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介绍了雪的50种表达方式,从各种语言和文化中收集了形容雪的词汇和短语。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感受到不同地区对雪的独特感受和表达方式,增加了对雪的理解和欣赏。同时也让人感叹语言的丰富和多样性。文章内容丰富,引人入胜。
雪的50种表达读后感篇一
每当下雪,都会想起多年前的一个冬天,窝在床上夜读水浒的场景。 大学宿舍里,拧了床头小灯缩在被褥里读书,外头风烟俱净,簌簌新雪纷纷来下。正昏昏欲睡,忽然听到笃笃敲窗声,趿了毛拖去瞧,原来是雪落在暖气吹拂的玻璃上,烫得细袅袅一阵惊叫。我捻着两页书愣神,又被冻得一缩手,抬头看见纷披的细雪从夜色旋进了字纸里。再低头,正讲到草料场顶棚被风雪压塌,林冲提枪上梁山。这一幕怕是永久刻在我的脑海里了。 今天天津降雪啦!冬天的第一场雪,正所谓岁末听雪落,浮生有清欢,我窝在家里品读《雪的50种表达》这本令人着迷的书。 这本书用50篇文章介绍了50种语言文化中有关冰雪的习俗与传统、历史与神话、哲学观点与探险故事、自然现象与地理知识。 格陵兰岛的冰川轰鸣着散落向大海 乞力马扎罗的雪无声地迅速融化 偷猎者的枪口悄悄对准了“山间幽灵”般的雪豹 肆虐的暴风雪追赶着草原上成群的绵羊 西伯利亚的驯鹿失去了被积雪保护的地衣和牧草 黑色的、橙色的、粉色的、塑料的、泡沫的雪飘落着…… 书中精美的插图和生动的文字将我带入一段冰雪奇缘中,我仿佛看到了冬天的童话,看到了雪人的诞生,体验了滑雪的刺激,品尝了雪糕的甜蜜,这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可是截然不同的体验。 如果你也对雪感到好奇,想感受雪的奇妙和美丽,了解更多关于雪的知识和文化,那么这本书一定是你不可错过的选择。
雪的50种表达读后感篇二
这本书入围了2019年拉斯博纳斯·弗里欧奖。作家带我们探索了全球50个国家或地区对雪的理解,以此追寻遥远的历史、相关的迁徙、古老智慧、濒临消亡的记忆以及面临的困境。每一种表达都有着厚重的生命力,每一个短小精悍的词都是由当地地理环境、文化信仰各种因素所塑造。读着它,可以想象自己在开启一场冰雪大世界里文化旅行。 其实我一直以来对语言都很好奇,每一种语言的形成,以及不同语言之间的对应关系,这样的联系是如何建立的,这次以“雪”为契机,得以了解对雪的不同表达。但它又不完全是对一个词语在不同国家的表达的解读,这本书更像是以“雪”为主题的周边分享。对同一类事物,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字呈现状态差别竟然如此之大。比如泰国,因为处于热带,常年无雪,所以它的雪意旨煎水做冰。而书中提到的比较多的地方,大多数也都在北欧。 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词汇来形容雪,在作者的万花筒里,雪的故事是多面的、立体的,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意境,驻扎在每一片独特的土地上!每一个与雪有关的故事,都在这里。 但读完这本书,比较悲伤的一个思考是,它是地理、气候与文化碰撞的结果,或许有一天,随着地球变暖,这个词语会不会也消失匿迹呢? 最近,北京的天气像过山车,前一天还是艳阳高照,后一天就是雨夹雪。比较巧合的是,在上上周的暴雪中收到了这本书,然后在这次雨夹雪中,读完了这本书。这是属于今年的雪的表达,下一场雪,应该是12月了吧。下一场雪又会遇到哪本雪的故事呢?
