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春秋史读后感100字

春秋史读后感1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8-05 18:35:16
春秋史读后感100字
时间:2024-08-05 18:35:16   小编:

《春秋史》是一部追溯中国春秋时期的历史文献,通过对各国国君、贵族、政治家等人物的生平事迹和政治事件的描述,揭示了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面貌。作者以简洁明了的语言、生动的描写和深入浅出的分析,展现了一个真实而丰富的历史世界。阅读该书,不仅可以增长知识,更能启迪思想,领悟历史的启示。

春秋史读后感第一篇

这本书说是童书业写的,但其实是他整理的他老师顾颉刚的上课讲义。不过顾让童署名了。感觉还是要看看左传或者对春秋这段历史有个大概的把握再来看,里面讲的比较细。有些东西穿插起来会让人头晕。不过我得夸一下他第一章,14页正文,32页的注释。可见治学之严谨考究。 从齐桓公称霸到晋楚之争再到三家分晋和吴越之争。不到三百年的春秋不仅仅是几个诸侯国为了夺取中原霸主地位之争。还是一部蛮夷与华夏不断交融的历史。上古的许多不同的种族,就是在春秋时代混合而成立了一个整个的“华夏民族” 周的封建统治仅仅限于王畿地区,而春秋时期周王朝的约束力逐渐减弱各大诸侯国开始争夺中原盟主地位,努力开疆扩土不断合并,采用尊王,攘夷的口号联合诸夏成为一个集团。慢慢形成了中国的雏形,也为秦汉的一统江山奠基(毕竟收拾一个大块比对付一堆小国家,组织方便)

春秋史读后感第二篇

导论式的春秋史,涉及了春秋时期几乎方方面面的内容,主要内容包括:

(1)种族的混合和华族的成立:夏和周起源于西戎,商起源于东夷,它们王朝的建立就是一个民族融合的过程。春秋时期,诸夏民族住在中原,四边和郊野都是蛮族,诸夏想同化蛮族,蛮族想征服诸夏,因诸夏不堪蛮族的实力和侵扰,故出现了霸主制度,联合中原诸国一致对外,“尊王”用以团结内部,“攘夷”用以抵抗外侵。随着楚国被中原文明同化,周边蛮族也被各种瓜分征服,包含不同种族的“华夏文明”于是成立。

(2)社会经济和学术思想的转变:春秋时期,产业的发达成为摧毁封建社会的原动力。在底层阶级,农业技术大幅进步,农民私有土地出现,商业开始发展兴旺;在贵族阶级,由于其发展日久,人数越来越多,其中很多人不得不降入下层社会,这使得下层社会的民众慢慢有了知识,增加了力量,能够对贵族阶级进行反抗。在学术思想领域,人本主义开始兴起,很多人开始质疑天道的不可知。

(3)“争霸”战争和统一局面的形成:本书重点介绍了齐桓公的称霸,以及晋楚由于强弱形势逆转而反复争霸,并从其内部政治制度角度分析争霸实力此消彼长的原因。春秋时代王纲解纽,篡弑频发,小国相继被大国兼并,郡县制初步建立,封建制度趋于瓦解,为战国统一战争完成了前期的铺垫。

