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东北游记》的读后感大全

《东北游记》的读后感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0-20 11:15:36
《东北游记》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4-10-20 11:15:36   小编:

《东北游记》是一部以幽默诙谐的笔调描绘东北风土人情的作品。作者在游历东北地区时,描绘了当地独特的风土人情、美食文化和风景胜地。通过幽默的叙述和生动的描写,让读者对东北地区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整部作品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和人文情怀。

《东北游记》读后感(篇一)

东北的气质是如此独特,汉族人、满族人、朝鲜人、日本人和俄国人都在这里交融,用书中的话讲,民族主义者们“想在连绵的疆土上劈开坚不可摧和永久的界限,是无济于事的。”东北的土地很古老,但她的历史是崭新的、是开源的,任何人都能从中索取记忆,也能将自己的回忆融入其中。

《东北游记》读后感(篇二)

原文安全存在了小半年后挂掉了,删减内容转移到我的相册。要凑够一百四十字但是我真的不知道该说些啥啊,也不能说是无语啊,我想说你也不让我说啊还非要我凑字数这合理吗??!!还说鼓励有益的书评我觉得我那个山间的内容还不错挺有益的嘛就是不让大家看呗是吧?挺好的挺好的挺不错的你行你很行我觉得凑够了没有啊?特别棒!

《东北游记》读后感(篇三)

蛮有意思,不同社会文化视角下的游记,常常能发现,或者是,重新看到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景象、

看似呈现当地纪实的博物馆,可能什么都没有。那里没有罗生门,没有不同场景、不同时间、不同国籍、不同身份的不同人的声音。

末尾一定是以人民群众和党的领导的胜利结束。以及处处都有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读起来,更像是黑色荒诞记事、

《东北游记》读后感(篇四)

这书翻译很普通,语言的节奏很怪,四字成语也多,读起来感觉不好。感觉不如再会老北京。同一个译者,前后表现反差挺大。麦尔风趣幽默的叙述,冰天雪地里的奇妙经历,可惜了。上海译文出版社还是要把把关才行。很期待的一本书,读了一半放弃了,哎………………不过每年都期待上海译文的非虚构系列,去年的《血疫》、前些年的何伟系列,都还不错。加油。

《东北游记》读后感(篇五)

大概在18年的书展上购入的,在大学里就一直放在寝室里,至今毕业半年多了才把这本书看完。当初是被书名所吸引,以为是有趣的游记话题,翻开一看,是关于东北的历史追寻。纪实的书籍可能还是有点枯燥的。不过在后面发现有大量的注解,中英文版的都有,看来纪实类的书籍还是非常严谨的,对于书中所援引的词句典故等等都需要一一注解。

《东北游记》读后感(篇六)

本来以为是本吃吃喝喝聊聊天的东北游记,书里还说了不少近现代历史,不知道是不是最近查的比较多,居然会觉得这本书还没被下架真是不容易,但想想其实也没讲什么不能讲的。总之还不错,如果是东北人或者常去东北应该会更有感触。

看完之后再来豆瓣发现是我天真了,原来内容是有删减的,译者发出的删减部分的相册也挂了,诚不负我。

《东北游记》读后感(篇七)

做了笔记,觉得老外他们写书的方式有点相似,写着写着来一段历史背景讲解,阅读不太流畅,不知道出版时删除了什么?单独出版一本关于东北的近代史有个与长城以南的对比历史就好了,我们所有学习的近代史关于东北的太少,我的感觉是突然就张作霖和张学良了,鸦片战争到20世纪20年代很空白,这期间也要八十多年,然后东北易帜,抗日,十四年,再就开始社会主义建设,突然就下岗,现在振新老工业基地,漫长而又少文字

《东北游记》读后感(篇八)

和平队有座不可跨越的大山----何伟,后来的几位怎么写,也很难超越他的高度和深度。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心里大概有个预估,这本书不会有何伟的好。然后打开一看,果然。

其实迈克尔麦尔和写长乐路的作者,两个人都是走何伟的路子,但是他们都有一点,流于表面。包括何伟的妻子也没有何伟观察中国观察的细。

广度、深度、风度、都不及何伟。更像是一个美国女婿的东北那嘎达生活日记。

《东北游记》读后感(篇九)

