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的唐朝诗人》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对唐朝诗人的敬佩和热爱。通过对诗人生平和作品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们的才华和情感。作者用深情的笔触,展现了对唐诗的独特理解和赞美,让读者对唐朝诗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我认识的唐朝诗人读后感第一篇
章碣最好的诗,还是那首古今传诵的《焚书坑》。此诗有两个文本。《章碣诗集》所收作:“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元来不读书。”《唐摭言》卷一〇《海叙不遇》作:“竹帛烟销帝业虚,昔年曾是祖龙居。坑灰未冷关东乱,刘项从来不读书。”关东与山东意思接近,差别主要在第二句,“关河空锁”的诗境当然远胜别本,很可能《唐摭言》所录为作者的初稿。此诗写作缘由不详。唐末流行作系列咏史诗,不知此诗是组诗中的一首还是特别有感而作。但若放在章碣生活的时代来看,此诗应该有特殊的寓意。就在章碣疲于科场之际,另一个失意士子黄巢已经领导叛军,席卷南北,最终导致军阀割据局面之出现。如果章鲁封就是章碣,他有可能活到乾宁前后,看到如楚汉之际割据局面之形成。诗仅写秦始皇,后世称他为祖龙。始皇统一全国后,奉行严厉法制,鼓励农战,灭绝文化,以愚黔首,最著名的事件就是焚书坑儒。然而真正的造反者,并不是读书的儒生,而是民间的豪杰不逞之徒,秦末如此,唐末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这首诗是唐人咏史诗的空前杰作。
我认识的唐朝诗人读后感第二篇
这段时间,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正在热映,李白、高适等众多唐代诗人的人生与理想被精彩地呈现给广大观众。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古代文人实现自我价值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科举走上仕途。起自于隋朝的科举制度至唐代史已渐趋完备,大批出身低微的诗人有机会凭借真才实学活出精彩的人生。 然而诗人们的人生悲欢又不仅仅与才学有关,时代的沉浮在他们身上,在他们的诗歌作品上都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我们要读古诗,更要读诗人丰富多样的人生。 原本以为自己对唐朝那些著名诗人的生平已有了大致的了解,看完陈尚君的《我认识的唐朝诗人》之后才发觉,自己了解的连个皮毛都算不上。 陈尚君是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心主任、文科资深教授,四十多年来专治唐宋文学和古典文献。看他的文章,你感觉好像是在读历史而不是文学,其考据之严谨令人叹服,而以人为中心的唐诗研究更见其角度之独特和高超。 为了写好《文史知识》杂志“我认识的唐朝诗人”这一专栏,作者在一段破题文字中袒露了其秉承的原则——“五万多首唐诗,近四千作者,每篇皆曾阅读校写五到十遍,每人皆穷搜文献,务知始末,名家固得了然于心,仅存单篇只句者亦未敢轻忽。” 全面占有并仔细阅读文献,逐一分析,考订取舍,使得作者对诗人的评价更趋冷静客观,并屡有新鲜见解出炉。比如在治家和为政方面都嫉恶如仇的李绅,作者从其为兄嫂所撰墓志内容上看到了他内心温柔的一面。 在介绍唐代的夫妻诗人时,对于作品传世不多的吉中孚与张夫人,作者均查阅大量文献并引用最新学界研究成果。吉中孚传世作品仅一首,还不算出色,但是作者从日本存唐写本《新撰类林抄》中查到其一首骚体诗。吉中孚妻张夫人的作品,则从俄藏敦煌文献《瑶池新咏》中查到其八首作品。 对于因力主平叛而遭袭身亡的宰相武元衡,作者也不认同在文学史上居于主流地位的刘禹锡、柳宗元等人对他的评价。作者认为武元衡对永贞新政并无明显的反对之举,其任相后的施为与新党的目标也无二致,他只是拒绝了新党的拉拢而被孤立排挤而已。 所以作者感慨道:“传统政治的诡异处在于,党争之实质并非治国理念有不同,而在于由谁做,通过什么方式来做。”这一观点道出了历史中绝大多数党争矛盾的根本原由,那就是“对人不对事”。 书中所写的诗人有很多我并不熟悉,甚至有的连名字都没听过,比如戎昱、欧阳詹、李涉、施肩吾、陈陶、李建勋等。这一方面说明唐代诗人之繁盛,有太多诗人还未被我这样的半吊子读书人所了解,另一方面也突显了作者的创作目的,就是要让读者知晓“每个诗人都有活生生的人生”。 诗歌既是诗人入仕的敲门砖,也是他们人生沉浮的镜像,所有的得意失意、苦乐悲欢都通过诗歌得到宣泄,也让世人、后人能够洞悉他们的人生以及他们背后的时代。
