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一寸虫》读后感锦集

《一寸虫》读后感锦集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4-12 00:25:23
《一寸虫》读后感锦集
时间:2025-04-12 00:25:23   小编:

《一寸虫》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讲述了一只虫子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不惜付出一切的故事。作者通过虫子的视角,探讨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对生命的尊重。小说情节曲折,情感真挚,令人深思。通过这个小虫子的故事,引起了读者对环保和生命的反思。

一寸虫读后感篇一

给女儿读这本书,是因为学校的书单上有任务,第一遍觉的如此简单,或许对她们来说,能从中得到些什么呢?即没有什么成语,也没有华丽的词句,对于以后作文来说,好像也起不了什么作用,可是在第二遍,第三遍后,却觉的越是简单的包含的东西就越多,一只小小的虫子,利用自己的优点成功的找到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在各种危险四伏的情况下,却如鱼得水般,这难道不是它的魅力吗?

在人的一生中,我们或许也会有波折,可是过去了,就又是海阔天空,新的开始,只要你能面对它,那么你离顺利也就不远了……

1/11页

一寸虫读后感篇二

身为父母,我们如何对孩子定义危险?又如何教会孩子处理危机呢?

李欧-李奥尼的这本《一寸虫》或许会给我们一些启发。

当弱小的一寸虫遭遇大它十几倍的天敌——各种鸟时,孩子们能从鸟儿们巨大的身形,锐利的嘴,以及咄咄逼人的目光中,嗅到危险的气息。

而正当他们紧张到不知所措之际,却惊喜的看到一寸虫竟然凭借自己的智慧,在危机中找到一丝生机,并重获自由。

对自己有充分的认知,临危不惧,懂得利用优势帮自己化解危机,这些我们想要孩子知道并学会的技能,都藏在这本书里啦!

2/11页

一寸虫读后感篇三

又是一个名家的作品,作者李欧 李奥尼。他的每一本书都会有不同的主题,不同的故事,不同的效果,不同的背景,但,被我发现一个相同点,就是绘画的风格类似!对比才发现,原来是作者自己撰文自己绘图!难怪。

另外,作者的大部分作品,都是被阿甲翻译的,所以,就凭译者,你也一定要买哦。

这本书的创意是多么美妙,主人公是一只小虫子,作者起名为“一寸虫”,通过一寸虫慢慢的爬,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孩子一下子就建立起对数字和对于单位的概念,绝妙至极。还不止于此,结尾处,一寸虫遇到天敌,看似弱小又无处可逃的虫子,它是如何逃脱的呢,作者又给出聪明的答案。

读过这本书,我脑子里会联想一副画面:孩子将来上小学之后,用尺子去测量物品。

3/11页

一寸虫读后感篇四

两周八的宝宝宸还无法理解一寸虫的聪明与勇敢。李欧·李奥尼的绘本宝宝宸已经读过8本,《小蓝和小黄》、《这是我的》、《自己的颜色》、《小黑鱼》、《西奥多和会说话的蘑菇》、《一寸虫》、《世界上最大的房子》、《鳄鱼哥尼流》,画风都非常统一。

其中点读率最高的是《自己的颜色》与《小黑鱼》,而这本《一寸虫》和《鳄鱼哥尼流》相对来说就少很多兴趣了。其实在与他的亲子阅读中发现,如果想让他喜欢上哪本绘本,那就找一个能让他产生兴趣的点,那么在随后的几天,他都会随时要读这本对于他来说,很有意思的图画书。

兴趣才是第一原动力,这本书虽然文字很少,但还是超出他的认知,简单的文字,不简单的智慧。但不要小看小孩的理解能力,如果他愿意听,那么不妨在那么熟悉的绘本中穿插一些平常不怎么看的,或许,某一天他就会在你朗读的过程中,给你惊喜。

4/11页

一寸虫读后感篇五

⏏点击音频,收听故事

朗读者=小狼妈

音乐=Jim Brickman - Lavenders Blue

5/11页

一寸虫读后感篇六

只有一寸长的小虫子啊。

那么一丁丁点的长度,在野外,在树林,在花盆里,在道路旁。

一伸一缩的扭动着绿色的躯体。实在是不怎么可爱的样子。

可是有这样一个故事,它的主人公就是这样的一条小虫子。当鸟要吃他的时候,他说:“不要吃我。我是一寸虫。我很有用。我会量东西。”

是急中生智么?还是早就这样想呢?