曾经我对东北没有什么悠久的历史痛心、无奈甚至抱怨过,我所热爱的土地竟然只有如此稀少的历史,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被隐藏在时光中的一点蛛丝马迹。很多事情不是不存在,只不过是少数人记得。很高兴有人愿意收集记录东北的往事,它们藏于乡间城镇的各个角落,藏于不知名的东北人的心里。可能有很大一部分往事已经随着时间流逝归于尘土,能看到片面就已经知足。这片土地上永远承载着我的身体和灵魂,生于东北,生于华夏土地,后愿于此安息。

《东北游记》读后感(篇十)

两人开始鸿雁传书。他每年有一次休假机会。于是写信问,假期能不能去看她。她回信说,“我不反对”。

——————

哈哈哈

革命时期的爱情啊

………………………………………………………………………………

………………………………………………………………………………

………………………………………………………………………………

《东北游记》读后感(篇十一)

《东北游记》虽然采用了写实的手法,但还是能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民间的幽默。不得不说书中描述的语言多数都是很可爱的,但遇到一些相关的历史事件还是很严肃的在表达态度。

当然,这不是一本“游记”,而是作者从自己的角度去探索东北这块土地上的风土人情。虽然里面有很多内容有些以偏概全,但只要读的时候注意分辨,还是能够接受的。而且译者的译文也非常流畅,很有一股东北风情。值得一读。

个人主观评分:★★★★

《东北游记》读后感(篇十二)

在kindle上读完了17%,絮絮叨叨,不知所云,无内容,无深度。在kindle上读完了17%,絮絮叨叨,不知所云,无内容,无深度。在kindle上读完了17%,絮絮叨叨,不知所云,无内容,无深度。在kindle上读完了17%,絮絮叨叨,不知所云,无内容,无深度。在kindle上读完了17%,絮絮叨叨,不知所云,无内容,无深度。在kindle上读完了17%,絮絮叨叨,不知所云,无内容,无深度。在kindle上读完了17%,絮絮叨叨,不知所云,无内容,无深度。

《东北游记》读后感(篇十三)

本书是用一个外国人视角看东北。他眼中的东北,就像那部大名鼎鼎的《菊与刀》的作者尼迪克特看日本一样。美国为了战后对日占领的需要,从未去过日本的学者本尼迪克特奉命撰写了一部研究日本国民性的著作,而她所依靠的证据主要来自既有的资料和日裔美国人。对于真实的日本来说,本尼迪克特的观察距离太远,时间也太短,形成的印象难免是成见。而坏消息是,这部作品影响太大,甚至成为了日本人的标准画像。从出版到现在,不知有多少日本学者想要驳倒这部著作。

这本《东北游记》没有翻一翻的必要。

《东北游记》读后感(篇十四)

高中时的一节作文课上,一个女同学朗读自己的作文,当读到“我手里捧着拿铁...”,是班主任的语文老师打断她问道:“拿铁是什么?”女同学弱弱的回答:“是一种咖啡。”“为什么叫拿铁?”女同学回答不上来,我知道她并没有喝过拿铁,不知道为什么叫拿铁,因为我们都没喝过,那个年月我们这没有拿铁,但并不妨碍我们在杂志上知道有这种东西,向往这种东西,但当时女同学窘迫极了,全班同学哄堂大笑,班主任平静的说:“就写咖啡吧。”不知道为什么,我当时感同身受,尴尬的抬不起头来。后来女同学去了南方读大学,定居在那,再也没有回来。我想至少那一刻,我厌恶这个叫做家乡的地方。

《东北游记》读后感(篇十五)

内地版书名《东北游记》的确容易使人误解,初到手时我还以为是一本介绍东北风土人情的旅行杂记;台版直译成《In Manchuria(在满洲)》更贴切些。

东北近代史占了一部分篇幅,阅毕方知略有删减(不过去网上搜了下,倒也不会影响阅读体验)。作者作为东北女婿,写得非常用心,但全书结构松散、内容也有些琐碎,比较适合慢节奏品读。

另:翻译不错,给译者何雨珈点赞。最后建议译文出版社提升下印刷质量,阅读时封面及封底易现永久性折痕,这个系列的书值得精装!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