春秋史读后感第三篇

周人起于戎狄,国内富庶,东侵翦商,封建多国。平王东迁,东周建立,王室衰微,对各国控制力减弱。诸国开始互相征伐,争做霸主。 春秋初期,周室在东方压力大去,黄河下游诸国兴起,郑国较为强盛,甚至用鱼丽之阵将王室打得落花流水,狠狠摧毁了王室地位。而后郑庄公去世,郑国内乱,逐渐败弱。 王室衰微,列国争胜;列国争胜,中原不宁;中原不宁,戎狄交侵:。要“攘夷”必先“尊王”,树立外敌,内部才能团结;内部团结,才能对外,所以“尊王”与“攘夷”相对立又统一。 齐国外交奉行“尊王攘夷”,内政方面划都鄙而集权中央,奖励农商以充实国富,修整武备以扩张国威。齐桓公先是联接诸侯,创霸鲁宋;而后安内攘外,最后守成保业。 齐桓公九合诸侯称霸之后,黄河上游,秦晋二国崛起。晋国称霸之前,楚国较为强横。城濮之战,楚军败绩,北狄衰微。晋文公创霸,晋襄公继业,但灵、景之际,赵氏专权,卿族骄横,晋霸中衰。晋霸中衰,楚国崛起,因主盟华夏,本自称“我蛮夷也”的楚变成了“抚有蛮夷以属诸夏”的楚了。楚国连平内乱,征伐外患,国势强盛。而后晋国复霸,晋势强而楚势微。最后晋国内乱,楚国被吴国牵制,中原和平。盟宋之后,晋、楚共霸,中原趋于沈寂,越国称霸。 本书较为综合,考查资料相对全面。但存在两处不足。一是略显民族中心主义,二是无意识的厌女思维。文中多次强调中原本土文化的优越,而贬低所谓的“蛮夷”文化。固然可以理解,但是作为史学家而言就显得颇具个人倾向。二是无意识的厌女思维。谈及夏徵舒时,女人被男人掠走占用肉体,作者对她贴上“淫滥”标签。拥有多位小妾的国君卿大夫不满足已有女性肉体,掠夺其他女性,却没被形容“淫滥”。

春秋史读后感第四篇

朱熹注《诗经》,多有独见,也是备受争议。不过,朱子的态度还是很规矩的,多处提到“不敢强解”,没弄明白,也就不乱猜,这是治学的严谨态度。

童书业在《春秋史》中,秉“言必有征”之传统,对于传说类的史料,多给予提示,如据说古代用黄金或兵器赎罪,就明确指出“但不知道确实与否”。

本书有些观点值得重视:

一、“西周”和“春秋”是个野蛮到文明的过渡时代。这时代的思想,是由神本的宗教进化到人本的哲学,同时各项学术也都渐渐脱离宗教的势力而独立。

二、至春秋时人所谓“华夏”,实是文明伟大的意思;所谓“中国”,便是天下之中的意思;其意义只是文化的与地域的,种族的意义很少。

三、上古的许多不同的种族,就是在春秋时代混合而成了一个整个的“华夏民族”。

四、中国疆域的凝固,是在春秋时代开始的。

五、春秋史结论:第一点是种族的混合和华族的成立;第二点是中国疆域的扩大;第三点是社会经济和学术思想的转变;第四点就是统一局面的酝酿。

书末附周振甫与童书业的书信往来,二人就孔子思想的解读直陈观点,显示出老一辈学人追求真理、互相尊重的学风,值得后人学习。

历史与科学毕竟不同,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研究方法可以借鉴,但不能把假设当成了史实四处张扬,沉入庄周梦蝶的化境中,现实与梦境相混,那就只剩下自我陶醉了。

时下一些将历史通俗化的讲解者,出于迎合、投机、时髦的心理,基于假想、猜测,随便戏说历史,值得警惕。

春秋史读后感第五篇

【作者简介】胡新生,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秦汉史,侧重先秦礼制与思想文化史的研究,研究成果在先秦礼制研究和中国古代礼俗史研究领域有较大影响。已出版的代表性著作有《中国古代巫术》《齐鲁思想文化史》《周代的礼制》等,代表性论文有《周代祭祀中的立尸礼及其宗教意义》《周代殡礼考》《异姓史官与周代文化》等多篇。

春秋史读后感第六篇

4.5星

在看本书之前,春秋这一段历史的记忆点确实比较少,只模糊记得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类,所以我特地去翻看了下义务教育阶段对于这段历史的描述。现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中国历史书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中,提到的春秋时期的人名有:周平王、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管仲、勾践和夫差,这些人构成了动乱的、复杂交错的春秋时期的重要脉络了。果然,还是要和具体的故事和人物联系起来。