一寸长的小东西,每天用自己的身体丈量着世界。

比起书上列举的一只只鸟,他一定丈量过很多很多很多的东西。鲜嫩的草叶,粗壮的树枝,松软的泥土,还有又红又大的果子。它们都是几寸长呢?

答案都在一寸虫的心里呢。

如果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这已经是一个足够可爱的故事。但是,夜莺的出现,给这个故事唱出了更浪漫的结尾。

夜莺的歌声有多长呢?

夜莺开始唱,一寸虫动身量。

它爬呀爬呀,不见了踪影。

很多人看到这里,都勾起嘴角笑起来。多机智的一寸虫,他一定是测量知了翅膀时学到了金蝉脱壳的计策。

但也许,我只是说也许。他真的在测量,测量着歌声的长度,一寸两寸三寸。

也许,在几个日出日落之后,夜莺又找到了一寸虫。

“看你这次怎么逃得了!”夜莺得意的说道。

“我没有逃啊,”一寸虫还在一寸一寸的爬着,“那首歌还在我的心里不断唱着,我还在量着这首歌的长度。”

6/11页

一寸虫读后感篇七

在新的一摞绘本中,昨天信手拿来一本《一寸虫》给开涤读。

她并没有太多感觉,还没读完最后一页,小眼睛就飘到别处去了,但是我读完自己倒是想了很久,觉得这是一本写给大人的绘本呀。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一寸长的小虫子,总有小鸟来让它丈量长度,比如丈量不同鸟类的嘴巴、尾巴、腿……有一天,来了一只夜莺,请它丈量自己的歌声有多长。一寸虫就让它边唱,自己边量草的长度,最终伴随着歌声兀自走到了草地当中,再也看不见了。

这个故事其实是作者的自传。

作者李欧.李奥尼是出生于1910年的美国人,获得过经济学博士,人生的很长一段时间在做广告设计,拿了很多奖。直到49岁那年有了孙子,信手给孩子画绘本,一发不可收拾,画出了一大批获得全球最高奖项的绘本,直到89岁去世。

在《一寸虫》的故事里,前半部分好像在说,自己有绘画的才能,就像一寸虫会丈量,但是在社会分工中长期为他人服务,卖自己的技能为生,直到遇到夜莺,才通过自己的技能找到了最想去的地方,回到心灵的宁静。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这种从官场离开,重新回到田园生活的心情,跟一寸虫多么相似。

人生的目的,可能不是用自己的才华去换多少钱,而是可以选择自由。这似乎是两位中美老头最终共同的体悟。

因为李欧.李奥尼的画风自成一派、故事有哲思,在一本叫做《共读绘本这一年》的书中,有一个幼儿园的实验是带着孩子们读了一年他的书,一起去讨论、去演绎,把这一年的细节写成了书,豆瓣打分很高。

我喜欢这样的教育。最近在家里附近给开涤看托班,有一个比较贵,安排每天3节课,每节课30分钟,孩子如果乱跑会有老师陪同回到座位上;另一个是散养型,课程时间很短,之前有一个孩子喜欢浇花,可以让她整天都在浇花。

我特别欣赏后者,3岁左右的孩子,就让她顺从自己的好奇心去做事、去练习,大人觉得无聊的重复,就是孩子们获得喜悦的方式,只要她能够专注就好。不想用教室框住她,学习遵守与服从。

就像《田鼠阿佛》,也是这个老爷爷的绘本。有的田鼠,为了过冬采集玉米、坚果和小麦,阿佛却傻乎乎的站在一边,他说自己在采集阳光、颜色和词语。

对于孩子来说,希望她享受好奇心驱动下的自由,对于自己,也希望像”一寸虫“这样,把自己的能力献给好奇心的满足,而不为了标价出售。

7/11页

一寸虫读后感篇八

李奥尼是一位智者,他塑造出了充满勇气与智慧,懂得合作也懂得领导力的小黑鱼,他也是一位诗人,就如同田鼠阿佛一样,收集阳光雨露,收集幸福收集每一样看似没什么用处但是又必不可少的快乐决定物。不过,我倒是更喜欢另个有有意思的小故事。虽然《一寸虫》并不是李奥尼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但是这丝毫不影响我对这只小虫子的喜爱。

