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身》是一部关于家庭、爱情和梦想的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在家庭和职业之间挣扎的故事。小说通过描写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挣扎,深刻展现了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的困境和选择。读后感触颇深,引人深思。
半身读后感(一)
第一次看以“灵媒”为题材的故事~维多利亚时代的特有背景,不能言说的禁忌恋情,.细笔重现的上流社会,与黑暗的梅尔监狱并列,交叉叙说两位女主人公的内心和灵魂世界……当她开始相信彼世的存在,相信可以改变,相信有美好的生活时,却发现一切竟是蓄谋已久的骗局,“为他人做了嫁衣”罢了……故事戛然而止。
1/15页半身读后感(二)
“若这地方是幅画,我们可能都是由同一盒灰暗色调的颜料所调出,而她却是一抹强烈的颜色,似乎是不小心才被用在这幅画里。”
萨琳娜指间的紫罗兰,阳光下这样的场景,玛格丽特可以说是一见钟情了。
萨琳娜,你很快会在阳光笼罩之下,你的拉扯已经完成——你拥有我心的最后一缕丝线。我很想知道:当那细线变得松弛时,你会感觉到么? 唉
2/15页半身读后感(三)
萨拉.沃特斯这次将文笔伸向了“灵界”。三部曲中数这本最难阅读。它是一剂毒药,让我“中毒”了二十多天,沉迷在“灵媒”、“招魂术”的诡异世界里,细腻的情感贯穿着鬼神的力量,在哥特式的鬼魅气息中一路灰暗着,结尾处冰冷的一句道出了一切:“你可得记住,你是谁的女孩。”
她的这第二部作品创作于1999年,在 2008年翻拍成电影《灵契/Affinity》,作为旧金山国际同性恋电影节的开幕影片。
3/15页半身读后感(四)
有多少人期待着自己的灵魂伴侣?有多少孤独困苦的人等待着,支撑着,等那个能够理解、包容自己整个灵魂的另一半?而我们内心的这一软弱与凄凉被太多人所利用,所伤害。要走过多少错路,被多少错误的人伤害过,我们才能找到那条闪耀着真爱光芒的道路,找到命中注定的爱人。如果不爱,请放手,你可以不珍惜一个人对你的爱,但请不要玩弄一颗爱着的心。只有爱过的人才会懂得,爱与信任需要多么大的勇气才能够坚持,需要战胜多少次的失望才不至于绝望。
4/15页半身读后感(五)
当时在图书馆无意拿到了华老师这本书《半身》,另外一本《荆棘之城》。我决定先看这本。
一开始有点艰涩。倒叙,各种日期。我看得很混乱。及女主自己也有些混乱。
还好慢慢不停反复看好日期,也就理清大概了。其实是很简单一个故事。
我为他们感动。我爱上女主。
最后一章最为精彩。
作者铺张了那么多,费了很多功夫,她当然不简单的说,这个世界真的有一种我们看不见的精灵。
她告诉了我们真相,而真相大部分是痛苦的。
看到最后,我忽然像女主般,好像被刺一样,那种被欺骗的感觉。
只是,最痛的只有女主。因为她只有一个选择了,就是跳到那一直贯穿全文的泰晤士河。
很多人说Affinity较之华老师其他的小说都难懂,艰涩。我估计跟这种叙事风格有关。幸好我第一本就看的这个,所以还可以接受。
推荐。
5/15页半身读后感(六)
先说一下我初读完的感受。我有那么一霎完全不相信会是这样一个结局,我也不相信萨琳娜不是真的爱玛格丽特,因为一整天的阅读感受告诉我,这两个女孩子就是命中注定要相爱的呀,我从最初对多丝招魂术的置疑到深信不疑,我只能说作者真的很厉害,全篇成功制造出一个诡秘的迷宫让读者在里面自由穿梭,到最后我们才发现不过是作者玩的一个迷宫游戏,有种被戏谑的感觉,但我不得不承认在这一段在迷宫穿梭的旅程里面我很享受,我已经完全置身于这一场迷宫冒险当中,我跟着玛格丽特紧张,焦急,等待,内心澎湃......但其实这是我喜欢的写作风格,能够在阅读过程中慢慢融化读者的心并使其相信这游戏是真的,到最后的出其不意。其实结局真的不是很重要,在这本书来说,因为就算萨琳娜和玛格丽特在一起了又能怎样呢,我们不会有这些额外的感受,至少我现在理解作者的想法。希望每个人都能享受这场迷宫的幻景,我觉得这是重要的。因为你永远不知道结局到底是什么样。你永远不知道谁是谁的女孩。
6/15页半身读后感(七)
拖拖拉拉的看到一半才被玛格丽特的情愫打动,三分之二时才坚信了萨琳娜的灵媒身份,甚至玛格丽特的渴望成为了我的渴望,她不去梅尔监狱的时候,那些琐碎苍白的不得不做的事情让我都难以忍受。
“萨琳娜,人怎么知道和自己相知相惜的灵魂已近在不远处?"
