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医于食:中国人的饮食智慧》一书深入探讨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中医理论之间的密切关系。作者通过解读不同食材的药用价值和饮食禁忌,呼吁人们重视饮食对健康的重要性。书中提倡“饮食疗法”,强调通过合理搭配食物来调理身体,实现健康与养生的目的。
《寓医于食:中国人的饮食智慧》读后感(篇一)
关注养生的人,可能知道,这本书蕞近有点火。 为什么呢? ·越来越多的明白了一个好身体的重要性,大家都想要学点健康养生知识,除了运动,吃也是重中之重。 ·这是一本体现我们传统养生文化的书,内容很丰富,食疗的起源发展、食疗的经典著作、食物与治疗防病的关系、各类食物的特性与烹饪方法······体现了我们中国人博大精深的饮食智慧。 ·它顺应了时代潮流,这些年来,社会发展迅速,疾病发展也多样化,提高人们身体素质迫在眉睫,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已在推广。前人智慧“药食同源”由来以久,如今吃饱饭已经不是问题,好好吃科学地吃,才能给身体提供充足的能量。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养生要顺应时节,可吃时令蔬菜。 · 清明时蔬:莴笋、芹菜、菠菜、羽衣甘蓝、白萝卜、樱桃萝卜、小萝卜······ · 夏至时蔬:豇豆、茄子、辣椒、黄瓜、冬瓜、南瓜、丝瓜、苦瓜······ · 立秋时蔬:苋菜、蕹菜、空心菜、番茄、木耳菜、落葵、马齿苋····· · 寒露时蔬:甘蓝、花椰菜、生菜 ······ 蔬菜、肉食、鱼虾、调料,蒸煮炒炖,不同的搭配有不一样的效果,是我们中华饮食的奥妙之书处。 好好吃饭,好好生活! 饮食者,人之书命脉也。 ——李时珍
1/3页《寓医于食:中国人的饮食智慧》读后感(篇二)
《寓医于食:中国人的饮食智慧》,可以说是食疗的集大成者,想了解什么,看这一本就“足够”了。
一是作者足够权威。 赵霖和鲍善芬两位教授,都是解放军总医院的营养学家,长期从事营养生理学研究。 二是讲解足够接地气。 没有太多术语,一看就懂,也很贴近百姓的日常生活。 三是内容足够丰富。这是我最服气的一点。 全书先回顾了我国饮食和食疗的历史,然后对蔬菜、膳食纤维、谷物与薯类、发酵食品与茶、动物性食物、油脂与调味品、果品与花粉等常见食物,逐一进行了讲解。 立足传统又不拘泥传统,集古今中外、史实传说、典籍民俗、方剂食谱等知识于一体。
1、古与今结合。对同一食物,既讲传统中医理论,又讲现代药理学研究,更易让人理解和接受。 如大葱为什么能治感冒?一方面讲大葱性温、味辛、有发汗解表之功,一方面讲大葱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是葱辣素与蒜辣素,有较强的灭菌能力。不管你是信中医还是西医,都不妨一试。 2、中与外结合。如魔芋,讲了传入日本后的发展,及其被称为“维持身体健康的必需食品”,又讲了根据华西医科大学的研究,魔芋有降血脂之效。 3、史实与传说结合。如讲白菜之味美,先引用传说,说白菜原在仙园种植,松阳真人向王母娘娘请求,才赐得种子,洒向人间;然后引用南齐朝文惠太子的对话,把春季的韭菜与秋季的白菜,称为菜食之“最胜”。 4、典籍与民俗结合。比如酒,讲了《黄帝内经》《伤寒论》《汉书》等大量古籍的记载,又记述了正月初一饮屠苏酒、端午饮菖蒲酒和雄黄酒、重阳节饮菊花酒等民俗。 5、方剂与食谱结合。有香椿炒鸡蛋、油炸“香椿鱼”、腌香椿、香椿蒜汁这样令人垂涎欲滴的食谱,又有更多的食疗方法。有什么不适,找个方子试试,或许既解了馋,又调理了身体。
这本《寓医于食》,装帧简朴,纸张柔和,捧在手里就有一种舒服的感觉。 可以当作一本家庭食疗保健手册,也可以当作一本趣味百科读物,随手翻翻,也能长不少见识呢。
2/3页《寓医于食:中国人的饮食智慧》读后感(篇三)
民以食为天,我们都知道“三分治,七分养”,药补不如食补,所以寓医于食、不药而医,方是上医之道。
可以说,食疗是中国人的传统习惯,通过饮食能达到调理身体,强壮体魄的目的。很多时候食物本就是中药的一部分,食药同源、寓医于食。
在这本《寓医于食:中国人的饮食智慧》中,作者将中国传统食医文化与现代营养学知识相结合,介绍了常用食物的食疗功能、食疗药膳的保健作用,阐述了“寓医于食”的健康理念。
书中涵盖七个部分,共计百余个话题,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丰富的实例来教会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科学地安排好一日三餐,提高健康水平,增强防病抗病能力。
看完这本书,实在是太接地气了,真的是拿起来就能用了!可以说是,揭开"吃出健康"的东方秘笈!
我最爱的还是,书中详细介绍了多种常见疾病的食疗方法与药膳配方,如感冒咳嗽的食疗汤水、高血压的降压茶饮、糖尿病的降糖膳食等。
这些食疗方与药膳不仅简单易行、效果显著,而且兼顾了美味与营养的双重需求。而且还强调了食疗与药膳的个性化与针对性原则,即根据不同人的体质、病情与口味偏好来制定个性化的食疗方案。
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这些看似普通的食材都具有着一定的药用价值。看完这本书,真心的觉得这本医文化读本《寓医于食:中国人的饮食智慧》值得每个家庭都入手一本!
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