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归来读后感100字

归来读后感1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13 08:20:13
归来读后感100字
时间:2024-05-13 08:20:13   小编:

《归来》是一篇读后感文章,内容主要讲述了作者阅读完这本书后的心情和感受。文章通过赞美书中深刻的情感描写和细腻的叙事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读完《归来》后,作者深刻感受到家的温暖和珍贵,同时也对珍惜眼前人和事有了更深的体会。整篇文章流畅而情感丰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归来读后感第一篇

每每到一个城市都要带着孩子一起去博物馆看看,听着生动鲜活的讲解,驻足,凝视。这本书将件件文物带入到字里行间,配以图片,仿佛身临其境地欣赏文物,体验它们的回归历程。这里的每件文物都承载着一片文化和历史,片片汇编成鲜活的中国文明,每件文物都是中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期待更多的中国文物归来!”克艰克难,荣归故土”!

归来读后感第二篇

原来,每一件珍贵的文物,能够静静地守候在自己祖国博物馆的玻璃橱窗里,等待着穿越千年与你我的相遇,竟是如此的来之不易……

当初究竟历经了多少颠沛流离、跌宕起伏,又凝聚了多少仁人志士和国际友人的热爱和心血,才成就了如今横跨大洋的团聚,纵越历史的重逢。

《归来——中国海外文物回归纪实》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个漂流在外的文物游子归来的故事。基于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工作多年的专业素养和学术功力,作者以第一手的史料为我们娓娓道来游子归来背后那一段段鲜为人知的史实,徐徐展开那一幅幅曲折动人的画卷。

归来读后感第三篇

占着天时地利,孩子小的时候常带着她去逛国博和首博,从最初见了喜欢的文物拍照留存,到后来一遍一遍的刷“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孩子对国家宝藏的认知随着年龄的增长也逐渐深入并着迷。偶然喜得“归来”这本书,和孩子一起阅读后,把我们对文物停留在表面的认知带入了对历史深层次的思考。每一个故事都寄托家国情怀,是有民族归属感的人群永恒的话题。我邀请已是初中生的女儿给几句书评,她说:展卷即出历史,合箸金石入梦:)

此书可以作为喜爱历史文物读者的拓展读物,就像建筑师研究设计、知名建筑物时总是去追寻建筑大师们的故事,亦如专研科学时对科学家和发明者的履历与历史如数家珍。从《中秋帖》到圆明园兽首,她不会让茶余饭后的时光空付。

择日再精读复读

归来读后感第四篇

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有幸得到《归来》这本书,顿感如获至宝,认真拜读后感触颇多。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我们的国家在各个时期都灿烂多姿,而一件件珍贵的文物即是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承载者,也是滋养精神文明的宝贵财富。

书中讲述了一件件流失海外文物回归祖国的历程。在各种不可抗力因素下,国家的一些重要文物不幸流失海外,政府及海外同胞通过各种渠道不遗余力努力寻找这些流失的文物并且不惜花费重金购回,将它们重新带回祖国。通过作者的详尽描述和丰富的图文展示,我们进一步了解了每一件文物的宝贵之处,也看到了每一件文物回归路程的坎坷与艰辛。阅读过程中让人禁不住为祖国的日益强大而感到骄傲,也让人对文物资源的珍贵倍感珍惜,更感到保护文物,匹夫有责。书中还提到很多海外侨胞在文物回归过程中做出的重要贡献,我们也呼吁更多的海外同胞能够加入到保护祖国文物的行列中来。希望正如本书的书名一样,将来会有更多流失海外的文物不断归来,早日回归祖国的怀抱。

归来读后感第五篇

弱国无外交,强国外交强。文物的大批归来,正是我国外交政策增强的表现,更是我国综合国力提高的最好证明。 新时代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如何弘扬优秀中国文化,如何将中国文化介绍给世界,是我们普通学者责无旁贷的使命和责任。《光明日报》的光明悦读版面于2023年2月23日发表“分离经百年 重合在盛世”为题的书评一篇。 《归来》一书,内容丰富,图片精美,为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的回归进行了详细书梳理,增强了每个读者做中国人的底气。书评从一个读者独特的视角进行材料深挖,深入思考,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读后,对祖国文物回归的兴奋感、自豪感,以及作为中华儿女的责任感、使命感,油然而生。

归来读后感第六篇

依稀记得第一次去大英博物馆看到中国文物陈列室占了足足好几个大厅,尽管对文物流失海外有所耳闻,亲眼目睹仍心痛不已,中国海外文物何时能回家?

《归来-中国海外文物回归纪实》是一本由国家博物馆专业人士李竞辉撰写的一部文物回归纪实,以时间顺序带我们逐个回顾有代表性的感人至深的文物回归故事。大家耳熟能详的《永乐大典》、《淳化阁帖》、《丝路山水地图》等文物回归故事都在书中可以找到。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远比小说扣人心弦,每天我和孩子们都一起读一个文物回归故事。孩子们通过阅读文物历史和曲折的回归故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油然而生。我们喜欢书中的国宝配图,珍贵的国宝无论从外形还是内在都有着无与伦比的魅力和价值,精美的全景配图,让大小读者更加直观地欣赏每一件文物,还畅想有一天可以跟着书中的国宝去旅游,一件一件地去现场观看。

前言中的一句话深深触动我,“文物只有在故乡才能使文物信息完整呈现,才能最好地发挥记录历史、传承文明的价值。“ 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文物回家,期待本书持续更新,完整记录珍贵的回归故事,让更多的读者收获这份失而复得的快乐。

