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红楼梦脂评汇校本经典读后感有感

红楼梦脂评汇校本经典读后感有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2-26 23:50:25
红楼梦脂评汇校本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2024-12-26 23:50:25   小编:

《红楼梦脂评汇校本》通过对脂评的汇集与校订,深入探讨了《红楼梦》的艺术价值与文化意义。书中不仅展现了脂砚斋对作品的独特解读,还揭示了作者曹雪芹的创作意图,丰富了读者对经典文学的理解与欣赏。

《红楼梦脂评汇校本》读后感(一)

不看红楼梦遗憾,看了红楼梦而看不到原稿八十回后更遗憾。

前面部分批的好多,后面就寥寥无几了。

看着最揪心的是“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缺中秋诗俟雪芹”。

王熙凤的很多话表达的真是太完美了,文字驾驭能力超出了想象。

诗词就更别说了。

《红楼梦脂评汇校本》读后感(二)

浪淘沙·贺铭恩兄所校《红楼梦脂评本》出版

作者:君子九思

稗圣出燕山,

镜鉴无边。

十年血泪至情传,

一梦觉来非幻缈,

悲喜千般。

吴子主红坛,

又是十年。

校书南海着龙鞭,

精审不容鱼鲁谬,

当世佳篇。

《红楼梦脂评汇校本》读后感(三)

比历来的名家校本都强,可以说是集所有版本之精华与抚琴居诸大侠的智慧。少有的集脂评于一本的好书。期待繁体版本的出现。

在网络时代,人们少有可以静心一读的好书了。

如果有人不信,可以一登录抚琴居文学社区下载电子版的先看看,看了,就是迷上。

印量不多,欲购从速啊。我订购了三本,一本赠人,一本给自家小孩子启蒙,一本自己收藏。

《红楼梦脂评汇校本》读后感(四)

好好的书哟 我最喜欢了撒

纸张很好 字体大小适中 内容也好 封面也是我喜欢的

不过只有朱批是红色 哎 有点小失望 我以为都会有别的颜色标记出来呢

不过已经很好了撒 后面还有惊喜呢 嘻嘻 大家要是感兴趣可以买哦 嘻嘻 还有签章本呢撒 我就买的一个签章一个不是 签章本有吴老师的亲笔签名呢 嘻嘻

总之 这本书比现在市面上的所有版本都好啦 除了彩色太少 有点失落以外

《红楼梦脂评汇校本》读后感(五)

这次阅读《红楼梦》,是将《红楼梦脂评汇校本》与主要依据程乙本的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红楼梦》对读。《红楼梦》的版本系统较为复杂,可以笼统的划分为脂本系统和程本系统,脂本系统中的不同抄本的底本是脂砚斋等人整理的抄本,仅保留前八十回。而程本系统则指程伟元、高鹗整理的一百二十回印本,也是流传最广的版本。

近些年很多学者认为后四十回续书说不成立。夏志清先生认为,新近发现的《红楼梦》抄本已经证实高鹗续作的说法有误,既然无法确知续作者是谁,又无法明确指出曹雪芹之外的其他作者。那有什么理由不认为是曹雪芹本人的作品呢?大陆学者们固守续书说不肯变通,这背后可能不仅仅体现了学术观点的不同,更因为意识形态的左右,意识形态下曹雪芹已经被塑造成了封建的斗士,那么后四十回那些不够“先进”的部分只能找个背锅侠咯——高鹗就很合适嘛!此外,旧的红学研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以续书说为前提的,如果推翻了续书说,这些研究怎么办?这些老先生怎么办呢?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把高鹗改成无名氏——我也不知道是谁写的后四十回,反正不可能也不能是曹雪芹(手动滑稽)。

话是这么说,但我这次阅读时,仍明显感到后四十回与前四十回的差异,无论是叙事节奏的突然减缓、一些情节的模仿和重现、还是对于一些伏笔呼应的刻意强调,都让人读出一种续书人的腔调(续书人的腔调是什么?推荐看刘心武续红楼梦,把这种腔调展现得那叫一个淋漓尽致)。这是语感,骗不了自己。

另一种观点认为,《红楼梦》作者另有其人(石头兄),曹雪芹和高鹗都是整理者,只不过一个批阅十载,一个只用了一年,所以前后水平有差异。这种说法似乎可以解释很多问题,不过也有些太挑战常识了,聊备一说吧。

《红楼梦脂评汇校本》读后感(六)

一直想再读一遍红楼梦,终于在看完舞剧了,鼓起了打开的勇气与毅力。距离上一次阅读,大概有了5年,第四次阅读,同时看了一位up主的文本赏析,确然有了新的体会。

回想前几次阅读的感受,真的每次都有不一样的体验与感悟。第一次阅读的时候,更如同在读一本推理小说,情节囫囵吞枣,执着于寻找草蛇灰线,好奇十二钗最后的结局,之后也疯狂好奇各种考据派的研究,希望窥见背后的历史与政治风云。当时的确不是很喜欢林黛玉,被表面文字所欺骗,认为她过于娇气。第二次阅读的时候,更在意了一些跌宕的情节,尤其是金桂与香菱的情节,看的很是过瘾。前面两次看的时候,基本上都跳过了各类诗文,直到第三次,才开始看一些简短易理解的诗文,也基本明白了,这样一个繁华之地,是一场悲剧的开始。这次读的时候,也明白理解了一些黛玉的艰难不易,更敬佩她的文学造诣。但依然承认,薛宝钗是一位非常能干厉害的女子。

这一次阅读,对诗文有了更多的耐心,虽然意思不能全然理解,但大致情感可以揣摩。老实说,刚开始我是不太喜欢薛宝钗了,大概生活中自己在性格、为人上只能做个林黛玉,贾迎春,若身边有这么个完美的薛宝钗,着实把自己显得太不堪,她的八面玲珑,实在让人感慨城府心计。直到看了一位up主的赏析,才恍然明白,她的心机在于她的处境不易,在于她的无可奈何。这大概是这一次看红楼梦最大的收获。之前理解十二钗的薄命,是认为她们本是可以拥有绚烂一生的人,奈何都没能一生顺遂,得以善终。当时我至少认为在前半段,在大观园中她们是惬意的。这次经这位up的提点,突然意识到,女子的不公,在那个时代,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们的薄命,不仅仅在于后面的坎坷,即使在花团锦簇的大观园里,也各有不足为外人道的心酸。在欢声笑语之下,她们依然警惕着自己飘零的命运,在无数个危机陷阱里谨慎生存。