一、成文法的公布

法律是统治社会的手段,“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鲁昭公六年,郑子产铸造刑书,公布国中,这是成文法典的初次公布,作者认为刑典的公布与封建社会的崩溃有关,“古代的刑法是藏在贵族们的匣子里的,他们不愿把刑法公布,怕的是丧失了贵族们固有的生杀予夺的权柄”。当法律公布了,人们对于社会行为和后果之间有一定的预判性,可是再怎样也不会造成社会的崩溃啊,作者得出结论的因果关系我持保留意见。

二、尊王攘夷

周王就是那个政治正确性,各个诸侯争霸都是师出无名,只有挟天子以令诸侯才是正道。只是我还是会惊讶于其给中国历史带来的影响,就是因为葵丘之会中的霸主“尊王”的权术,君臣间的礼制才谨严,“不可壅塞泉水!不可多藏谷米!不可改换嫡子!不可以妾为妻!不可使妇人参预国事!”真是讽刺,这样的政治正确性的“礼”的由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个栈道对后续的影响如此之深远,确实匪夷所思,果然,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了。

现在阅读历史书籍已经和之前完全不同了,我不再执着于想要记录或者记忆下具体的知识点,以前想着好歹雁过留痕,有一点收获,春秋史的特殊性在于其复杂性、人物多样性和多线并行,我记不过来也不想记忆了。现在,我更多想要看其中的逻辑,并且想要溯源了解为什么,因为因果关系的逻辑性是类似的,当有了代入感和因果关系,会觉得容易理解得多了,也算是另一种收获吧。

春秋史读后感第七篇

读完随拍

说实话,这本书是我多月以来,看得尤为轻松的一本,语言极其通俗,甚至和今人平时所用的语言无异。 但殊不知,通过本书的前言,及查询本书的信息,可以得知,这其实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所写的书,距今已有整整八十年了!但语言叙述方面尤能如此,实在是难能可贵。 另一方面,尽管语言极其通俗,但本书的篇幅却同样很短,据本书的前言所说,本书的正文,竟只有16万字,而所包括的却是那个纷繁复杂的春秋时代,真的非常匪夷所思,而作者就这样做了,这便意味着,他需要用通俗而又精简的文字来展开,来叙述,这是非常能够考验他本人对此的功力的。 而据阅读所见,即便文字通俗,也尽管篇幅短小,就在这中间,历史叙述说,却是简单明了,详略得当而又面面俱到,实在是通俗、篇幅、学术完美融合而不多见的著作。 这也的确是本书的一大亮点。 正如吕思勉为此写的序言中所说“鄞童君丕绳,笃学好古,于乙部书尤邃。年来专治春秋史,最其所得,成此一编。其体例极谨严,而文字极通俗。……以余所见,言春秋者,考索之精,去取之慎,盖未有逾于此书者矣。”如今看来,此言不虚。就我个人而言,也的确如此。 而能够让如吕思勉这样的人,迫不及待的要来一睹为快,并能够得到这样的称赞,可见作者的学力,以及本书的地位。 而八十多年过去,就以今人站在比之当时可谓日新月异的今天来看,本书的许多论述及观点,仍然有价值,而本书仍被专业的学者奉为经典,在豆瓣有如此高的人气,并能够得到如此高的评分,便可见一斑,也证明了当年诚之先生所说是不错的。 