也许你会奇怪了不过就是一直普普通通的虫子嘛,有什么值得说值得写值得可爱的呢?请你先不要下定义,先听我说说一寸虫的不一样之处。这只小虫子不长不短,正正好好一寸长,而且它也很喜欢为别的动物丈量长度。比如说长颈鹿想知道自己的脖子有多长,斑马想知道自己的孩子最近长没长个字,长命百岁的大树想知道自己有多粗……这时候他们都可以去问问一寸虫。所以,这只勤劳可爱的一寸虫,在森林里可是必不可少的。可是有那么一天,大声了一件让一寸虫慌乱了的事情。

一只夜莺飞了过来,不友善的要求一寸虫丈量出它的歌声,并且威胁一寸虫说,如果它量不出就把它给吃掉。一只尖嘴的鸟儿和一只柔软的虫子,如此力量悬殊的对比,让读着不禁为一寸中捏了一把汗。怎么办怎么办,我也想不出好方法,如此可爱的虫子当然应该是去化蝴蝶,怎么能落到夜莺的肚子里呢?不过一寸虫,倒是很淡定,也许是因为见惯了这种阵仗吧。 那就开始量吧!夜莺放声歌唱,一寸虫开始丈量,夜莺一边唱,一寸虫一边向森林的深处爬去,爬呀爬呀,唱呀唱呀……夜莺!你还找得见一寸虫吗?

小孩子在成人的世界中,也会遇到同一寸虫一样的遭遇,也许因为自己当时还很弱小,无法直接解决眼前出现的麻烦,怎么办呢?《一寸虫》的故事便可以给小孩子们一些启示,当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硬碰硬的时候,绝不要鸡蛋碰石头,我们要选择以智慧的方式解决掉眼前的矛盾冲突。

校园暴力这个词,现如今已经广泛地被社会所关注了,可是该让孩子们如何良性地认识到校园暴力的存在并且找到适合保护自己的好方法呢,最好的媒介当属绘本故事。绘本故事会用形象生动的画面和语言展现出类似的情况并且给出了解决的方法,《一寸虫》就是这样的一个好绘本。

很多家长可能不太了解如何将绘本中的故事和知识,让孩子消化吸收,并且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来。这种将阅读知识转化到自己身上的能力叫做迁移能力,这种能力无法通过家长的说教方式培养,而是要以一些有趣的形式进行引导,比如说绘画故事相关内容、表演、或者是续写等等,以有趣的方式加深孩子对故事的理解,小孩子们对绘本故事的内容也就一点即通了。

8/11页

一寸虫读后感篇九

今天下午和孩子一起编故事,中途还有领蚂蚁去猪笼草,如何第二次逃出夜莺的魔掌,向夜莺求助会不会过于冒险了?去找花蜜趁机逃走会不会好一些呢?等等。想了很多很多,还画了两幅画。陪娃度过了一个很有意义的下午………… 一寸虫续 自从给夜莺量完歌声之后,一寸虫的威名在森林里就传开了。许多小动物都对这个体型虽小却有着独特本领的一寸虫充满了好奇。 有一天,一只狡猾的狐狸偶遇了一寸虫,它说:“听说你很会量东西呀!我的洞穴里有许多条甬道,我想请你去量一量哪条通道最长,这样我就能知道哪条路最适合储存我的食物了。” 一寸虫看了看狐狸那不断摇摆的毛茸茸的大尾巴,虽然有些害怕,害怕狐狸会像知更鸟和夜莺那样对自己不怀好意,但还是勇敢地答应了。 带着一丝犹豫的一寸虫跟着狐狸踏进了洞穴,洞穴里阴暗潮湿,又黑又冷,一切都是未知和恐惧。一寸虫小心翼翼地丈量着每一条通道,一寸,两寸,三寸……。在量其中一条通道时,它发现了一个小小的洞口,这个洞口刚好够它瘦小的身体通过。一寸虫灵机一动,趁狐狸不注意,迅速地钻进了这个小洞口。 原来这个小洞口通向洞穴的另一边,外面就是广阔的森林。一寸虫松了一口气,它知道自己已经成功逃脱了狐狸的控制。 一寸虫继续在森林里生活着,危险依然无处不在。一天一寸虫正在美美的午觉,一阵悉悉促促的声音吵醒了它,它睁眼一看,一群蚂蚁正围着它,显然它已经被包围了。 被蚂蚁们托举着前进,它焦急的想着各种逃脱的主意,它想蚂蚁窝洞里的曲折也一定是个度量的难题,但是它进不去,进去了也一定逃不出来,因为蚂蚁的个头要比自己小太多。它又记起了在泉水的东侧有一株带蜜的花朵,小蚂蚁们一定很喜欢。可以带他们过去,还有一个问题得思索,就是如何从众多的眼线中逃脱的妙计,就在这时候它突然听到了夜莺悠扬的歌声,越来越近,越来越近。它惊坐起挣扎着向夜莺求救,然而夜莺也正愁找不到它呢?夜莺飞过来刚要说着什么,一寸虫先开口了:“我那天追着您的歌声,太美妙了,它像是一阵远行的清风,穿过了茂密的丛林,又像拥有了无限延伸的触角,遍布整个密林之中,我量了很久很久。”谁又怎么能拒绝帮助这么一个会说话的小机灵鬼儿呢!一寸虫伏在夜莺的背上,夜莺扇动翅膀飞走了,摆脱了蚂蚁的威胁。 有一天,森林里的动物们想要建造一个巨大的树屋,作为大家共同的聚会场所。动物们都不知道该怎么确定树屋各个部分的尺寸,于是就找来了一寸虫。一寸虫很高兴能参与到这个伟大的工程中。它认真地丈量着每一根树枝的长度,每一块木板的大小。 在一寸虫的帮助下,树屋顺利建成了。动物们在树屋里举办了盛大的庆祝派对,一寸虫也成了这个派对上最受欢迎的嘉宾。它明白了,虽然自己很渺小,但只要运用自己的本领就能一次次的化险为夷,知识和智慧能让自己变得强大,还能为大家带来很多的欢乐和帮助。