我认识的唐朝诗人读后感第三篇
当我还是个学生的时候,我只知道诗歌是要用来考试的,没有人告诉我李白、杜甫、白居易他们究竟是什么样的人,除了知道他们都是伟大的诗人以外,我对他们一无所知。
等我当了老师,我发现我的学生跟当年的我一样,只会机械性地死记硬背。我觉得我应该做点什么,上课不该只讲手法技巧,也该讲讲诗人的生平,让学生知道再伟大的诗人,他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真实地存在过。然后,在这基础上再进一步了解,他是在哪种特殊的境遇之下写下了一首诗。毕竟,唯有走进诗人的生命,我们才有可能理解一首诗,才能让这首诗跟自己的生命生发出联结。
于是,拿到这本《我认识的唐朝诗人》后,我最先翻开了陈子昂、杜甫、韩愈这三篇,试图寻找些新鲜的备课素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是陈子昂留下的悲苦绝唱。他出自蜀地豪富之家,英伟有才略,二十四岁就中了进士,可苦于不被明君赏识,一生郁郁寡欢,最终被害致死。如果只从这角度观察陈子昂的一生,确实是可悲的,然而作者挖掘了陈子昂生命中一个不可忽略的人——他的好友卢藏用,在子昂冤死后替他编次文集、撰写别传,使陈子昂的绝唱得以长存。即便卢藏用有过奢侈纵欲的丑行,后因依附太平公主而被杀,但他对待陈子昂的这份情谊实在难得。
至于杜甫,作者则揭露了这位伟大诗人在大历三年的辛酸遭遇。这一年他五十七岁,离开了生活两年的夔州,辗转多地终于到达湖南岳阳。对不明内情的人来说,这不过是一次普通的出行,然而作者翻阅了杜甫的多篇诗文从而拼凑出他的心碎历程。原想倚赖弟弟杜观的照顾度过晚年的杜甫,在诗文中畅想与亲人生活的各种美好景象。岂料这份期待并未得到弟弟的回应,再加上饥寒交迫,以及朋友去世的打击,他在走投无路下发出“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慨叹。
而韩愈呢,叹的是“夕贬潮州路八千”。被贬潮州是他人生的低谷,他不是高尚慈悲的圣人,为此抱怨过、咒骂过,他也害怕自己如同好友柳宗元、刘禹锡那般病死在赴任路上。但为了扛起肩上的重担,他选择留了下来,并在短短七个月里大力发展潮州的文化教育事业,造福一方百姓,也留下了一段不朽传奇。
《我认识的唐朝诗人》特别好的地方在于能透过诗人的一篇篇作品去剖析他的心路历程,用讲故事的方式还原一个个真实的诗人。他们是胸怀大志的读书人,但也有七情六欲,在遭遇人生困境之时,他们想尽办法突围,有过抗争也有过妥协。他们再不是被捧在神坛上的圣人,但却足够蓬勃、鲜活。或许这一面更值得世人认识,难道不是吗?
我认识的唐朝诗人读后感第四篇
文:书侠麦克元
说起诗,就离不开唐诗。历朝历代都有诗歌,尤其是唐诗流传甚广,并且我们把“诗”给了“唐”,而把“词”给了宋,足见唐诗的地位。
唐诗当然是唐人所写,要不怎么叫唐诗呢?唐诗之所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究其缘由离不开唐人的诗情。所谓诗情,就是人的气魄和风度,唐朝时期,是中国文化外向的最高峰,唐朝人的诗情自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写唐诗的唐朝人究竟是怎样的气魄和风度呢?我们背诵了那么的唐诗,有那么多的唐诗读本供我们背诵,但是我们却很少了解诗歌背后的写作人,写作人的故事有时比诗歌更加富有魅力。
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由复旦大学资深教授陈尚君的《我认识的唐朝诗人》,就是试图挖掘唐诗背后故事的一部著作。
简要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作者,为什么说是专业的人呢。陈尚君,是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心主任、文科资深教授。四十多年来,专治唐宋文学和古典文献,点校本《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发表论文数百篇。