只可惜,据我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欲进一步了解而再次查询童书业先生的生平事迹,及本书的出版说明,都可以得知,尽管先生的学术成就,如此之高,他这本春秋史,同样对后来的春秋时代的研究,开风气之先,是此领域中的奠基之作,但就他本人而言,其人生,其命运,又实在是多舛的。 据他的百度百科所见,他似乎在学术上投入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所以在别的方面,尤其是个人生活方面,都无暇顾及,甚至如低能儿一般,就连回家的路他也会常常忘记,所以经常迷路。 又据网上所见,他本人在建国后,在那个特殊年代,由于种种的压力,便导致了他的精神失常他曾不止一次“天衣无缝”地给自己扮成fgm,若不是确无其事,加上他的师生为他极力洗白,即便有几个身子,也都没有了。 大约正因如此,导致了他命不多寿,天不假年,当在本是学术生涯的旺盛之年,他本人则刚刚过完花甲之年,便匆匆的离去…… 也许,正因如此,才使他成为被大多数学者称之为“奇才”,又正因如此,由于他的心无旁骛,才使得他的作品极附一种洞见力及超越性,能够发一些在那个时代看来,可谓骇人听闻却又以学术为基础的东西吧! 另外,他是顾颉刚先生的高徒,而根据这本春秋史的前言,可以看出,此书的成书历程同样与顾颉刚的帮助是密不可分的。 而他尽管在1968年便匆匆的离去,而他的老师顾颉刚却一直活到了1980年,就连我之前看过《西周史》及《战国史》的作者,作为童书业先生好朋友的杨宽先生,也进入了这个我们所处的崭新纪元,二十一世纪才去世……另外,在上海博物馆筹建之初,杨宽先生作为其主要的筹建人之一,曾还邀请童书业先生过来作为历史系主任的身份工作,可见他们的关系。 说到这里,不禁想起童书业先生不正如静安先生那样的性格吗?甚至就连后来西方的爱因斯坦,不也是如此吗? 看来,万事万物有利就有弊,正因如此,他们才不同于常人,把他们其他方面的能力都去除了,但在某些方面的能力却格外凸显,仿佛与生俱来,是旁人所不能理解的,同时也是旁人竭尽全力所不能企及的,王国维如此,爱因斯坦如此,童书业亦是如此。 当然,不论天才,还是奇才,总还是少数的。 我们一般人在仰望他们的同时,也需要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里迈出一步,哪怕一小步,便已足够。更何况,尤其是在学术层面,不论任何人,都需要用功,这是毋庸置疑的。就拿童书业先生来说,他似乎的确有这方面的天赋,那种超越同时代人的洞见力,这是无须晦言的。 但另一方面,他对此又是乐此不疲而愿意花他本人近乎全部时间、全部生命一心投入到这方面的探索与研究中,这大概同样是毋庸置疑的。 不然不可能连回家的路他都会常常忘记而需要旁人引导;不然不可能花整整三十多页来注只有不过十几页的第一章。我粗略地翻到这三十多页的最后,恍然发现其注释,竟多达一百多条!可见之前用功之深,所以才功力能够如此之厚。

