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与亚里士多德一起投入行动》的读后感大全

《与亚里士多德一起投入行动》的读后感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03 14:45:19
《与亚里士多德一起投入行动》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4-05-03 14:45:19   小编:

《与亚里士多德一起投入行动》是一篇令人深思的文章。作者通过描述与亚里士多德的对话,探讨了行动与思考的关系。文章提醒我们不仅要有理论知识,更要将其付诸实践。只有通过行动,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并应用所学。这篇文章启发了我对于行动的重要性的思考。

《与亚里士多德一起投入行动》读后感(篇一)

要想改变行为,首先要改变思维。这本哲学书同其他哲学书不太一样。它着眼于日常的点滴,关注如何使用杰出的哲学理论来改变行动,改变生活,关注我们看待生命的视角以及我们赋予生命的意义。 - 开篇第 一个观点就震惊到我了:学无以致用。亚里士多德认为缺乏远见,让人痛心的拙劣来自于无知。但是知识能够解 决我们的问题吗?答案是显然不能。 知识能做的不过是告诉我们实现目标的蕞好方式是什么,它是行动的工具,但是他也容易成为恶行的帮凶。因此我们无法仅靠知识从困境中解脱。想要理解为什么自己的生活经常发生悲剧,应该从欲望身上寻找答案。 - 书中关于放纵的讲述让我印象深刻。亚里士多德认为放纵有三宗罪: 1⃣️快乐越发难求 经济学中学的边际效用原理在寻求快乐中同样适用。没有人能持续不断的感到快乐。随着时间的流逝,同样的事物为我们提供的快乐会不断减弱。 2⃣️见异思迁 面对快乐的消退,我们还经常采取另一种对策:见异思迁。这种倾向对于亲密关系危害巨大。 生活中男女交往中的分手,婚姻中的出轨多于此相关。 3⃣️幸福将与痛苦形影不离 就像饱餐一顿的快乐从于饥饿的痛苦相关一样。放纵的幸福与痛苦也息息相关。 - 那么我们如何获得更纯净的快乐呢?亚里士多德认为放纵的快乐在于匮乏的满足,行动的快乐标志着丰盈。生命是场行动,快乐也在行动中。 年初立下的flag还记得吗? 夏天来了,减肥成功了吗? 那些考了两年的证书,今年能拿到吗? 买回家的跑步机,是否落满了灰尘? 如果想要获得快乐,我们只有行动起来,把每件事都看成享受快乐的机会,让每个行动都具有内在价值。 - 如何行动起来呢?对普通人来说太难了。因为x i惯具有巨大的阻碍力。x i惯充斥我们的生活,但是如果想要行动起来我们就必须改变x i惯。 蕞近,在准备司法考试,我强烈地感受到了行动的阻力。我x i惯了晚起,x i惯了在地铁杀不过刷手机,x i惯了下班后瘫在床上。但是我一直这样持续下去,根本没有时间学司法考试。于是,我开始和我的x i惯抗争。坚持早睡早起,坚持早上在地铁上刷题,我尝到了行动带来的甜头。 - 这本书适合每一个想要改变自己的人,尤其是哪些想要改变却没有方法的人。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对哲学的看法,它不是枯燥无味的,不是高高在上的。相反,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哲学闪闪发光的魅力。 - 我是浣小熊

《与亚里士多德一起投入行动》读后感(篇二)