作者陈尚君先生,以几十年的研究积累和学界新材料做支撑,融会贯通,生动再现了于历史文献中尘封已久的古人的生命历程。我们在书中可以看到作者为我们呈现的一个又一个活生生的人,以及一段段真实而精彩的人生。
《我认识的唐朝诗人》这本书文共30篇,前25篇是写一个诗人或者闻名诗人的人生一段,后5篇是一篇写几位诗人的,比如诗人家族、宰相诗人、诗人夫妻等等。
虽说只有30篇,但是人物却不仅仅是30人。诗人不是单独的出现的,而是在继承与发展之间,在不同的语言和心灵交流之间,有些是同时代的大家,有些是跨越时空的对白,这样才能成就一个不一样的诗歌的氛围和情愫,也能成就伟大的诗,伟大的人。
全书涉及诗人五十余位,作者立体而全面地勾勒出唐代诗人真实人生的画卷,介绍诗人不同的生命历程和诗歌成就,同时就诗人走过的悲欢人生解说他们的作品。
这些诗人中有我们所熟知的诗歌大家,也有一些我们可能从未听闻或者压根不清楚他们之间居然有联系的人。作者这个题目起的也好,我认识的唐朝诗人,穿越时空的熟人,看似不相识,其实就是文化传承的一种交流,这就是中文的魅力,也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在诗歌的世界里,一个时代造就时代的诗者,同时诗者也成就伟大的时代。
是怎样的境地才造就了诗人写出如此精妙绝伦流传千古的好诗文,写作人的个人经历和阅历以及当时的社会风气怎样,这些因素一起造就了唐诗的辉煌与璀璨,这就是诗歌背后的故事。
我认识的唐朝诗人读后感第五篇
“我认识的唐朝诗人”,书名乍看简单,实则内有乾坤。翻开这本书,一个个熟悉又陌生的诗人名字跃入眼帘。但并非如教科书一样,对每位诗人照本宣科地机械介绍,而是秉承着文史融通的立场,于真实的历史环境中重访古人,勾勒出他们波澜生动的人生历程,从而对其诗歌意旨生发出更深刻切肤的认知和感悟。在阅读中,仿佛跳入了每个诗人曾经鲜活温热的人生。杜审言的生平与诗歌,宋之问作为侍臣的悲哀,戎昱的风流情债与真实人生,乱世诗人李山甫的绝望与沉沦……每个生动沉厚的题目背后,都隐藏着一段未曾被我们深入感知过的种种人生情状与慨叹蹉跎。 关于唐宋文学的研究不可胜数,但真正要做深做透,也需要扎实的文化底蕴与文献基本功。本书作者陈尚君先生,是业内闻名的唐宋文学专家。在序言中他提到,为了写作此书,他遍阅所有唐诗篇章,梳理唐代诗人人生纪录,溯源证伪,求真求全,充分考辩,做到了书中史实皆有考备,引用语句皆有出处,足以见出学者的一片诚心。作为读者,可以准确直接地从文字中获得知识,顺心自在地畅游古代文豪世界,岂不快哉。 在文艺创作中一直有“文学即人学”的理论。无论创作何种文学作品,围绕的核心都是“人”。作者通过逶迤婉转或豪迈奔放的笔触,最终要描绘的是人的样貌,要抵达的是人的本质,要揭示的是人面临的困境和难题,并寻觅解救出路。文艺研究也是如此,只有以一种沉浸和体验的方式,重访那些封印在纸墨中的文学现场,叩问研究对象那些风尘满满的人生际遇,才有可能做到“知人论世”,以人本关怀的精神切入作品的研究领域。当心灵和思想都沉浸在几千年前的人事情思之中时,才有可能拨开历史的烟云尘雾,发现那些被埋藏的细枝末节的重要与美妙,让研究的文字充满情怀与灵趣,写成一本理趣兼得的文化普及著作。而《我认识的唐朝诗人》这本书创作的宗旨就是做“以人为中心的唐诗研究”,既具备学理性又有可读性。 书中有两处令我印象深刻。一是对于我们不太熟悉的诗人,作者都给出了详细清晰的生平和创作脉络梳理,令人一目了然,人物形象顿时鲜活立体起来,令人惊叹,原来唐朝诗人的集群是如此庞大,浩如星斗;但具体到个人身上,又是是如此丰富深邃,漫如长河,给人细微与宏大结合之感。比如写出千古名句“粒粒皆辛苦”的李绅,大家也许从小就诵读他的《悯农》,但也许不知他是新乐府最早的倡导者,不光在文学上颇有建树,在管理家事和处理政务方面也都是嫉恶如仇。但这样一位锋芒毕露的开路干将,内心却也极其柔软,照顾嫂子崔氏二十多年,并为其操办后事,其性格之复杂可见一斑。 二是对于历史上鼎鼎大名的诗人,作者也能提出新锐见解,令读者重新认识其人其诗。比如“杜甫的大历三年”一篇中,作者注意到杜甫在大历三年的行程路线,结合史料分析他此行的原因以及行程的经历,探究他在这段时间创作诗歌的情感来源。在江陵的半年,他写作了“入舟翻不乐,解缆独长吁”,“此生遭圣代,谁分哭穷途?卧疾淹为客,蒙恩早厕儒。”诗中可见诗人对于前路的犹豫迷茫,浅表文字下内有深意。 读这本书,经常会产生“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感受。也许这就是好的写作者带给读者的精神享受,不知不觉间,就已经由文字穿越回彼时情景,与诗人同心共振,情志互通。于渺渺尘世沧波中,竟能觅得千百年前的知己,不由得感叹一句“人世间值得”了。