读到后面十回,看着宝钗、晴雯、迎春一个个的离开,大观园中日益凋敝,这座承载着欢声笑语的园林,终将大门紧闭,落幕降临。第一次,读到这里有浅浅的锥心蚀骨之痛,明白她们的故事即将走向结局,不忍卒读。天下筵席,终有一别。过去我执着于曹公真实的结局到底如何,如今想来,艺术已成,各自的命运早已有了清晰的脉络,即使不见结局,依然不影响本书的悲婉愤诉。

《红楼梦脂评汇校本》读后感(七)

《红楼梦》像一场寻宝游戏,每一次读都怕有遗落,但每次重温都会发现新的小线索。

从第五回开始写记录吧。

秦可卿的判词里预示的是悬梁自尽,所以不该像后文所说的病死,应该是被贾珍逼奸至死吧。

宝玉在秦可卿卧房里看到的镜子、盘子、木瓜、枕头的描述都有很强烈的性暗示,预示着春梦的开始吧。

宝玉春梦的对象,叫兼美(兼具所有美好?)、表字可卿,既像宝钗、又像黛玉,而钗黛的判词又在一起,大胆猜想一下,钗黛在现实生活中会不会是一个人,既有宝钗的一面,又有黛玉的一面。或者说宝玉并不是完全不爱宝钗,相反,钗黛是宝玉心中的红玫瑰和白玫瑰。

警幻仙姑说贾宝玉属于“意淫”……之前竟然没发现意淫是从这里来的。

第六回 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这个题目细思极恐啊,可是曹雪芹能把刘姥姥的贫苦写得这么真实,可见曹家抄家以后曹雪芹这么一个富贵公子也体验到了人间疾苦啊。

第十一回 秦可卿的病其实就是多囊卵巢吧

王熙凤那么心疼秦可卿是因为秦可卿跟她很像吧,秦可卿操持宁国府,王熙凤是荣国府的管家,两个人都要强的不得了,都要受不少委屈,所以王熙凤才很体谅秦可卿吧。可是王熙凤背后有显赫的家世,所以才敢那么严厉干练,而秦可卿出自寒门,只能小心翼翼谨言慎行,才让让宁国府上下都喜欢她吧。

蒋方舟说王熙凤探病完看到花开得很好是因为心狠,但我觉得是为了衬托秦可卿在像花朵一样盛放的年纪就凋零了。

秦可卿病重时每天二两人参,王熙凤说你别放在心上,每天二斤都吃得起;贾瑞病重要二两人参,王熙凤死活不给,就是想要搞死他吧。所以秦可卿和贾瑞要同时死才有对比吧。

秦可卿死前给王熙凤托梦里的修祠堂和办义学,投资房地产和培养人才。

不管看多少遍对秦钟都喜欢不起来

元春省亲突然看到“大荒山青埂峰下”,是看到前世了啊。对于大观园,宝玉和元春都觉得曾经来过。

宝玉把怡红院题名“红香绿玉”很女性化,而元春改成“怡红快绿”却很大气。作者厉害。

史湘云第一次来,黛玉跟宝玉在赌气,宝钗就把宝玉拉走了说史大姑娘来了,真的是好心机。

黛玉嘲笑史湘云爱哥哥,两个人打闹时,黛玉说你们都是一气的,可见黛玉内心真的是一点安全感都没有。

宝钗过生日,她选贾母爱吃的东西爱看的戏,真的是八面玲珑滴水不漏,可是怎么都爱不上来。

黛玉每次赌咒都说死,她是从一开始就在向往着死吧。

写贾芸去舅舅那借香料真的是心酸到不行,曹雪芹一个大家公子连细节都能刻画得真实,是因为抄家之后的经历吧。

林红玉,林黛玉,一字之差天壤之别。红玉入世,黛玉出世。

《红楼梦脂评汇校本》读后感(八)

初三时第一次接触红楼梦,当时只知道是四大名著,且对它的了解仅仅是由于已经走进千万家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电视剧而来的。当时懵懵懂懂,窃以为一个关于梦的故事,能比江湖厮杀、神仙打架还精彩?!

高一时再次接触红楼梦,这次竟然读完了,读的还是120回版本。觉得写的很细腻,很啰嗦,很不合逻辑啊。当然,惊艳到我的地方也有许多,譬如贯穿全篇的优美诗词、细致入微的人物描写、直入人心的精彩对话等,还有那几段活色生香、香而不艳、艳而不俗的情色描写。前者是后知后觉,后者可是直接刺激了,汗颜!那个阶段,对这部震古铄金的巨著的理解也许就是这么肤浅。

大学时竟把这段红楼情结给彻底忘怀了,当真是光阴虚度,岁月空添。

等到了研究生尾声,即将走进社会时,又突然忆起了这个“梦”。于是先又读了一遍120回版本,接着又入手了《红楼梦指评汇校本》,并咬字逐句地啃了起来。直至这时,方略微领会到了巨著的些许魅力。也许,恰恰是这个曹家先生于200年前所筑的黄粱美梦填补了那段时间的空虚与迷茫吧。

后来离开了学校,进入了社会,开始了工作,磨炼着自己,经历着生活。。。这本残书竟成为了一种习惯。每年年初抽空读上一遍,下半年再温习上一遍,且只看脂评本,中间还时不时地欣赏下87版电视剧,浏览下红学研究文章,上贴吧、知乎看看回回帖子…

数年来,这书也翻了将近10遍吧。受近来写读后感的影响,这次竟想写写关于红楼梦的话题,然而下笔如无神,竟不知从何说起,实在惭愧。

想想那些追红楼的日子,震惊过那位曹先生的文笔,跪拜过书中华丽的诗词歌赋,感叹过宝林的痴情多情,会为书中人物的命运牵肠挂肚,会为剧中宝黛的无言分离感动落泪,会为后28回的遗失扼腕痛息,羡慕大观园中的荣华富贵加美女如云,感慨“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痛恨“书未完而芹逝”,失落于“占旺相四美钓游鱼”。。。

每次重新阅读,总能有不一样的收获,但是具体是什么却说不上来。正如呆香菱所言: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

以此为由,这次可真写不出来什么了。归根还是自己对红楼梦的认识还是过于浅显了。

等到再读10遍,也许可以写点什么出来了吧。

2019年8月6日 于北京

《红楼梦脂评汇校本》读后感(九)

曹雪芹,无材无用有心人,这个材指的他不是济世之才。他的矛盾在于归属。希望生做女人,天生就有用,可以享受曹家荣华富贵,还可以嫁出去不被曹家拖累。想要占集体便宜,又希望集体不需要自己,丰盈之时离开,这样就不是无心不是背叛。他得到了环境给的好,也得到了环境给的坏,想要不负环境的好,离开环境的坏。

