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帝国兴亡史》这本书揭示了罗马帝国的兴衰历程,通过对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深入分析,揭示了罗马帝国兴盛时期的原因和衰落的根源。作者生动地描述了罗马帝国的辉煌和衰亡,让人深刻反思大国兴亡的道理。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对人类命运的警示。
《罗马帝国兴亡史》读后感(一)
古罗马帝国存在于西方,后来伸向东方,和我大汉帝国有的一拼。事实上,二者在历史上还是有交叉的。
其他不表,只说这个将军,就是个能征善战的主,太像几百年前的霍去病。
我只是想说,为了了解他,我专门找了有关古罗马帝国的电影去看。比如《角斗士》《百夫长》等等好莱坞大片。时隔那么久,电影还原历史和小说家文笔还原历史,竟然别无二致。太神奇了。太让人惊叹了。
小说家的想象力,真是可以以假乱真的。佩服。
《罗马帝国兴亡史》读后感(二)
之前一直翻译情感类小说较多,这还是正儿八经翻译的第一部历史小说。和爱情小说差别很大。其中有几点值得推荐。
首先,内容详实。故事从贝里萨利乌斯最近小时候的成长讲起。三岁看老,从伟大人物的童年就能窥见他与众不同的心智。故事曲折离奇,贯穿了主人翁的一生。
其次,故事用了大量篇幅讲述贝利萨里乌斯毕生的几大辉煌战役。其中斗智斗勇的描写即可媲美中国的三十六计。处处闪现着智慧的光芒。看到深处,妙趣横生。喜欢看三国和水浒的推荐一读。
再次,故事中对人物的刻画和人性的描写十分真实,入木三分。帝皇的俄奸我诈,背信弃义。身为臣子的贝利萨里乌斯的死忠,等等,看得人总有一股意难平。
最后书中的爱情也是千回百转。除了贝利萨里乌斯的用兵智慧,最令我感动的是他对待爱情的态度。爱一个人就付出所有,并矢志不渝。尽管妻子的出身不好,结婚后还出个轨,但他一直对其一往情深,这一点的确打动人心。书中对他外貌的描写也可看出这是个长相出众的男人。既有颜,又有才,身居高位,而且对爱忠贞不渝,综合所有这些,作为一个骨灰级的言情迷,我甚至觉得他完全附和言情小说的男主形象。非常完美。
《罗马帝国兴亡史》读后感(三)
对于历史,我有一种无法言说的“痛”,实在是基础没打好,上学时期背诵的几乎所有历史知识都还给老师了,然而在生活和工作中,不仅是做学问需要历史知识,就是作为一种常识你也应该了解,把自己置于历史的大架构之下,视野和胸襟也开阔了,我一直以为即便是理科生,对中国的、世界的历史也应有所了解,这样阅读的底子才厚实。
因为我的问题,我一直想恶补历史知识,于是读了一些历史书,包括孩子的教育方面,我也觉得应该从小看一些有格局的历史书,但古代的世界历史方面一直是我所不擅长的,尤其是里面的名字就能把我搞晕,这次尝试《罗马帝国兴亡史》,却意外发现此书是一本历史小说,相比于历史书来说,文学化的书写更有趣,因为有了故事的底色,阅读也少了障碍,同时因为历史的底色,小说的内容也平添了历史的厚重。
我一直不反对把历史文学化,甚至有点喜欢把历史故事搬上荧屏,但前提是得尊重历史,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不能出现可笑的错误,尤其是那么久远的关于罗马的历史,尽管我的历史知识比较匮乏,但读《罗马帝国兴亡史》却感觉作者功力之深,能敢于把罗马历史故事作为故事背景本身就需要写作的勇气,而把罗马的战争、人物和历史事件穿插进文学故事,尽量还原或者呈现给读者非同一般的文字感受,甚至是想象的空间,更需要功力,所以在选材和布局上,我对作者是由衷的敬佩,因为作者本身也是一名史学家,而把史学与文学结合如此之好,凭借的不仅仅是功力了。