雪的50种表达读后感篇三
说到雪,我能想到的关键词是浪漫,静谧。一个词语给人带来的印象自然和当地的自然环境、文化传统息息相关,并且真实地反应在语言文字中。 一个尤其明显的特点是,越寒冷的地方,下雪越多的地方,描述雪的词语越多越细致,而且越贴近现实。这一点自然跟他们的生活经验有关,日常见不到雪的人,对雪的描述就会更接近于传说故事。 这本书以文字为线索,探寻雪这个元素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现。大部分选择了北方的国家和地区,也有零星几个南方国家,比如泰国和西班牙。不过泰国只有短短不到一页,还清楚地说明泰国只下过一场雪。西班牙的雪则更加神奇,带着一些宗教和神话色彩,甚至是八月五日的夏日雪。 德国的那一篇也挺有意思,带着一点儿工科生的严谨性和理科生的艺术感,用在电影中的人工降雪,真是充满了技术的美感。 东亚三国的雪在作者笔下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意象,我第一次知道韩语中雪对应的单字发音和“眼睛”的发音相同,解释很浪漫,“据说如果和意中人一起经历了冬天的初雪,你们便能永浴爱河”,我仿佛在看一部韩剧。 日本的部分则提到了雪女,雪女的故事版本很多,相同之处是都带着一丝恐怖和悲情的色彩。雪女的经历总是悲惨的,大部分情况下是人类造成的,作者给出的解释挺新颖,她提出“人类和自然的相遇是不是都如雪女的故事一样总带着悲剧色彩?而我们和大自然那些最深刻隐秘的交往能否真的成为秘密被一直保存”。 在中文里,作者选择了“雪球”,讲了一个孩子们在二战时的武汉打雪仗的故事。故事本身和雪的关系不大,倒是充满了反战色彩,以及对战地摄影师的尊敬。 提到我对雪最深刻的印象,就不得不说小时候看过的动画片《雪孩子》了。我相信和我同龄的孩子只要看过雪孩子的故事,都不可能没有为他流过泪。那真是一个兼具浪漫和悲剧性的故事,把雪花的脆弱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虽然标题的关键词是雪,但是这本书写的并不是雪作为自然和文化符号在不同国家的意义和象征,而是以雪为切入点,选择了一个很小的切面。作者每一篇写雪的角度都不一样,可以独立成篇,并没有连续性,很适合碎片化阅读。
雪的50种表达读后感篇四
从昨晚起,北国大地开始飘雪,今早起床,街头巷尾已变成雪的世界,处处银装素裹,美丽极了。不止于现实世界,朋友圈里也是一片雪的海洋,大家纷纷晒照,表达内心的喜悦和新奇。而在这落雪的季节,读这本《雪的50种表达》,实在是种美妙的互文。
这是一本很奇异的书,虽然是人文科普,但内容不仅没有枯燥乏味,反而十分有趣。雪只是一个媒介,作者借由雪,自由发散开来,探讨了包括气候、语言、文化、地理、历史等在内的广阔话题。
所谓“雪的50种表达”,就本书具体内容而言,是指作者用50种语言表现了各种雪的概念,其中既有汉语、日语、德语、俄语、韩语等常见的语言,也有萨米语、格陵兰语、斯瓦希里语、阿姆哈拉语等少见的甚至濒临灭绝的语言。
作者也正是通过“雪的50种表达”,表达了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可以互相融汇和包容,正如作者在序章中所说,这本书可以被看作以世界各地不同语言为媒介对各种文化中有关雪的理解和叙事的一次探索,既关乎气候也关乎语言,而无论是气候还是语言,本来都可以充当我们窥探世界的棱镜。
因此,语言是本书的关键词,也是作者创作本书的初衷所在,即传达语言的生命力。因此,无论是花鸟鱼虫,还是江河湖海,都可以借由不同的语言得到表达,但作者选择了雪这种美丽的事物和雪这个美丽的单词:一片雪花的生命历程和“雪”作为单词的生命历程其实是相似的——保有同样的内核,在不同的环境下以新的面貌落脚、存续。我们需要意识到,语言的力量是强大的,即使只是一个单词其威力也不容小觑,是语言使我们拥有了与马科瓦尔多同样的能力,即去解构以及重新想象眼前城市的能力。
总之,作者在这本书中海阔天阔,侃侃而谈,由一片雪花及万千世界,展现了广博的学识和开阔的思维。阅读这本书,再看看窗外美丽的冰雪世界,不由得感慨:人类真的不能没有雪呀!
雪的50种表达读后感篇五
“雪”,一直被周围的人们所喜爱,或许是因为在长三角,只有冬天才有可能见到美丽、浪漫、冰冷的雪的缘故,也只有下雪了,才能开展堆雪人、打雪仗、滚雪球这样有趣的活动,大家对于这种冰冷的物质带着别样的喜爱。
这本书正是作者基于各地文化,围绕着雪有关的语言,基于语言产生的背景,对这样的赐予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简单了介绍。读来觉得比较有趣,是一本可以读一读的趣味性书籍。
书中谈论的内容颇多,从大家较为熟知的日本“雪女”故事、韩国的“初雪”寓意;谈到了具有描述雪地困境和帮助的格陵兰语“融化的雪水和啤酒”、苏格兰语“受困于暴雪中而死”;再到具有雪中导向意义的俄语“雪脊”、奥吉布韦语“破旧雪鞋的月亮”;甚至还有宗教和信仰意义的梵文“雪”、西班牙语“雪圣母”。