"她会知道的~~~~”
作者怎么忍心!!!
两人的心灵相交最后被作者摧残,我真的拒绝接受!!!
我甚至在越狱的前夜想到她俩会失败,会选择消灭肉身,灵魂漂浮着,走在一起。
作者把那美好的一切都毁了!!如果我是玛格丽特,除了自我了断还能选择什么!
我不相信萨琳娜没有动真情,我不相信萨琳娜能够决然而去。即便现实狠狠给了梦想一个耳光。
我倒想反问作者,你到底想要表达什么!
7/15页半身读后感(八)
我是在环境中迫不得已屈服的异类,带着难免的孤独。
还有绝望。
在这个时候的一丝丝火光,叫人怎么拒绝?
前三分之一读起来略不顺畅,至少我是没有一口气接连读下去的欲望。过度铺陈的环境与主人公的心理,却对挚爱嫁与兄长的背景迟迟不肯交代。穿插多丝的经历也并不是很有趣,两条主线未发生关联。
整本书的节奏似以一种加速度在进行,从一开始仿佛放慢的长镜,不断加速直至结尾达到顶峰。我观书的情绪,也从绵绵缓缓到为她们焦急,直至心中雷声乍响。
我体会到深绵的绝望。被爱伤害,如同海伦的背叛,我们以为那是绝望。只有体会更深的绝望才知道,真心被玩弄和利用才是。
但更教人心酸的,玛格丽特很想知道“当那细线变得松弛时,你会感觉到吗?”
她累到精疲力竭,仍旧有那么一点,一点点,希望萨琳娜爱过她的希冀。
付出爱的总是卑微,多情总被无情伤,大抵是古今中外的通用法则。
以及,想享受这世俗的喜乐,就要踏进这世俗里。选择特立独行,就等于选择孤独,就要做好孤独的准备。
只是道理我们都懂,而谁有不贪恋温暖。
8/15页半身读后感(九)
该怎么说这本书呢。前前后后断断续续,拿起来放下,持续了有将近一年左右的时间啊。回想一下真是遥远。
虽然是一本不薄的书,但是也并不是很难阅读下去啊,居然读了这么久。其实每次读这本书,就会经历一个奇怪的过程。拿起来的时候觉得该看了,不然什么时候才能看完呢。然后开始看,愈看愈是入迷,几乎不想放下。可是随着那种引人入胜的情节渐渐铺展开来,却在心里隐隐泛起了一种压抑,也许是因为情绪压抑,也许是因为梅尔监狱。所以,即使再恋恋不舍,还是放下他,等下一次再看。
一开始以为是一本描写女同的书。越看却越上升到灵魂高度,觉得那是一种灵魂的契合,不仅仅是人类的欲望。甚至觉得自己也跟随着这两个女子经历了一场精神的恋爱。
只不过结局让人怅然若失。
究竟是谁背叛了谁,谁欺骗了谁,谁辜负了谁。我也从第一反应的指责过萨琳娜。可是却在那之后又开始指责自己。怎么可以责怪萨琳娜。她那样的做法就真的是背叛了欺骗了辜负了么。好像不是。
可是回头看看自己的题目。一本看了很久的谎言。
这一切真的是谎言呐。
但是你看到伊丽莎白最终做了什么吗。没有啊。因为她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出于爱,出于对萨琳娜的爱,对这个灵魂的爱。而萨琳娜,她也有自己所爱的人吧。为了所爱做出这样的事情,真的很难说是谁伤害了谁,利用了谁。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彼此都付出了同时也收获了。
所以,其实不管世界如何充满谎言。爱是永远不会欺骗吧。
至少我是这样希望的。
9/15页半身读后感(十)
【书摘】(萨琳娜谈论小菠)“你的妹妹,你对她这么紧张。你到底在忌妒什么,说真的?她到底做了什么令人惊奇与美妙的事?你觉得她进步了——但那到底是什么?去做每个人都会做的事?她只是和世人更加一致罢了。这有很了不起吗?”
