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les of Thumb》是一本关于人类智慧和常识的书籍,作者通过列举各种生活中的经验法则来解释人类行为和决策的模式。书中强调了规则的简单性和普适性,以及如何通过这些规则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复杂的现实世界。阅读后让人感悟颇深。
Rules of Thumb读后感(一)
rule1告别忧虑,
rule2注重实效,
rule3以终为始,
rule4重在预防。
读了几篇Rules of Thumb,语言平实,内容深刻,夹叙夹议,渐入佳境。
作为一本不算太旧的畅销书,有这个水平,已经大大超出预期了。每天读上一两篇,既是语言训练,又是思维训练。既适合泛读,也可作为精读材料。整体不错。
1/3页Rules of Thumb读后感(二)
rule7 系统思考
一个基本的公式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不从整体进行思考,那么就无法看清整个系统的地图,以至于出了问题忙于应付,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甚至难以维持系统运作,直至崩溃。
本书中举到的例子是办杂志,核心是“三角关系”,即要处理好编辑、读者和广告商三者的关系。
就像《要事第一》中所述,我们要清楚自己的角色,并从整体上理解各个角色之间的关联,才能不顾此失彼,忙于应付。否则,角色紧张、角色冲突难以避免。
作为大学老师,要处理好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关系。作为教师,要处理好教书育人和自身发展的关系。
系统思考这条规则看起来似乎很抽象,但是,贵在灵活应用,反复琢磨体会。因为,系统是分层的,系统是演化的,系统是开放的。所以,真正的系统思维绝不是思维僵化,而恰恰需要一般规则与灵活调整的结合。
在这个复杂的社会,没有系统思考的习惯,可能难以生存,更何谈在竞争中取胜。
2/3页Rules of Thumb读后感(三)
rule5不进则退
一个基本的公式:当保持原来的状态风险越来越大,那么,改变或许就是唯一的选择。
改变,尤其是一系列的改变成为改革,意味着风险。但是,很多人忽视的问题是,有时维持原状的风险更大。正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与其被动挨打,不如主动出击。
在教育的很多方面,也是如此。当习惯于教,习惯于内容,而舒适学,忽视形式,那么最终的效果不理想也几乎成了必然。
但是,走到另一个极端当把“学生为主体”当教条,把主要精力用于包装形式,那么短期的效果并不足以产生长远的影响。
rule6转变观念
转变观念真的很重要么?
有这么一个广为流传的励志故事:三个砌砖匠在一起砌一面墙。问:你在干什么?第一个工人说:“砌砖。”第二个工人说:“赚钱。”第三个工人说:“我正在建造这世界上最富有特色的房子。”
励志故事都有一个美好的结局。于是,前两个人一直是普通的砌砖工人,而第三个最后成了一个出色的建筑师。
那么,对现实而言,观念的转变,意味着什么?
你是卖钻头?还是在卖各种孔?或者你在帮助人们DIY?
是传媒?是新闻?是娱乐?
观念的转变,意味着心态的变化,意味着投入的改变,意味着不计一时一地的得失,意味着长远的目标和当下努力的结合。并且,还会把这种乐观中透着智慧的情绪,传递给他人:你的服务对象,你的客户,你的亲朋好友,甚至你的对手。
作为一个大学教师,我在做什么?
传授知识?
我正在浇灌世界上最美的花朵?
或者,我在帮助一届届的年轻人明确并逐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教书匠与教育家的区别,或许正在于此。
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