我认识的唐朝诗人读后感第六篇
考考你:要是让你说出你认识的唐朝诗人的名字,你能说出多少个? 唐朝诗歌盛世,群星灿烂。李白杜甫自不必说,诗杰王勃,诗佛王维,诗鬼李贺,诗骨陈子昂各领风骚,当然还有七绝圣手王昌龄,“一篇锦瑟解人难”的李商隐,“一首长恨千古传”的白居易……可谓数不胜数。 但是,你所知道的唐朝诗人的数量,绝对比不上这位大师。那就是《我认识的唐朝诗人》的作者陈尚君先生。 作为一位唐朝诗人的“骨灰级粉丝学者”,陈尚君先生深耕唐宋文学四十余年,五万余唐诗、近四千位诗人,校阅五到十遍,几乎跨越了半生的光阴。唐代的所有文献,都已经在他脑中归类存档。有人说在唐代没有陈尚君不认识的人。陈尚君先生说:“我认识的唐代人比现代人多。”江湖人称唐代“户籍警”。 陈尚君先生近几年致力于文化普及,希望把诗人们拉近到我们当下的生活中,为读者展现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让更多人与之神交心会。《我认识的唐朝诗人》聚焦五十余位诗人,涉及唐人四五百人,书中的一篇篇文章就是一个个诗人的传记,饱含作者对诗人的热爱与共鸣。 这本书有以下三点要特别推荐: 1.真实叙事,人物鲜活:唐朝诗人在人们心中可能是各色各样的光辉形象,但大多数时候忘记了他们也是一个个真实活体人物的存在。陈尚君先生去掉了人物的标签化、概念化、程式化,把唐朝诗人们的真情实感注入角色中,去体验他们的内心世界,让读者看到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陈尚君先生在书中,对于大家不熟知的诗人梳理他们的一生,比如写中唐古文运动名家欧阳詹,梳理了他的早年人生经历和人生艰难,着重描述了他的生死情恋;对于大家熟悉的诗人则是写他们的人生片段,比如写杜甫的大历三年,抒写了杜甫在江陵备受冷遇,衣食无着,只能离开,揭示了《岳阳楼记》所说的“亲朋无一字”,真是走投无路,令人唏嘘。 欧阳詹来自南方,始终保持着山野之人的淳朴天性。他任四门助教时,好歹也是官员,是老师,但一为何蕃,二为韩愈,多次与太学生一起群起抗议,出于行义,全无官场之圆滑。孟简说他与太原女之相爱也是因为“心专勤俭,不识声色”,为情所动,是出于天性。……唐代社会,士庶分明,地位悬隔则不能婚姻,沦落风尘者多出身卑下。对卑下女子真情相爱者,唐士人中很少有人能做到。白居易自是人间情种,如果仔细体会他的诗作与私生活,会发现他虽养了许多家妓,但很少有真情,更难以平等对待……欧阳詹动情的太原女,家世、年龄皆不详,但他为之动了真情,乃至一恸不起,这无疑是纯粹的爱情……再次,唐代社会,特别是上层士族中,婚姻更多讲究门当户对,娶妻更多要考虑世家清誉,父母接纳,家族祭祀,继嗣有后,真正的男女爱情常存于婚姻以外。今日读唐传奇中的动人情爱,女主角其实多是外遇,是妾侍,很少是正室。孟简诗序中写到欧阳詹既有妻室,对男女情事又似全无所知,正是这种状况的反映。中国古代文人多以道德示人,为爱情而情动五内,以身相殉者,则少之又少,欧阳詹之特别可贵之处正在于此。(《欧阳詹的生死情恋》)
2.独家观点、独到见解:不同于市面上大多数写唐朝诗人的图书,陈尚君先生以几十年的研究积累,和学界新材料做支撑,融会贯通,生动再现了于历史文献中尘封已久的古人的生命历程。 比如,谈到初唐文学,我们思维观念里似乎只有陈子昂的改革与努力,对于与他同时代的杜审言、崔融、宋之问等人的人品与诗文的思想成就有所不屑,陈尚君先生则是通过这些诗人的经历和诗文来引领我们走入他们的内心,看见他们的徘徊与痛苦,对他们给予肯定。对于唐代名臣诗歌,比如武元衡、裴度、令狐楚、李绅、高骈等人,陈尚君先生把他们的个人的事功与文学结合起来谈,很是丰富、新颖。 3.文学疗愈、情感共鸣:人们都说文学即是人学,文学是有力量的。书中诗人们波折的人生、跌宕起伏的命运,能够给我们带来一定的启发和抚慰,拓展我们的人生感受和视野。这本书不仅让我们体验了人性的独特与唯一,也让我们感受了人类经验中的相似与共通。容得下世间的千姿百态,才能经得起命运的跌宕起伏。 一本书,值得读的理由有万千,但这一本,只要你热爱人世间,热爱身边之人,就值得一读,因为在书中你看到的不仅是古人,更有自己,还有身边人,还有你未曾觉察的人间情味。 快来跟随《我认识的唐朝诗人》重回大唐,与诗人共历悲欢离合,感受缱绻深情吧!