亚里士多德,一个在西方绕不过去的名字,无论读史读文总会遇到他,只是他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不甚了了。只模糊知道这是西方先哲,孔子式的人物,大哲学家大科学家和教育家,希腊哲学史上的大人物。 猴面包树 出版的这套与某哲学家一起…我已读到第三本,抓到什么读什么,按道理该从亚里士多德读起,伊壁鸠鲁、斯宾诺莎都是其后的哲学家。不过在这套书重点不在论述哲学家的思想,而在于哲学家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属于大众哲学。在法国是高中生的课外读物,所以这顺序也没那么讲究了。 亚里士多德,生于公元前384年的斯塔吉拉,父亲是马其顿王的医生,著有医学著作和物理学著作。亚里士多德17岁到希腊求学,师从柏拉图。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外国人”身份无法参与雅典城邦的政治生活,他选择自己读书,绰号“读书人”,负责讲授逻辑学和修辞学。20年后,柏拉图去世,亚里士多德离开雅典。整个后半生漂泊各地。公公元前343年,被马其顿的国王腓力二世召唤回故乡,担任当时年仅13岁的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从道德、科学各方面影响了这位未来的世界王者。 在亚历山大大帝征服雅典后,亚里士多德回到雅典,创立吕克昂学园,他喜欢边漫步边传授知识,被称为“逍遥学派。” 他是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在西方几乎影响了所有学科。 他说:先考虑他人,不仅说明我们在乎他人,也说明我们对自己不够重视。在先人后己的背后,某种情节在作祟,他既是自卑情节,也是优越情节。 谦卑的人剥夺了自己所配得的重要性,而且他似乎是对自己不好,因为由于不认为自己配得那种重要性,他没有去追求那些否则他就会去追求的善事。我们并不认为这样的人愚蠢,而是认为他们过于谦让。 这种自卑情结的背后,是对于自己价值的错误评估,轻视自己便容易过度重视他人。 但是,我们先人后己,目的却不是单纯的自我牺牲,而是希望唤醒对方的仁慈,对方的爱比我们爱多一点的爱。善良从来不是不图回报的,善良的人自以为仁慈,实际上是在要求对方看我对你这么好,你必须爱我。我们把尊重自己的艰巨任务推给他人,希望他人用爱来提升我们过低的自尊心。 是不是耳目一新?健康的人际关系应该平等尊重,先己后人。

“因为足够爱自己,所以不会轻易迁就他人的人,和他人的关系通常也更健康,因为他不需要用和他人的关系来调整和自己的关系,所以自爱的人受到不公正对待时,更能用宽容的心态去面对。

亚里士多德成这种能力为大度,并恰如其分的将它描述为德性之冠,这个桂冠可以彰显出佩戴他的人的卓越。在献给大度者的篇章中,亚里士多德描绘了大度者的心理画像,他不需要通过他人来感受自己的价值,所以他可以做到不在意他人的眼光,行为也更加道德。

最能保护他人免受我们的仇恨和怒火伤害的,是我们对外界的不在意或者超脱。

德性伦理要我们先爱自己,我们不需要在得到他人的评价之后,才允许自己不那么努力的证明自己。成为一个对他人的价值的人的最好方式是精心维护我们和自己的亲密关系,不让这段关系受他人的影响。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不让任何人走进自己的世界。大度者的生活是有爱情和友谊的一席之地的。亚里士多德说,哪怕拥有世间的一切财富,如果缺了朋友,也会痛苦难捱。(P71)

我觉得亚里士多德已经讲得很清楚了。自己强大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

《与亚里士多德一起投入行动》读后感(篇三)

很多80后和90后小时候可能都学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不得不说,这篇课文塑造了我们对亚里士多德的最初印象:他仿佛是与伽利略对立的“反派”,一个倚老卖老的愚者。直到后来我才知道亚里士多德的伟大之处,他是最著名的古代圣哲之一,也是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可谓是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同时,他还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对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法律均有深入研究。

《与亚里士多德一起投入行动》是一部聚焦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小书,书中围绕德性、理性等哲学概念,告诉我们如何做出行动,改变自身。具体而言,本书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症状和诊断”剖析了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如是什么在折磨我们、我们的境遇是由什么造成的、如何准确理解我们的歧途和错觉等。毕竟,找对了问题才有可能对症下药。

第二部分“理解的关键”是从哲学的角度上诠释“理解”,并教导我们怎样改变自己看待问题的方式,很多时候,看问题的视角改变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第三部分“行动指南”介绍了观念是如何改变我们的行事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我们又如何用哲学思想解决我们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以及行动如何改变我们的存在。

第四部分“生命意义解读”讲述的是目标问题、存在的目的论问题,也即,如何找到更广博的意义来指引我们的日常生活。

关于德性,亚里士多德曾有如下名言:“人在达到德性的完备时是一切动物中最出色的动物;但如果他一意孤行,目无法律和正义,他就成为一切禽兽中最恶劣的禽兽。”这句话说明了德性的重要性。同时,这位哲学巨擘还说过,“德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智慧的德,另一种是行为的德,前者是从学习中得来的,后者是从实践中得来的。”本书所教给我们的不仅是智慧的德,还告诉我们如何追求德性,将德贯彻于日常行为实践中,成为一个具备德性的“动物”。

马克思盛赞亚里士多德为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这本书只是展现了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部分面向。如果想进一步了解他的哲学宇宙,本书阅读指南中提供了详细的索引,可以循此登堂入室,窥得堂奥。

《与亚里士多德一起投入行动》读后感(篇四)