我想到小菠——她总是和史蒂芬一样,他们两个像母亲,而我则像爸爸。我能想象二十年后,她责怪她女儿的样子。但人们不需要了不起——尤其在女人身上,“女人从小就被教养成何大家一样——这是她们在社会上的功用。只有像我这样的女人才不理会这个制度,让它摇摇欲坠——”
萨琳娜接着说,就是一直做相同的事才让我们大家“牢牢绑在地面上”,我们就是为了要挣脱这束缚而生的,如果没有改变就不可能成功。
虽然在最后读到了萨琳娜的目的再回想起这段话,会觉得不免可笑——她是多么冠冕堂皇何患无辞啊!可我相信,作者并没有掩饰她想要表达的真正意图。
你知道么?平庸是让人绝望的,平凡却有心甘情愿的意味。对于那许许多多不断使自己“和世人更加一致”的人,我既是不屑的,却也是羡慕的。因为我知道,那里有人世间光明和乐的一面。
看过的萨拉三本书里,这本是最不出彩的。略显冗杂的字句和匆忙的结尾损害了全书深海般冷静的基调。但不可否认,主人公是最于我心有戚戚的——冷淡,郁郁寡欢,内心永远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就是这样一个难以近身的文艺女青年,幻想着在日日如一的重复中做出一些“令人惊奇与美妙的事”。
10/15页半身读后感(十一)
虽然之前就对作者暗示过的蛛丝马迹有过一些怀疑,也记得提醒自己作者的书中一定少不了欺骗与背叛,但却料不到最后的结局竟是如此!在看到最后的结局之前,我还认真回顾了一番此前两本书的结尾,都是幸福海皮的ending呀!南茜与她的爱人、苏珊与她的爱人,都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生命都有了与众不同的意义。因此我实在料不到结局居然是这样。当然说完全料不到也是不对的,因为作者的书一向充满意外与转折,如果真的happy ending了,那就没有转折了呀。
sigh,不禁想到,作者这是对自己的自嘲吗?她之前写过的女主角之中,一般都有一个出身低下、但生命力极其顽强的女孩子,另一个则是出身较好的知识女性。她自己其实应该就是后者吧。虽然在以前的书中,她都给了女主角们——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自己——一个完美的结局,但是她自己内心中,恐怕对此还是颇为怀疑的吧。十九世纪那样严苛的环境,知识女性那么脆弱的心志,恐怕,还是底层出身的女子更加具备生存的智慧,以及将之付诸实施的各种手段,或者说是残酷,尽管她们可能并不那么高尚和诗情画意。
这本书大概算一个黑色的反讽,并不幽默。
11/15页半身读后感(十二)
在多丝的神秘引诱着玛格丽特时,读这本书何尝不是在引诱我读下去。
我只是简简单单的认为,如果一本书能让你读下去,能让你思考,能让你读时闪过一些画面就是一本我喜欢的书,正如这本半身。
这本书讲的就是一有钱的老女人给两个女人骗的事,就那么简单,可是有那么吸引人。
我不懂那些什么写作手法,写作技巧。一开始,故事进展的挺慢,到了三分之二两人之间才是一个质的飞跃,那也是高潮所在,我感兴趣的是多丝真的能逃出来吗??让我有那么一刹那相信她真的有灵力,抱歉的是灵力是假的,智慧才是真的。
在我看到结尾时,玛格丽特发现多丝是个骗子,欺骗了她的感情时我心痛了,特别玛格丽特第一时间想的不是她被骗走的钱,是赤裸裸的妒忌,妒忌她那没面孔的女仆薇格,呵呵,正如幽灵般存在,嫉妒她可以拥抱多丝,那一个玛格丽特想把两人纠缠在一起的衣服撕开时的场景让人怜惜。
既然得不到也要把你捆住,这时玛格丽特已经由爱到了恨,想着你跟别人跑了,那么我一辈子再也不能见你了,那么有多痛苦啊!还不如把你抓回来,捆着你看着你。扭曲的让人心疼。
多丝欺骗了玛格丽特的感情,也是欺骗了我的感情,让我以为她们能真的逃离她们各自的地狱,谁知这一切都是个骗局,一个人逃离了是一另一个坠入绝望换来的。。。。。。。。。
故事到后来会怎么样,不知道,玛格丽特会怎么样,不知道,多思会怎么样,也不清楚,因为一切都已经不重要了。不是吗?
