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第四扇门》读后感100字

《第四扇门》读后感1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4-10 06:05:17
《第四扇门》读后感100字
时间:2025-04-10 06:05:17   小编:

《第四扇门》是一部讲述关于勇气、冒险和成长的小说。主人公在探险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挑战和困难,但最终通过勇气和智慧成功解开了谜团,找到了隐藏在第四扇门后面的秘密。这部小说让人感受到了冒险的乐趣和成长的重要性,引发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索欲望。

《第四扇门》读后感(一)

不可能犯罪的正统解密之作,故事里套着的故事,情节设计精巧,人物描写的非常到位,不过结局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仍旧是没有明白,相比起第七重我更喜欢这部作品,“这书看起来很神秘很恐怖”,同学看到腰封如是说,喜欢本格的童鞋可以看一看。

1/15页

《第四扇门》读后感(二)

在标题的暗示下很容易对犯案手法有了一丝猜测,但仍然有不解之处。这个程度的大概也不能就说是剧透了。的确是古典侦探小说,常见的元素一一齐备,密室,阴森气氛,手法诡计,最后侦探站出来讲述解谜。看腻了日式中文,偶尔看一本欧美侦探小说,还是很舒服的。

2/15页

《第四扇门》读后感(三)

除了小镇情结、 家族情结、圣诞情结严重外,保罗 霍尔特的传说情结也浓得化不开,每篇基本拿一个传说当药引子,长篇也效其法。嘴巴陈列逐篇:《夜间跳舞的死尸》引古墓传说和玛瑞红项链传说、《一次荒唐的约会》引六裸妖传说、《洛赫利女妖的召唤》引洛赫利女妖传说、《卖花女郎》引圣诞老人传说、《恶狼之夜》的狼人传说。

3/15页

《第四扇门》读后感(四)

比很多日系推理强多了~~~

有空的先看看他的书吧,日系的可以备选~~~

通灵会的信封★★★吧

招魂会的密室解释不错★★★★,不过似曾相识啊~~~

被活埋的剧情狗血~~~

阿瑟·怀特死亡的解释不太满意(心里密室)

PS:

肚子被捅了,怎么治的没有交待???

最后为什么杰姆斯·斯蒂文斯为什么会失踪???

吉米为什么跑了???

P202页说这些人都是确有其人的,不是什么精神分裂的幻觉~~~

4/15页

《第四扇门》读后感(五)

今天来参加推理社团的读书会,其中主角便是这本《第四扇门》。这本书曾登上过许多榜单,封面上的概括也很吸引人。 这本书是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进行叙事,让读者跟随作者的视角一起沉浸于这个故事中。密室、凶宅、雪地中无足迹......这本书汇集了许多令人血脉贲张的推理要素,带着幽灵般的气氛,让人手不释卷。 一场通灵会变成一场杀戮,密室之中突然出现的尸体......当你在脑海中有了大概的猜想,却被后面的大反转而震惊。不得不说,这实在是一本值得阅读的推理小说。

5/15页

《第四扇门》读后感(六)

最后强硬反转……其实看得过程也能感觉到一定会有反转,所以不太惊讶

整体来说还是算流畅 且自圆其说,我觉得没有留下什么太大的坑

第一部分设置谜题确实很引人入胜、吸引眼球

但后面手法的揭秘过程让人有点:“魔术师(玄术师)可解决万物”的感觉

所以有点不太过瘾

-----剧透线---------

被警官三言两语就唤醒失心疯 ,对母亲偏执的爱,对父亲的仇恨,

最后失了神志而弑父,怎么看都有点八点档狗血剧情。。。。

6/15页

《第四扇门》读后感(七)

作为一个偏重于逻辑推理的我来说,日系一直是我偏爱的,除却黄金时代的名家以外,近几十年欧美出现的几乎都是“侦探小说”而非“推理小说”,所以,当顶着“黄金时代最后的捍卫者”的名头的保罗霍尔特进入我的视线时,就毫不犹豫的收了。

