:春节的仪式主要有三类:一是祭拜祖先,拜谒尊长;二是串门拜年,发压岁钱;三是贴春联,吃团圆饭,观看表演。

书里讲元宵节,会告诉大家元宵节和过年有什么关系,元宵节吃什么?元宵节怎么过?以及元宵节名字的由来。

不仅如此古时候的元宵不止今天我们过的元宵这样,那时候的元宵还和爱情有关,元宵节这一天年轻女子可以结伴出游赏花灯,觅良人。辛弃疾的名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描绘的就是这个场景。 关于元宵的典故”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也很有趣。

古人对时间的观察、对环境的研究极为细致,并且把种种思考融入传统节日之中,这体现了他们非凡的生存智慧。看了这本书,真的对中国传统文化,加深了不少,会惊觉,原来我们的节日,是这么来的。原来我们过节的仪式感,之前是这么充实。

天文历史民俗历法等广泛涉及,增长孩子见识

《给孩子的节日之书》这本书,每个节日都包括时间节气、节日来源、习俗、古今演变、名篇典故等,内容兼具科学性、系统性、时代性、趣味性和活动性,可以循序渐进地带孩子增长知识,开拓视野。 比如在讲到春社时,延伸到了历法的知识:天干地支五行

而在讲到端午时,延伸到了汉字的字形演变

而夏至,并不是我们之前理解的字面意思夏天到了,这里的“至”其实是“极”或“最”的意思,这里也延伸了地理的知识。

这本书真的解锁了太多的知识,越看越有趣。

唯美中国水墨画,插图令人赏心悦目 这本《给孩子的节日之书》由《中国诗词大会》林帝浣、金菠萝奖插画师张乐家历时三年联合创作。

书里配的节气图,充满了浓厚的中国味道,而插画,则是充满了想象力和童心。 这本书,就连插图都值得反复翻阅,为读者真正提供了一场视觉盛宴。

书里还附赠了一套字帖,里面的字帖内容,由余世存老师亲选、中小学生必学、与传统节日相关的 19 首诗词组成,读写结合,寓教于乐,值得典藏。 写在最后: 这本书能够在潜移默化的人文和艺术启蒙中,激发孩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民族自豪感;还有古诗词、谚语、字帖等加强学习和记忆,帮助小读者解锁大语文下的名著名篇,知节懂礼,传承中华文化的风骨韵味。

给孩子的节日之书读后感篇十一

冷冷的冬日,家中有一盏温暖的灯,灯下,你与孩子共读一本书是多么温馨的事啊。特别是在元旦小长假里,更适宜与孩子一起读这本《给孩子的节日之书》。 . 《给孩子的节日之书》是一本温暖的书,它不仅给大人和孩子传递中国传统文化,更以图文并茂的内容讲解积淀五千年历史的专.属于我们中国人的节日。所以,这本书不仅可以提升孩子们的审美情趣,更可以增强孩子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 全书内容由文津奖得主余世存老师撰写,国民漫画家林帝浣和儿童插画师张乐家绘制,三人联袂,为孩子们呈现了一堂文化传承的视觉盛宴! . 这部美绘本可谓余世存老师《节日之书:余世存说中国传统节日》的浓缩普及版,全书精选我们熟悉的14个节日展开讲述,在讲述中余老师以孩子们读得懂的语言讲述古老而传统的历史文化,内容上以提问开始,循循善诱的讲解,尽量引用较为简短浅白的诗词古文,并配有译文。比如:中国哪一个节日最为盛大?过春节就是过年吗?元宵节“闹”什么、吃什么、因何得名?等等。通过余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相信孩子们和家长在共读时一定会体会到阅读带来的快乐。 . 全书另一大特色是书中的插画,融国画、插画、漫画于一体,既古雅唯美、清新脱俗,又珊珊可爱、富有童趣。一边阅读文字,一边欣赏插画,寓教于乐,寓教于审美,这无疑是一种学习美感的体现。 . 对了,随书还附赠一本古诗词字帖哦,在共读之余,孩子还可以临摹字帖中的古诗词,在增长节日知识时提升诗词鉴赏水平和练就一手好字,这真是太perfect了! . 元旦将至,赶紧去和孩子看看节日之书里都有哪些节日吧……

给孩子的节日之书读后感篇十二

如果你家里有一个低年级小学生,一定要让他看看这本书!作者用简短的篇幅,浅显易懂地介绍了中国传统节日,每一页的字数都不多,还配了和内容相称的漫画和水彩画,用到古诗文的地方也配了翻译解读。唯一的缺点就是这本书有点重,出版外行不懂这本书的封面和书页的材质,封面硬,不可弯折,书页颜色偏黄,在冬天读感觉有点温馨。