本书内页,注释尾页

不过可惜的是,作者为了方便起见,只有第一章有注释,而后面的十六章只有正文。而注释,据作者所说,将会单独再编著一本书,名为《春秋考信录》,不过这本有题目的书,如今看来,却是找不到的。 据我的查询,其内容到后来应该没有如作者所说的单独成书,而是分散到作者另外多部关于春秋的专著里了,实在可惜。不过这本书所属的系列装帧确实不错,就是先生本人的著作集,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再拜读几部先生的著作吧! 当然,这只是题外话。 说了这么多,还没进入正题,实在惭愧。我想这样做的原因,还是如我开始所说,这本书是我许久以来,看得最为轻松的一本书,在阅读过程中,几乎不费脑子,可以说,从今年八月份阅读《东晋门阀政治》以来,中间除了《浮生有爱》,看得最为轻松的就属本书了。 而本书与浮生有爱这一类科普性质的书,所不同的是,这本书背后更重要的,却是它的学术价值。童先生在本书中发出的许许多多观点,时至今日,都还是有意义,有价值的,甚至我想我们只有阅读过这本书,了解本书的一些内容,一些观点,并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够更进一步。再加上先生本人这种丰富多彩却又多舛坎坷的命运与人生,才使我不由得把我之前所了解到的东西,在这里再重述一番的,尽管还是简单而粗略。 下面,我以摘几段本书先生的观点与论述为叙述的主线,凭借着我阅读时所记下的,再从细微处,就本书而言,看看本书的风格与价值,再从这方面,说几句我的心得与感受。另外,关于纯历史方面,这里暂不展开过多的叙述。 一来我尽管之前对春秋的历史就有看似很多的了解,但都是零零散散且毫无新意的,不值得在此过多的叙述;二来春秋时代,尽管只有二百多年,却又无比纷繁复杂的,尽管以先生的功力,以这本小书,尽可能简单扼要理清那个时代的历史,但由于历史太过复杂,而本书又太过简略,尽管在每一章一头一尾大多都有绪论与结论,尽管同样简略,却使得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不过关于本书,我如今无论如何,也只看过一遍,所以记忆难免有偏差,限于认识,故不能对此展我开对此全部的认识,以及到历史本身的梳理。只能以本书为主,举几处令我印象深刻的地方,谈谈我的感受。 首先,先生在前言中便已经说明,要说明任何一个历史阶段,它的前后因果关系是不能忽视的,故第一章先从西周讲起,名为“西周史略”。而其中,却又是从所谓三皇五帝讲起的。在这中间,先生的叙述,固然极其简略,但与此同时,对历史真实,对民族问题,都提出了他的观点与质疑。 比如,他为周厉王翻了案,至少是对史书的普遍记载而提出了自己的质疑,以楚人迫于他的压力,竟主动的取消了他们自称的王号来看,他说:“厉王或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 紧接着,他认为:“自从有了周厉王被“流”的先例,于是列国间逐君的事便不断地发生,这又是封建制度崩溃的先声了。” 而童先生以他这种身份,直接指出了春秋及之前的社会,不仅是实行封建制度,更认为“中国真正的封建社会在时间上是限于周代。” 正如他后来在十三章“社会制度的变迁”讲到这种制度为何会瓦解的同时,阐释了封建的含义,并再次声明了他的这一观点,他说:““封建社会”这个名词的正确定义,就是名义上在一个王室的统治下,而实际上土地权和政治权却被无限制地分割:每方土地上都有它的大大小小的世袭主人,支配着一切经济和政治上的权利,形成一种地主与附属土地的农奴对立的现象(在封建社会中也有自由农民的,但为数不多)。由这定义看来,则中国从西周一直到春秋前期是“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 而对于这种制度为何会瓦解的原因,先生认为,这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导致的,比如工业的发展,不复小国寡民的形式、商人地位的上升、统一观念的形成都是息息相关的。关于这一点,我也是深有同感,而这些在我看来恰恰是所谓礼崩乐坏最重要的几个根源。 在这之后细致而浩瀚相对应的注释中,按说这是纯学术层面的,毫无阅读性,可以一翻而过,再者说,都是之前内容的注释。而我也的确是随便翻翻,而就在这中间,同样发现了很多在我看来,有价值的东西。 在这里,只举一例,先生在注释到关于周人的民族发展时,便直接指出:“盖周人文化承自殷人,故至周公东征后,与东土关系大密,周国文化乃亦大兴也。