这本书不厚,两个晚上,各花了不到两个小时就看完了。故事主要就是围绕着一桩又一桩的不可能事件发展,无人楼上的脚步声、被蜡封标记的密室、同时不同地点出现的同一个人、雪地足迹消失、沙发中突然出现的尸体……谜面绝对华丽,每当我想看完这章就不看的时候,总是让我忍不住读下去……崩溃……

看到三分之二处的时候,作者居然也像奎因一样来了个类似于“挑战读者”的“幕间戏”,向读者展示了一种非常新颖的写作手法(至少我是第一次看到),也让读者的好奇心激增,虽然解答篇有些巧合的因素,但故事末情节的波动足以再次吊起读者的胃口,也让故事显得更丰满,不像有些推理小说只有谜题和谜底,既有trick又有plot的小说才是真正的推理小说!

7/15页

《第四扇门》读后感(八)

霍尔特的这部佳作《第四扇门》是一部非常给力的作品,是我心目中卡尔味道最浓厚的古典解谜小说,所有我希望在一部优秀犯罪小说中该出现的和不该出现的元素都齐全了。

我最喜闻乐见的推理小说元素有——浓郁的诡异哥特恐怖味道、密室杀人、不可能犯罪、致命的不可预见巧合、出色的解答以及强力的逆转。对,没错,这些让人血脉喷张的元素让我阅读此书时的肾上腺素异常的旺盛。

而我最为不喜欢的就是天上谜团和地上解答,天雷滚滚啊!还有就是神马怪力乱神、色情伦理渲染……所幸这本书非常地纯粹和简单,这些玩意全部没有,太合我胃口了!

来说说这本说吧,为了不泄底,解谜部分我就不说了。这部作品最大的特色在于叙述的角度很棒,读到四分之三左右你才会发觉谜面这是侦探小说家设计的作品,而后面的解答是由阿兰•图威斯特博士来叙述完成的。不用担心,这不是叙诡!所以我才说这是此书最大的特色!

谜面相当宏大,解答剥茧抽丝,稳扎稳打,非常靠谱,绝对不会让人有任何的被雷的感觉。

此书故事内容有206页,读到205页的时候你会觉得原来真相是如此,但一旦翻到第206页,其实也就是最后几行,霍尔特寥寥数笔,又形成了一个强烈的逆转……

8/15页

《第四扇门》读后感(九)

这是我读的第一本霍尔特的侦探小说,也是他的成名作。霍克去世之后,霍尔特成为欧美硕果仅存的捍卫古典解谜的有名的作家,这一点在他的这部小说里也有体现,霍尔特借书中的人物来表达它对于本格的热衷。

他是深受约翰·狄克森·卡尔影响的作家(从书中作者用的笔名约翰·卡特就能看出来),以创作哥特式的气氛+不可能犯罪谜团见长,仿佛卡尔再世。对于现今喜爱卡尔小说的作者,霍尔特的作品可以成为替代品。16万多字的小说,我只用了3个晚上读完,主要是因为翻译的极为流畅,故事情节伴随着阴森诡异的气氛一气呵成,无论是书中的两起不可能犯罪,还是中间的小逆转+结尾的小逆转都很让人眼前一亮。虽然解答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精彩(可能是我要求太高了),但依旧算是上乘之作。

本人表示对于霍尔特的其他作品,尤其是被称为神作的《第七重解答》有了更多的期待。

另:霍尔特是法国作家,为啥故事背景在伦敦,而且语言英国味十足?有待研究。

9/15页

《第四扇门》读后感(十)

这是我看保罗·霍尔特的第一本书.客观来讲,前四部分给3分,最后一部分尾声5分.

霍尔特同样很擅长讲故事,他会渲染出阴森的气氛,而这种气氛却又不同于阴森的日系新本格,有着一种欧洲古典推理的味道.他的叙事方式和语言也是我所喜欢的(虽然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翻译老师的原因).

