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下一代书店的读后感大全

下一代书店的读后感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8-23 06:00:09
下一代书店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4-08-23 06:00:09   小编:

《下一代书店》是一篇探讨未来书店发展的文章。文章指出,未来书店需要具备更多的社交和文化体验功能,同时也要吸引年轻人的兴趣。此外,数字技术的应用也将成为未来书店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书店将不再是仅仅销售图书的场所,而是更像一个文化生活中心。

《下一代书店》读后感(一)

怎么说? 这本书不是很厚,然而你真的用心翻了有一阵子方才看完。 对书店,还是很有些敬畏的。 书店,从字面来讲,是一种将书当做商品进行售卖的店铺。 将简单的几个字罗列起来之后,我想大部分人的头都会摇的像拨浪鼓,嘴中还会说着“NO!NO!NO!”。 看,在现实里面,不仅如此。 在每一位读者内心深处,多多少少,寄语书店二字之外,有着这样那样的期许。最少逛书店的感受和在书店读书、买书的心理,和在其他的进行的商业行为,总会不一致,差异性。 未来会怎么样?下一代如何? 没人知道,未来不可能是现在的一步步叠加,没人知道,何时会有质变的发生。不过,有理由相信,现在在书店行业进行的尝试,对未来态是种启迪,对下一代是种积攒。 能量的积聚,最后是否会爆发真的真的很难说。在中间环节,漏气了、放弃了,也许就消失了。 看上去,有点悲伤的结局,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前仆后继的行进着、坚持着?

爱,对书籍的热爱,对书籍里面所包含的内容的喜欢。对书店空间下所承载的无形力量的敬畏,也许真的就是如此。

这本书,值得看看。

1/9页

《下一代书店》读后感(二)

这本书刚开始看会有一点看不进去,但是越看越觉得内容很好,或许是因为是第一财经的名头,感觉内容详实真切。书中有一些世界各地的独立书店案例分析,也有一些采访对话等。看过之后会对书店的看法跟之前不一样,也会更加关注不同的书店的书籍分类、书籍类型、书占的比重、怎样更好的将书排列等。无法简而言之,总之对我个人而言,是干货很多的。

很遗憾没有更早看到这本书,之前去过广州的方所,还有北京三里屯的page One,但是那时候对书店只是感兴趣,处在走马观花的状态,并不会多加观察书店布置、选书等情况,以后再去这样的独立书店一定要更多的去发现一下。另外看这本书还让我认识了一个职业,就是专业选书人,这是以前不曾了解的。书中有一些书店经营者或者是相关从业者访谈,知道原来书店的经营运行并不是我们看到的或者说感觉的那样轻松惬意诗酒茶,既是情怀,更是一门生意,是要盈利的,并且要承担员工的薪资。同时,不同的独立书店有不同的自我定位,有的书籍占比重较高,而有一些则加入了咖啡馆、独立或非独立设计的文创、与书籍相关的数码产品,甚至厨房用品等等。总之大开眼界,对这一系列的书都深深种草了,后续会继续关注。

2/9页

《下一代书店》读后感(三)

书店似乎正在现代商业体系中实现着某种复兴,光鲜亮丽的城市综合体中大都少不了书店的身影,甚至像诚品、茑屋等已经成为大至一个城市小至一个街区的文化地标。

但书店的经营模式却正在打破人们对于到书店买书的一般认知,咖啡店化、文创产品化等非图书消费成了书店的主要收入来源,因而不少爱书人都在疑惑究竟是书店里开了咖啡店还是咖啡店里开了书店。

本书的作者们所关注的问题,恰恰是爱书人们的疑惑,未来的书店究竟会成为哪番模样,是诚品的文化街区,还是亚马逊的算法为王,抑或是Village Vanguard的“非主流”路线?