我认识的唐朝诗人读后感第七篇
暑期里带娃看了《长安三万里》,感觉意犹未尽,萌发了想要了解更多的念头。一直以来,对历史中的诗人,除了一些熟悉的诗之外,我了解的并不多,一个诗人在我脑海中的形象,全靠他的作品支撑着,那些诗人的人生经历是知之甚少。
在我萌发念头之后,刚好遇到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陈尚君先生的《我认识的唐朝诗人》,那真是瞌睡遇到了枕头,正合我心意。三十篇文章,讲述了五十多个诗人的故事,或纵览一生,或聚焦一时,传奇的诗人们,在他们的年代,真实地生活着。
我们认识的大唐,是诗中的大唐,是史中的大唐,而对诗人来说,是他们生活的大唐,生于此、行于此、也归于此。我们读诵着唐诗回望大唐,诗人们则是用一首首诗,述说着生活。 看这本书有一个最大的感觉,就是大家都喜欢有事没事来一首,不是在写诗,就是在写诗的路上。朋友来了,写一首,朋友走了,写一首,诸如此类,就没有什么不能用诗来表述的。
你见过标题和内容一样长的诗词么?《杜甫的大历三年》中提到,杜甫的弟弟来看望他,他在惊喜之中写下了一首五言律诗,标题在这里我就不写了,太长,大家还是自己在书中看看吧。足足四十个字啊,我生怕是自己算错了,前前后后数了三遍,这才确认了这两者字数真是一样。 时代进步了,很多古人很难做到的事情在今天变得简单容易,所以很多时候,对于古人的很多情感,我们很难感同身受。杜甫这种闻弟来而悲喜相兼的情感,在今天基本被一通电话一个视频聊天一扫而光了。 不由想起多年前,奶奶得到流落到外国的弟弟电话,在电话被接通的那一刻,未语泪先流的情景,那时还小的我,无法理解为什么奶奶好端端的突然就流泪了。在读到这一段内容的时候,儿时的模糊场景突然清晰了起来,读懂了古人和亲人的情感共鸣,却难免唏嘘惆怅。
坦白说,陈尚君先生这些文章的主角好多我都不怎么熟悉,在阅读中,一个个诗人的形象更加鲜活,大唐的面纱也仿佛被揭开一角。由诗看人,再由人看诗,更理解诗人也将更理解诗,确实是时代的杰出者也依然被时代局促在特定的困境中。
当一个愿望被满足的时候,总会有一个烦恼随着而来,果然如此,现在让我感兴趣的诗人又多了,追寻之路愈加漫长。
我认识的唐朝诗人读后感第八篇
唐诗是我们文化里的瑰宝,诗词文化已深入人心,我们从小便在父母师长的谆谆教诲下,熟读,背诵那些诗词名篇,稍长,那些优美的,辞藻华丽的诗篇成为我们少年时代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宝库。
中年以后,那些历经人生滋味后精炼的平淡滋味,繁华落尽,洗净铅华的朴实诗篇又成为我们的心头好。唐诗就是这样充实而丰富着我们的人生。
唐诗研究大家陈尚君老师的这本《我认识的唐朝诗人》,给我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对于唐诗和诗人有了很多新的认识,唐老师阅读点校近五万多首唐诗,考证四千多作者,穷极文献,务求始末,以严谨务实的治学精神,对诗人名家了然于心,真正的知人识诗,感悟深刻,大家的真知灼见。
帮助我们寻找那些诗人的内心深处的声音,寻觅诗词背后一脉相传的精神和传承,探求剥开缠绵悱恻后的一颗碧血丹心,找到层层迷雾后诗人的初心。还原真实历史中的诗人,揭秘背后隐秘而复杂的情思。
每一首诗词背后都是一个对生活敏感体察,善于感知并提炼表达的鲜活的诗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生活境遇造就了独特的感悟和别样的诗词,形成了属于这个诗人独特的风格。
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个诗人独一无二,每一首诗词都不可复制,正如陈老师说的,纯文学研究不可以忽略作者和他的时代,虽然我们人类的情感是相同的,但是那一刻的情思和独特的感受是独一无二的,言为心声,托物言志。共情的基础是深入了解当时的时代和情感。
我认识的唐朝诗人读后感第九篇