本书的不可能犯罪是一件接一件.密室中的杀人事件为大宅的第四个房间带来了阴影,而不请自来的降灵师更是大大加深了这种潜在的恐惧.个人很喜欢推理作品中的一些非自然要素,比如这本中被诅咒房间里的脚步声和灯光,通灵师不可思议的举动等等.反正推理小说中的这种因素最后大多都能找到自然的解答.

来细说这本书中出现的诡计.先说基本的,“第四扇门”的诡计.这个诡计实在是有够老套,以至于我给前四部分的分数是3分.相信很多朋友都猜了个八九不离十吧,尤其是作者自我泄底说出“比例”两个字时,不用看解答也可以盖棺定论了.

然后是雪地包围的杀人案件.凶手消失?其实这也是没什么新意的手法.

前四部分比较出彩的是德鲁警官的“心理教室”,虽然看起来很扯淡,不过其实不失为一种解谜的思路.虽然我们的德鲁警官没能好好运用这种技术.

另外有关胡迪尼的介绍格外的有意思,因为卡尔的作品中曾经提到过他,这次又被着重介绍,我还去特别找了这位大师的其他资料来看.

好吧,重点来了——第五部分绝对是书中精髓!本来看到最后有些乏味,解答也没有什么新意,但我承认第五部分短短的几页就让我心跳加速!如果前四部分都是意料之中,那么这部分绝对是意料之外!……再往下说就剧透了,就到这里吧.虽说保罗·霍尔特跟黄金三大家比还有一定差距,但其对古典推理的继承很让人欣赏.我也会拜读他的其他作品,据说《第七重解答》评价颇高.

10/15页

《第四扇门》读后感(十一)

一直有一个疑惑,在黄金时代的三巨头里,被视为为阿婆和奎因的继承人一直不断出现(光是日本就有三奎因——有栖川有栖,法月纶太郎,青崎有吾),但是同为三大家的卡尔相对比较少见,知名作家里只有日本卡尔之称的黎人哥,以及本书的作者,继承了卡尔哥特恐怖和古典风格的保罗霍尔特。

之前没有接触过保罗霍尔特的作品,他最好的作品应该是大名鼎鼎的第七重解答,但是第四扇门在知名度上也不遑多让。开头就是一场鬼气阴森的密室杀人(相信除了大说家没人会写密室自杀),而后出现的幽灵作祟,美丽的夫人通过通灵术召唤死者的亡灵,时隔数年后再次发生的密室杀人……而这一切都在第三章幕间得到了舒缓,出题篇结束,而我只是前面这部分推理小说谜面的作者,甚至没有构思出一个谜底,就把它甩手给了图维斯特博士(管杀不管埋)。但meta元素不可能用得这么粗糙,在阅读了博士给出的解答篇后,我逐渐认识到自己其实就是故事里的人物,所有的案件都是源于我的真实记忆。而就当我认为找回了记忆,获得了最终的真相后,博士用一句话直接就给我干破防了……

从剧情中就不难看出本书里浓浓的卡尔味,密室杀人,鬼魂作祟,前世今生,迷之照片(最后照片对比很有燃烧的法庭那味儿),篇幅不长但是各种反转都安排得量大管饱,前半段的阴森气场在幕间一扫而空后,又在最后部分的叙述中缓缓爬上来抓住你的脚脖子……让人有种欲罢不能的快感。(观感有点类似小李子的禁闭岛你懂我意思吧)

总之卡尔迷和古典推理的粉丝是不容错过的一部作品,不要太在意核心诡计,沉浸到书里渲染的极好的恐怖氛围里吧!