开篇的石头一是得到了天赐的灵性,二是有补天之能,是曹希望自己可以补上亏空。愿望是逃离产生自己的环境,但不是背叛,而是心仍专一。后面的补天济世说的是石头自己,利物济人说的是一道一僧,表明的是见识不输人。道僧都是出世之人,却谈论红尘事。但是一道一僧见过凡尘,所以石头一定要比过他们。同时,补天济世这个词,补天的石头都不能济世,也就是只有超出充盈之后的遗憾才能有多出的见识。

那僧说它性灵质蠢,性灵是受过补天的锻炼,质蠢是非要去人间。也就是说这个石头的终极属性是专一,够资格的永远压过多见识的。不能补天,一定要发挥自己的能力,就是表明自己见识不输人。把专一转到了一心要去人间这件事上来体现。那僧说施法之后,它可以去人间,但是还会变成石头,也就是长了见识,依然专一。

那僧把石头发去最繁华的去处,也就是曹雪芹自己最好的一切都是别人给的,还也是还给别人的,别人要我做什么,我决不相负。但是一旦离开了别人,自己也就没有用了,所以才说无材补天。与第一回通篇空、茫、渺、幻、虚、无相对的,便是石(实)。石头变为玉是一种愿望的表达,石头只有去补天才有价值,而玉是宝物,是不会被丢弃的石头。石头对于天是专一的,到了人世间,变为让人们对它专一。

石头记无朝代无关联,表明的愿望依然是逃离产生自己的环境。全书补缺和归属是两大关键。宝钗替的是父亲,所以父亲死了哥哥不顶事。黛玉补的是元春的缺,黛玉对于宝玉是曹雪芹,别人有的我不要,别人不要的我不要。妙玉对于黛玉是曹雪芹。可卿之死,表意黛玉宝钗不可兼得。

凤姐用于补缺。但是丧事是凤姐仅缺,一旦补了家里的缺,凤姐就无缺了。可卿是黛玉加宝钗,可卿死了,便有缺,黛玉宝钗可登场。秦钟的缺憾,是曹雪芹希望宝玉能补的缺,同后文举业之才处呼应。大观园起名是补缺,所以宝玉很活跃,入住大观园也是补缺。

妙玉:量越少越不与人同。杯子也不与人同用,宁可砸了。

刘姥姥入大观园后,众人送她东西,便是秦可卿所嘱咐之事,先行补缺,日后即是福报。

宝玉处处留情却是不敢留情,金钏儿为他冤死他反不张口,多情用情不惜情。黛玉要的是别人把她当成自己人,别人说她也无妨,并非心眼小。宝钗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实际比黛玉更拒人。七十八回,是关键处,指出宝玉无举业之才,实是曹雪芹说自己无才也是举业之才,秦钟嘱咐宝玉的那个。

《红楼梦脂评汇校本》读后感(十)

小学五年级,第一次在书店里买了本少年版的《红楼梦》。我清楚地记得,那是红色的封面,彩色的页祯。由于是少年版本,因此它简化了原文的很多情节,很多人物,用了全白话的语言……或许是因为情窦初开的年龄,也或许是受到种种片面流言的影响,因为那时的我将全部的关注点都放在了宝黛的爱情悲剧上。用这条单行线索完成了『红楼』的初探之旅。 进入大学之后,关于《红楼梦》,我断断续续地读过好几种。接触过脂本,例如岳麓书社出版的脂评;也接触过经后人续写的程本,例如新世界发行电子版、吉林出版社的足本珍藏本……最后兜兜转转,还是选择了《红楼梦脂评汇校本》,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去一以贯之地仔细读完。 不得不承认,刚接触原本的时候,我弄不清里面庞大的人物关系网,也不理解那些描写精美琳琅的摆家居摆件的文词……刚开始时阅读,伴随着我的,有生僻的文字,众多的人名,略带艰拗的文言……它们交织缠绕,一步一步考验着我对于宏大叙述空间的把握与想象重现的能力。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为了让自己更好地理解“红楼”的世界,我花了很多的时间在前面的章节上。我不属于记忆力超群的人群,针对自己看了又忘的特点,我采用了“滚雪球”的方式。滚来滚去,前十回看了不下5遍,二十至三十回大概看了3遍……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我利用了87年的电视剧《红楼梦》加以辅助。看三回小说文本,再看一集电视影音。慢慢地,从第五十回开始,基本可以畅快轻松地一遍而过。 众所周知,“红楼未完”是世间一大憾事。87版的电视剧根据影视表现的需要,大多依据地是由高鹗续写的程本。程本,在市面上的流通广度甚至超过了未经后人伪造的脂评本……我曾经听过欧丽娟老师的《红楼梦》解读,在她的建议下,我也暂时放弃了对后人续写部分的阅读,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由曹公书写的前八十回上。 最近翻看了由骆玉明教授执笔的《游金梦》,从他的随笔里,我也慢慢地去理解一个个人物、一桩桩故事……我很赞同他在书中对续写了《红楼梦》的程本的看法。后人对红楼的续写,纵使没有“狗尾续貂”般这么严重,但也在某些方面使得整部小说,在前后的情节发展、人物个性上产生了不协调之感。 尤其体现在宝玉成亲的情节里。在前八十回小说里,我一直很为宝钗打抱不平。我觉得,很多人没有好好地接触原本,揣测曹公的心思,就胡乱地给宝钗下了一个错误的定义。她明事理,识大体。况且宝钗与黛玉的关系也很好,黛玉甚至曾认薛姨妈为干妈。当黛玉沉迷于《西厢记》,无意识地将其中词曲脱口而出时,在此时宝钗甚至充当了黛玉母亲的作用,告诉她不可沉溺于这些杂书,移了性情。 然而不知为何后人对曹公的《红楼》歪加曲解,在续写的篇章中,竟在宝玉成亲时上演了一出“狸猫换太子”的烂俗戏码。且不说黛钗本身感情深厚,宝钗不愿伤了黛玉的心。试问,如此庄重矜持,不随意附和的宝钗,怎会甘心充当黛玉的替身,用失去尊严的方式替旁人出嫁? 将少年时读的省略版《红楼梦》与如今读的脂本《红楼梦》联系起来一比较,突然明白,一个好的版本竟是如此的重要! 这本书恐怕得去一生的时间去思考,去体味。去体味其中的人情复杂,去走进里面的诗词风雅,去感悟红楼里的“浮生一梦”……