9/11页

一寸虫读后感篇十

一寸虫是什么?听到两岁多的提提回答这是她最喜欢的故事时,所有的人都会问这个问题。

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时,也怀着同样的好奇。那时提提刚满一岁,看的书大都没什么故事情节,主要用来认识和感知词汇。当然,也都是非常经典有趣的绘本,比如《我妈妈》、《我爸爸》、《好饿的毛毛虫》、《蹦!》、《亲爱的动物园》、《All by myself》等等。针对刚开始学说话的小朋友,我那时觉得这些绘本再合适不过了。然而一次和提爸领导一家聚餐时,他的大女儿,一位八九岁男孩的妈妈,坐在我和提提旁边。她问我,提提有没有读什么书?我说读一些简单的词语书,故事书我觉得她还不懂吧。她看着我的眼睛说;"她能懂的,相信我。小孩子的理解力是非常强的,我儿子从六个月就开始看故事书了。"我顿感惭愧,于是开始寻找一些故事性强,情节有趣又有深意的绘本,《一寸虫》便在这时进入了我的视野。

书名奇特,画风同样奇特,是用纸片拼贴而成,简洁,线条明朗。故事的内容更为奇特,后记中提到作者曾说,这本书是他的自传。在这个故事中,一寸虫为了在这个世界生存,为他的天敌各种各样的鸟儿量东西,最后遇到了傲慢的夜莺,要他丈量歌曲。一寸虫深知无法完成这样刁钻的任务,但又不想被吃掉,聪明的它想了一个点子,最终逃走了。

这样一本自传式的绘本我还从未见过,顿时感到耳目一新。其实这个故事不仅仅是作者一个人的一生写照,大多数普通人都会感同身受。在危机四伏的艰难的生存状态下,人们通过自己的一技之长努力地生活着。只是在遇到无法逾越的障碍时,人们选择了不同的命运,有的人可能就此倒下,也有的人勇于应对,超越了自己,也有的人聪明如一寸虫,坚持了自我,又保全了自己。

四五岁的孩子虽然无法理解故事的深意,夹缝中生存的艰辛,但也能体会到一寸虫的可爱与智慧。一寸虫的故事已经进入了幼儿园的课堂,已有一些相关教案,用这个故事来教孩子们学习数字,测量。

两岁的孩子甚至不明白测量的意义,但同样可以深深被这个故事吸引,有着他们独特的理解。我常常在想,从那么多风格各异,但同样精彩的绘本中,是什么魔力让提提选择了这一本,每晚要听着它睡觉,自己也时常拿起来一遍一遍地讲呢?以色块为主的简洁明亮的图片,画面中大片的留白,特别符合幼儿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与想象。从这一点来说,李欧李奥尼的第一本作品《小篮与小黄》更是做到了极致。有关数字的情节也是提提喜欢拿来发挥的部分,在自己讲的时候,经常数到停不下来,有一次甚至数到了20。故事的高潮也是提提最喜欢的部分,一寸虫逃走了,就像她平时最爱玩的捉迷藏游戏一样,她也会在画面中四处寻找,一寸虫在哪里?找到了便拍手大笑。