在这些与雪有关的内容之外,雪豹、雪莲花等只在有雪的情况下才可能会出现的生物;雪地滑板这种只有在雪地里面才能产生的人类活动;雪崩这种特殊的自然灾害等。也在书中借助某个地区或国家或者民族的语言做了介绍。
总体来说,对于一个长期生活在长三角,几乎未曾见过长时间大雪的人来说,读了这本书,无论从物质角度,还是从文化的角度,对于世界范围内的雪都是有了更多认识的。神秘的、冰冷的雪在这本书里,被作者缓缓揭开面纱,读者可以认识到更为复杂、真实的雪。从时间纬度来说,随着全球变暖,冰川在融化,可能越来越少的降雪会发生,需要引起大家的关注;从空间的角度来说,据传即便是在泰国这样的亚热带地区,也有过降雪,因此还特意在泰语中创造了雪这个词语,而北方的蒙古等地也因为雪的各种表现而产生各种表达来指导生产和生活,看想去就像小时候家里长辈教育的各个节气改做什么的等谚语一般,有着劳动人民的智慧。
雪的50种表达读后感篇六
“雪”,一直被周围的人们所喜爱,或许是因为在长三角,只有冬天才有可能见到美丽、浪漫、冰冷的雪的缘故,也只有下雪了,才能开展堆雪人、打雪仗、滚雪球这样有趣的活动,大家对于这种冰冷的物质带着别样的喜爱。
这本书正是作者基于各地文化,围绕着雪有关的语言,基于语言产生的背景,对这样的赐予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简单了介绍。读来觉得比较有趣,是一本可以读一读的趣味性书籍。
书中谈论的内容颇多,从大家较为熟知的日本“雪女”故事、韩国的“初雪”寓意;谈到了具有描述雪地困境和帮助的格陵兰语“融化的雪水和啤酒”、苏格兰语“受困于暴雪中而死”;再到具有雪中导向意义的俄语“雪脊”、奥吉布韦语“破旧雪鞋的月亮”;甚至还有宗教和信仰意义的梵文“雪”、西班牙语“雪圣母”。
在这些与雪有关的内容之外,雪豹、雪莲花等只在有雪的情况下才可能会出现的生物;雪地滑板这种只有在雪地里面才能产生的人类活动;雪崩这种特殊的自然灾害等。也在书中借助某个地区或国家或者民族的语言做了介绍。
总体来说,对于一个长期生活在长三角,几乎未曾见过长时间大雪的人来说,读了这本书,无论从物质角度,还是从文化的角度,对于世界范围内的雪都是有了更多认识的。神秘的、冰冷的雪在这本书里,被作者缓缓揭开面纱,读者可以认识到更为复杂、真实的雪。从时间纬度来说,随着全球变暖,冰川在融化,可能越来越少的降雪会发生,需要引起大家的关注;从空间的角度来说,据传即便是在泰国这样的亚热带地区,也有过降雪,因此还特意在泰语中创造了雪这个词语,而北方的蒙古等地也因为雪的各种表现而产生各种表达来指导生产和生活,看想去就像小时候家里长辈教育的各个节气改做什么的等谚语一般,有着劳动人民的智慧。
雪的50种表达读后感篇七
雪,属于冬天,也属于严寒。在它美丽的冰晶结构外,是人们赋予它的各种意义。
在这本《雪的50种表述》中,就讲述了50个故事,50种语言赋予雪的意义。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韩语中的浪漫表述。在韩语中,雪对应的单字发音与眼睛的发音相同。据说,如果和意中人一起经历了冬天的出血,你们便能永浴爱河。
这是一种多么浪漫的表达啊。
雪成为了爱情的见证者,也成为了美好的愿望的承载者。
在毛利人的神话中,雪是雨神与风神的孩子,雪孩子还有兄弟,那就是霜孩子。
在这里,雪是爱情的结晶。
在日本神话中,雪又被具像成女人的样子。这些美丽的雪女,喜欢与人类男性发展爱情,而最终又失望离去。
在这里,雪是誓言的幻灭。
在安徒生童话《雪孩子》中,雪人的命运更加现实,也更加让人难过。所有人都知道春天时它的命运。在这短暂的时光里,雪人与一只老狗相互陪伴着,它也幻想着自己会有更美好的未来。但最终,它化为了一滩水。
在这里,雪是更像是人,更像是不由自主,随波逐流,无法掌控自己命运,却又积极乐观的人。
在不同的语境下,雪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就像是雪花本身一样,每一片冰晶都是不同的,每一片雪也是如此。
在一些国家的语言中,雪总是和残酷联系在一起。比如在苏格兰语中,特别有一个单词的意思就是,受困于暴雪中而死。在这里,雪成为了无情的生命掠夺者,也成为了旅人最为恐惧之物。
雪崩这个词更是如此,不管是户外运动还是平时,雪崩两个字让人联想到的就是灾难。在书中提到,1950-1951年在欧洲被称为恐怖之冬,这段时间阿尔卑斯山发生了600多起雪崩,导致265人丧生。
而如今,全世界每年有150-200人死于雪崩。
与所有自然事物一样,雪有着自己的残酷面。
但同时,雪也孕育了一些独特的生命。例如天山雪莲、雪花莲等等。
或许正是因为剥夺与赋予的双重性,雪在很多地方又拥有了神性。无论是喜马拉雅山脉中那至今被人们所奉为神山,不可攀登的凯拉萨山,还是最平常落雪后人们躺下所做的雪天使。
雪被人们赋予了神格,它时而不可侵犯,时而又可以被人为的创造。
当然,雪还有自己的实用性。比如雪可以压成雪砖,用来储存食物,以及在夏天冰镇葡萄酒。雪还可以融化了当作清凉可口的饮品。很多运动只能在雪中进行,雪给枯燥的冬天带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
雪可能是灾害,对于那些没有能力取暖的人而言。它是白色的死神在游荡。
