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元代绘画十讲读后感100字

元代绘画十讲读后感1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0-17 00:51:00
元代绘画十讲读后感100字
时间:2024-10-17 00:51:00   小编:

《元代绘画十讲》是一本深入浅出的书籍,通过对元代绘画艺术的讲解,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元代绘画的风格特点和艺术内涵。作者通过精彩的讲解和详细的分析,让读者对元代绘画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让人不禁对这段历史艺术产生了更多的兴趣。

元代绘画十讲读后感第一篇

我想借用老王的歌词抒情一下:伟大时光已夺走你什么,谁能证明你在人间来过,我想这些文人画大师都证明了吧?特别喜欢元代绘画的艺术表现形式,也一直在学习元四家,希望以后也能证明自己来过,别的什么也不为了,学习过程中再了解到关于每位大师平生的点滴,其实也别有一番滋味。谢谢作者老师的抽丝剥茧,

元代绘画十讲读后感第二篇

这本书写到中间,忽然有些感慨,想起两则故事,顺手写些文字,聊以为序,且言己志。

一则是鹦鹉救火。

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辄相爱重,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便去。后数月,山中大火。鹦鹉遥见,便入水沾羽,飞而洒之。天神言:“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对曰:“虽知不能救,然尝侨居是山,禽兽行善,皆为兄弟,不忍见耳!”天神嘉感,即为灭火。

——刘义庆《宣验记》

一则是精卫填海。

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山海经·北山经》

前者令人敬佩,因其有悱恻缠绵的不舍;后者令人伤感,人生悲剧往往来自不能解脱自己的无奈。作为中国人,我一向认为应该献身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并且很希望能将其作为一生可以预期的工作。但是,有一天读《东莱博议》,书里说天下都为善的时候不能为恶,天下都为恶的时候也不适合为善,就觉得有些天地颠倒,失魂落魄。我就一直在想,我到底要干什么?真如吕东莱说的那样,要藏起来?

那应该是懦弱的,儒者若没有救天下于既溺的情怀,就没有办法求诸其心,就没有办法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源,即所谓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虞书·大禹谟》)了。

刘备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的一生,倏忽无常,何必计较过去是什么样子,更没有必要猜测未来当如何如何,不如自己做事自己看,慢慢做,能完成自己的目的最好,完不成也没关系。淡定面对得失,接受千变万化,一以贯之,直抒己意。这对写文字的人来说,其实就是一种最大的收获了。

因此,写这本书的动力忽然大了起来。在我看来,元代文人画家其实很多都是“鹦鹉”、都是“精卫”。既然生于斯,长于斯,没于斯,那么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就责无旁贷。成功和失败,其实都不重要,关键还是自己对自己的把握,能不能如倪瓒认识到“开口便俗”。

嗯,这样就好,我愿意过这样的生活。这也是我开始系统研究中国古代美术史的开始,且行且珍惜吧!

2017年1月10日

于璟园晴窗

元代绘画十讲读后感第三篇

宋元山水的差别,人多以为在笔墨形态上。这只是其一。宋元两朝的时代差异,以及其对山水画发展的影响则较少有人关注和相对细致的分析。仅仅这个差别,其中也还可不断拆分成小的区隔,如两宋画风的差异,元画对宋画的接受与改造等等。

《元代绘画十讲》前面讨论了元代画坛的变化,中间讲了元代九位重要的画家,最后是一长文,主要讲元代绘画思想。三部分各有发他人未发的论述,尤其第三部分中对“逸气”与“写意”的讨论,读来颇有收获。整体来讲这书还不错,算是读起来比较轻松且没有学究气味的作品。不过这类书还是要对画作多些了解之后才能更有体会。

元画微妙,在由笔墨所营造的画面意境。对这种意境的强化凸显了笔墨的材料属性向艺术语言属性的转变。这一转变,同时也是元画对宋画的一种“反叛”或“迭代”。由此,才真正将“文人画”这一概念落实为一种高标准的绘画形态并在画史上逐渐产生影响。因此作者说:“至少在艺术领域,他们提出了‘士气说’(钱选)和‘书画本来同’(赵孟頫)理论,使绘画艺术自我觉醒,自我阐释,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成为可能,这个贡献是巨大的。”

元画特色,可以从三个概念“文人画”、“逸气说”、“写意说”进入其境。当然,这种深入一定不是从文字概念或文献的堆叠泛泛而谈,而是深入到具体绘画作品的笔墨形态与相关作者的经历与思想才能发现其中的对应与深意,这需要细致的笔墨体验与心理感受的配合才能真正有所体认。读画者的体会与阐释,要远比单纯的概念转述或迷信珍贵许多,例如董其昌对倪瓒有一句评价,说其“古淡天真,米痴后一人而已”,而作者对此却表示不理解,认为董其昌只看到了表相,而倪画中“还有深切的承担,承担着一个人对追求的执着,因此他的气息是沉郁的,而非明快的”。这种评述,无疑是需要独特的审美感悟为其底色与支撑的。

另外,除“元四家”之外,赵孟頫已被讨论得太多,而钱选和高克恭却还存在巨大的再发现的空间。例如高克恭在“米氏云山”的发展历史中功不可没,他对“二米”笔墨的转化以及推广,得以让“米氏云山”这一技术语言升级为一种绘画流派并影响后世。明清之后,师米的作品代有高手与佳作,他们虽然都在丰富着“二米”的艺术语言,但也几乎都没有跳出高克恭的笼罩。

个人以为,书中对九位画家的论述略显单薄,这是这本书不足的地方。不过短短的篇幅想要将任何一位讲透或更深入也确实是不容易的。

10.14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