封面的猫咪图

插画随便拍都好看

这本书按时间顺序,简单介绍了春节,元宵,春社,清明,端午,夏至,七夕,中元,中秋,重阳,冬至,腊八,小年,大年,可以很好得回答孩子的“为什么”。

春节在古代叫什么?过春节就是过年吗?阳历,阴历,农历有什么区别?元宵节是怎么来的?春社是什么节日?夏至和冬至有什么含义?小年大年怎么过?原来每个节日都有迹可循,甚至有些节日还带着有趣的历史故事。

如今的孩子大小节日最不缺的就是仪式感,一块蛋糕,一组照片,一份礼物,一个热闹的现场等,这些都是为了更好地记录某一个时刻,庆祝人生又度过一个节点,那么,在这些被赋予意义的节日里,给孩子分享一个小知识,告诉他这个节日的由来,告诉他以前和现在节日的风俗有什么变化,告诉他以前和现在吃的东西有什么变化,这才是过节的意义所在。因为蛋糕,照片,礼物是每个节日都可以有的,但是每个节日拥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和小故事。

本书中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知识点”,就是消寒图:“数九寒天到来时,百姓会在家中进行一些相关的娱乐游戏。“数九”与画相结合,便是《九九消寒图》。人们先在纸上画一枝九朵九瓣的白梅,之后一天涂一片花瓣。随着梅花一一着色,寒冷的冬季也渐渐远去。“数九”与书法相结合,则是另一种形式的《九九消寒图》。人们先勾勒“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或“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等九笔九字的话语(这几个字的繁体写法都是九画),之后每天写一笔。待到语句写成时,温暖的春天便如约而至。”

古人让自己度过寒冬还有这么雅兴的作法,但是看到这个我想到的反而是消寒图是不是可以用来对付孩子的拖延症。比如如果今天有4份作业,那么先让孩子花一朵四个花瓣的花朵,每完成一份作业,就给一个花瓣涂色,作业写完的时候,花也完成了!每天的花都画在一起,那么等一周就是一束花了,或者按月来也可以,这个方法不知能不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年关将近,不管你读不读这本书,都记得在春节的时候,除了给孩子新衣服,压岁钱,礼物,别忘了给他讲一讲和春节有关的故事。

给孩子的节日之书读后感篇十三

《给孩子的节日之书》是由传统文化领域专家学者余世存、《中国诗词大会》御用画家林帝浣、金菠萝奖插画师张乐家历时三年专为孩子们所打造的精心读本,带领孩子们在节日的来源和习俗的学习中,体会古人的生活智慧,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们过的传统节日是怎么来的?这一本书都在为我们回答这个问题。作者为我们详解讲解了春节、元宵、清明、端午、夏至、七夕、中元、中秋、重阳、冬至、腊八、小年、除夕等节日的由来和习俗,以春节开始,以过大年终结,首尾相接,年复一年,生生不息,这就是属于我们的节日,也是属于我们的生活。

美食是节日中必不可少的元素,春节时,人们大多吃饺子,也有一些地方的习俗是吃汤圆、年糕或春卷,来庆祝一年的圆满;元宵节吃元宵或汤圆,中秋节吃月饼,饱含着人们对于家人团圆、生活美满的愿望;端午节吃粽子,纪念屈原高洁的品行;重阳节吃菊花糕,喝菊花茶、菊花酒,表达了人们对于长寿安康的祝愿与渴望;冬至人们吃饺子和汤圆,能消除寒冷,有助于人们度过寒冬……这些美食蕴含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期许,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

古人也在诗词中留下了他们对于节日的记忆,“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让我们看到了元宵节的热闹盛况;“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让我们看到了社日里一片和乐;“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让我们看到了人们在端午的安然与悠闲;“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让我们感受到了人们在节日中的思乡之情……这些诗词中的记载和描写,让这些节日平添了许多诗情画意。

这是一本非常适合孩子们阅读的节日读本,内容不但通俗易懂,而且全面丰富,从节日的起源与发展说起,结合历史、习俗、风物、美食等多维度,将节日里的中国跃然纸上。 本书集文化科普与中国味道的插画为一体,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岁月的欢愉与人间的温情,也带领他们深入探寻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在这年复一年的春耕秋收、夏雨冬雪中人们提炼出自然的诗意和生命的哲理,也让生活变得更有滋味。在那些充满想象力的图画中,在那些记录了习俗传统的文字中,我们共赴一场节日的文化盛宴。

给孩子的节日之书读后感篇十四

这本由台海出版社出版的给《孩子的节日之书》可是一本大著作,这是由知乎旗下的知小乎出版的一本送给孩子们的书籍。作者是余世存,而绘制的作者正是大名鼎鼎的林帝浣,你可能没有听说过这个名字,但是如果你知道他的简称叫做小林,而且他还是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美术绘制人,那可就非常厉害了!另外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事情,余世存的介绍,竟然是余世存文津奖的得主,这个奖项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就可以知道这本书的阵容是有多么强大了。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的封面,最上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每一个节日用分别不同颜色的色块代替一格,在我们翻开书之后,就可以对这些节日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右上角是一个树枝,左下角是一只小猫趴在花瓶旁边,而右面是“给孩子的节日之书”这几个字,是用毛笔写的,非常的具有传统文化的气息。