12/15页半身读后感(十三)
读这本是在读了《指匠情桃》和《轻舔丝绒》之后。读这本的时候我一直对着阳光,以为他们也会有一样完满的结局,可是这样看久了,字会在纸上跳舞,眼睛变得酸痛,会怀疑鸦片酊是不是透过文字飘出来了,被我吸入,变得恍惚。
故事进展缓慢,人物的个性在开始展开得非常‘模糊,如果不是有黑暗中闻着紫罗兰的白衣女子,她灵媒的神秘气息吸引我,我几乎要放弃。这种阅读体验丝毫没有前两部凝练的快感,有些不畅。
但我居然相信她是灵媒,能招致鬼魂,这就是玛格丽特(林译)的魅力。
作为一个水瓶座,是相信我们现在所生存的这个时间的空间里,存在异族的。看哆啦A梦到时候,会相信哆啦A梦到存在,看我的女友是九尾狐的时候,会相信九尾狐的存在,看妙龄吸血鬼的时候,相信有吸血鬼的存在,所以看这本的时候,也会相信有通灵人的存在。
相信科学也相信宗教,但不迷信什么,我想这并不矛盾。
所以在我的世界里,哈利波特在英国,哆啦A梦在日本,九尾狐在韩国,什么东西在中国呢?我觉得这个得靠我来发明创造,不过现在还没有创造出来。囧。你看我是分得清楚的,我并没有说,我在中国。我的世界和我存在的世界这是两回事,但玛格,也许在某些该分清的时候,分不清。于是她把我们带入了那个灵媒存在的世界。
是的,作为一个相信异族存在容易受骗的傻子,我相信了她的世界,相信了她臆想的一切,在阅读的时候,我甚至没有丝毫怀疑通灵人是不存在的东西,世界上没有鬼怪的存在,我就跟着她的思维,陷在她的世界里,一起心悸,一起被骗。其实,这种感觉也不错,尤其是在最后恍然大悟的时候,楼下有人叫卖茶叶蛋,远处私房的平台上有人在收被子,阳光照在对面的桌子上,我也醒了。
更喜欢灵契这个译名。也许本书还可以从萨拉的三部曲的对比角度,或维多利亚时代的背景下两人生长的差异,及玛格的感情线解读。但我最近推理和科幻看多了。你知道吧,只要不是短篇的科幻,多少都有点推理意味,而推理这种东西,非常容易让人沉迷。所以我最近开始幻想外星人,虾人,面具人,移动的古堡,巨型机器人……从天而降……
也许他们现在已经在我周围七零八落了,只是我还看不见。也许,我就是你的异族……
13/15页半身读后感(十四)
读过《轻舔丝绒》和《荆棘之城》,再来看半身,似乎除了叙事方法的别致(也算不上好事,因为看起来真的很累)并没有什么特别吸引人的力量。翻看以前的豆评,前二者我都是给了四星,对比之下,只好给出还行的评价。
与前二者相比,故事文字的粘度真的不够,尤其是前三部分,断断续续看完的情况真是不常出现在我身上。但全书尾声从寻常母女矛盾急转为情感上的欺骗与背叛,冲突的陡然加剧,情感的宣泄更加激烈,黑幕揭开秘密被血淋淋的摊开在你面前,无辜的却又只能沉默的被动接受。虽然这一切也只是底层人带着一点邪恶报复的求生和反抗,是上层淑女被愚弄的笑话。
玛格丽特伤心,是自己太傻,也是萨琳娜或者说露丝太聪明。萨琳娜在最适当的时刻介入,填补她与海伦之间无法言说的裂痕,成了玛格丽特生活的浮木,毫不犹豫的,她如飞蛾,她似火。然而,那团火焰,包含着的热情,却并非是给玛格丽特的。
那么,对于露丝•薇格,她就是真心了?你可得记住,你是谁的女孩。让我看到一个邪恶的自负的丑陋的嘴脸,为了金钱,不顾一切的脸。由此,是不是萨琳娜的热情也只是为了自身利益而燃烧?是不是萨-露联盟只是冰冷的同阶层利益共同体?