在作者们看来,目前书店的未来图景还没有那么清晰,但从单纯的图书需求上升为文化需求、休闲需求似乎是主流的趋势。人们对于书店的期待也远远超出新知、猎奇等单一需求,来到书店渴望得到的是一段或独处,或与人交流的时光,一股被击中兴趣区域的兴奋感,一个引领你自然走向好奇深处的空间,之后才会喜欢上它,记住它的名字,下次再来。

尽管书中提到书店只去过寥寥几家,但每一处独具特色的书店,都为图书这个人类古老的朋友赋予了丰富多彩的现视感,因此便有了对书店的流连忘返,对书的爱不释手。

3/9页

《下一代书店》读后感(四)

隔壁部门的女生说很喜欢听我分享书,因为每次都能发现些有意思的书;

朋友希望我帮她挑书,送给她的好朋友;

最近的这些瞬间都让我很是欢喜。

我很喜欢书,书店亦然,都是能让我安心舒适的存在。

而这本杂志更是由我偏爱的媒体出版,更是爱不释。

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百年老书店、新兴连锁书店、独立书店、二手书店等多种形式目前的生存情况。

毫不意外的聊到互联网在线购书、还有星巴克等新空间对他们的冲击,以及冲击下应对乃至转型的措施。

还记得几年前舆论大肆宣扬书店将在时代洪流中消失。如今,书店几乎成了每一个大型商圈的标配、还是很多城市必去的打卡点;

还记得小时候的书店是按照严格的类别划分,文学类、旅游类、商业类等等。如今,越来越多书店开始按照各色亚文化、乃至各种主题进行陈列;

还记得那种塞满也只塞满书的书店;如今,多了更多文创商品、甚至引入咖啡店中店、展览等等的多业态经营,同时也出现了只卖一本书的书店;

虽然书店没有覆灭,但它也在变化,而其实人随着时间身体中的细胞也不断更替,据说每隔6-7年都会被全部更替成新细胞,人从里到外也是不断变化。

所以,我没有太多理想主义的惋惜,认为只要它依然承载成我认为美好的内核就无不可,把书店体也理解成一种会进化的生物或许更合适。

意料之外的是,我在这本杂志里看到书店从业者的多种可能。

除了开设各类书店外,还能从事选书的工作为其他空间提供服务,还有为作者提供多种内容的出版拓展(比如除了纸质书、还有音频影视等)等等。

忽然让人觉得,如果有生之年能投身相关行业,该多好。

4/9页

《下一代书店》读后感(五)

很棒

一群用心的人 抱着对书有爱 去经营纸质书籍

传统的东西如何延续下去 是放任其消逝 还是做点什么

不光是实体书店 未来的生活 没有人可以一成不变

用心去做 在困境中 穷则变 变则通

人们对书的需求不会变 更何况是在目下这个变革时代 在精神世界空虚寂寞的时代 书籍的慰籍心灵作用 启迪智慧的作用是巨大的

但是书籍流通的形式 却可以万变

实体店和线上需要同步进行 线下的体验活动 线上的云服务 在传统书店加载新内容 以书为主题 辐射出去 其大无外 就有无限的空间和可能

目标应该是 “有阅读需求 但不会来店里”的人群

传播知识思想 书籍并不是唯一的方式 音频视频电影综合体 切合时代的需要 采用最简单有效的传播方式 方向唯一 理想实现 目标达到 形式可以千变万化

在选择多样化的时代 在同样的信息面前 人们欠缺的是判断选择的能力 书店具备编辑的能力 选取优质的书籍 帮助人们选择 发现自己的需要

不仅是书店 任何实体店 任何东西要经久弥新 都必须建立在发掘自己独特性 有独特的价值 走出自己的路的摸索过程

以出世的心态做入世的事业 或许 在飘摇不定的时代 能有一份安心

这哪里是书店式微的年代 这分明是变革的时代

5/9页

《下一代书店》读后感(六)

#阅读打卡#《下一代书店》赵慧 计划阅读300min ,实际阅读163min,完成率100%

摘录:

你怎么找到合适的书?用什么标准选书呢? 幅允孝:选书的标准首先是:我自己读了一定要觉得有趣。在调查阶段,我也会问大家想要读什么样的书,然后在我想推荐的书中找到平衡点。我觉得,首先为一本书找到一位读者是很重要的。

感悟:

书店的本质是书,而在当今的全世界的书店,又不仅仅是有书了,甚至书的布局、盈利的占比越来越小。书店走向了另一条路。

这本杂志的选题是不错的,介绍了传统书店是什么样的,书店在发生什么变化,出版社与书店的关系,未来书店的可能性。我们会发现在美国、在日本书店业也收到线上平台比如亚马逊的冲击,尽管日本有价格保护政策,但是许多书店依旧难以生存下去。想要靠卖书的利润活下去,已经是不能的了。所以书店在变,引入了咖啡、服装、文玩、文创甚至家具。反而像把书加入到了商场,把书店和其他商业进行了融合。也有反其道而行之的,比如只做一本书的森冈书店。一个时间段选定一本书,让作者来做分享,布置和这本书相关的展览等等。我也想到了上个月参加了一个艺术书展,在武汉有一个私人书店,直接把店开到了家里,也是有趣的创新。

由于语言的问题,我可能就算去到日本、去到法国也大概不会逛书店吧。我始终觉得书店是载体,书才是核心,思想的碰撞才是核心。现在书店难以生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线上的冲击,另一部分原因也是阅读的人并没有那么多吧。书店再怎么改,都是在吸引不太看书的人停留下来,买上一本书。真正看书的人,可能还是跑网上买了,毕竟便宜哈哈。现在还有电子书的冲击,连梁文道看电子书的比例都占了一半,还能有多少人阅读纸质书呢?只能说书店业的路很难走,将来可能真的会式微,珍惜当下吧。

6/9页

《下一代书店》读后感(七)

2018年的MOOK,被丢在某个箱子里,整理东西时才拿出来读了一遍。出乎意料的是内容对于MOOK这种载体而言算得上丰富,既有对国内书店现状的调查分析,也有对国外连锁书店及独立书店的探访,视角也尽可能从书店的经营者、出版业从业者、独立书店爱好者等角度出发。时隔多年,内容倒没有显得过时。因为书店所面临的困局和机遇,好像在本质上也没有大的改变,再者说,书店作为一种相对特殊的零售业态,生意和理想上的互搏,是不可能找到一个绝对平衡点的。

任何一种商业模式都没有永久的长青形态,定位、用户画像、算法、价格战、体验、场所、社交职能等等在营销中可运用的规则,对于一间书店来说都存在机会,不过不可能一劳永逸的解决经营的问题。书店,也许可以顾名思义的理解为:有书的店。这是书店的原点,也是书店万变不离其宗的基础形态。读者,或者更具体点说,消费者,在书店寻求什么样的体验,是以最短的时间找到一本自己需要的书;是发现自己以前未感知到的兴趣方向;还是寻求一个放松的空间,或者不同时间场合所呈现出的是不同的需求?这都是书店经营者要结合自身条件与经营方针去思考,并不断去调整和适应的。从个人私心来说,无论书店形态如何,不希望书在其中只是点缀。书籍和书店是通往未知世界的路径,希望它一直在那里,哪怕不单为自己,也为有一天会踏上那条小路的人。

身为读者,一方面自知不免于在一本书的价格上斤斤计较(毕竟钱也不是风吹来的),另一方面,也深感书店的存在,对于街区,乃至于对城市而言都是组成其气质的一部分。

就好像,我不能想象如果美术馆没有了三联书店、前门没有了PageOne、南京没有了先锋书店、台北没有了松烟城品、伦敦的特拉法加尔广场没有了Water Stone、京都的河原町没有了丸善书店、一乘寺没有了惠文社、东京的代官山没有了蔦屋书店、洛杉矶没有了The Last Book Store,那城市的图景,总是会缺失一部分,甚至可以说是很大一部分的。

7/9页

《下一代书店》读后感(八)