雪也可能是祝福,对农民而言,它是来年好收成的象征。
雪可以是开始,也可以是终结,可以是神性的,也可以是世俗的。
人们通过雪,看到的不仅是自然的无常,更是内心渴望的投影。
这本《雪的50种表述》可以说是一本献给雪的情书。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语境,不同的方式,来窥探雪不同的姿态与寓意。
最后用书中的一段话作为结尾。
“即使是雪花本身也知道它本是不洁的。而每一片雪花却又执意围绕着那粒灰尘构建自我,这便是一切的开始。”
雪的50种表达读后感篇八
50种关于“雪”的表达,或是国家的语言,或是对应的典故,感觉是跟随作者的笔触了解全世界不同地方的“雪”哦,这是一场人文地理的旅程。从书的外观而言,ta有着雪的清冷,也有着雪的美好,淡蓝与雪白混合,融合出了雪原的感觉(不过有一个疑问哦,为啥子封面没有贴合着书哦),古朴雪白,却也晶莹剔透。
在不同的语言下,雪被作者以自己的方式赋予了不同含义。走过50个国家、地区,50种语言,带来了不同的定义。
在日语中,作者使用的是“雪女”,充满人文气息的传说词汇,简单的讲述了雪女的故事,浅层而言或许是人类与神明的悲剧式的爱情故事。却也侧面的展现了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大自然成就了人类,人类不断依赖着自然,却是不知不觉中,伤害着大自然,或许某一天,大自然的报复便会降临,那一刻,人类无疑是渺小的。
在德语中,作者使用的是“Kunstschnee——人造雪”。这一点,与自然界的雪其实是没有是什么太大的关系的,却也出现在了50种表达内。德国是造雪大国,他们有能力完成大场景的雪景布置,让世界更多的人民拥有看雪的权利。然而人造的雪景终是无法完全还原大自然的美好,只有好好的保护生活的环境,才能让冰雪正常的到达人间。
在汉语中,作者使用的是“雪球”,刚开始对于这个词其实是充满好奇的,不太理解为什么到了中国,雪的表达变成了雪球。细细读完这一章节,才会发现,作者对于中国的创造力是充满了肯定与赞赏的。但同时,“雪球”却是展现在战火之下的,引用了曾经战地摄影师拍摄到的孩子们打雪仗的画面,战火纷飞之下,人们不放弃希望,依旧是坚韧的活着,努力的享受生活。
在美国手语中,作者使用的是“单板滑雪”,于是雪被赋予灵动的活力。在美国,雪上运动的普及度其实是很高的,滑雪者利用滑板,在雪地驰骋,雪坡与滑板之间的碰撞出了美妙的交响乐曲,或吱嘎作响、或咆哮之声,均是雪与体育事业都沟通。而在这样的运动场上,运动手语也就此诞生,这是自然与人文的又一次碰撞。
当看见夏威夷语的“Hau kea”时,其实是惊讶的,印象中,夏威夷是一个不会拥有雪的地区,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冬季,夏威夷的最高火山,山顶温度都降至冰点以下,白雪也因此会将领在这片土地之上。这样的场景,总是让人感觉神圣的,冰与火的碰撞在这里进行着。科技也悄然发展入这片土地,自然与科技的发展不断进行着,如何和谐相处成了如今需要被重点关注的问题。
整本书共由50个小短篇构成,涵盖了各种国家、语言,让我们沿着飘摇的雪花,看世间万物,看人文畅想。不同的语言,在同样的主题之下,不断发散起来,能够碰撞出不同神奇的火花。在参考书目中,作者留下了许多灵感的发源地,让意犹未尽的我们,能够继续探索雪的语言。
雪的50种表达读后感篇九
《雪的50种表达》50种语言,科普50种关于雪的你不知道的文化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雪》写尽北国漫天飘雪的磅礴气势,其情豪迈万丈;
“雪夜的宁静沁人肺腑”,在川端康成的《雪国》中,领略了雪的独美宁静,令人迷醉。
“雪”是文人墨客笔下绝美永恒的主角,也是自然学家、哲学家,甚至在语言学家笔下也是更久不变的青睐对象。
《雪的50种表达》,是英国作家南齐写的一本关于雪与语言的社科类的书,内容涵盖自然、地理、历史、传统、哲学等知识,颇具文学性。
本书由50篇文章组成,每篇文章,选取一种包含雪的知识的语言。比如中文、日文、韩语、苏格兰语、西班牙语、毛利语等,与之相关的关于雪的故事:日本的雪女传说、藏地的雪莲花、韩国的初雪、苏格兰的牧羊人等,为我们妙趣横生地普及了雪文化。
近多年来由于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气温逐年都在回暖,越来越的地方降雪锐减,有些地方甚至已经不再降雪,依赖雪生存的雪豹、企鹅、驯鹿等逐渐也在递减。伴随着雪的锐减,有关雪的语言、雪文化也在消逝,在顿悟这种情况下,作者搜集资料、走访,写成这本关于雪的书。
如同雪一样美的,是本书的制作,书页采用蓝色油墨印出来,气质宁静而淡雅,阅读体验很美好。
书中提到了众多的冰雪世界,俨然一本旅游指南,其内容丰富而有参考意义。比如阿尔卑斯山、格陵兰岛、日本雪村等。
关于雪的文化,在本书中普及的极为有趣,在格陵兰语中,因为猎人有融雪注水的习惯,所以,把immiaq叫做融化了的冰或者雪,后来衍生出“饮用水”的意思;在西伯利亚地区方言中,最早出现了“雪脊”一词,所谓雪脊的形成,是由于风持续由海面穿过浮冰至内陆,形成山丘,被风持续雕刻而成。所以,语言是由大自然产生的。