《红楼梦脂评汇校本》读后感(十一)

小时翻红楼,人物来来回回,只是走马观花粗粗浏览。下午读丸山真男的“人与政治”,忽然想到了第六十一回“判冤决狱平儿行权”一段,然后又细细读了几遍,颇为柳五儿之死心惊,可与丸山一篇互文。 因王夫人的玫瑰露被屋里的丫鬟彩云偷给了赵姨娘,柳五儿凑巧被抓去顶包。在凤姐和管家林之孝家的眼里,五儿完全是个无足轻重的陌生人,关上一夜也就关了。凤姐认为,即使冤枉柳五儿也并不是大事,重要的是杀鸡儆猴;管家林之孝家的,只为了找个人来应付凤姐交代下来的差事;看管柳五儿的那些娘子们,也因为柳五儿加重了她们的工作量而对其出言辱骂。 柳五儿作为家生子的女儿,对上面的决策根本不了解,平白吓唬了自己一夜没好睡,病上加病。 柳五儿死了,当然她本就体弱也是一个缘故(红楼里的女孩子基本都体弱多病,除了湘云)。谁真正在乎柳五儿的死呢?唯有她的母亲柳家的,但能怎么办呢? 贾府的世界有时候有一个上下之间结界,五儿之死中,这次打破结界的是平儿,曹公在此回目中用“判冤决狱”为平儿专辟一章,赞其为人公道持证,正应了“平”字。 最近越来越觉着“黄泉将近”的并非判词本身所写的李纨,而是李纨的儿子贾兰。暂且不以程甲本后四十回为据,只看庚辰本前八十回来推测。 判词“《晚韶华》 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那美韶华去之何迅,再休提绣帐鸳衾。只这戴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后人钦敬。” 人类对于时间总是无奈的,找到真正喜欢的生活方式的机会真的是太少了。对于时间的不可逆二玉和毛毛怕是比一般人有更深的感知,“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的感叹里,大概也多时移事易之苦: 既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到无可寻觅之时矣。宝钗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则自己又安在哉?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百转千回矣。真不知此时此际欲为何等蠢物,杳无所知,逃大造,出尘网,使可解释这段悲伤。–––《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当星摆慢慢地越来越靠近池边时,一朵硕大的花蕾就从那黑色的水中浮现出来,摆针越接近地边,花开得就越大,直到完全开放,躺在水面上为止。毛毛以前从未见过如此富丽的花,它除了闪耀的色彩以外好像么也没有似的。毛毛根本想象不到世界上竟会有这样美丽的颜色。恩德星摆在花上停顿片刻,毛毛一直盯着它,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好像完全被那朵鲜花陶醉了似的。她觉得,仿佛有一股香气,那正是她一直渴望得到的,至于那是什么香气她自己也说不清楚。然后,摆针又慢慢地摆回了。就在它渐渐离开池边时,毛毛惊异地发现那朵美丽的花竟然开始凋谢了。花瓣一片接一片地脱落井沉入水底。毛毛感到非常难过,好像某种东西无法挽救、永远离她而去了似的。当摆针摆到黑水池中央时,那朵花就完全消失了。但就在这同一瞬间,另一朵花蕾开始从对面地边的黑水中升了起来。毛毛发现,当摆针渐渐靠近时,即将开放的那朵花比刚才那一朵更美丽。毛毛绕过去,想走近些好更仔细地看那朵花。这一朵与刚才那一朵完全不同,它的颜色,毛毛也从未见过。这朵花更加绚丽,更加珍奇,它的香气也迎然不同,更加沁人心脾。毛毛观察得越久,发现的奇妙之处越多。然而,星摆又摆了回去。于是这朵更加美丽的花也开始凋谢,花瓣一片片地脱落,沉入那无底深渊。摆针又渐渐摆到对面,但这次接近的不是刚才那个地方,而是稍微偏离了一点点。就在第一朵花开放处一步远的地方,再次升起一朵花蕾,并逐渐张开了花冠。现在,毛毛似乎觉得,这朵花才最艳丽,是花中之花,那简直是一个绝无仅有的奇迹!当毛毛看到这朵无比艳丽的鲜花又开始凋谢并沉入无底深渊去的时候,她真想大哭一场了。–––《毛毛:时间窃贼和一个小女孩的故事》

《红楼梦脂评汇校本》读后感(十二)

去年此时,在Kindle上买了这本《红楼梦脂评汇校本》的简体版和繁体竖排版。当时不准备通读,只草草翻过,觉得这个版本不错,在Kindle上是难得的选项;而今可以给出一个相对完整的测评了。

之前对“抚琴居”并不了解,看简介写“业余从事”“网络流传”云云有点“民科”的感觉(尽管当年脂评本也是民间传播),集网友智慧的修订却带有现今开源软件的气质,如今正式发布出版的版本号是v3.14,大约也是有意选择了这个无限接近于圆满的数字。

去年先读过书后附录的校读札记,认同校订者的思路和态度。待到通读正文时,对校订者所说的“宁可被认为不作为,不敢标新立异,率意改易”有了直接的体会,甚至可称为“两个凡是”了:凡是有可信依据确定是作者原稿的,决不依循后人改动;凡是没有充分理由修正的,决不校订抄本原文。有好多次,遇到感觉陌生或奇异的字句,翻影印版对照,发现确实和影印本一致。

这简直就是把影印本搬成了电子版、使之更清晰易读嘛!如果在Kindle App看或看PDF版,会发现抄本上的朱批、墨批的字色都照搬了。我为该书想了一句文案:“我们不生产《红楼梦》,我们只是曹雪芹的搬运工。”

当然,给原文加标点、遴选异文、修正传抄中的错漏、合并批语的重复,这些工作的琐细繁杂可想而知,也多亏了从前历代的收藏者和研究者。在这次读这本“民间”的校本时,我却第一次对“红学”产生感动和敬意,实在意外。

这可能是我迄今所读到的最接近作者气息的《红楼梦》了,或者至少,是作者所生活的那个时代、那个圈子的气息。

所以我的评价是,如果只是把《红楼梦》当小说读,而不打算去爬不同版本的话,那这个带脂评的汇校本是个不错的选择,确实可称是“Kindle上最好的红楼梦版本”。

另外,这次通读的是简体版,排版质量也上乘,只记得发现两处排版的重字,读时忘记了,下次再看到提交一下。繁体版准备用做零散翻阅。

我第一次读《红楼梦》是在大学毕业后,直接读的80回脂评本;也曾尝试读120回程高本,结果第81回读了一半,还是放弃了。

这本《红楼梦脂评汇校本》的第67回,因庚辰本缺失,现存两种文字差异比较大,因而并置了列藏本和程甲本。于是恰好有机会对照了脂评系统和程高系统的两种文字。虽然后者文中偶尔也有一些亮点,但情节、人物、语言、背景信息各方面与前者的差距很明显。