《我认识的唐朝诗人》是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从2019年年初在《文史知识》所开设的专栏“我认识的唐朝诗人”中撰写的三十篇文章。其实看到“认识”这个词,就看到了作者对唐朝诗人的人生的思考,以及与文学的联络。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诗人的鲜活人生,垂范后世的五言律诗诗人杜审言对杜甫的影响、经历了太子废立的风波之后崔融入朝的辛酸与无奈、从越州到桂州,宋之问的不幸终章、《登幽州台歌》中陈子昂的苦闷与郁郁不得志 孤傲与斗志、杜甫深知命运不可掌控的无奈与悲苦、韦应物在刺史任内的生活与交游、戎昱作为二流诗人的真实境况、欧阳詹进士及第后的抱憾而终、韩愈、柳宗元在政治风云中交下的友谊、李绅仕途中的苦涩和曲折、热爱文学 才华颇高的高骈、对唐末动乱真情实感的韦庄、唐末屡试不第、命途多舛的李山甫、被称为“诗魁”的上官婉儿…… 当把唐诗和唐朝的诗人作为我们了解唐朝历史人文的重要载体,在这些星光璀璨的名字中,他(她)们不再是书本上毫无生气的知识,而成为指引我们人生道路的明灯。仿佛可以看到在唐朝这个多元的时代中,我们通过这些诗人的诗歌感受他们诗意地栖居,多样的审美追求。
在唐代诗人的作品和人生中,痛苦也是一个很显著的主题。“今人谈初唐文学,多赞颂陈子昂之醇儒品格与改革文学之努力,而鄙夷与其同时代者杜审言、崔融、宋之问等人的人品与诗文的思想成就。”作者则写道“陈子昂出身蜀中豪家,从仕以后对朝中人事变化及政治权变,体会极其敏锐,对武后之擅权称帝及废移唐祚,曾努力迎合,以窥机缘,但他有底线,遭排挤,内心仍多痛苦。而杜、崔、宋等人,痛苦也都有,姿态可以放得更低,境况改变时也能将内心感受写出。”这也让我们看到各个诗人的姿态。 唐诗的意境是开阔的,书中这五十余位诗人,作者都或多或少提及了他们的政治报复和文学梦想,也经历了现实生活和憧憬未来的矛盾和割裂,陈尚君老师挖掘了诗人在诗歌背后的生活和经历,文学也是人学,对诗人生活的起起落落之观照,也让我的心绪随之浮动。
我认识的唐朝诗人读后感第十篇
《我认识的唐朝诗人》,这本书的作者是来自于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心的主任和文科资深教授。书中为我们讲述了五十多位诗人的人生历程和他们的诗歌作品以及他们的成就,学习他们的故事和作品可以增长我们的见闻,丰富人生阅历,激励我们不畏艰辛,奋发图强,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努力向上,不轻易放弃。
这本书共分为三十篇内容,向我们介绍了从初唐时期的杜审言到唐朝末年的杨凝式这五十多位诗人的作品和他们人生的大起大落,其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比如,中唐时期欧阳詹的孝顺父母、对妻子宽仁、对朋友真诚,还有韩愈的经常自我反省等等。我们对待父母要孝顺,和妻子相处要互敬互爱,和朋友相处应以诚相待,要经常反省自己,好的地方要保持,而错的地方要改掉,尽量避免自己出错。
杜审言约出生于公元648年也就是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他也是诗圣杜甫的祖父,杜甫常常以自己有这样一位祖父而自豪,他有四十多首诗流传于世。而他在家赋闲三年后受到武后的召见,足以证明对他的重视,也是因为他有才能才想要重用他,只是后来遭贬,感慨自己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胸有大志却没有机会一展抱负。但是我们即使遭到贬斥也不要灰心丧气,要努力学习,改变自己的缺点,相信自己将来一定有机会能够用所学知识改变自己和家族的命运。
出身于清河崔氏的崔融出生于公元653年,因为从小就懂文章、才学也非常卓著,在二十四岁的时候一举高中,这时的他前途一片光明,却因为后来在仕途上的大起大落而变得清醒很多,虽然想要一展抱负,但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而未能选择如他所愿自由自在的度过此生,只能抱憾终身。我们在工作中要找到自己的定位,也就是合适自己的岗位,才能发挥自己的所长,实现自己的梦想,这样自己的心里和家人都会为我们而感到高兴的,即使很累,也不会轻易想要放弃。