(BTW:本书第二个密室的核心诡计被剧本杀XX密室直接抄了,大大破坏了我对诡计的观感)

11/15页

《第四扇门》读后感(十二)

Halter系列作品最大的特点在于各种奇妙的plot叠加推动剧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Halter也许是最会说故事的推理小说家。比方说本书第二部分的核心情节——「A进入密室中,众人破门却发现屋内人已经死去,而马上又发现尸体其实是前文已经失踪的B,而大家正在猜疑凶手是谁的时候,B又突然活生生地出现在大家面前」——看到这样桥段读者还怎么舍得再放下这本书呢。而在如是华丽的案情推动下,解答却不甚给力,甚至有些还不够合理,这又无怪乎大家都在合上最后一页时要痛骂作者不负责任。但是认真总结一下,除了那个要人吐血三升的雪地密室解答之外,其他的解答也至少是可操作的;核心诡计虽然略显牵强,警察似乎也有白痴嫌疑,但是据说原创。所以本书作为Halter的处子秀已经算是相当出彩了。

而本书的硬伤更多的在于给予读者的信息不对称上面。回顾艾勒里或是卡尔的古典推理,都会非常重视犯罪现场的描写,线索虽然分布地散乱而隐蔽,但是都在文章中明确地给出。而本书中对于犯罪现场的描写多是采用「证言」而不是「证物」的模式,而因为掺杂凶手的关系使得所谓「证言」的可信度大大下降。换而言之,如果想要知道凶手的作案模式,前提是要自己判断「证言」真伪;而判断「证言」真伪的前提,又是要提前假定凶手是谁,于是没有线索直指凶手身份——就这样让读者掉入Halter一手打造的「证言陷阱」中。本书中至少有两起不可能犯罪是用这种模式写成,这对于读者来说是比较不公平的——还好,对于凶手的判定还不算太难。这里小小吐槽一下,其实我觉得书中提到的那个橡胶球物理密室手法还真是华丽丽滴不错,可惜最后也没有采用。

最后提一下书的结尾那个「一句话逆转」,确实让全文在逻辑性上打了一个大折扣(其实本来逻辑性也不是很够吧lol),但是相比起卡尔的「XXXXX」和麻耶的「X」(好吧其实大家都懂得lol)已经算是可以接受的范畴了。抛开这一点,作者此番书中书的剧情设置倒也算是略带余味。

12/15页

《第四扇门》读后感(十三)

看好《第七重解答》以后就来搜保罗的其他作品,看了下评分,其他几部的评价跟《第七重解答》差距蛮大的,挑了第二高分的《第四扇门》,也是一本看得很过瘾的古典推理小说。

书中的运用了多种诡计,几乎每章都出现了谜题,发生了一连串不可思议的事件:阁楼内发生的怪异自杀案;没有人的阁楼却在夜晚有灯光、人走动的声音;降灵术中死者通过灵媒回答了提问;遭到诅咒的阁楼、密室杀人、分身术、雪地无足迹杀人等等,诡异的氛围,吊起读者胃口。

原先以为这本书里没有图威斯特博士,看到第四部分才知道原来是一本作中作,之前的内容都是由笔名为“约翰.卡特”的人写的推理小说,而图威斯特博士负责破解小说的谜题。本作也是一部多重解答的作品,觉得有些解答比较合理,有些则解释得不是很到位,最后的逆转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

1、无人阁楼出现的灯光和人声,所以说还是要相信科学,不可思议的事物大多都是人为的吧。。。

2、降灵术中的诡计,降灵术的实现么一般都要有连裆模子的配合,要说灵媒是怎么知道信封里的内容,我首先想到的仲间由纪惠《圈套》里用的那种隔层信封,书中解答提到的那个手法还真是手巧的活啊。。。

3、密室杀人,凶手自导自演、调整走廊的空间。原先我以为还会用到身份互换的诡计。

书中的德鲁警官是一个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即通过对嫌疑人的成长经历、心理状况等来侦破案件的警官。在分析密室的时候,提到了密室上锁、控制脉搏等手法比较经典的,虽然之后的解答推翻了之前的这些推理。

4、分身术,如果有两个人同时在不同的地方看到同一个人,要么就是有两个长得一模一样的人,要么就是有一方在说谎咯。看到分身术,我联想到了《致命魔术》,不过觉得书中对这个元素用得不够尽兴呀。

5、雪地无足迹杀人,这也是非常经典的一个轨迹,很多推理小说有运用,比如《柯南》和《吸血之家》,使用滑轮啊、弓箭之类的,这部的无足迹杀人在知道真相后感觉有点忽悠,凶手的手法真心省力轻松,还有现成的不在现场证明呢~~

【话说对书中提到的哈利.胡迪尼很好奇,魔术大师的手法有人解答吗?