书中有句话令我印象很深刻,“道学家主张生命的诞生基于自然的丰沛与否:水足够深,则鱼出没;林足够密,则鸟现身”,工业化导致大自然收到严重的破坏,那些冰雪覆盖的北国,依赖冰雪生存的人、动物、植物,都将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你可能不能理解,雪有时候也会改变历史,不可一世的拿破仑最后失败在一场大雪中;从雪衍生的行业,比如人造雪公司的诞生,雪是艺术创造中不可或缺的主角,也我们了解到,其实,不管天南海北,我们的生活与雪或多或少存在着某种关联,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雪、雪文化。
未来,人们对于雪的认识,很大一部分可能会来自影视、书本中吧。那么,与雪有关的语言其实也在逐渐的消逝。
这太可怕了,那滑雪呢?下雪运动员呢?世界,将会发生不可逆的恐怖颠覆!当然这绝不是耸人听闻。
你生活的地方,每年会下雪吗?如果,你也喜欢雪,喜欢冰雪世界的绝美,或者,你的写作中需要关于雪的素材,这本书很适合你。
雪的50种表达读后感篇十
世人眼中普普通通的雪,可以成诗,可以为歌,可以入画,当然也可以倾尽优美的文字撰写出妙笔华章,雪以其晶莹洁白占尽了人类对之象征的圣洁的崇敬与挚爱。但在英国诗人、作家南希·坎贝尔眼中,雪却是异彩纷呈、绚丽多姿的。在她的笔下,雪和由雪延伸的世界呈现出美妙、神奇以及陌生的维度。从中,我们不但可以领略大自然的美,更能涉猎到历史、宗教、地理、环保、气象、文学、音乐、语言和地域文化等相关知识,感受到自然与人性之美,眼界会随之大开,引发的思考也会由此深邃起来。这绝对称得上是一次妙趣横生的阅读之旅。
就让我们跟随南希·坎贝尔的优美叙述,来踏寻多彩的雪世界。
在这趟不虚此行的踏雪之旅上,首先进入我们视野的是每年一半时光都被积雪覆盖的极地圈。在这里生活的萨米人以捕鱼、捕猎和放牧驯鹿维生,对雪对动物的影响有绝对深入的了解,早在14000年前的冰河期就画下了驯鹿的形象;来到日本,由雪山衍生出“雪女”的传说。这种“妖怪”拥有迷人的外表,而这外表很好地掩盖了其致命的杀伤力。她会与人类产生爱情,却因人类的愚笨而受挫。“雪女这一形象赋予了雪灵性与生命力,将其和人性连在了一起”;来到格陵兰岛,融雪煮水引发了啤酒酿造革命。南希·坎贝尔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美妙生动的画面:人们可以一边喝着自酿瓶装啤酒一边透过酒吧的窗口对着不远的冰川发呆,这绝对是在极寒地带最惬意的享受。在苏格兰,读者可以体味到牧羊人与暴风雪搏斗后,尽情享用烤面包圈、燕麦蛋糕和威士忌的畅快;在德国,南希·坎贝尔告诉大家,电影里的雪并非真实,是人为制造的服务于艺术的冬日景象;在冰岛,我们被引发一种远虑:科学家们预测,到2200年,这里的冰川将稀树融化!在克什米尔地区,我们会记住一句古老的谚语:“财富的降临如降雪,财富的消逝如融雪”;在拉脱维亚,人们把云雀与春天的暴风雪联系在一起,因为雪花好像云雀的歌声从高处飘落;来到肯尼亚,乞力马扎罗山是为数不多位于赤道地带能看到雪的地方,在这里生活的马赛人依靠是冰雪融水,但他们正面临着冰雪加速消融的困扰。如果有一天乞力马扎罗的冰雪消失殆尽,马赛人将陷入永久的干旱中;在芬兰我们可以了解到,一株高大的云杉可以承受三吨重的积雪;来到巴基斯坦,珍稀动物雪豹进入读者的视野,包括我国在内的12个亚洲国家设立了国际雪豹日,达成协议为保护雪豹做出共同努力。令人欣喜和振奋!来到我们中国,是匈牙利著名摄影师罗伯特·卡帕记录的在战火中打雪仗的孩子们以及抗日前线的生动影像;场景转向爱尔兰,南希·坎贝尔讲述了詹姆斯·乔伊斯和《都柏林人》的相关故事,特别谈到《都柏林人》中描绘的爱尔兰雪景;再次回到非洲,这次来到乌干达和刚果边境上的鲁文佐里山脉,南希·坎贝尔告诉我们,1906年在鲁文佐里山脉6座山峰上,分布的43处命名冰川总面积占到非洲冰川总面积的一半。但到了2005年,43处冰川只剩下一半左右。到2030年,鲁文佐里山脉的冰川将全部消失!去立陶宛上一节历史课吧。在这里,雪给拿破仑远征俄国撤退时打开了地狱之门;来到荷兰,我们可以品味特色食物巧克力碎屑。这种食物的发明灵感来自于雪雹落下又被弹起的景象;在墨西哥,信奉冰霜之神的阿兹特克人会举行扮神仪式,以确保玉米、辣椒等农作物不被冰霜所伤;在爱沙尼亚,我们可以了解这里在冻结的波罗的海海面上,有着长达26千米的天然冰路。在此路上行驶有一条特别规则:禁止系安全带!为什么?感兴趣的话,请大家到书中找答案吧。
在书中,读者还可以认识和了解到:阿尼希纳比族的超大脚掌(雪鞋)、在雪夜偷听贤人讲学被冻僵后来成为犹太人精神领袖的希勒尔、造成灾难的阿尔卑斯山“粉状雪崩”和“湿雪雪崩”、安徒生以雪为载体创作并以雪人视角讲述的童话、希腊人对雪的哲学和科学探究、意大利人把雪堆在雪窖中如何冰镇葡萄酒、喜欢在雪地上制造“雪天使”的瑞典人、土耳其盛产并出口世界各国的雪花莲、最优秀的滑雪板设计师都来自挪威、气候变暖给因纽特人带来的挑战和风险和他们如何建造雪屋……
