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旅行者》是一本令人心潮澎湃的旅行故事,通过主人公的奇遇与困惑,展现了人与世界的交融与变化。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各种风景和人物,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同时,书中也探讨了旅行对于个人成长与心灵启迪的重要性,引发了我对于旅行的思考与向往。这本书让我对旅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疯狂旅行者读后感篇一
看到《疯狂旅行者》这个书名的时候,脑袋里第一反应是,这是本讲“侣行”夫妇或者《火山挚恋》里的火山学家夫妇那类旅行者的书吗?随即看到副标题《一种精神疾病的诞生与消散》,原来是精神病学内容——与旅行有关的精神障碍。
图片来自不恬
我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心理疾病真的存在吗?如果像看待地理世界一样,将不同的心理状态当作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多样性,那还有所谓的“心理疾病”吗?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我的问题。作者以1887年——1909年之间盛行法国的“神游症”为案例,阐述了一种精神障碍诊断是如何产生,它与歇斯底里症和癫痫的关系,为何仅在法国流行而没有在其它国家或地区流行,以及它最终是如何消失于历史长河中的。
在对“神游症”产生过程的讲述中,作者讲到了当时法国、德国、美国的政治背景。比如当时法国有流浪法,人们出门需要携带身份证明文件,遇到检查时无法证明身份的人将会面临牢狱之灾。这就是为什么“神游症”的诊断诞生于法国,风靡于法国,而未能在其他国家流行的重要原因。当时其他国家并没有检查人们身份文件的规定,因此不会有人注意到谁在“神游”。
随着相关领域的发展,有着浪漫名称的神游症,最终被认定不是一种精神障碍。如今它以被从精神障碍疾病中除名已经一百多年。当今的精神诊断圣经——《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有九百多页,手册中还有多少种其他诊断,也像神游症一样可以被抹去?作者希望创伤后应激障碍也能像神游症一样消失。我呢,希望人们能像看待大海,高山,平原,盆地,沙漠,雨林,春夏秋冬,风雨雷电......一样,看待人们的不同精神状态。不以异样的眼光看待精神障碍患者。须知不管是什么样的“精神障碍”,都是人适应环境的结果。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幸在完美的条件下成长。
这本书对我来说是有趣的,因为它探讨了一个我关注的问题。有部分地方翻译不是很顺畅,但不影响对整体的理解。关于神游症的书并不多,出版方能将这样一个冷门主题作品引进国内,真的很勇敢了。且看且珍惜。
疯狂旅行者读后感篇二
在接触这本书之前,精神类疾病在我眼中一直以迷雾的模样出现。有些疾病来自于神经的问题,有些来自于童年的创伤,但却有很多类疾病患者的脑子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异于常人的变化是没法说清的。 《疯狂旅行者》给出了另一种思路,疾病可能是暗示的结果,与当下的社会思潮相关联。书籍以神游症为例,讲述了短暂性精神疾病的诞生与消散。短暂性神游症指在某时某地出现,然后又逐渐消失的病症。消失也许是因为涉及到病症成因的风潮已经过去,人们不再接受到暗示,也许是科技的进步,使得某些病的成因完全被了解,从根本上否定了这一种疾病的存在。 作者从时间的进程上讲神游症的出现与演变,同时又讲到歇斯底里症和癫痫,神游症与两者的范围有重叠,可能在两种的属类之下。可是随着时间的发展,理论学说也在不断进步,到最后歇斯底里症被证伪,神游症也不再能够确定是否是一种疾病。很有一种以史学的观念看待精神疾病的味道。 而那些掌握着怎么样对待病人和定义疾病权力的人也在很努力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不断推翻旧有的错误,总让我想起来高中时期物理老师讲亚里士多德。她说这个人提出的理论提一个错一个,但还是很伟大,因为他是第一个人提出这一类问题的人,虽然说错了,但已经从无中生有,指出一条可以发展成正确的路。 神游症自身也很有趣,起初,它与性别和阶级相关。患者里男性居多,而且必须要有“有家”这一个前提条件,所以要想确诊,至少不能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他们不可控制地踏上旅途,为此抛弃家庭和工作,用各种方式前往他们听说过但是没去过的地方,最后又因为流浪汉这个身份入狱。清醒后的他们会失去记忆,只有在催眠状态下才能重新想起。 接着,作者说这一种脱离开家庭和工作毫不犹豫踏上旅途的行动和旅游业的发展有关,旅游被大肆宣传,使其带上很多美好的色彩。神游症也是对原有的生活的逃遁。他们本身的生活与工作几乎都很无趣和痛苦,于是他们试图逃离原本的生活,甚至一些患者是当兵的人,越是严格受到纪律控制,神游症越是有可能发作。 踏上旅途的旅者是浪漫的,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却是罪犯,违反了社会的伦理。神游症即是在两者夹缝之间生存。 前言中的话很有启发性,比如神经质类的精神疾病有可能是装腔作势、文化塑造、临床强化、盲目模仿,以及真实。神游症也许就是文化塑造和临床强化的综合。 而一些疾病本身就带着些意识形态的味道。文化创造这种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创造了排挤某些群体的需求,于是产生规训,进一步诞生了惩罚。如经前综合征和多动症等等。 我很喜欢扉页一处的翻译,英文是The Other,而翻译是也人,是去除了偏旁部首的她和他,也有些像“它”,像是去除了“我”的万物。
疯狂旅行者读后感篇三
1. 有点点失望,正文其实只有131页,所以不管是经验内容还是论点论据都比较单薄,第三章和文献一最有意思;
2. 观点内容倒是直截了当、清晰易懂,实用主义下借用了“生态位”来解释一个"事物"已然存在但是如何存在 (how) 的问题,而放弃了what 问题,是目前通行且被认可的解释方式:假定其存在,直接解释how:
让我想起 Ernst Cassirer 的 "Galileo did not discover the law of falling bodies by collecting arbitrary observations of sensuously real bodies, but by defining hypothetically the concept of uniform acceleration."
3. 但是篇幅不够啊,是一个比较单纯的经验案例,因此“生态位”这个概念工具也仅仅是个工具而已,实用主义那里也是蜻蜓点水;
4. 但本书作为经验案例其实也不够踏实吧,生态位下的四个矢量不说都“过于"经验了,其描述深度也不太够。。。比如:文化极性还蛮有意思的,但真的只是泛泛而谈;
5. 人文关怀和精神不用多说,熠熠生辉;“生态位"概念很好,“这个世界必领用独特卓异的细节来描述”。(p112)一一非常赞同! !!
6. 出版问题:lan Hacking 不够有名?我以为会有中文版前言,至少好好介绍一下这位大家的生平和思想吧!
7. 翻译问题:将近30页注释没有任何翻译,没有翻译!纸质书的注释字体还非常小。这也太奇怪了。。。
摘录选段:
生态位:【我:relational realism??】
核心概念:“生态位”
福柯与生态位:【我:“不大聪明的读者们”和这个冰雕论我记住了hhh】
“批评”社会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