战争,总是能成就一些英雄,古罗马帝国的“战场”更不例外,罗伯特•格雷夫斯在书中借用一名帝国奴隶的口吻,宏观而细致地刻画了贝利萨里乌斯将军的戎马和悲情一生,在描述功勋卓著的将军的同时,巧妙融入人物的刻画、古罗马帝国社会风貌的呈现、精神文化生活的描摹、战争布局的营构、人物命运的状写等等,呈现出史诗般的叙述。真正有质量的历史小说,是经得起史实的考量、文学的品读的。
《罗马帝国兴亡史》读后感(四)
“贝利萨里乌斯七岁时,他的寡母对他说是时候让他离开他一段时间了。”平淡无奇却又直接地告诉读者,这本书关于一个七岁就要离开家人,到另外一座城市开始自己的人生的故事,似乎如果没有了这一次的离开,整个故事就会缺少了一个开始,缺少一个铺垫。或许这是一种美妙的开始,直接吹起了作者要挥军直入的号角。
《罗马帝国兴亡史——最后的执政官》是一本披着历史传记外衣的文学作品。罗伯特格雷夫斯以一名奴隶的视角来转述贝利萨里乌斯将军戎马沙场以及无比悲壮的一生,用文学的笔法带读者走回去那个早已经远去,埋在历史的灰尘之下的时代,展现给我们一种完全不一样的历史场景。以文学的笔法写历史,多少增添了历史的情趣,却也同样会遇到将历史事件写成文学小说。无疑,这本是一本纯粹的历史小说,故事框架与人物多处有迹可循,却也有不少作者想象的故事以及历史上不曾存在的人物。恰恰也是这些故事的想象和人物,给这本书以及读者一种独有的惊喜和阅读感受,在作者的想象力场中感受历史的恢宏以及感受最后一位执政官的殊荣。
战争是这本书中极为重要的场景,也是构成整本书最为重要的框架素材。对远离那个年代的人来说,书写战争是一种挑战,何况又将其中的种种写得细致清晰。罗伯特格雷夫斯多少做得很好,甚至连女主人的说的“她情绪低落,只会成为他的负担”都能够如此细腻,或许他在生活中可能会十字绣。战争如此的频繁,它给罗马帝国带来了荣耀,也摧毁了这个庞大的帝国。对于战争的胜负,我多少比贝利萨里乌斯要来得轻松一些。对我而言,享受作者的宏观视角的描写以及微观的细节,对于一个阅读历史小说而言,一种阅读感官的享受要比对情节的熟稔要来得更有趣。
或者我要将司马迁从地底下召唤出来,告诉他有一位如此的作家这样来写一位掌权者。也许司马迁会觉得这是一则非常不错的本纪,是可以和项羽的一生描述能够匹配的历史书写。当我们阅读《项羽本纪》的时候,不知道会不会想起在西方,也有着一个戎马一生,却落下悲情的罗马人?
《罗马帝国兴亡史》读后感(五)
这部《罗马帝国兴亡史:最后的执政官》是著名英国历史学家罗伯特•格雷夫斯撰写的系列罗马帝国史中的一部。七十多年前问世,至今畅销不衰,堪称历史小说中的经典之作。
在这本书的前言中,作者探讨了在简明的古典时代和浪漫的中世纪传奇时代的人物之间的逻辑联系。他举了一个经典的例子。亚瑟王和尤利乌斯•恺撒大帝。虽然亚瑟王所属的年代比尤利乌斯•恺撒早一些,但是亚瑟王的基督教信仰却将他归于尤利乌斯•恺撒的几个世纪后。这是一个很有趣、很奇怪的现象。历史的真实和文学的虚构有时候就是这种纠缠在一起,让人不知所措。毕竟真实的历史已经距离我们很长时间了,有些历史材料很难流传下来,即使都流传下来,古人的眼光和我们今人的眼光也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关注和记录下来的材料也并不一定是我们需要的。所以在历史记载不足的地方加上一些合理的想象和虚构,我认为也是可以的,必要的。这样的文学的真实性是可以接受的,而且这样的合理的历史推理和虚构能更好地引起读者对历史的兴趣和探究。这也许是历史小说存在的理由和价值所在。