离开前司之后,毕竟爱过,一度情满心头,想写一篇“在方所的十个高光时刻”,冷静下来未免又觉肉麻,什么高光,都是跟着蹭着被带领着去吃过见过,才能在风云退却后不咸不淡地说玄宗。

白头宫女,一个令人心惊的词,基本上在一个书店待两三年就开始卖老资格,很多进来一年多的小朋友也已经有了某种成熟的姿态,好像因为流动太快,固定变得像是中了什么咒,整个文化行业的日常打招呼都是“你还在某某司吗?”“你怎么还在某某司?”“你也走了吗?”

都曾是战士,也都曾是最不客气的异见者,都觉得自己比很多观望者更有实践力更有资格批评,最后却竟只想惘惘地说一声:它很好,它在自己能做的范畴内,也算尽力了。

书里没怎么写香港的书店,但香港书店的实践也无非是日本的台湾的东南亚的或者我们在各种尝试的,每间书店能想到的,其他书店也能想到,但还是有些死咗有些未,原因不想再谈一二三,大家心知肚明,又能怎么办,又能怎么办。

这是我们的生活,到现在都是(没离开大的文化产业范畴的话),我们聊上海老严的固执,聊探店的人总是看见又看不见的那些,聊老店的疲劳新店的不靠谱,多少个白天黑夜,我们像是最愚蠢又最聪明的忧国忧民者,不知疲倦地寻找更多刺激大家来到这些空间里的可能。或者,最后的论证,是听天由命式的不可能。

把广州的凌晨和成都的深夜看透了,听一些北京上海的坏消息或者新希望,也出去逛,去神保町去台大附近,心有戚戚。一双手凭抚摸爱过多少书,几十年也千万次厌倦又重拾,仿佛某种模拟婚姻,仿佛。

这本mook如此好,却都给不出什么理想回答,下一代书店,当然取决于下一代读者,我们都不敢想的是,下一代,没有读者。

这回答太糟糕也太悲观,人类是信息动物,万不至于断绝吸收信息,只是可见的未来里已经有芯片植入,如果我们生来全知全能,也更有助于社会所谓进步,读书什么,甚至电影什么,话剧什么,统统死咗也值得。(?)

幅允孝说他读书是并读法,同时开很多书,按心情去读。我也是。看着“在读”达到了触目惊心的40+,一种混杂着叹息的爆炸情绪在叠加,韶华短,无知太大,只争朝夕也赶不及,绝望,灰败,无法。

早上忽然想,人类应该会灭绝于自己的过度智能吧,因为追求智能而走向《未来岁月》中向机器过渡的阶段,人和机的关系会越来越缠绵越来越难解难分,最后每个人都是移动图书馆移动书店。下一代书店,是每个人。

8/9页

《下一代书店》读后感(九)

1

说了这么久,未来预想图 mook 主题书系列第二册《下一代书店・光颜值还不够!》就要上市了。

就在采访、编辑、制作这本书的时间里,我们身边的书店关了一批,开了一批,也有一批换了主人。有些人已经不再看书,选择用移动端的碎片信息代替书籍。没什么不可以,新的生活方式,本来就需要更多适合自己的选择。

书店也在发生变化。很多年前,开架售书就已经是一次书店业界的革命了。它意味着不再需要总是麻烦冷脸店员去找自己想要看的书,可以自己去寻找、发现更多已知或未知的知识。然后呢,书店渐渐变成我们熟悉的样子——更美,更开放,销售更多的东西,有了咖啡,有了活动。

可是也有些矛盾不是?因为我们有太多网上渠道可以选择。即便书店有我们心仪的体验,但比价嘛——实在是消费者最基本的权利,多少书店恨死了消费者的这个小心思,它直接将实体书店变成了网络渠道的线下体验店。就像是简单的经济学原理总是说出真相:我们的消费行为与选择,常常导致客观上不愿意看到的一些影响。当依赖书籍销售获得收入的书店不再获得销售增长,它离关店也越来越近。