此时周人而有制礼作乐之事,亦固其所。”这一点,与四十多年后,许倬云的《西周史》里,花很大篇幅所阐述的,我想是一致的。 此书虽名为《春秋史》,但对那个时代给予正面的叙述,却是至第五章才开始的,而在这之前,先生先从侧面来展开。第二章先以当时从西周到春秋的社会经济为引,不仅介绍了那个时代的经济状况,还以那个时代比较接地气的《诗经》等有关的篇目,以那个时代普通人的衣食住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独属于西周到春秋的时代画卷。 在其中,有诗经中唯美的画面,更有反映了那个时代普通人真实生活情况的诗篇。而至于那个时代的女性面貌,先生认为还是相对天真,进而开放的。 但另一方面,仍然是摆脱不了历史的特质,尽管诗经的记述,多有自由恋爱的画面,但就历史真实,当时的情况而论,绝大多数女性还是要接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 更何况,通过《诗经》等有关篇目,当时女性不如意的情况,也是比比皆是的。比如《诗经》的“东方之日”,以及诗经中唯一能够和后来大型叙事诗比肩的“氓”,都反映出了女性被遗弃、落寞并体现了她们所发的怨气的情况。 在第三章里,先生从从西周到春秋的人口讲起,到郡县制的诞生,及在各国的发展与实行状况,到赋税制度,到兵制,到军事,到贵族与平民的教育情况,再到那个时代普通人的心灵世界,还有艺术,等等,都做了简单扼要而又面面俱到,简单明了而又细致入微的叙述。在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先生在介绍完郡县制的发展,及在各国的情形,所做的一个简单的结论,他说:“县郡本是国都郊外的区划,秦、楚、晋、齐四国在春秋初年因开疆辟地的结果,开始有较正式的县制,秦国并有郡制。楚县最大,大致都是小国所改;晋县次之,大致都是都邑所改;齐县最小,大致是从乡鄙改的。…楚和秦的县郡似直隶于君主,晋、齐、吴的县则多是大夫的封邑。…吴国则在春秋晚期也摹仿晋、楚创立了县郡制度。我们以为县郡制就是创立于周代西周以后的春秋时代的。后世的记载或说周代以前已有郡县制,那决不可靠!” 还有关于那个时代的平民与贵族的教育情况,以及受教育程度。总的来说,不论哪个阶级,教育情况,及受教育程度都是比较稀缺匮乏的,即便是那个时代的贵族,先生认为,最初也是以教武为主的,又通过资料说明了,在那个时代,即便是大夫一级,普遍的文化程度,也是极其低下的,而所谓礼乐繁荣,先生认为,只不过是个假象罢了。而据我在第十三章所见,在孔子以后,私学的普及,正是导致封建社会瓦解的原因之一。其中的关系,是不言而喻的。 我认为,西周封建制的背后,就是宗法制,而宗法制又要靠嫡庶制来维系,因此,等到入春秋后,各国才会发生一场场的内乱,而纵观这一切,其情形无非是由庶子发起的,不是弟灭兄,就是子弑父,这其实就是以宗法制为本、以封建制为表、以等级制为实的崩溃,说白了,就是以血缘关系来维护统治的瓦解,是孔夫子所说的“礼崩乐坏”的前奏。 而私学的普及,大众文化程度的上升,则无疑加剧了以血缘关系产生的等级制度的瓦解。所以纵观宗法制、等级制彻底瓦解,人战国后,各国便大量的起用这些本来地位低下却教育程度高且有能力的人,帮助君主加强中央集权,来逐鹿天下,发动兼并战争。 在下一章“种族疆域与列国世系追述”中,我认为,同样是非常精彩的。先生正本清源,用最通俗的语言,以最短小的篇幅,对各个种族的发展,以及在西周之前各国的世系,都做了个详尽而又清晰的介绍,并在某些地方,对某一点,提出了自己的质疑与看法。在这中间,我认为,精彩之处尤多,也为后来的学者对此的研究,打下了基础,开辟了道路。 比如,在叙述到周人如何发展过程中,关于太王的两个儿子的史书记载,便同样提出自己的疑问与看法,他说:“太伯、仲雍生当周室势力尚未大发达的时候,古代交通闭塞,就是要逃,怎能逃到这么远的地方去?”这便与我之前看过的杨宽先生在《西周史》所说是一致的。 又如,关于晋国的建国,至于所谓“一叶封唐”的史书记载,先生先是简单的叙述过这个故事,不但认为这只是传说,大概是战国以来才杜撰出来的,并提出了他自己的看法,对此的考究,他说:“但我很疑心唐叔的辈行要高于成王,因为春秋时的铜器铭文里曾说唐公辅佐武王,唐公是武王所封。唐公若是唐叔,那末唐叔当是与武王同世的人,或者他与管叔、蔡叔、康叔等同为武王诸弟之一,也未可知。”这便与在《西周史》中,许倬云的考证,是一致的。 再如,在讲到越国的祖先时,他说:“《史记》记越的世系从无余到允常只有二十多代,与楚、吴的世系差不多长,这怎么可以把无余说成夏代的人?