图书馆讲绘本的小于老师说:李欧李奥尼的绘本太深奥,他们曾经针对他做过专题讲座,一致认为应该推荐大一些的孩子阅读。我说:其实也不一定,小一点的孩子也可以有他们的理解。意义的深浅并不重要,也不一定只有一种正确。只要孩子喜欢,觉得有趣,就已经足够。等他们长大一些,自然会有新的理解,不同的体验,这也是经典经久不衰的原因所在。

《一寸虫》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10/11页

一寸虫读后感篇十一

因为一个公众号的帖子,介绍了这本可以作为数学启蒙的书,于是将它买了回来。书里的确蕴藏着一些关于自然测量的启蒙性知识,例如,通过一寸虫的爬行过程自然地践行了自然测量的基本方法——首尾相接;还有,关于是否能够进行长度测量的笼统界定;并且,因为它正好是“一寸”虫,所以它隐含着对长度单位的介绍。

有书评说它适合三岁的幼儿,可能是因为它的画风和情节都比较简单,平铺直叙,即使后面有了点波澜,但总算波澜不惊。但我觉得起码中班至大班的孩子才适宜看它。测量最早源于比较,而量的比较最早的方式是目测——如站在一起比哪个更高一些。只有当孩子积累了较多关于测量的间接经验——例如家长帮孩子量一下身高、体重,并且孩子产生了一些测量的需要——例如某些量无法直接通过感官进行比较——时,自然测量才拥有了发生的温床。而且也只有这一阶段的孩子,才能初步知道,用一寸虫来量夜莺的歌,这样的尝试是好笑的。

4岁半的田田,仍未理解测量的含义。它不理解长度、重量有各自的单位。她不理解“单位”是什么。她知道自己高1米12,但这似乎与单位无关,更不用说大小单位间的转换了。

今晚我用两只手比了一下50厘米长,告诉她刚出生时就这么长;然后再比了一下100厘米,说她现在是刚出生时的两倍(天啊她可能也不懂“倍”是什么)。她竟然用单手放在我其中一只手旁边比了一下,说:“这么长吗?”——她甚至不懂测量需要有始终。后来在我再一次示范后,她也用两只手比给我看,然后用她子虚乌有的“尺子”假模假式地测量:“1、2、3、4、5、6,6米对吗?”我的天,我怎么让她走进这数学的轨道上来呢?

在我的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课上,有一次的作业是设计一个关于“排序”的教学活动。其中一个学生设计的内容,是让孩子按音调高低进行排序——这起码对于一个非音乐专业的人来说是说不通的。按音调高低进行排序,不是正常意义上按照物体在连续量上的差异进行的排列,它是不能观察到的。我不知道它属于什么,但它最多只是和我们普遍意义上的“排序”共用了同一个词语而已,和后面一段里我说的另一个词的情况一样。

如果夜莺要测量一首歌,她到底想知道什么?如果想知道这首歌“有多好听”的话,恐怕一寸虫真测量不了。但是如果是想知道这首歌“有多长”的话,为什么不能让一寸虫来量一下呢?我们仔细想一想,因为长度的“长”和时间的”长“事实上是不一样的。但是奇怪的是,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它们用的都是同样的状语/副词——“长”。成人得说得清,孩子能分得清吗?有时候真觉得成人的语言真是害惨了孩子的。

如果这个故事要写一个续集,那么,一寸虫可以找到它的好朋友“一秒虫”来帮忙。一秒虫是一条爬行速度是一秒/一伸缩的虫,这岂不是测量时间的好单位了吗?它可以为夜莺唱歌时间的长短进行测量。

By the way,连鸟儿,也渴望通过测量来确认自身的独特性。所以,有书评说,一寸虫就像是读者,“卑微地保全自己的生命”,我觉得有点过度解读了。其实,那些用一寸虫来测量自己的鸟儿,岂不是更像孩子自己?

当然,我们不能仅仅把它看成是一本数学启蒙的书。因为如果这样的话,它实在是可以被随手丢弃的。在看完这本书后,我仿佛听见了一阵寂静的歌声,一首流淌的诗。

11/11页

还剩8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