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周悦读》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启发的杂志,内容涵盖了各种各样的主题,从文学到历史,从科技到生活。读完这本杂志,我深深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和阅读的乐趣,也对自己的生活和未来有了更深的思考和规划。这本杂志不仅是一种阅读,更是一种心灵的滋养和启迪。
壹周悦读读后感第一篇
早上在地铁站刚刚发现的好书,没想到一来这里就发现有人推荐了。粗粗翻阅一下,的确是本好书,装帧清新脱俗,图文并貌,书中透着一种淡淡的文学底蕴,但又绝不是晦涩难懂的拒人以千里。感觉就象是徜徉书海的指南针,值得细细品味
1/8页壹周悦读读后感第二篇
《壹周悦读》第一季,瞄准的就是爱书人的荷包。复旦的小书店,让我想起那个夜晚,牛拉跟烧人,真正的爱书人,看到好书都会眼睛放光的好少年。文庙的书市,小时候为《金田一》去过一次,大学时为调研去过一次。
之前对连岳大叔没什么好感,看到了他的采访,突然有点意外,有点羡慕。一生一次的初恋,真好。
101127晚外公家
2/8页壹周悦读读后感第三篇
要说的不是内容。刚刚创刊号,内容方面在未来相信会有很多改进,也希望可以有改进有进步
不方便来自于购买和开本。报纸的广告打了那么久,注明便利店、地铁、书报亭都有售。实情是除了书店没有人把这书放出来卖,询问时要么说不知道,要么说进了几本卖完了。最后要请对方帮忙进一本留下来才可以买到。开本方面,这样的大小和质地实在不便通勤和睡前阅读。当然你也可以说这书是让你下午时间配一杯香茗细细品味的。只可惜对于我这个每天正常上下班的人实在没有这等闲情逸致,通勤和睡前就是最好的阅读时间
3/8页壹周悦读读后感第四篇
初次翻这本书时,是朋友的一篇文章。再次翻这本书时,心里只想知道这本书做的是差,还是好。
其实上海的很多杂志都是翻抄台湾,香港的杂志。但翻抄并没有不好,所谓的创新其实就是在原有的创意上面才会新的想法。对于这本杂志,我阅读下来,太像香港的杂志《字花》,不管是版式还是内容编排方面有点像。虽然价格有点贵20元一本,我认为还是15元一本可以接受,虽然知识无价可言,但是要做一本大家心目中的有代表性的杂志,还是需要多方面的考虑与考验的,希望这本杂志能一直办下去吧,而不是每多久,反正看不见了.
4/8页壹周悦读读后感第五篇
书展上买的,没有折扣,但是送了瓶卸妆油,还有一堆人给签了字,算是超值了。里面一些书店的介绍不够客观,也并没有融入更多感情,(这么说不矛盾吧?)。图书的介绍,独立见解较少。但作为一本杂志,我们也不用要求太高了。考虑到尤其现在上海图书市场萎缩的非常厉害,在全国很多出版社的区域划分里,上海成“小区”了,所以,有这样的杂志或媒体,不断推动阅读,关注书店,还是值得以更宽容的心态对待,以更积极的态度支持的。
如果打算就走MOOK的形式了,那就要关注发行渠道了,毕竟现在似乎报刊的销售审批证貌似和书籍的不一样,原来一周的很多渠道估计是不能用了,不知道是不是也受这个影响,外面不太好买。
5/8页壹周悦读读后感第六篇
这是首发号,我这本的背面还敲了个在书展上排队签售时的首发章,还有签名,嘿嘿。当时让L先生至少搞两套他不肯,哼,能敲两个章得两份签名还有两瓶卸妆油呢!据说会出成季刊,有点小失望,因为我觉得像样的刊物至少得是月刊,何况是关于读书的杂志,我总是只嫌不够多。
内容很上海,很小资,我个人还是很喜欢的,因为你知道,《读书》、《书城》那种看太久蛮累人的。
这一期的专题是介绍上海的特色书店,看到很多熟悉的地方如季风、渡口,分外亲切。同时才知道原来复旦周围有不少折扣很大的学术书店,改天一定要去探访下。
顺大便:这期封面上这棵树,长得很像ATINI的一株树,就是SKII前段时间在徐太化妆品节上说满多少钱就送的那棵。我当时兴致勃勃就去了,还以为是棵参天大树,结果,,,是棵没有花香,没有X高的小草= =
6/8页壹周悦读读后感第七篇
书虫里面有种人叫“就爱创刊号”,自己也是其中一个。每每看到封面上标有001或是创刊号大字的刊物总忍不住要出手,这些年到存下不少。看创刊号总会抱着希望,希望它是本有内容的东西并能长久存活下来。因为是第一期,总能看出制作团队花了200%的努力在创作的热忱。眼前一亮的杂志并不少,但之后再也无缘见到的也不少,相信《壹周悦读》能坚持下来。
虽然看到有人拿出《诚品好读》过刊与《壹周悦读》对比,相似之处颇多,但我以为版式的雷同虽是诟病,却也不能将一份积极向上的心意磨灭。想我这样买的塑封包装的读者,我只看到“上海书地理”便觉得可以一读。