当谈到第一次读《红楼梦》选择哪个版本,是这个带弹幕而且只有80回的脂评本?还是情节完整没有弹幕干扰的120回程高本?我仍然比较犹疑,但如今已经倾向于脂评本。对于习惯了弹幕的观众,书中插入的批语并不会造成太大干扰,而且部分地有助于理解作者的情节构思和艺术手法。脂评本虽缺失了30回左右,目前却是距离原作者最近的文字了。

120回的程高本并不简单地等于在80回的脂评本后面续了40回,而是前80回也经过了重新整理。这是把作者的原材料拉近了清代小说的平均水平。当然程高本也影响巨大,其中也有世态人情。称之为“同人文”未免过于刻薄。

另外,我又觉得对《红楼梦》的版本不必太过纠结。现在已能够体会到美的力量可以穿透版本超越媒介。曾记得有人提到其姑妈年轻时只有家藏的某脂评残本可读;许多人读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经典版120回本。同理,没有机会亲见原画时,画册也能传递艺术;没有Hi-Fi音响设备,唱片、收音机、磁带也能带来音乐的启蒙。美学教育好比种子之于土壤,虽有要求,却并不苛刻。

把书中的评语比作弹幕真是越想越形象。开篇时,弹幕密集,到后来越来越稀疏。有的评论者或与作者亲近,或曾看过全稿,偶尔剧透,弥足珍贵(后来者不骂剧透这是第一次,只恨为何不多透一点)。有的弹幕是读书时真情流露,后来者可以看到书外的故事,这是穿越时空的单向交流。前方弹幕说得不对,被后来弹幕指正,也是有的。

评书人水平参差。有的评论太容易激动,或是过于道学。有的评论则是赏析作者的构思或手法,见解独到,对后来读者是不错的提醒。这类评论看不出系统的文学批评理论,大多是跟史家、画家、乐师学的,或是“春秋笔法”“颦卿正传”,或是“横云断岭”“千皴万染”,或是“此回接上文,恰似黄钟大吕后,转出羽调商声,别有清凉滋味”,等等。

《红楼梦脂评汇校本》读后感(十三)

版本说明《红楼梦脂评汇校本》,系以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等早期脂本为底本,汇集了戚序本、蒙府本等其他脂批本的部分脂批,并参考、吸收若干新校点本及脂批辑本的校点成果整理而成。

脂评本是指带有脂砚斋批语的版本,原本全为手抄本,且皆为残本;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庚辰本(七十八回)、甲戌本(十六回)。而一百二十回目的全本,通常是流传的程甲本与程乙本,据考据乃是乾隆年间一书商程伟元与进士高鹗所撰,甲乙是出版先后顺序,因此便可知晓乙本较甲本对于前八十回的改动更多。

梦觉主人评曹雪芹“工于叙事,善写性骨”,而脂批最爱分析谋篇布局与人物性格了。回前回后之批语,往往指出起承转合、草蛇灰线、暗藏机括之处,点评得既到位又精彩,简直一篇篇简短札记;谈及人物性格,具有相当的个人色彩却又不失偏颇。依批语看,脂砚斋是最爱阿颦,最喜阿凤,最敬宝钗,最疼袭人,最怜香菱。

举一处例子:第八回中,宝黛钗三人同薛姨妈在梨香院用晚饭,席间宝钗调侃黛玉“真真这个颦丫头的一张嘴,叫人恨又不是,喜欢又不是”,此时描写宝钗动作处——“忍不住笑着,把黛玉腮上一拧”——便有批语曰:“我也欲拧。”看得读者是咬牙切齿,哭笑不得,脂砚斋真真好大胆子!然其对阿颦之爱足可见一斑。

就书中这些人物而言,他们的性格似乎并没有随着情节发展与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宝玉一直是“姐姐妹妹”不离口,阿颦仍旧嘴不饶人而心较比干多一窍,宝钗自始至终稳重通透......三言两语说不尽书中人物之全貌,总之给读者的感觉是,某人开篇是何种性格,至结束没有多少大的改变。(当然,说性格特点没有变化并不意味着人物之单调——他们绝不是所谓的“扁平人物”,此点须要明了)

那么,对此作何解释,读者拙见如下:

首先,《红楼梦》并不是一部以个人成长为主要矛盾的作品,每一个人物的塑造都是为了上层主旨而服务,进而展现形形色色各有特点的人汇聚而成的大家族的兴衰,通部重点非聚焦特写而在大观也。借此兴衰之叹,再要展现什么内容情感,便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或曰抒怀才不遇之感,自愧而成书;或曰感怀作者往昔家族生活云云,不再话下。

其次,《红楼梦》是很有神话色彩的。多次出现的一僧一道、神瑛侍者与绛珠仙子、青埂峰下那颗顽石、警幻仙子与太虚幻境以及书中出现的诸多通灵现象,证实了书中构造的是一个真真假假,假作真时真亦假的魔幻现实世界。在这个前提之下,又及书中闺阁女子皆位列警幻仙子之某司某册上的某钗有某判词,生死皆是宿命,其性格一贯至终也不足为奇了。谈及此,想起以前有人讨论尤二姐三姐为何生活环境相同而性格却迥然不同,上述大概可为一解。

再次,从谋篇布局的角度看,曹公为书中女性写的判词在第五回中就一一揭示,是通篇结构布局笔法,以判词暗示人物结局,以此彰显人物性格。此外,大多结局恰恰应了“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在这种情节设计之下,倘若人物性格出现大的转折,恐怕整个谋篇布局便都要大动干戈了,况且一人变则不免众人都变,于我而言实在很难想象这样乱了套的《红楼梦》——便是这样从一而终的人物,才个个都鲜明得令人印象深刻。

注:这里并非说从一而终的人物有多好,而贬低成长性的人物,后者也不乏好作品,比如大仲马笔下的唐代斯,金庸笔下的郭靖及大多主角们;以上观点单就《红楼梦》而言。

最后,想简单解释一下探春这一角色,她是最容易让读者感到前后差异明显的人物:前半部似乎默默无闻,后半部“除宿弊”、“保丫鬟”忽然亮眼了起来。其实探丫头一贯如此,且看她判词云:“ 才自精明志自高”,而所有判词中只有两位提及了“才”这个字,另一位便是阿凤(“ 都知爱慕此生才 ”),由此观之,探春之才必不一般,且向来如此的。另外从情节上看,探春能力的显露是完全符合叙事需要的,阿凤之雄才撑起前半部,而探春之帅才在阿凤病后,方能令读者眼前一亮,若开篇便渲染,反而被阿凤抢了风头。