归来读后感第七篇

“纪实”涉及了文物流失与回归的很多方面,如劫掠引发的文物流失,清末民初动荡时局下以倒卖方式出现的文物大规模海外流出,自民国以来猖獗的盗挖/盗窃走私活动等。以及追索文物的漫漫征途,有的是重金购回,有的有赖胸怀高远的收藏人士捐赠,而格外被强调的则是依照“公约”运用外交与法律手段的追索方式。

通过各种方式回归的文物数量与流失到海外博物馆和私人藏家手中的数字比起来,只占了极小的比例,也凸显了海外文物回归工作的艰难。拿起法律武器并不是站在正义的一边就无往不胜那么简单的事情,各国法律制度之间的差异引发的诉讼难度,证明文物非法交易的完整证据链条对公安刑侦工作的考验,伴随着追索流失文物工作在碰壁和摸索中的艰难前行。此外还有其它的挑战:回收文物专项资金的使用方式,与拍卖行和收藏家的协商与博弈,更不用说还有跟境内盗挖走私团伙的斗争,方方面面整合起来才是艰辛而又不容放弃的现实。可以说每一件重归故土的文物,背后都有曲折的过程和严密的统筹协作。从这个角度来说,书中对于行政/法律手段和技术工作的介绍是很有必要的。如果觉得一掷千金或者正义凛然就能搞定文物回归这么复杂的事情,那是把这样充满运筹和挑战的行为,当爽剧来看了……

这本书的图片印刷质量不错,对于文物的介绍,如出处特征代表性价值可知的流转过程等信息都有一定的可看性。只是有些措辞如:海外拍卖行不顾中方的反对“毅然”举行拍卖这样的表述,多少有点别扭吧……

归来读后感第八篇

文物,我喜欢,喜欢欣赏它的精美,喜欢探寻它承载的历史,喜欢听闻它经历的传奇故事。

每到博物馆参观,在感叹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时,常常也非常关注文物背后的故事,特别是那些极具传奇色彩的故事。

看到这部书,眼前一亮,甚是惊喜!

本书,是一部纪实文学,是一部历史学术著作,是一部文物历史档案。

本书的主要作者李竞辉及其他二位同人,都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专业研究人员,为本书的专业性提供了学术支撑和保障。

本书图文并茂,着重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流失海外的文物,年代跨越千年,品类丰富齐全,史料可信,叙述翔实,是一部有历史、有故事、有研究、有成果的好书!

本书以文物回归的时间顺序,讲述了建国后至今七十余年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回归故事,追踪了这些珍贵文物从颠沛散失到盛世重光的海外回归历程。从中,我们看到了旧中国的贫弱和辛酸,感受到了新中国的强大和自豪和新时代下文化兴盛,社会繁荣、自信昂扬。

回归的文物涉及书画、青铜器、玉器、瓷器等众多品类,为了顺利回归,国家调动了多个部门、单位,执法合作、司法诉讼、协商捐赠、抢救征集等,经历曲折、情节惊心动魄。

本书,是一倍融知识性、趣味性、纪实性、学术性于一体的好书,非常值得推荐、值得拥有。

归来读后感第九篇

记得孩子小时就喜欢去博物馆,也许孩子喜欢文物的精美,大人更关注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但我们都忽略了其中许多珍贵文物因为历史原因、盗墓走私、非法倒卖等原因流失海外,经过政府和民间爱国人士的努力,流失的文物才回归祖国,我们才有幸在博物馆一睹国宝风采。

而这本书让我看到历史文物的背后除了历史文化沉淀,还有无数中华儿女克服艰难险阻追回流失文物的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为之感动,为之震撼。

这本书向我们讲述了《永乐大典》、《韩熙载夜宴图》、圆明园兽首等国人无不知晓的国宝的历史文化、如何流失海外、最终回归祖国的一个个精彩故事。在这些故事中,我们惊叹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也为国宝遭受帝国列强破坏、劫掠流失海外这段屈辱历史痛心疾首,也因为国家、爱国人士时刻关注流失海外的国宝,通过各种渠道坚持不懈地追索流失文物的中华儿女爱国情怀深受感动和鼓舞。即使在全球都关注新冠疫情的当今,也有国人现身于法国拍卖会,在长达30多分钟的争夺战中,最终以八百多万欧元的价格拍下《永乐大典》两册。

因此,这本书不同于以往以介绍文物历史文化为主的书籍,它把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新中国成立初期为追回流失文物奋斗一生的先辈们和当今遍布海内外的炎黄子孙都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了跨越时空的对话。读完这本书,才知道国宝除了它的历史文化、艺术等有形价值之外,还体现了无形的价值——民族凝聚力。

起初,是对历史故事的好奇,一气呵成读完这本书,像是在读故事情节曲折生动的文学作品。但第二遍读这本书,会发现此书信息量庞大,从古至今都有详实的叙述,可见此书倾注了作者多年积累的学术研究成果和心血。

归来读后感第十篇

作为一名博物馆爱好者,在一些展览上观赏过“海归”文物,也在一些报道中关注过追索经历,但在读完朋友推荐的这本书时,仍然有满满的收获和感动。这本书细致讲述了文物流失和回归过程,颇有点儿侦探小说的精彩,同时用大量照片展示文物并进行点评,又颇有点儿画册的精美。我最欣赏的是几处细节,比如:回归的《永乐大典》上盖有外国图书馆的收藏印记,是晚清屈辱历史的缩影;1998年从英国成功追索三千四百余件文物是我国追索文物数量最多的事件,此事件后续一直延伸至2020年,可见文物追索之艰难;宋徽宗的《写生珍禽图》流落在日本期间,留学日本的张大千曾为之题跋,为这件国宝增添了传奇色彩。当然,这本书里还写到许多关注度极高的“海归”文物,比如圆明园兽首,总的来说是值得静静品味的一本好书。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