13/15页

《第四扇门》读后感(十四)

这是一本相当令人眼花缭乱的小书,相较于大部头厚度的推理,这本书的篇幅实在有些“小气”了。可就是在这有限的篇幅里,作者给出了大量的信息,阅读起来着实吃力。

《第四扇门》的作者保罗·霍尔特,法国推理小说作家,被誉为“黄金时代侦探小说最后的捍卫者”。听上去实在是个既令人敬仰又让人悲叹的身份,本格如今已进入瓶颈期,高科技的破案技术已经无法让天马行空的疑团有大行其道的理由。

不过,就算如此,再见这部本格佳作却有种难以言喻的苦涩之感。这话从何说起呢?

首先,小说的迷局设定并不复杂,只不过是利用了“视觉欺骗”的小把戏做了移花接木的陷阱。这种密室和幽灵的构想新意不大,在心理被蒙骗而钻进死胡同的假设条件下,没有多少值得惊叹的情节。

其次,对于作品中屡次三番的死亡事件里存在不同的凶手这个创意,确实少见,却不见得讨喜。几次杀人事件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对于故事中的男主角的心理塑造也缺乏强而有力的支持,以至于结尾显得有意外,却转得相当生硬。

本格推理注重的是故事之间强而有力的逻辑关系以及严谨的推理过程,当然这部小说中不缺乏这些,可是总篇而言总有些凌乱、迷幻之感。并非故事结构上的凌乱,而是表述方面的凌乱。

这与小说主角的状态没有太大关系,更主要的问题在于作者太渴望创造一个匪夷所思的故事,以至于在表述上过于花哨。铺垫做得复杂,不见得就能迷惑观众,词藻华丽不等于丰富内容。

一本优秀的本格推理,应该是在最精炼的语言里不断输出重要却让读者难以判断真伪的线索,增强作品的互动性。当然,氛围也是个相当重要的部分,但同样不需要过于复杂的营造。越是简单的,其实越困难。不着痕迹地让真相呼之欲出又在意料之外,才是最棒的效果。

鉴于这是作者的出道之作,即便存在些硬伤也无足为怪,写作上的青涩也是在情理之中。甚至说能凭此作步入推理小说的殿堂并非易事,作者确实通过近乎鬼魅的想象力和执着认真的态度展现出了自己过人的实力。

本作诞生于1987年,在经过近30年的时间打磨后,它就像其他很多带着强烈时代特质的作品一样,变得远不如刚刚绽放锋芒时那样光鲜夺目。那些过于莫名匪夷却不够深思的情节,在现今看来似乎不再那么光怪陆离倒也别有风味。

如今捍卫者已去,不知道还会有新的捍卫者,把本格之命得以延生否?

14/15页

《第四扇门》读后感(十五)

我也算是保罗·霍尔特的忠实读者了。在看过他的诸多小说以后,这本《第四扇门》依然带给了我很不错的阅读体验。

老规矩,推理悬疑类小说不剧透,只谈谈阅读感受。

这本书的风格,和保罗·霍尔特的其他作品如出一辙,依然是那种“邀请你亲自参与”式的创作手法。

书籍介绍的内容神神怪怪的,看上去颇有不少超自然因素:

可是,这看起来有些像是灵异小说的书的封面上,又很直白的写上了一句话:

这几乎相当于一个骗子在行骗前,特地跑来对你说了句,请注意啊,接下来,我要开始骗你了——然后,单纯就阅读体验来说——你依然会被骗。

并不是每一位作家都能给读者带来这种与作者斗智斗勇的阅读体验。

最后,说说这本书的整体评价。

毫无疑问,这是一本推理佳作,十分推 荐阅读,他绝对值得一个闲暇的下午。

保罗·霍尔特被称为古典侦探小说最后的捍卫者,他无愧于这个名字。

15/15页

还剩12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