《红楼梦》中许多人物的姓名,或有以谐音暗示其性格命运,或者有按特定逻辑章法的,脂砚斋都将其一一点出,有些比较明显的诸如甄士隐对“真事隐”、贾雨村对“假语村言”、甄英莲对“真应怜”、元迎探惜四姐妹对应“原因叹息”等等,然而一些龙套角色,比如甄家仆人霍启,对应“祸起”,即丢失英莲一祸;贾雨村后来娶的甄家丫鬟娇杏对应“侥幸”云云,还有贾家四钗之鬟,暗以“琴棋书画”为名,分别为抱琴、司棋、待书、入画——初读时一带而过,此时方才明了。

脂砚斋有一批道:“英莲与娇杏,莲与杏,主与仆;今莲反无运,而杏则两全。可知世人原在运数,不在眼下至高低也。此则大有深意存焉。”很多批语便如此道出曹公文字机关,着实精彩。又如七十八回阿呆悔娶河东狮一节,对这“桂花夏家”又有一批:“ 夏日何得有桂?又桂花时节焉得又有雪?三事原系风马牛,今若强凑合,故终不相符。来此败运之事,大都如此,当局者自不解耳。”更有甚者,且看“绛珠仙子”之内涵,“绛”是红色,绛珠绛珠,岂非血泪乎?教读者大呼《红楼梦》字里行间之精妙。人物之外,关于各方地名,之前没注意到的:葫芦庙对应“糊涂”、十里街对应“势力”、宝钗所住的蘅芜苑对应“恨无缘”等等,也均经由脂批一一点醒。

读脂批,读各藏本主人为书作的序,读张爱玲的《红楼梦魇》,读今人书写的校读札记......想来,《红楼梦》其实是很共情的,而且是那种跨越几百年的共情,很难想象百年前的读者与今人在读完同一本书后会发出相同的感慨,但《红楼梦》却是这样的——“惜乎《红楼梦》之观止于八十回也”!文及此处,总想感叹两句。玄妙如义山之诗,“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绝美如后主之词,“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哲思如子瞻之文,“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而《红楼梦》便是集其大成者,所以动人心魄,流连忘返。

舒元伟(舒序本最初收藏者)有序言:“鹿鹿尘寰,茫茫大地。色空幻境,作者增好了之悲;哀乐中年,我亦堕酸辛之泪。”一个人可以有一千个理由为《红楼梦》落泪。三十九回有一句“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读完鼻子一酸,此乃回忆之殇。回过头来,再看到“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一句,想起书中有一批语:

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日)[月]泪笔。

读罢悲甚,忍不住与脂砚斋一同潸然泪下,“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写书人与读书人共相生相伴,而此后再无曹雪芹,也再无脂砚斋了。《红楼梦》是大悲之剧,《红楼梦》外的世界也亦如此悲伤,大抵现实总如此——忽想起端木蕻良的历史人物小说《曹雪芹》:少年曹霑与脂砚斋叔侄俩,一个天真烂漫贪玩好事,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总一片喜气洋洋的欢腾气象,也许亦是老先生为弥补此批所述之遗憾,让二人在自己笔下得以重逢相聚。

去年十一二月匆匆读完程本,好不过瘾;今年四月便断断续续开始读脂评汇校本,总想快点读完,却又舍不得读完,如此矛盾心情,到了将近十一月才至末页,却只想马上开始第三遍。但是读书总得有来自生活的沉淀,若是两次阅读所获大致相同,便是毫无长进,只好忍着罢了。

下为阅读过程中所摘录的脂批,按情节点评、人物点评、诗词点评、有趣言语、旁征博引、说文解字六类分别罗列,感兴趣者可移步观之。

第一章写甄士隐贾雨村一段,批:

庙旁住着一家乡宦,不出荣国大族,先写乡宦小家,从小至大,是此书章法。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一段,批:

未出宁、荣繁华盛处,却先写一荒凉小境;未写通部入世迷人,却先写一出世醒人。回风舞雪,倒峡逆波,别小说中所无之法。

贾宝玉云游太虚幻境,《红楼》戏曲开演一段,批:

作者能处,惯于自站地步,又惯于陡起波澜,又惯于故为曲折,最是行文秘诀。

第八回宝黛钗三人梨香院相闹,后接宝玉将学里去一段,批:

不想浪酒闲茶一段金玉旖旎之文后,忽用此等寒瘦古拙之词收住,亦行文之大变体处。《石头记》多用此法,历观后文便知。

第十一回之总评:

将可卿之病将死,作幻情一劫;又将贾瑞之遇唐突,作幻情一变。下回同归幻境,真风马牛不相及之谈。同范并趋,毫无滞碍,灵活之至,飘飘欲仙。默思作者其人之心,其人之形,其人之神,其人之文,必宋玉、子建一般心性,一流人物。

第十六回点评行文妙笔,对话石兄,逸趣横生:

自政老生日,用降旨截住,贾母等进朝如此热闹,用秦业死岔开,只写几个“如何”,将泼天喜事交代完了。紧接黛玉回,琏、凤闲话,以老妪勾出省亲事来。其千头万绪,合榫贯连,无一毫痕迹,如此等,是书多多,不能枚举。想兄在青埂峰上,经煅炼后,参透重关至恒河沙数。如否,余曰万不能有此机括,有此笔力,恨不得面问果否。叹叹!丁亥春。畸笏叟。

第十九回玉生香处:

“玉生香”是要与“小恙梨香院”对看,愈觉生动活泼,且前以黛玉,后以宝钗,特犯不犯,好看煞!丁亥春。畸笏叟。

读者批:两回再并第五回,系前二十回中最喜欢的了,好看煞!

二十一回“箴宝玉”处:

此一回将宝玉、袭人、钗、颦、云等行止大概一描,已启后大观园中文字也。今详批于此,后久不忘矣。

钗与玉远中近,颦与玉近中远,是要紧两大股,不可粗心看过。

四十三回阿凤生日处总评通部人物生日情节之用意:

看他写与宝钗作生日后,又偏写与凤姐作生日。阿凤何人也,岂不为彼之华诞大用一回笔墨哉?只是亏他如何想来,特写于宝钗之后,较姊妹胜而有馀;于贾母之前,较诸父母相去不远。一部书中,若一个一个只管写过生日,复成何文哉?故起用宝钗,盛用阿凤,终用贾母,各有妙文,各有妙景。馀者诸人,或一笔不写,或偶因一语带过,或丰或简,其情当理合,不表可知。岂必谆谆死笔,按数而写众人之生日哉?