大自然的寻常现象,被南希·坎贝尔赋予了万千造化。一篇篇短小精悍的美文,犹如串起的50颗水晶珠链,折射出七彩光晕,在每位读者心中筑成无法磨灭的美丽风景。我相信,当再次看到雪时,我也会看到她绚丽多彩的七色光芒。
雪的50种表达读后感篇十一
盼望着盼望着,天津2023年的第一场雪终于来啦!作为冬季浪漫的极致表达,雪不仅被人们赋予了诸多含义,还以多种形态呈现在我们面前。
不同国家、地区的人们对雪有着不一样的情怀,那些情愫通过文字、故事被记录下来,并被人们所熟知。
这本《雪的50种表达》选取世界的50片雪花,带你发现不同国家和人民关于雪花的习俗与传统、历史与神话、哲学观点与探险故事、自然现象与地理知识。其中,那些关于雪的浪漫故事令我着迷。
日本:关于雪女的传说
最开始我知道雪女是在《名侦探柯南》和《蜡笔小新》里,作为日本古时传说中一种拥有超自然能力的妖怪,雪女让孩童感到害怕,同时也因为她的身影让人捉摸不定,反而让人们对其产生了好奇。
在所有有关雪女的故事中,她通常都会与人类产生爱情。可见,从古至今,爱情都是亘古不变的话题,雪女也是如此,她为了爱情化作人形,但最终却因为人类的不守承诺而化成白色烟雾消失。雪女的故事富有悲情色彩,正如雪花只能在我们手中停留片刻一般,即使变成雪球最终也是两败俱伤的结果,人会感觉寒冷,而雪会融化。这可能就是人与雪女悲剧结局的最好隐喻。
韩国:永远会期待的初雪
在韩国,据说如果和意中人一起经历了冬天的初雪,便能永浴爱河。所以,那时有一句很流行:“下雪的时候一定要约心爱的认出来走走,因为一不小心就一起白了头”。可见初雪的浪漫色彩不言而喻,因为人们渴望爱情能够永久,希望两个人能够长相厮守,一起走到生命的尽头。
当然,如果没有爱人也不要紧,初雪的日子一样可以想念所爱的人。在《来自星星的你》中,千颂伊就最喜欢在初雪的时候吃炸鸡喝啤酒,因为初雪承载着与父亲的美好回忆,也是思念与爱意的高级表达。
除了关于雪的浪漫故事,关于雪的有关科普在书中也有介绍,比如泰国在1955年下过一次雪,雪豹被人们称为“山间精灵”等。整本书采用了裸脊的装帧,可以180°平展书籍,给了我们很好的阅读体验。同时书中还放大了50种形态各异的雪花,让我看到了雪花的美妙!
作为冬季浪漫的极致表达,今天,你那里下雪了吗?你与你所爱的人一起“白头”了吗?
雪的50种表达读后感篇十二
我很喜欢雪,大概是因为我的名字里有一个雪字。虽然是一个很常见的字,名字也经常重复,但是它依旧陪伴了二十多年的时光,这无疑加深了我对它的爱。
今天要说的这本《雪的50种表达》真的狠狠的踩在了我的心上,爱极了!起初单纯的被这本书的名字吸引,拿到手之后对于封面的白蓝配色也很喜欢。
书中写到了50个不同地区的雪,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表达,一样令人喜爱的雪。
在很久之前看过一部动漫,一部非常有名的国漫——《秦时明月》。那个时候就很喜欢里面一个叫做"雪女"的角色,很漂亮又很强大,可以说是我小时候的偶像了。
读到这本《雪的50种表达》,看到日本相关的部分,又知晓了"雪女"在日本相关的传说。在日本,"雪女"是一种拥有超自然能力的妖怪。但是,有关"雪女"的传说却是一个恐怖且浪漫的故事。
在一天夜里,两个樵夫从森林回家的途中遭遇了暴风雪,大雪使他们无法渡河回家。所幸两人找到了一个摆渡人的小屋,于是两人决定在这个小屋中休息。
夜里,大风刮开了房门,一团雪飘了进来。在雪光的映照下他发现眼前出现了一个穿白色衣服的女人,她弯下腰吹了一口气,呼出的气就像一团白烟。年老的樵夫对白衣女人的到来没有任何反应,只是躺在地上一动不动。
当雪女与年轻的樵夫对视以后,说:"我原本以为自己会想对待那个老头子一样把你杀掉,不过我改主意了,谁让你如此年轻英俊呢。但你千万不要把今天的事情告诉任何人啊。但凡你向任何人提起有关我的任何,我一定会杀了你。"
年轻的樵夫答应了雪女会保守秘密,同时发现身边的老樵夫已经气绝身亡了。年轻的樵夫十分的恐惧,直到一年以后才从那晚的恐惧中平复过来。
一天下午,年轻的樵夫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子,女子说自己叫"雪",几周后二人便成婚了。他们生活幸福,婚后生了十几个孩子,不过任时光流逝,雪的容貌一点都不曾改变。
一天夜里,看着雪,樵夫忍不住的把当年遇到雪女的事情讲了出来。在他还没来得及继续讲下去时,雪打断了他的话,并说:"那个女孩就是我!我告诉过你如果敢告诉任何人那晚的事我便会杀了你。不过现在我打算留你一命,看在孩子们的份上。不过,你必须好好的照顾他们,否则你是不会有好下场的……"
这是雪女第二次放过樵夫,不过因此她也不得不放弃以人类的形态继续留存于世间。雪女与丈夫交代了一些事情之后,便化成一团白雾飘散至屋顶,瞬间便不见了踪影。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我想雪女应该是爱上了樵夫,不然怎么会一再的放过他。如果樵夫不讲出那晚的故事垓多好,那样他们就能度过这平凡的一生了。
有关雪的故事当然不止这么多,每一个国家关于雪的文化也各不相同,在这本书中你就能很好的感受到。我很幸运自己生长在一个可以下雪的地区,也能够体会到来自于雪的浪漫!