我们可以从作者的笔下看到很多位著名诗人他们波澜壮阔的一生,有的人纵然遭到贬斥,也未曾颓废;有的人尽管受到重用,也未曾骄傲,这些都是我们值得学习的。
我认识的唐朝诗人读后感第十一篇
我认识的唐朝诗人读后感第十二篇
月初,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陈尚君先生最新著作《我认识的唐朝诗人》由中华书局出版。陈先生长期从事唐代文学与历史基本文献的校订与研究工作,而本书的特别之处就是作者对文献的充分占有和专业使用,以及作者冷静客观的叙述和真情实感的流露。
纵观全书,五十余位唐朝诗人的真实生活状态一一鲜活呈现。可以说,本书是围绕“人”而展开,只是人物主角的活动时间是离我们有点远的唐朝。
最近微软(OpenAI)开发的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百度在16日推出了其生成式AI产品、大语言模型“文心一言”)引发海啸般的广泛关注,成为最热门的话题。它们能够利用大型语言模型,经过反复校正沟通后,可生成具有特定结构和语言风格的文本,如散文、诗歌等。
笔者尝试结合陈先生《我认识的唐朝诗人》一书,和ChatGPT3.5做一些互动,看看谁更“认识”唐朝诗人。
01 ChatGPT“认全”唐朝诗人了吗?
首先,我们就这本书提供的一组数字对AI做一个测试。对于数字来讲,AI不需要特殊的语义转换,只需要根据AI所搜集到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加减即可。向ChatGPT提问的这个问题,各种搜索引擎也能在头部位置显示答案,问题如下:
为了提高答案的准确度,我们采用了两种表达方式分别询问,得到的答案差别却很大。第一种回答“2.2万余人”“5.4万余首”,第二种回答“两千多位”。
根据清康熙年间编纂的《全唐诗》,收诗人2200多位,诗歌48900多首,加上陈尚君先生《全唐诗补编》收录诗人1600多位,其中新见诗人900余位,诗6327首,唐诗总量为48900+6327=55227(首)。陈先生书中提道:
五万多首唐诗,近四千作者,每篇皆曾阅读校写五到十遍,每人皆穷搜文献,务知始末,名家固得了然于心,仅存单篇只句者亦未敢轻忽。
《全唐诗(增订简体本)》(全十五册)
从数字上可以看出,陈先生真正做到了在文献上的全面占有,并且对每首诗和每个诗人都了然于心。ChatGPT的数据集采集截至时间为2021年9月,而早在1992年10月出版的《全唐诗外编》就已对存世唐诗数量进行了厘清。在百度百科中早有词条显示:
加上《全唐诗外编》原有成果,《补编》共收诗六千三百二十七首,句一千五百零五条,约为《全唐诗》作品的七分之一;收诗人一千六百多位,其中新见者九百余位,接近《全唐诗》诗人的三分之一。至此,唐诗作品存世者正式已知诗达五万五千七百三十首,句计三千零六十条;所涉唐代诗人三千七八百位。这还不包括1992年夏天在湖南长沙唐窑出土瓷器上所题的几百首唐诗。
因此,ChatGPT对于唐诗总数的回答是基本准确,而对唐朝诗人数量的回答不一,前后相差十倍,第一个回答 “2.2万余人作过诗”,是第二种回答“两千多位”的近10倍。
《中国三十六诗仙图》(局部),[日]狩野常信 绘
但第一个答案中“作过诗”的表达,似ChatGPT在故意玩弄一个文字游戏,毕竟“作过诗”可以理解为唐朝人会一定的音韵格律技巧就能来上几句而成为诗人,而不一定有作品被记录下来。
从这一“回合”来看,陈先生占据文献的原始出处,优势非常明显。关于唐诗、唐朝诗人数量的数字早已经公开,而ChatGPT数据集却没有采集到这组数字,说明在数据统计上,ChatGPT还没有“认全”唐朝诗人。
02 ChatGPT是怎么“认识”唐朝诗人的?
唐诗“大数据”相对容易获取,具体到每一个活生生的诗人,ChatGPT又是怎么“认识”的呢?