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受到的知识和教育,告诉我们实现目标的最好方式,让我们拥有切实行动的有效工具,因为知识的有用性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但是也有一些人通过学习知识而把它用在不好的地方。 《与亚里士多德一起投入行动》让我们理解仅靠知识就从自身陷入的困境中解脱出来不是靠谱的,而是要真正理解为什么自己的生活时常发生悲剧。首先要从自己的欲望身上找寻答案,当习惯了服从之后变得越来越迁就别人,自身的愿望就越来越少,但是当开始行动的时候,真正认知觉醒的时候,欲望便再也无法压抑。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让生活无所缺乏的状态,并且是仅凭自身就可以让生活无所缺乏的状态,我们想要追求自己的幸福的时候,一定会问自己应该选择什么才能让自己获得最大的幸福,去追寻属于自己的幸福。当然我们的整个存在以及自身所拥有的所有欲望,也是从属于对幸福的欲望和追求。 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时刻,但不一定是非常隆重盛大的时刻,这些都是一些微小的幸福,比如和朋友之间的聚会和拥抱,和家人之间的团圆饭,或者吃完饭之后去散步……在这些闲暇的时刻里,我们也拥有了幸福。

有些人是十分偏激的,认为自然幸福是人们所拥有的,偏好的源头和目标,那么为了追逐自己的幸福可以牺牲一切,但是以某些幸福的名义,我们牺牲过多不应该牺牲的东西,反而会导致自己的不幸。因为有人认为一些令人向往的东西阻碍了我们追求真正的幸福,所以人们可能什么都愿意牺牲,无论是健康还是荣誉,生活的舒适还是亲朋之间的情感,放弃这些东西去追逐自己的幸福,好像失去也无所谓,但是这只是被平庸的欲望建构的幸福是打了折扣的,幸福会让那些平凡却美好的事物变得不再发光,而是一片黑暗。 每个人的幸福都是不一样的,幸福是不受阻碍的自我实现追求自我实现,不外乎追求卓越,最完美的行动能让我们的潜力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让我们的能力变得卓越,让我们充满勇气让我们落落大方,让我们真诚善良。 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人们都有巨大的潜力,但是不能只在构思,让想法混沌地留在脑子里,而是必须付诸努力,理清脑子线中的线索,让思考成为行动,哪怕蕴含着危险,哪怕有重重的阻碍。

《与亚里士多德一起投入行动》读后感(篇五)

用一句话总结《与亚里士多德一起投入行动》这本书,我觉得不是封面的“我们日复一日做的事情,决定了我们会成为怎样的人。”

应是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第八卷中所写:“对于快乐,最善良的人的快乐最为纯粹,源自最高幸福就是一个目标,所有人都认为与幸福相随的应该是快乐而不是痛苦。”

亚里士多德是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他的父亲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宫廷御医,受父亲的影响,亚里士多德对生物学和实证科学饶有兴趣。17岁时,他赴雅典在柏拉图学园读达20年,直到柏拉图去世后方才离开,在柏拉图的影响下,他对哲学推理发生了兴趣。

在《与亚里士多德一起投入行动》中,作者达米安·克莱热-古诺把哲学与心理学,哲学与行动联系在一起,带领读者思考自身的问题,试图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哲学与心理学

《与亚里士多德一起投入行动》全书分为四章,在每一章都引用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告诉读者: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所有的心理问题,并不是无知,因为知识不会告诉我们好坏、对错。

知识的角色,是我们在行动中所起的作用。在本书中,作者在与亚里士多德一起投入行动前,写了更多的是,“与亚里士多德一起反思”。亚里士多德反思感觉能给予人以知识。这是由于他认为感觉在起源上和在性质上都依赖于客观事物。

感官与外物相比是处于中等状态,例如感冷热的感官处于冷热中间的状态;所以它能感冷,也能感热。他在《灵魂论》一书中说:“感觉在于适当比例,刺激过强会产生痛楚,并会歪曲感官的作用。”

亚里士多德认为心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他著《灵魂论》一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论灵魂》。这里所谓灵魂,是指生活功能的动力,不单指主观过程、心理。

哲学与行动

亚里士多德的理想生活是全身心投入思考,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物按本身的性质而行动,所有的自然现象都是作用过程或过程的表现。由于任何过程都有目的,所以他认为对目的的研究是研究自然的主要组成部分。

《论灵魂》,是亚里士多德的心理著作,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论灵魂》主要探讨记忆和思维问题。在书中亚里士多德把心理功能分为认知功能和动求功能。