雪的50种表达读后感篇十三
来到南方十年,已经很少见雪。然而印象里家乡的每个冬天,孩子们会在雪地里奔跑大笑翻滚,会为了冬天的第一场雪尖叫和激动,雪意味着第二天孩子们将拥有天然的玩伴,意味着呵出来的白气和头上蒸腾的热度会在飘落下的雪花之间融化,意味着给每个不安分的心铺好了白纸,用脚或者冻红的手指能写下生动的诗。
因为纬度和气候的原因,许多人的住处终年雪封,许多人从未见过雪,许多人从积雪的地方离开,不同的种族和文化里雪拥有不同的形象与含义,人们用带着体温的语言赋予冰凉的雪花以意义和情感 ,对雪的想象和寄托已经超过了这个小小的水的精巧结晶体本身。
从某种意义上讲,英国作家南希·坎贝尔《雪的50种表达》做成了许多人希望完成的一件事,将全世界的与雪相关的50种语言表达收集下来,进而通过这50个词语,讲述这个语言对应文明与雪相关的历史、习俗、文化、气候、地理甚至国际地位和民族性。
比如爱尔兰语中雪花的表达指的是单片雪花组成的雪团,还有许多能够表达雪的不同形态状态的其他词汇,这在英语中是相对匮乏的。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用英语写下爱尔兰的雪,彼时爱尔兰语的地位没有得到承认,乔伊斯曾借《一个青年作家的画像》中斯蒂芬之口描述这种彷徨:“每每需要使用他者的语言,我的喉咙便会起疑,灵魂也会在它的阴影下变得烦躁不安。”
在中文的“雪球”一章,南希讲述了战地摄影师卡帕记录日本空袭汉口前夕一群孩子在街头打雪仗的情景,孩子们对即将到来的人类历史上伤亡最惨烈的战争一无所知,各自开心地准备着手中打雪仗的雪球,无一人将雪球对准“中立方”摄影师卡帕,孩子们和摄影师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生命的尊重与爱。
这本小书的装帧称得上匠心独运,精致的裸脊和印刷仅仅是一方面,尤其令人惊喜的是外封做成两种使用方式,将封面折在外部,书名以自由挥洒的形式布满白色艺术纸,如同写在皑皑白雪上的名字;而将封面折到内部,是深蓝色艺术纸封面占主导,如同星空,书名以烫色的形式悬浮在山影背后如同满月的白色圆形色块上——用另一种方式表达着雪的出现与消融,不规则的边缘上写着“世界在失去雪,我们在失去语言”,提醒生态自然的退化将带来的文明消退的可能,所有关于雪的文字和语言会伴随雪的消失留下不可弥补的空白。
正如丛书系列的“人文科普”所彰显的那样,雪作为全球占比相当之高的文明所能观看的对象,已经完全渗透进历史与文化,融入民族的记忆和血液,对雪的爱实际是对人和对文明的深沉之爱,阅读雪也是在阅读人类自己。
(2023.12)
雪的50种表达读后感篇十四
《雪的50种表达》——看到此书名就让我眼前一亮,感知到内容必然丰富,茫然到无限好奇,还有哪些方面内容呢?