以晚唐诗人温庭筠为例,他生前屡受挫折,死后还背了一千多年的“浮浪”之名,被冠以“恃才傲物”“轻薄无行”的恶谥。诗歌方面,他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词作方面的成就更高,被尊为“花间词派”的鼻祖。
然而,温庭筠虽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均以落榜告终,名声在外,然无人赏识,一生郁郁不得志,这是为什么呢?《我认识的唐朝诗人》中有一篇文章《温庭筠的早年经历:从有志青年到文场浪子》详细记录了温庭筠早年所经历的事情:
近四十年前,我重加研究,认为李仆射就是写出《悯农二首》的著名诗人李绅,并根据李绅生平,推测温庭筠的生年为贞元十七年(801),详拙文《温庭筠早年事迹考辨》(《中华文史论丛》,1981年第2辑)。由于温庭筠生年大幅度推前,他在四十岁以前的早年生活经历也引起学者更多的关注,对他的存世作品,学者做了许多全新的解读,看到他从一个衰落的世家走出,曾有积极用世的雄心,一连串的挫败后,弃而浪迹文场,游戏青楼,以另一番成就留名青史。
温庭筠画像
就着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尝试让ChatGPT回答一下。
回答之前我们先了解ChatGPT的基本原理,即通过语料的训练有目的地学习人类语言知识和模式,从而生成高质量的文本。
就此,笔者反复提交问题,不断修正,终于从类似小学生写作的概述文字变成如下的回答:
ChatGPT回答中有几处明显的错误,其一,温庭筠是宰相温彦博的裔孙,而非儿子。其二,温“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中”并不符合,从“道直更无侣,家贫唯有书”(《赠卢长史》)的自述可知,在他出生的年代,温家已经颇为寒苦了。其三,正史中并没有记录哪个女诗人和温庭筠有关联,但据“风月小报”的消息,和温庭筠有过交集的女子并非“薛涛”而是女道士“鱼玄机”——《唐才子传》之鱼玄机载:“与李郢端公同巷,居止接近,诗筒往反。复与温庭筠交游,有相寄篇什。”与鱼玄机交游并写诗相寄的诗人有很多,温也只是其中之一。薛涛是与鱼玄机、李冶、刘采春并称为唐代四大女诗人,与之有交集的应为诗人元稹。
鱼玄机画像
掌握全网数据集的ChatGPT在描述温庭筠的人生经历时,并没有准确而生动的文本生成;陈先生的文本则从史实出发,相互映照,将温的出生年提前11年,并分别从“早年的出塞与入蜀”“甘露事变前后”“入东宫陪游太子及其影响”“开成末之登第罢举”直到最后“索性就在红尘中做一个浮艳才子”,还原了温跌宕起伏的前半生,也为后半生里,科举无望,只能堕落红尘的行为埋下了伏笔。才华横溢却流连花丛,终落下浪荡之名声,却“以他的深厚造诣写作此类作品,开创了以隐约迷离、秾艳绮丽为特征的新的文学语境”。温庭筠的人生不幸却成就了“花间派”词的创作,他也被尊为“花间词派”之鼻祖,并与韦庄齐名。
《温庭筠全集校注》
从温庭筠一文中,陈尚君先生坚持现在传记文学的立场,“是真实全面而生动地写出传主一生之经历和事功,他的时代、他的家族、他的交往、他的言谈,不允许任何的虚构,也不作刻意的掩饰和拔高” 。
限于ChatGPT对数据集的使用和学习,在有限的数据集中,人工智能不能做到甄别有主观倾向性的那些数据,而只能当作素材堆砌到生成的文本中;而人类凭借人文、历史、哲学等学科的训练,虽不能做到绝对的客观公正,但能甄别文献的真假,并能对有主观倾向的材料做出一定的判断,使之成为可供电脑采集的准确数据集以及供后人进一步甄别判断的材料。
从一定意义上说,人工智能也是在延续人类的思想。从今天对比ChatGPT和人类对于唐朝诗人的理解,无疑人工智能还无法理解唐诗,更不能真正地“认识”唐朝诗人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