《与亚里士多德一起投入行动》是一本亚里士多德哲学实用手册,在书中读者了解到这位哲学家的作品。作者达米安·克莱热-古诺把哲学思想引用到日常心理之中,对哲学有了新的解读。

《与亚里士多德一起投入行动》读后感(篇六)

《与亚里士多德一起投入行动》[法]达米安·克莱热-古诺 魏琦梦 译

阅读这本书它带领我们思考一些哲学理论概念,如何去做一个快乐行动者?行动的意义在于,从无到在,从零到数量上不断增长,从不清不楚的感觉到感受深刻的领悟。理性是我们的保护盾,让哲学理论来改变行动的方式,直达到有需要的生活各个角落中去。

亚里士多德思想里把生活当成是快乐的源泉对待。这点在理解上他有深入过其中的真含义。想想也是如此,喜欢你所喜欢着的,如此才可能注入自己的心力去努力生活。相反,有抱怨,又或者不能够全心去投入专注力,大家觉得这样可以把每件事情做好吗?

思考,是行动的重要点。基于一个人的xu惯性,思维模式会有所限制。当思考问题的时候同样也受到影响,不管是在横、纵向发展方向,都是如此。好的思想加上好的行动力,我们就能够把事情准确做好,实现自我。帮助我们找到思考的方向,行动中的思考指导我们的行为举止。

行动本身就是有意义的存在,当我们光想不做,没有任何有价值存在。在亚里士多德的思想里,存在和实体是有着区别对待的。两者在现实生活均可触摸得到,讲究心灵感受的层次上,它们又是相差甚远的。有时候我们会说存在就是道理,没错!仅是外在的真实。实在的往往倾向于我们的心里,心理和智慧并存之意。

比如快乐,许多人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理解。放纵的快乐,在快乐中寻找属于我们内心世界的快乐,两种是不同感受的。后者较为深入,也明确告诉我们快乐带来的愉悦感,让我们感到幸福满足。前者会得到些许快乐,到会一直延续在这种寻找的过程中,却始终不能够根植于内,因为它并不是有一个人内心真正的所需所求。

行动改变我们的生活,内涵丰富自己,在生活中注入智慧的知识,引领我们的眼界和性格看到、感受到不一样,或者说是多种理解的实质内容。有利于思维的改变,思考问题得于明朗化,理智对待。好的思想和好的行动,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每天都会发生着新的变化,遵循所谓的好,是一种明智。如果说生活是动态的,那我们时刻保持理智,就很有必要了。

#镜观者 哲学家与生活#,#躲进书里过夏天#"

《与亚里士多德一起投入行动》读后感(篇七)

《与亚里士多德一起投入行动》是一本给人们带来深刻启示的高质量哲学读物。作者通过对亚里士多德思想的解读和应用,引导读者从理论到实践,将智慧融入日常生活。

这本书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剖析了亚里士多德关于幸福、道德、美德等重要议题的观点。作者通过具体的案例和故事,将古代哲学家的智慧无缝连接到现实生活中。读者能够从中汲取到宝贵的人生经验和指导。

本书的精髓在于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转化为行动的指南。作者提出了一系列实用的方法和策略,帮助读者将哲学理念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提升个人修养和追求幸福的能力。

亚里士多德认为,知识无法充分发挥作用,除非它被应用于实践中。他强调实践是智慧的根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改变世界。这一观点对我们今天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追求知识的积累,而忽视了将知识付诸实践的重要性。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社会进步,都需要我们将所学用于实际生活中,融入到行动中去。

本书通过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引导我们思考如何将知识转化为行动,并倡导实践的重要性。它提醒我们,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知识的力量,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读完《与亚里士多德一起投入行动》,我们不仅可以对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有更深入的了解,更能够反思自己在知识和实践之间的平衡。只有将所学付诸行动,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

阅读完本书,我深感受益匪浅。不仅扩展了自己的知识面,还收获了哲学思考的乐趣。更重要的是,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我学会了如何运用亚里士多德的智慧去面对挑战、追求真理,并实现更好的自己。

总之,如果你希望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向导,那么《与亚里士多德一起投入行动》是值得tui荐的读物。让我们跟随亚里士多德的足迹,融合哲学智慧于行动之中,让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与亚里士多德一起投入行动》读后感(篇八)