萨琳娜和玛格丽特之间,是真情还是利用?我觉得过程和动机已无强求的必要,结局看来,两人似乎成全的相互救赎。
玛格丽特说,萨琳娜和露丝应该在她的房顶嘲笑她的付出,但真切的感情不会触动萨琳娜吗?她可能也对那个不顾一切帮助她逃脱的女孩儿感到愧疚和感激?
而当上监狱女导师,结实萨琳娜,暧昧激化,渐渐治愈的前度伤痕,再到被欺骗与背叛的痛楚。我相信玛格丽特不会真的消沉下去,从她对父亲的爱,对文学历史的坚定,我就知道她有坚韧的意志。那痛,应该点醒了她,她会从与海伦的恋情中走出,她会放下萨琳娜的背叛,她会开始整理父亲的遗作,她会去到妹妹的夫家和母亲相聚,会懂得如何掌握自己的生活。虽然萨琳娜越狱事件留下来的麻烦一大堆,但终究,也会成为悬案一桩,被冠上灵魂所为的名头,烟消云散。
近期打算看看《灵契》,期待BBC的理解和表达。
14/15页半身读后感(十五)
我将沃特斯的五部小说称为“研究虚构体”,细节经得起考据,但小说不是论文,太琐碎反而显得不真。五部小说都有琐碎毛病,《半身》最简洁。因为叙事方式,因为内容编排。
日记体叙事允许情节随意交叉,省略不必要细节,直接切入内心。仿佛摄影机,视角一以贯之。全知视角必得在每个场景设计每个人物和情节,稍不留意便重复和啰嗦。《守夜》野心太大,想展现风俗画,不幸变作了连环画。功力不足以深入,只能将每章切分成几个小节,每节出现几个人物,才勉强撑起一部长篇(其实是数个短篇)。
沃特斯学者出身,每部作品做大量功课,所以更像小说化的风俗研究。《半身》将以“展览”的形式表现出这些细节,玛格丽特的日记仿佛是旅行笔记。监狱,灵媒诸事勾得读者好奇,读时便觉异域般新鲜。故事更像是容纳“研究成果”的容器,削足适履不可避免。人物如道具只有推动情节的用处,没有鲜明的个体形象。最后反转高潮,竟也不声不响的结了局。该是个悲伤十足的故事,可悲情气氛被平淡的语言埋没。讲故事能力不足是制约沃特斯小说可读性的最大障碍——她努力想讲好故事,故事(梗概)也确实足够吸引眼球,叙述方式不断尝新,她的故事改编成电影会很好看,因为有反转的情节,有相爱的人物。但若变作文字,就使人忍无可忍的滞重。我称她的写作方式为“照相式写作”:先构思好每一张照片,逼真全面描摹细节,每个场景颇有画面感,但无法连缀成流畅的故事。
换言之,沃特斯就像一个画家,先在画板上描出点,以为将点连缀起来便是一张图——每个人的声音都是她的声音。我想沃特斯先构思好“反转”之处,再设定故事背景,查找资料,而将人物和之前的情节都作了反转的铺垫,这就导致片面化,带着“主题先行”的痕迹。《半身》有潜力写得更深入,可还是遗憾为“反转”牺牲。她对谜题和风俗画的偏好源于她对侦探小说和狄更斯的喜爱。前者要求叙事快准狠,后者要求对社会有极深入研究和宏阔的想象力,当代有此功力的小说家寥寥无几,沃特斯又怎敢冒险妄为?
《荆棘之城》里加入了沃特斯对色情小说的研究,可重点不在此。我希望她能如《半身》里玛格丽特游历梅尔监狱一般写一段莫德游历色情小说之路,这会使它更具文学气质(英伦作品向来有学院派的传统)。惜其几本小说都抛弃学者风格而构造惊险故事,又不具备吸引读者一气呵成的能力。设下悬念,又用无关宏旨的细节考验读者的耐心。读者看到结局,仅会产生“不过如此”之感(《小小陌生人》最明显)。
她作品的定位,我想该在“严肃小说”和“畅销小说”之间。一部好作品,重在思考的深度和力度。希望她下本书节俭笔墨,深化一两人物,情节自会饱满。
15/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