“有用”,对一本刊物来说就是一种褒奖。至少书地理的栏目让我兴起去徐家汇藏书楼一探究竟的念头,文字旁附有地图,十分贴心。一处处读书的好地方不只是罗列,而是听人讲出来,知道了它的前世今生,更为亲切。忍不住想拉上好友去寻觅抑或重游那些安静橱窗,夏日午后。
创刊号里有不少在壹周上常常出现的熟悉面孔,连岳、项斯微。购买悦读一半原因也是因为是一直喜爱的《上海壹周》出品。仍记得自己刚刚开始在外求学,害怕与上海断了联系,订了整年壹周安慰心灵,这段记忆异常特别,也让我对悦读颇有好感。
由于自己也是做图书装帧,难得在刊物上看到装帧专题,好感更加。那句“云想衣裳,书想容”很是传意,亦有喜欢的陆智昌大师,只是篇幅太少,有些可惜。
不知为何就是喜欢目录式的悦读荐书栏目,细心地分出了繁体中文馆、西文馆等,特意表明了推荐时限,09年四月至八月,感觉就像是去相熟的书店,店主慢悠悠告诉你哪哪放着刚来的好书,只替你留着。
不管如何,已开始等待秋刊了。
7/8页壹周悦读读后感第八篇
罗豫/文(for 《壹周悦读》2009年8月)
读书买书时日久了,渐渐摸出门道来,自然在意目下新书的良莠不齐,寻思着去往早年间出版的旧书中觅“善本”。其实淘旧书的原因颇为复杂,抛开书价因素不提,很多想读的僻书常仅出一版再无新帙,买书胃口大了要收全套,要藏人无我有,甚或见到自己珍爱的好书复本蜷在冷摊无人问津,生出以书养书的想法,都有可能。但在我骨子里,更多的是出于对铅字时代认真做事态度的认同。
之前在杭州、宁波等地生活,我就很少错过翻检冷摊的机会,上海老底子云集了那么多文人,四马路(福州路)更是传奇般的中国出版业桥头堡,焉可错过?于是四处出击,来沪上虽不到一年,已走遍所有能搜寻到的淘书宝地。文庙自是不可不提的一处。
正儿八经的文庙旧书市只有周日白天,早上七点半开市,设于大成殿前的广场。廊下三排,中间四列,百余个摊位,挨挨挤挤的人头,蔚为壮观。想买到好书就得一大早赶去抢喝头口水,晚了大约就只能扫些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大路货。这年头识货的人太多,即便像我这样见识浅的,也知道自己还是小屁孩的1980年代,单外国文学就出了“网格本”、“版画本”、“诺奖”、“诗苑译林”等大套书。曾听到长我一辈者或吃惊或不屑地说,什么“网格本”、“版画本”,炒得神乎其神,当年在延安中路译文老社门口都是打折贱卖的命,门板拼成的摊子上要卖好几天喏。得,那是生得早赶上了好时代,文学热可不是供怀旧用的。
如今在文庙,碰到尖货的机会确实不多,一蟹不如一蟹是多数淘书人的直感。查了一下我的购书单,三月份花60元买的四种“中国书学丛书”(含一种签名本)和去年八月45元买的人民文学旧版《人·岁月·生活》(全六册)算是顶不错了,此外还能说说的,就是配了些“外国文艺丛书”、“文化生活译丛”、“读书文丛”之类中意的小书。经常去逛逛,经眼多了,哪几个名字俏、哪类书火、哪些热门正在悄悄酝酿,多少能摸出些大概。反正在那儿,我还真没见过卖《百年孤独》的——那可是出过N个版本有着几十万印量的超级畅销书啊。
倒不全在于时过境迁埋没了好书,偌大一个千万人口的上海,天天拆东拆西,哪会没些旧书流出来?直接原因恐怕是文庙成了网络书贾的货源地,好书们早被搜罗一空,都挂在“孔夫子”和淘宝上等着宰你。既然如此,一瞧上了本上眼的,不管能不能还一点零头下来,赶忙捧回家,忙不迭到豆瓣炫耀,嗳,往往就是瞎猫碰到死耗子,说不定就捡个小漏。要是诚心去寻寻觅觅,去配套,说不定回到家就看到什么走眼的瑕疵,还得懊丧许多天。
不过,我最感兴趣的还是透过旧书上的蛛丝马迹,一窥过往的那段书人书事。虽不比珍本古籍背后勾连一长串名人逸事,也常能见到形形色色的书签、发票、藏书章、题签、勾画和笔记之类,揣摩当年购书读书人的情境,颇有今昔变迁之遐思。
至于偶尔能遇上爱书人或图书馆流出整批藏书,蛇皮袋里装满相关领域的一系列名篇佳作,省却一本本寻觅之苦,恐怕淘书人都不愿意使之兄弟姊妹分离的罢。这种机缘往往要靠“鬼市”的好运。民间有不成文的规矩,每礼拜天凌晨,文庙外头的马路上都会抹黑摆出一溜儿地摊,黑魆魆的学宫墙外手电筒光影憧憧,很是刺激。我就在今年四月的某个夜晚,偶遇一旅美知名学者家里流出的20余本文艺理论英文原版,勾画注释密密麻麻,封扉内页透尽沧桑,令人慨叹!好在如今它们都已安然陈列于我家靠阳台的小书架上,替我迎接每早的第一缕晨光。
8/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