提起哲学,人们总能立刻想起希腊哲学史上的三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他们师徒三人,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被称为逻辑学之父,也是马克思口中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他还被恩格斯称为古代的黑格尔。可见其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然而提到哲学,总给人神秘,晦涩,枯燥的第一感觉,除非需要,基本上也不会有谁去图书馆选一本哲学类书籍去思考人生。

但是看了《镜观者·哲学家与生活系列》这个系列后发现,哲学和生活息息相关,它真的能解决我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给迷茫以出路,给疑惑以答案。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

——把烦恼痛了吞了认了算了,不对别人讲,谁还没有辜负几段昂贵的时光。毛不易的新歌歌词,再一次唱进了大家的心里。生活中充满了痛苦,遗憾,和后悔。然而有多少人会挥挥手,说算了,认了,然后洒脱的迈向下一步旅程?相信有很多人都会忧思反复,琢磨回味,如果我当时……如果我没有……,所有的如果都在诉说着心里的不甘和后悔,然而这个世界上唯一没有的就是如果。但是我们依然习惯不放不忘,缓慢而持久的咀嚼痛苦,残忍又坚决。

我们活在满是规则的世界,但是却总有人在打破规则。利己主义者们面对规则,更多的选择了方便,快捷,利己,但是不合规。然而我们却发现,社会似乎对他们的行为多了几分包容,到最后守规矩的自己反倒被侵害了利益。

近几年,佛系似乎成了一个人人追捧的词。佛了,躺平了,成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口头禅。关于佛系,关于算了,关于我都可以,看你们意愿,真的只是洒脱,是大度,是礼貌么?

最近阿斯巴甜频繁登上热搜,吸引了广大群众的注意,并且很多人开始担忧食品与健康。然而饮料和零食的销量却并未减少。类似的还有肥胖者手里的炸鸡,高血压患者杯中的酒,胆结石患者依然喜欢大鱼大肉,近视患者依然在深夜沉迷手机之中。为何我们明明知道其害,却依然无法抵抗诱惑?

很多事情,我们心里很明白,我不该这样。我不该这样想,我不该这样做,我不该这样吃,我不该这样委屈自己,我不该这样随波逐流,我不该这样消沉。我们在脑子里不断地自我批评,自我批判,自我反思,却依然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在同一个坑里摔倒,被同一个人骗。

除了反思,我们还应该行动。只有行动才能把这些折磨困宥我们内心的枷锁远远抛开,只有投入行动才能让自己得到解脱。

《与亚里士多德一起投入行动》一书共包含了四个章节,从症状和诊断开始,确定将要解决的问题。经过理解和思维的转变,学会用新的视角认识自己。再到付诸行动,运用哲学知识,改变行为,从而改变自己。最后解读生命的意义为生活经验赋予新的意义框架。一系列的引导让人在反思中逐渐放弃固执,带着思考行动。这不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本行动指南。在阅读中反思,在反思中改变,在改变中行动。跟随着先贤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一步一步的获得新生,让幸福这座灯塔,不再飘渺。让我们的行动,不再只存在于想象中。

跟随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改变,行动,最后成为更好的人,获得期待的人生。对,就是这样。

《与亚里士多德一起投入行动》读后感(篇九)

亚里士多德,这位不管你熟不熟悉哲学想必都一定知道的哲学家,你有想过仔细了解一下他的思想和理论吗。

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作为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他堪称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马克思曾称他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他几乎对每个学科都做出了贡献。他的写作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以及雅典法律等。

这是“镜观者”哲学系列丛书的其中一本,书如其名,重在探讨如何《与亚里士多德一起投入行动》。

而这本书和介绍亚里士多德观点及理论的书籍不一样,这本哲学书更着重讲述的是如何使用杰出的哲学理论来改变行动,改变生活。

要想改变行动,第一件事要先改变思维,新的行动和生活方式需要新的思维方式和自我认识。

丛书中的每一本都采取了相同的脉络,分为症状和诊断、理解的关键、行动指南、生命意义解读四个部分。

每章介绍的观点都与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相结合,在阅读的过程中也会根据书籍内容和脉络反思自己的生活经验,直面问题。

开篇作者从无穷无尽的欲望说起,人但凡认为一个东西是好的,就会想要立即得到这个东西,因此欲望有两个方面:理智和行动。

而我们之所以要学习和不断积累知识,是因为知识能告诉我们实现目标的最好方式是什么,因此从实用角度来看,知识是保障我们行动切实有效的工具。

但是指望仅靠知识就让我们从所处的困境中解脱是不靠谱的,我们需要理解为什么生活中经常发生悲剧,而这就要从欲望身上寻找答案。

有欲望的人生换一角度来思考的话,也是有目标的人生,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们要通过正确的方式去获得,而非走捷径。

提到欲望,我们往往会觉得是一个互有交集却杂乱无章的目标。但是事实上,欲望的世界比我们想象的要有条理得多,欲望是串联着目的和手段的复杂组织。

而确定目标的优先级时,我们一定会以自己为出发点,根据当时的情况和处境对目地的优先级进行排序。

有人会提出疑问,生活更多是自然而然地发生的,有这么目的明确吗?