雪作为地球上广泛存在的客观实物,同时作为重要的文化意象载体,有着浪漫与艰难的极端双重身份,以及介于之间的游离状态,任由人类需要捕捉、放养。文学、影视、记录等作品里各类雪景比比皆是,在此不做冗赘。
一、第一时间的回忆与第一同感的追忆。 1.第一时间的回忆。 每个人对雪的理解、解读、读心的角度千差万别,记忆深刻中最难忘的那一颗雪花,是远是近,是浪漫还是艰难,各有所感所见。 我个人有一个难忘的“雪”的意向,在大学期间,曾在校刊上发表了自己第一首小诗《雪》: 云的泪 化作一场洁白 轻轻地 轻轻地 落在你的 我的 睫毛间 眨呀眨 眨不落 心枝那朵雀跃 这是我大学的回忆、青春的记忆。 雪在每个人心头都有立足之地。 2. 第一同感的追忆。
《序章》第二页倒数第一段的第一句话:“…雪能够使熟悉的场景变陌生。” 这句话让我追忆到了比上大学还久远的年代。
我生活在华北的一个城市,近些年雪比较少、比较小,虽然不算奇缺,但有时候一年能下1、2场像样的大学也是难得的。 多年前,我在几公里远的学校上高中。一年冬天里,下了一场大雪,我和同村的发小结伴徒步上学,一边走一边确认原本就不太显眼的路标,确认每天都走几遍的路很艰难,好不容易才到了学校。 同样,“…雪能够使熟悉的场景变风景。”谷爱凌在北京冬奥会上代表中国出战,赢得2金1银,本身是雪场中的风景;牙牙学语的小玩玩,在雪地里尾随大人堆雪人是老少皆宜的风景;朋友圈里晒出一张张雪景是不同心境的风景…… 二、此书本身就是“浪漫的表达方式”与成书“缘起的艰难”的双重标识。
我把作者的《致》作为全书的开篇。
致 丧失了她的词汇却又努力将它们全部拾起的 安娜 这一句话,开门见山。让读者感悟到此书作为浪漫的载体、触摸到情感的温度,联想到安娜中风后恢复健康、重新学说话的艰难,同样联想到作者广泛研究、研撰成书的艰难。 丰富的内容、广泛的领域、多方的视角、大量的知识……作者通过艰辛的付出,学习雪的语言。同感安娜通过艰辛的付出,重学复杂的日常语言。作者与安娜一同学习,这份深爱,这个方式,让我们啧啧称赞。
三、这本书是一届世界“雪”博览会——通过阅读就能完成百科全书式的“雪”主题环球旅行。
我认为,作者南希•坎贝尔是一位出色的“雪”语言专家、“雪”专业资深学者,更是一位“雪”主题世界级导游。 作者在《雪的50中表达》中,以不同国家、地域、民族的语言、视觉,向读者介绍了与天文、地理、历史、自然气候、文化、生活、动植物、工具、出行、运动、灾害、神话、童话、音乐……等多层面、多领域涵盖广泛、涉猎广泛的“雪”主题内容,这是最新一届的“雪”博览会。 坐地日行八万里。读完此书,相当于做了一个“雪”主题环球旅行。 介绍、提及内容总有你感兴趣的内容。 如,音乐相关:柴可夫斯基的《胡桃夹子》中有《雪花圆舞曲》;马文•盖伊的经典歌曲《紫色雪花》 浪漫相关:韩语中,据说如果和意中人一起经历了冬天的初雪,便能永浴爱河。 童话相关:安徒生《白雪皇后》,迪士尼改变的动画片《冰雪奇缘》。还有他的《雪花莲》、《雪人》。 神话相关:日本神话中的雪女。毛利人神话中雨神和风神之子。 动物相关:驯鹿、雪豹。 植物相关:雪莲花。 天文相关:苏必利尔湖以西的阿尼希纳比族把3月出现的月相叫做“雪面上结着一层硬壳冰的月亮”,之后的月相是“破就雪鞋的月亮”,与当地人顺应天时出行息息相关。 色彩相关:红色的雪、黑色的雪。 科技相关:人造雪。 地理相关:从南极到北极,再到第三极青藏高原。从亚洲、欧洲,再到南北美洲、非洲、大洋洲及隶属的多个国家、地域。
雪的50种表达读后感篇十五
最近下雪了,朋友圈又开始热闹起来,似乎每年的初雪都可以给人们带来快乐的心情,雪也代表着浪漫和纯洁,那么在学天阅读这本《雪的50种表达》再合适不过了。 “即便是雪花本身也知道它自己本是不洁的,而每一片雪花却又执意围绕着那粒灰尘构建自我,这便是一切的开始”,扉页上布里姆霍尔的文字也让我们看到与雪花有关的一切,雪的50种表达则是通过50种语言所表达的。不同的语言类型中,人们对雪有关的理解和叙事,也反映了他们对雪的态度。 之前我在看韩剧的时候,韩剧中总是出现一些初雪的画面,人们似乎对初雪非常惊喜,认为在初雪的日子里要和爱的人在一起,其实当时我并不理解为什么看到初雪就要这么激动。不就是下雪嘛,真的有点奇怪,原来在韩语中雪对应的单字的发音是和眼睛的发音相同的,如果和自己喜欢的人一起,度过冬天的初雪,便能长长久久地在一起。 读乔伊斯的意识流小说,经常会看到关于雪的描写,雪花在爱尔兰语当中也有不一样的表达,正如乔伊斯作品里靠无数单词积累所呈现出的完整画面,也让我们看到书中描绘的尔兰全境雪白的画面,也是由无数雪花降落堆砌而成的。我们可以感受爱尔兰语当中雪融合和密集的特点,雪花轻巧地降落,似乎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文字的温度。 虽然现在在某些地区想要看到雪,就可以通过人造雪来实现自己的愿望,这种情况也非常多见。原来在德语中Kunstschnee所指代的是一切人为制造的服务于艺术的冬日景象。根据造剧情的需要,设计师可以通过不同深度和不同密度的人造雪,制造各种各样的场景,人造雪也可以随时降落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让那些想要随时看到雪的人沉浸在这份幸福和喜悦中。 我个人也非常喜欢下雪,下雪之后的世界变得浪漫又安静,还可以和好朋友家人一起堆雪人打雪仗,在雪落下的时候,尽管天气很冷,但是心里也暖呼呼的,这本书不仅写了气候和语言,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世界的多面性,通过一个单一的景象——雪,来感受遥远的历史和人类的活动。希望大家在雪落下的时候,都可以和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