我以为越国的王室定是楚的同族:《国语》同《世本》都说越是芈姓。《史记》记熊渠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这大约就是越的始封。” 凡此种种,无不体现着先生比之同时代人的超越性,以及他对历史深刻而敏锐的洞见力。其中有太多太多的论述与观点,都是在看书很少的我,之前看同种类的著作所屡见不鲜的。可见影响之深远,是春秋历史的研究奠基之作,这是毋庸置疑的。 在第五章之后,便是对春秋那段历史正面的叙述了,在这之后的一百多页篇幅,把那个纷繁复杂二百多年的春秋史也可谓论述的入木三分,体例掌握得详略得当,看着不仅不晦涩,而且还非常有趣。但另一方面,先生又以史学家的身份,提出了很多质疑,强调了很多关键,如齐国首先崛起,地理因素的影响是必不可少的。如晋国在曲沃武公以小宗取代大宗,统一晋国后,晋文公之所以能够在这之后当霸主,与郑、鲁两国的征服是密不可分的。如就春秋后期,所发生的两次弭兵来看,当时最主要的晋、楚两个大国,都希望和平,先生认为,正是因为他们的自顾不暇所导致的,正如先生所说:“晋、楚同是内变,所不同的,只是晋的内变发生自下,楚的内变发生自上。内变发生自下,证明了政权已经下移;内变发生自上,证明了政权仍在君主。在楚国,中央集权政策向来是很稳固的;在晋国,则这种政策老是失败。这政权的在下和在上,就是晋、楚强弱的关键。”这真可谓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啊。关于这方面,我就不再一一叙述了。 另外,在这中间的纪年,正如先生在前言中所说,不会按照公历的纪年法,而是按古代的纪年。 而据我所见,本书所提到的年份,都是以鲁国的纪年,来叙述整个春秋历史的,而我想这毫无疑问,是参考了《左传》的,而我由于还不太了解鲁国的世系,更没读过《左传》,所以我个人在看到某些地方时,便不得不使我去查询一下资料,不然就只能看得云里雾里了。 最后,我还想说一下,本书的第十四章是专门讲孔子的,可见童先生本人也是比较推崇孔子的,也深知孔子对春秋历史的重要性,而据我所知以至于现在还有“一部春秋史,半部孔夫子”之说,可见一斑。而在那个时代,先生便有这样的洞见力,不得不使人佩服。 在这之前,他说了子产治郑的情况,也与孔夫子那样,大大的称赞了他,而与此同时,又通过所透露出的情况,推测了在西周的法律条文是不公开的,而子产铸刑鼎,这一举动,本身就破坏了这个规则,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又确确实实让民众得到福祉,使他们欢欣鼓舞,以至于还受到孔夫子的称赞。 至于孔子,先生在简单的叙述完他的生平后,谈及他的思想,以及为政举措时,一方面批判了他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思想。另一方面,也肯定了他的“敬鬼神而远之”的观念,并且还以为“在这里,他却是代表了春秋晚期的人本主义的思潮!” 而通过最后所附的一问一答,就是以孔子的那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来展开的。 …… 以上所述,便是我认为本书最精彩、最有价值之处。当然,由于时间与文体所限,也只能写这么多了。总之,这一次的阅读,我记下的,令我醍醐灌顶的地方,相对的有很多,而这些只是本次阅读所得到的一部分,就更不要就本书而论了。一本八十年前的学术著作,在日新月异的今天,能够达到这个地步,可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当然,本书也不是一点缺点都没有,比如无法添加如今的这些考古成果,便是本书最大的缺憾! 另外,在第二章,介绍那个时代普通人的生活状况时,在为了说明民众生活状况之艰苦,而翻译了一首诗经的篇目,其中有些字词的使用,我认为是不妥的。它的原文是: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而童先生的翻译却是:偶然遇到公子们高兴,她们还要含着一泡眼泪,跟着公子们回去,给他们去玩弄。其中的伤悲与同归,童先生翻译得不免绝对了点,不过以上种种,只是瑕不掩瑜,更无须苛责,因为毕竟这是一部八十年前的著作,还是如之前所说,能够达到这个地步,已经很不错了,甚至是难能可贵的。 接下来,我便准备重读《贾志刚说春秋》系列了,余下的还有三本,希望能够读完吧!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