而这个疑问用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来回答我觉得最言简意赅:“不与某种目的相关的生活是极其愚蠢的标志。”

说到自制和放纵这两种完全对立的态度,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是否过于强调快乐乃至将其作为生活的理想,是不自制和放纵的区别所在。

而放纵三宗罪是:越发难求的快乐、见异思迁、幸福将与痛苦形影不离。

所以放纵不但没有让我们获得想象中的快乐,反而带领我们去寻找痛苦,如果想要远离痛苦之源,就必须摒弃这种行为。

而亚里士多德没有教导我们要舍弃快乐,也没有建议我们选择朴素的生活。他并不是苦行僧的支持者,虽然追求快乐确实会让我们不幸福,但快乐本身并没有罪,所以引出了下一个观点:节制者的快乐。

节制会让我们走向更纯净的快乐,因为真正的快乐,实际上只有一种,那就是伴随着行动的快乐,其他任何快乐都是偶然的、不完整的。

所以继续扩大来说,生命也是场行动,我们一动不动的时候其实也在行动,因而这场生命进程中的每个时刻都有其内在价值。

所以我们正确的做法就是应当把自己做的每件事都看成享受快乐的机会,让每个行动都具有内在价值,而不是等待某个外在目的来赋予行动价值。

合上书页,感觉有某种新的观念进入了我的脑海,但是让我具体去说明,我似乎一时又还没有特别清晰的脉络,但是有一点我可以肯定:行动,从现在就开始。

《与亚里士多德一起投入行动》读后感(篇十)

《与亚里士多德一起投入行动》作者: [法]达米安·克莱吉特古诺。

亚里士多德是古代先哲,古希腊人,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称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

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

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

亚里士多德的道德理论是:人类和自然界中其他事物一样,也要达到自己与众不同的目的,实现自己的功能。

他指出,所有行动都是要达到某个目的的。

两种主要目的是:1、工具性目的,其行动是作为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

2、内在目的,其行动以自身为目的。

所有的行为都是有目的的,这一观点,我是最近才体会到。

比如:在同一个社群,总有一些人以一些言论和自曝弱点,来引起大家的关注。

以前我以为他们是迷茫,而不知道如何改变,如何快乐?

看到这一观点,好像就能解释,为什么这些人固定的说辞是“我很弱”、“我不会”、“我不行”。

总是说我不知道该怎么做,我不知道该怎么努力,我不知道该怎么样怎么样的人,这些人的目的就是:引起大家关注,得到别人对他的同情、怜悯、帮助。

以此得到更多的关注,可能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这么喜欢“被关注”,但是行为就是这样的轻易得到了大家的关注。

比如:一个女人可以看到一个男人身上无数的缺点,甚至在朋友面前声称他一无是处,但还是要跟他在一起。

这个女人身边的朋友也告诉他,这个男的一无是处。

这个女人会回答说:“对,你说的对,他确实一无是处,我也不知道我看上他什么了,我就想跟他在一起。”

这种情况,可能你身边会遇到,或者你听朋友说起过。

说的客气一点,这类语言反映了我们在解释自己的偏好时的窘迫;

说的不客气一点,这是我们为了逃避他人的评价,像剧场里的演员背台词一般说出的谎言。

我们在一群人中寻求认可,寻求某件事“对”的认同,我们害怕成为异类,我们用这种话来伪装自己,平衡自己的不认同。

亚里士多德: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

当习惯成为自然,事情也会做的越来越优秀。

这句话,你不相信,你可以自己验证一下,如何验证呢?

比如:和同事说话平和100天。

和家人不抱怨100天。

100天养成运动的习惯。

100天养成早睡早起的作息。

如果100天不行,那就试试300天,看看这样的改变,这样的习惯纠正,会不会让自己越来越优秀。

这书中还有关于问题的不一样的讨论,特别有意思,这是了解亚里士多德思想的一本入门书,非常推荐给大家。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