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啸山庄》是一部描写爱情、家族和复仇的经典小说。故事中,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之间的爱情被误解和背叛所破坏,最终导致了悲剧的结局。小说通过揭示人性的黑暗面和对爱情的探索,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无法预测的命运。
《呼啸山庄》读后感(一)
我不知该给这本书什么样的评价,我觉得故事节奏有一点问题,看到一半就有点不想看了,我理解不了希思克利夫和凯瑟琳灵魂共鸣般的爱情,所以那段不堪卒读,看着看着就想知道还能癫到哪里去,到底这个故事要如何收尾,读着读着就开始和朋友吐槽,结果这本书就开始变得有意思多了,我比较喜欢囚禁小凯瑟琳那一段,剧情张力包括人物形象都让我吐槽欲拉满。结果到最后又有点潦草收尾的感觉,铺垫的情感一下就down下来了。不过看到希斯克利夫死我还是很高兴!
还有到底谁同意这是本复仇爽文的!复仇爽文不应该让读者爽到吗,结果我一直憋屈到希斯克利夫死。
名著不愧是名著,纯恶人疯批主人公形象现在的网络小说哪能写出这种感觉。译名很有味道,《呼啸山庄》,那种阴冷悲凉又有点恐怖的感觉扑面而来。不过也理解它被奉为经典有争议了,阅读体验感不好,看着几个疯子纠缠了小半辈子,真累啊
1/3页《呼啸山庄》读后感(二)
希斯克利夫这样的人注定无法进入天堂,把他葬在埃德加和凯瑟琳的旁边,真是让死人都不得宁静。 经历了痛苦的童年让人同情,可他同样拥有老主人的偏爱,凯瑟琳的深厚友谊。可他的自卑与狭隘搞砸了一切,错过了凯瑟琳并直接导致她病发身亡,还把这一切全部推卸到别人身上。处心积虑地策划一切恶心的勾当,让自己的妻子和儿子,辛德雷和儿子,凯瑟琳的丈夫和女儿,全部陷入痛苦的漩涡苦苦挣扎。凯瑟琳完全地懂他,了解他的想法,知道他的龌龊,仍然把他当做最亲近的人。但他并不如自己想的那样,深爱着凯瑟琳,这只是一种占有欲,在求而不得的绝望中扭曲成了恨意,唯有恨意熊熊燃烧才能活下去。他算计每个人,每件事,让周边人都像自己预想的那样掉进陷阱,贝自己玩弄股掌之中,可最后,早已失去了活着的意义。他把自己代入哈里顿,可他即便年轻时,也远没有哈里顿的善良和宽广的胸怀。所以哈里顿能迈过阶层差距,学识差异,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但希斯克利夫永远也做不到,他冷漠,自私,偏执,对凯瑟琳也难以看到有什么付出,只是以自以为是的方式守护爱情,给心上人带去无数烦恼,还自我感动。
透过第二代人,艾米莉的爱情观也展现出来:爱是尊重,是双方愿意向同一个愿景进步。早在19世纪的女性已然有这样的观念,真是让人肃然起敬啊。
2/3页《呼啸山庄》读后感(三)
假如这个故事换成第三人称来叙述,大概以主角希斯克利夫的视角切入,我无法想象,作者也无意写基督山伯爵那类复仇爽文。那么假如是以希斯克利夫为第一人称来写呢,或许最终是男版简爱?无论如何,艾米丽勃朗特为她人生中唯一一本小说找到了最合适的开篇——“一八零一年。那一天,我刚去拜访了我的房东回来,就是那位后来让我伤透脑筋的孤僻的邻居。”这个讲述者“我”,其实只是一个外来者,一个过路人,一个同所有读者一样倾听故事的人。故事的真正讲述者——丁恩太太,是一个参与者,但毫无疑问也是旁观者。这就使得读者打从一开始就像观看一出舞台戏剧似的老老实实坐在台下的观众席上。而整个舞台的布景只在两个地方来回切换,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连接这两个地方的则是那一片狂野的,孤独的,似真似幻的荒原。小说塑造的是一个封闭的空间,男主角希斯克利夫的阴影始终笼罩住整个空间,即便作者行文中多处描写荒原的景色如何充满生机也不能给读者打开漫无边际的想象力,好像再多脑补一点就游离到舞台之外。作者用这种笔法将读者牢牢抓住沉陷在这个封闭的故事里无法自拔。看看开篇“我”的一段哥特式经历,恐怖氛围的塑造,读者便不再关心“我”这个洛克伍德先生从何而来,我原先身处的世界是什么样子,我为何要跑到这个荒凉隔绝的地方租房子,我们更感兴趣的是“我”住过的那间闹鬼的屋子,那只在梦里血淋淋的苍白的小手,以及对着敞开的窗子,对着窗外的凄风苦雨深情呼唤的房屋主人,那么怪癖,又那么深情。我们知道这才是故事的中心所在,于是,我们读者也跟洛克伍德先生一样,迫不及待地要听丁恩太太讲述那家人家的事情,于是我们又跟着另一个“我”上路。行路中我们会发现还有其他的“我”,伊莎贝拉写信给丁恩太太讲述婚后的生活经历,呼啸山庄的女仆遇到丁恩太太向其讲述山庄内的人事情形,这两处都是用的第一人称“我”来叙事的。这种离不开“我”的写法,好像作者技巧上的匮乏,但是读完细细反刍,又觉得恰到好处的精妙,就像整个故事,你没法想象换成别的方式来讲述一样。我们坐在舞台下,视线却不会定格在讲故事的人身上,而是始终盯着那个疯子、魔鬼般的男人。我们看他怎样一步一步折磨身边的人,看他怎样折磨自己,他的阴狠刻毒,他的坚韧与残忍,他那与整个世界对抗的疯狂。从简奥斯丁到勃朗特姐妹,阶级意识觉醒是宝贵的进步,但《简爱》是多么绵软无力,其阶级对抗那般没有说服力,而《呼啸山庄》,就像那处似真似幻的荒原,冰冷,残暴,却充满原始生命力。希斯克利夫简直就是贵族阶级的一根芒刺。我们不知道他的身世,但他不在乎贵贱,他只在乎凯瑟琳,当凯瑟琳背弃他以后,他便站到世界的对立面,他要倾覆所有那些压在他身上,阻挡他与凯瑟琳在一起的东西。他不管那些东西是什么。他就是那处荒原。作者投射在这个人物身上的情感和愿景必然有现实的来源和联结。有种一厢情愿的一吐为快,所以不给希斯克利夫的成功添置一丝一毫的障碍。也正因如此,这个舞台显得过于梦幻的规整,舞台上的人物是那般不真实,就好比作者的一个梦。然而,还是想说,哪怕只是天才的闪光瞬间,依然不会被时间的尘埃掩盖。(言之无物的读后感)
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