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红梅白雪,原来是以斗篷为线索:

此文线索在斗篷。宝琴翠羽斗篷,贾母所赐,言其亲也;宝玉红猩猩毡斗篷,为后雪披一衬也;黛玉白狐皮斗篷,明其弱也;李宫裁斗篷是哆啰呢,昭其质也;宝钗斗篷是莲青斗纹锦,致其文也;贾母是大斗篷,尊之词也;凤姐是披着斗篷,恰似掌家人也;湘云有斗篷不穿,着其异样行动也;岫烟无斗篷,叙其穷也。只一斗篷,写得前后照耀生色。

黛玉初见,有(此处侧批,一一对应):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奇眉妙眉,奇想妙想。

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奇目妙目,奇想妙想。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至此八句是宝玉眼中。

心较比干多一窍,此一句是宝玉心中。更奇妙之至!多一窍固是好事,然未免偏僻了,所谓“过犹不及”也。

病如西子胜三分。此十句定评,直抵一赋。不写衣裙妆饰,正是宝玉眼中不屑之物,故不曾看见。

宝钗来到贾府后,书中有一句:“ 人多谓黛玉所不及”,批:

此句定评,想世人目中各有所取也。按黛玉宝钗二人,一如姣花,一如纤柳,各极其妙者,然世人性分甘苦不同之故耳。

第八回梨香院中宝钗初见:

宝玉掀帘一迈步进去,先就看见薛宝钗坐在炕上作针线,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䰖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来不觉奢华。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

这方是宝卿正传。与前写黛玉之传一齐参看,各极其妙,各不相犯,使其人难其左右于毫末。

画神鬼易,画人物难。写宝卿正是写人之笔,若与黛玉并写更难。今作者写得一毫难处不见,且得二人真体实传,非神助而何?

晴雯出场,有批:

与后文袭卿之酥酪遥遥一对。余谓晴有林风,袭乃钗副,真真不错。

宝玉将去学里,袭人之嘱咐,宝黛之辞问,有:

这是那里话。读书是极好的事,不然就潦倒一辈子,终久怎么样呢。但只一件,只是念书的时节想着书,不念的时节想着家些。

袭人方才的闷闷,此时的正论,请教诸公,设身处地,亦必是如此方是,真是曲尽情理,一字也不可少者。

宝玉道:“好妹妹,等我下学再吃晚饭。和胭脂膏子也等我来再制。” 唠叨了半日,方撤身去了。

如此总一句,更妙!

黛玉忙又叫住问道:“你怎么不去辞辞你宝姐姐来?”

必有是语,方是黛玉。此又系黛玉平生之病。

宝玉笑而不答。

黛玉之问,宝玉之笑,两心一照,何等神工鬼斧文章。

第十九回花解语处,宝玉自嘲“没的我们这种浊物倒生在这里”,有批:

这皆是宝玉意中心中确实之念,非前勉强之词,所以谓今古未有之一人耳。听其囫囵不解之言,察其幽微感触之心,审其痴妄委婉之意,皆今古未见之人,亦是未见之文字。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不肖,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账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凡,说不得好色好淫,说不得情痴情种,恰恰只有一颦儿可对,令他人徒加评论,总未摸着他二人是何等脱胎、何等心臆、何等骨肉。余阅此书,亦爱其文字耳,实亦不能评出此二人终是何等人物。后观《情榜》评曰“宝玉情不情”,“黛玉情情”,此二评自在评痴之上,亦属囫囵不解,妙甚!

二十一回“贤袭人娇嗔箴宝玉”一节,宝钗来怡红院找宝玉,遇见袭人一番对话,有批:

好!逐回细看,宝卿待人接物,不疏不亲,不远不近。可厌之人,亦未见[冷淡之态形诸声色;可喜之人,亦未见]醴密之情形诸声色。今日“便在炕上坐了”,盖深取袭卿矣。二人文字,此回为始。详批于此,诸公请记之。

评点湘云:

口直心快,无有不可说之事。(夹批)

事无不可对人言。(侧批)

湘云、探春二卿,正“事无不可对人言”之性。(眉批)

二十二回“悟禅机”,有批:

黛玉一生是聪明所误,宝玉是多事所误。多事者,情之事也,非世事也。多情曰多事,亦宗《庄》笔而来,盖余亦偏矣,可笑。阿凤是机心所误,宝钗是博识所误,湘云是自爱所误,袭人是好胜所误,皆不能跳出庄叟言外,悲亦甚矣。

同一回“猜灯谜”处又有众人群像,写得妙,批得也妙:

往常间只有宝玉长谈阔论,今日贾政在这里,便惟有唯唯而已。

写宝玉如此。非世家曾经严父之训者,断写不出此一句。

馀者湘云虽系闺阁弱女,却素喜谈论,今日贾政在席,也自缄口禁言。

非世家经明训者,断不知此一句。写湘云如此。

黛玉本性懒与人共,原不肯多语。

黛玉如此。与人多话则不肯,岂得与宝玉话(更)[便]多哉?

宝钗原不妄言轻动,便此时亦是坦然自若。

瞧他写宝钗,真是又曾经严父慈母之明训,又是世府千金,自己又天性从礼合节,前三人之长并归一身。前三人(向)[尚]有捏作之态,故唯宝钗一人作坦然自若,亦不见逾规越矩也。

故此一席虽是家常取乐,反见拘束不乐。

非世家公子断写不及此。想近时之家,纵其儿女哭笑索饮,长者反以为乐,其无礼不法,何如是耶!