在这部历史小说中,作者塑造了最后一个获得执政官殊荣以及最后一个在战场上斩获胜利的罗马人——贝利萨里乌斯。这部历史小说的内容是相当详实的。这本书从贝里萨利乌斯的小时候的成长讲起。心理学特别强调一个人的童年成长经历,这本书在这一方面是有所关注的。他五官端正,相貌堂堂。在学校里,他的学习劲头就令老师满意,他在很多运动项目上也表现出令人敬佩的勇气和技巧。这一切预示他成年后的傲人成就。可以说,传奇贯穿了贝利萨里乌斯的一生。这本书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描述贝利萨里乌斯一生所经历的几次重大的战役。从这些战役中,我们可以充分领略贝利萨里乌斯的智慧。这本书的叙述者是一个家仆,是安东尼娅——贝利萨里乌斯妻子的仆人。他是安东尼娅的亲信,是她的父亲留给她的,他忠诚地服侍了女主人五十多年。而贝利萨里乌斯对妻子感情之笃也是本书的一个看点,也是正因为这样的缘由,所以这本书所记的故事是叙述者亲耳听到或是亲眼看到的,可信度大大增强了。
《罗马帝国兴亡史》读后感(六)
Robert Graves 英國知名的歷史小說家,許多年前其作品仿羅馬皇帝克勞狄自傳而寫的《I,Claudius》被改編成電視劇,曾廣受好評。最近重慶出版社將之引進,編成了三部曲,因應銷售策略取了不太相關的“羅馬帝國興亡史”的系列名跟書名:《羅馬帝國-神的統治》、《最後的執政官》跟《列王之傳》。光看書名應該還是看不出所以然,總之,除了第二本是以查士丁尼時代的名將貝利薩流為主角外,其餘兩部說的都是克勞狄。而最近Total War:Attila出了貝利薩流的DLC,於是我就選了《最後的執政官》先來看起。
說真的,出版社願意引進這樣冷門的書是很感人,但是既然都已經花了錢,為什麼不能再多用點心呢?先說翻譯好了,這個譯者光是語句不通順,前言不對後語就算了,連個奧古斯都,查士丁尼的頭銜都可以譯成國王我也甘拜下風了,更別提裡面的幣值還出現“美分”、“便士”,搞得我不知道是作者亂搞還是譯者瞎翻了。更別提那種萬年出現的“玉米”,哥倫布之前你在舊大陸找出來給我瞧瞧啦(翻桌)。當然,會搞成這樣編輯也是難辭其咎。錯漏字這些就都不說了....
對其他兩本我也不期不待,雖然還是會含淚買。
撇開這些不談,Graves這本書其實還是經典之作,所以對於被譯成這樣才加倍痛心。作者使用了一種常見的歷史小說寫法:第一人稱回憶錄-貝利薩流老婆的奴隸的視角來描述故事。這種寫法比起日本跑派作家不乾不脆的喜歡自己切進故事裡,來的讓筆者感覺好多了。
扯遠。
總之,本書描寫了貝利薩流的一生,裡面角色刻劃生動,從查士丁尼的奸詐多疑,到西奧多拉的剛強多智,還有納爾西斯的權謀善變等,還可以從中看出那個時代的動盪跟處於時代激變潮流中的那種震盪:古典時代的終結。劇情、背景都兼顧到了,堪稱是歷史小說的典範。
確實,查士丁尼在位是個有趣的時代,有史家稱此人為“最後的羅馬皇帝”,但他其實不太配的上這個稱號,特別是“The Great”。先不提在“尼卡暴亂”中,如果不是他老婆西奧多拉力阻其逃亡,他早就淪為一個泛泛之輩。光是從未上過前線,就夠讓他愧對列祖列宗,雖然晚期羅馬帝國的廢柴皇帝也大多如此,可是一個要追求歷史地位的,這樣太難看了。其豐功偉業,征服的國家都是運氣好撿到一個傻傻愚忠的貝利薩流才賺來的,而他從未好好治理過這些故土,不過幾年功夫就成為明日黃花。大概只有聖索非亞大教堂跟“查士丁尼法典”加減可以說嘴。難怪之前我讀過的一本《新羅馬帝國衰亡史》會批評他“才是讓羅馬文明真正從西歐--義大利消亡的禍首”,因為拜占庭軍在半島上的混戰,嚴重摧毀了當地原本由哥特人所保護的舊帝國文明,也驅逐了這些深深羅馬化的民族,導致倫巴底、法蘭克等這些跟羅馬幾乎扯不上太多關係的人入主,舊帝國也就真正的變成回憶了。
看本書有個有趣的地方,就是讀者可以評價作者筆下的貝利薩流,然後也可以去找普羅柯比寫的《戰史》跟《秘史》--這個都已經有中譯本可以選--看看又是怎樣的一個面貌。畢竟這真的是個有趣的時代,只是常常被忽略。
與大家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