所以,如果说书店还是我们希望在生活中存续下去的一个实体空间,它该有什么变化?我们在采访中发现了一个让人不太乐观的现实,那些即便如今还带着情怀名声感动众人的书店,比如旧金山感动多少人的“城市之光”书店,即便在选书、书店氛围与概念营造上一如既往地值得尊敬,但也同样面临人才流失、营收压力等现实问题。它在人才上的竞争对手,不是其他书店,而是同在一个生活圈的硅谷技术公司们——一间书店该怎么跟苹果、Google、Facebook 们拼抢人才?

正如未来预想图一直强调的那样,我们不太提“情怀”。因为你放长远看,情怀建立在历史之上,之所以能撑过这么多的年月,这些有情怀的人或物,也都是某个阶段竞争的赢家,然后它才能存活下来,发展壮大、并且被你我知道、记住、感慨、再次拜访。

还是那间几乎已经成为旧金山地标的城市之光——在 1950 年代,它用销售平装廉价书颠覆了市场上精装书的概念,然后吸引了那些囊中羞涩的读书人、诗人、文化人,培养了作者,然后慢慢成为城市精神的孕育者。那轮竞争的成功,也让它购买了房产,支撑它走过这许多年,甚至对抗如今旧金山不断上涨的生活成本。

可即便是这种精神上的样本,如今也仍然需要思考同样的命题。更何况是那些新书店、小书店。还没有历史,就想树立情怀,那不如好好想想,在这样的时代里,在这样的生活环境里,读者们的需求有了什么新变化,书店们又能做什么。

2

没人能怪读者,在能够拥有更经济选择的前提下, 即便是书店,也没有权力用情怀与努力程度去绑架读者的同情。

所以本质上回到一个问题 :书店看似卖书,它提供什么附加价值? 换句话说,书店的 know-how 是什么?

这个问题其实能牵引我们理解很多现象。当一间书店开始试图改变外部设计环境的时候,它也许能够靠一波宣传热潮吸引一批来探店的人,但是它必须拥有自己的独特价值,才能吸引读者们不断到 访。这个价值绝不仅仅是视觉系统。除此以外,与书有关的政策环境也起到了相对重要的作用,它可能决定了你愿意以什么样的心理价格,以及愿意实际支付多少钱买到书。

拜访日本茑屋书店的人,既有享受环境的读者,也有书店业界从业人士。然后很多人去看了、做了笔记,立刻跃跃欲试想复制、尝试。 但大家也需要思考一连串的问题 :茑屋书店在不同街区的店铺都卖一样的书吗?在店里的咖啡厅,为什么可以一边看书一边喝咖啡? 茑屋书店多久更换一次主要堆头与主题摆设?它的活动频次如何,都是什么主题?什么吸引了读者们反复多次拜访茑屋书店?人们在茑屋书店消费什么,体验什么?

只有先考虑清楚这些,你才会弄明白,仅仅复制视觉系统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

同样在东京,另一间让我印象深刻的店铺是青山图书中心(Aoyama Book Center)。我曾跟朋友说,每次去逛,我大概只能逛完两个书架。它的设计毫不起眼,甚至充满了古老图书馆的陈旧味道,但你只要进去走两步,一下子就能感受到这间书店的选书能力。在一本你感兴趣的书籍旁边,同类书籍一本接着一本,让人欲罢不能(要命的是,就在我写完这段文字后没多久, 这家店的一间六本木分店就宣告停业。看吧,好书店也会活不下去)。

这种情景,在亚马逊实体书店里也有发生——只不过这种让人激动的体验由算法而非有经验的选书人实现。所以也许当你读完这本 mook 之后,能够体会到书店最重要的是什么—— 一段或独处,或与人交流的时光,一股被击中兴趣区域的兴奋感,一个引领你自然走向好奇深处的空间,最后你或许会喜欢上它,记住它的名字,下次再来。

9/9页

还剩6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