贾母亦知因贾政一人在此所致之故,

这一句又明补出贾母亦是世家明训之千金也,不然断想不及此。

元春让姊妹们进大观园居住,“也不是佳人落魄,花柳无言”,有批:

韵人行韵事。

二十四回贾芸巧舌如簧求阿凤安排差事,有批:

看官须记,凤姐所喜者,是奉承之言,打动了心,不是见物而欢喜,若说是见物而喜,便不是阿凤矣。

四十八回香菱入大观园,埋下入海棠诗社伏笔,有批:

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青年罹祸,命运乖蹇,至为侧室,且虽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社耳。

三十七回 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宝钗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宝钗诗全是自写身份,讽刺时事。只以品行为先,才技为末。纤巧流荡之词、绮靡秾艳之语,一洗皆尽。非不能也,屑而不为也。最恨近日小说中,一百美人诗词语气,只得一个艳稿。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看他清洁自厉,终不肯作一轻浮语。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好极!高情巨眼能几人哉!正“一鸟不鸣山更幽”也。(下半句)看他讽刺林、宝二人,省手。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看他收到自己身上来,是何等身份。

宝玉诗: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

这句直是自己一生心事。妙在终不忘黛玉。

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

宝玉再细心作,只怕还有好的。只是一心挂着黛玉,故平妥不警也。

黛玉诗: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且不说花,且说看花的人,起的突然别致。极妙!料定他自与别人不同。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虚敲旁比,真逸才也。且不脱落自己。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看他终结道自己,一人是一人口气。逸才仙品固让颦儿,温雅沉着终是宝钗。今日之作宝玉自应居末。

脂砚斋是《红楼梦》铁杆粉丝无疑了,通部红楼不知他读了有多少遍。除了正经点评,他常常会在批语中与读者对话、与书中人物对话、与自己对话,妙笔生花,有趣至极,就如同是在发弹幕一样——按此说,这《红楼梦脂评汇校本》倒是则弹幕版本的红楼了,有趣有趣!

贾雨村和门子讨论如何断阿呆和冯渊(逢冤,又一处谐音!),雨村说一句,脂批便骂一句,足见其哀哀怨怨,后来发现,雨村出场,必骂:

雨村道:“你说的何尝不是。可发一长叹。这一句已见奸雄,全是假。

但事关人命,蒙皇上隆恩,起复委用,奸雄。

实是重生再造,正当殚心竭力图报之时,奸雄。

岂可因私而废法?奸雄。

袭人判词,其实此批深意大于趣味,“骂死宝玉”似是脂砚斋视角,后半句则似是袭人视角,抑或两句都是袭人视角,也未可知: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

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骂死宝玉,却是自悔

宝钗言冷香丸药方一段:

他就说了一个海上方,又给了一包末药作引,异香异气的。不知是那里弄来的。他说发了时吃一丸就好。倒也奇怪,这倒效验些。”

卿不知从那里弄来,余则深知。是从放春山采来,以灌愁海水和成,烦广寒玉兔捣碎,在太虚幻境空灵殿上炮制配合者也。

第八回梨香院中将贾宝玉将其通灵宝玉递给宝钗,后者托于掌上,批:

试问石兄:此一托,比在青埂峰下猿啼虎啸之声何如?余代答曰:“遂心如意。”

调侃女子过度装饰:

宝钗被他缠不过,因说道:“是个人给了两句吉利话儿,所以錾上了,叫天天带着,不然,沉甸甸的有什么趣儿。”

一句骂死天下浓妆艳饰富贵中之脂妖粉怪。

宝钗笑道:“我最怕熏香,好好的衣服,熏的烟燎火气的。”

真真骂死一干浓妆艳饰鬼怪。

接上条梨香院中,宝黛钗三人同薛姨妈吃晚饭:

宝钗也忍不住笑着,把黛玉腮上一拧,

我也欲拧。

说道:“真真这个颦丫头的一张嘴,叫人恨又不是,喜欢又不是。”

可知余前批不谬。

十四回凤姐命彩明定造簿册一处,两批语甚是好笑:

宁府如此大家,阿凤如此身份,岂有使贴身丫头与家里男人答话交事之理呢?此作者忽略之处。

彩明系未冠小童,阿凤便于出入使令者。老兄并未前后看明是男是女,乱加批驳。可笑。

经常赞宝钗黛玉,顺带踩宝玉一脚,笑死,比如二十二回钗黛解偈语处:

总写宝卿博学宏览,胜诸才人;颦儿却聪慧灵智,非学力所致——皆绝世绝伦之人也。宝玉宁不愧杀!

二十六回黛玉到怡红院,被晴雯拒之门外处:

(黛玉)只当是别的丫头们来了,所以不开门,因而又高声说道:“是我,还不开么?”晴雯偏生还没听出来,便使性子说道:“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

想黛玉高声亦不过你我平常说话一样耳,况晴雯素昔浮躁多气之人,如何辨得出?此刻须得批书人唱“大江东去”的喉咙,嚷着“是我林黛玉叫门”方可。

有时脂砚斋会批些旁征博引的奇闻轶事,印象比较深的有黛玉初进贾府,饭后两道茶,一是漱口、另一是饮用,脂批道:

余看至此,故想日前所阅“王敦初尚公主,登厕时不知塞鼻用枣,敦辄取而啖之,早为宫人鄙诮多矣”。今黛玉若不漱此茶,或饮一口,不为荣婢所诮乎?观此则知黛玉平生之心思过人。

还是黛玉初进贾府,“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批:

此处则一色旧的,可知前正室中亦非家常之用度也。

近闻一俗笑语云:一庄农人进京回家,众人问曰:“你进京去可见些个世面否?”庄人曰:“连皇帝老爷都见了。”众罕然问曰:“皇帝如何景况?”庄人曰:“皇帝左手拿一金元宝,右手拿一银元宝,马上稍着一口袋人参,行动人参不离口。一时要屙屎了,连擦屁股都用的是鹅黄缎子,所以京中掏茅厕的人都富贵无比。”试思凡稗官写富贵字眼者,悉皆庄农进京之一流也。盖此时彼实未身经目睹,所言皆在情理之外焉。

大观园内,黛玉“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批:

一幅采芝图,非葬花图也。

此图欲画之心久矣,誓不遇仙笔不写,恐亵我颦卿故也。

丁亥春间,偶识一浙省[新]发,其白描美人,真神品物,甚合余意。奈彼因宦缘所缠无暇,且不能久留都下,未几南行矣。余至今耿耿,怅然之至。恨与阿颦结一笔墨缘之难若此!叹叹!

那时,官客送殡的,有镇国公牛清之孙现袭一等伯牛继宗、理国公柳彪之孙现袭一等子柳芳、齐国公陈翼之孙世袭三品威镇将军陈瑞文、治国公马魁之孙世袭三品威远将军马尚、修国公侯晓明之孙世袭一等子侯孝康;缮国公诰命亡故,其孙石光珠守孝不曾来得。

牛,丑也。清属水,子也。柳拆卯字。彪拆虎字,寅字寓焉。陈即辰。翼火为蛇;巳字寓焉。马,午也。魁拆鬼字,鬼,金羊,未字寓焉。侯、猴同音,申也。晓鸣,鸡也,酉字寓焉。石即豕,亥字寓焉。其祖曰守业,即守镇也,犬字寓焉。所谓十二支寓焉。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