翻开这本书就能觉得这本书对于孩子是非常友好的,因为每个字都是特别的大、特别的容易看到。首先第一个我们的节日就是春节了,虽然在现代社会春节已经越来越不受到国jia的重视,甚至连除夕都要上班,这简直是闻所未闻!但是作为一年中非常重要的节日之一,还是第一个来进行介绍。尽管除夕不放假,但是春节还是中国最为盛大的节日,在这个书中作者对春节进行了一些介绍,面向小朋友们解答了一些小朋友们非常疑惑的问题——比如说中国新年为什么比外国的新年要晚一些呢?又比如说春节的仪式都有哪些?哦,有吃美食、贴春联、发红包和放鞭炮,虽然在现在还加上一个除夕上班以及不准放鞭炮。但是这本书作为介绍传统文化的使命,还是对相关的习俗进行了一定的介绍。

接下来就来到了元宵。元宵也是非常重要的节日,也就是正月十五。作者为我们介绍了元宵节的来历,元宵节与爱情甚至还介绍了非常符合当下的一个小故事——只许zg放火,不许bx点灯。还介绍了许多古典名著中的元宵节。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节日,还有一些可能大家并不是特别熟悉的,比如说第三个节日,春社。惊蛰一过就是这个节日。作者用天干地支来对我们进行讲述,也与我们讲述了春社的相关历史。然后就是清明节、端午节以及夏至和七夕了。这些节日有的放假,有的不放假,但是都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作者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对这些故事进行了讲述,非常的感人。

当然,除了这些故事,这本书更加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这些美丽的画作。比如说冬至这一章节里面有一幅山水画。一个船夫称着一只小船,船的另一头站着一个撑着红伞的女子,而旁边是一棵向他们告别的大树。这幅画非常的有感觉,虽然里面没有一个字是跟冬至相关的,但是却包含着非常浓重的萧瑟的感觉。

中国的节日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希望从小朋友做起,关爱我们的传统文化。

给孩子的节日之书读后感篇十五

“无论过哪一种节日,古人都相当认真,在过节前要做细致周全的准备,过节时也有一系列仪式的讲究。”

——《给孩子的节日之书》

我们过的每个节日,都有它最动人的传说。

没有哪个孩子不喜欢节日。节日里有温馨美妙的祝福,有多种多样的庆祝仪式,甚至还有神秘莫测的故事。

《给孩子的节日之书》是文津奖推荐读本,它是余世存老师历时三年专为孩子打造,带孩子探寻几千年间中国传统节日的前世今生:春节、元宵、清明、端午、夏至、七夕、中元、中秋、重阳、冬至、腊八、小年、除夕……。走进一本书,我们就走进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

那这些节日是怎么来的,具体又有着什么含义呢?

有的节日是为了纪念历史人物,如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有的节日是为了传达心愿,比如中秋节是希望团圆美满、重阳节是为了感谢上天的恩赐。有的节日,蕴含着智慧,比如清明是在青黄不接的时候,给先人对话,让他们保佑风调雨顺,比如阴历七月,上有烈日高照,下有河水泛滥,人们安排了有乞巧之意的七夕,祈祷人与人有沟沟通的桥梁,盼望亲人平安。

读过这本书,我们才知道,原来传统依然活着,被我们不断地沿袭下来。来看看都有哪些有有趣的节日故事吧。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阳历(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制定的,而非阴历(按月相阴晴圆缺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主要依据)。

中国新年为什么比阳历新年来得晚呢?因为中华文明以农业为根本,古代中国人大多以农耕为主,所以大家会在农作物即将开始新一轮生长的时候庆贺新年的到来。

元宵节与爱情有关,因为元宵节的时候,女子可以出门游玩,有了结识别男子的机会。

月亮给人留下充满诗情画意的想象空间,古人也跟据月亮创造了一些节日。如中秋节,随着月亮的阴晴圆缺与人间的团圆分离做比较,让中秋成为人间的团圆良辰。

《给孩子的节日之书》朗朗上口,把生活中的节日和传统结合起来,配上著名插画大师林帝浣的精美配图,一道可口的传统文化大餐就端上来孩子的“知识”餐桌。书本里不仅仅有节日的故事,作者还将天文、地理、古诗词一道融入到关于节日的问候里,让我们了解节日,也走进知识。

书里还含有大量插画,插画是由林帝浣老师专门配的中国风水墨画,再加上插画师张乐家的充满想象力的童心插画,画面与内容相得益彰。可读、可学、可观赏。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