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深奥的简洁经典读后感有感

深奥的简洁经典读后感有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7-17 20:20:44
深奥的简洁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2024-07-17 20:20:44   小编:

《深奥的简洁》是一本让人思考的启示之书。作者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刻的观点,探讨了简洁之道在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性。他指出简洁并非简单粗暴,而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境界。读后让人深感启示,引发对简洁生活方式的思考和实践。

《深奥的简洁》读后感(篇一)

几年前对混沌、分形这个分支有兴趣,零零碎碎看了一些文章,这本书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复杂背后隐藏的简单法则。其中包括从秩序中产生混沌的水龙头的节奏、自相似的生物繁殖系统、海岸线的分形、谢尔宾斯基三角形等。此外,在不同尺度下,很多事情发生的概率也是玄学般的符合一定的简洁规律,比如地震发生的灾害级别、物种的寿命遵循幂定律,冰冻马铃薯扔向墙后碎掉的碎片,与山脉大小的大尺度上居然一致。在不可知的复杂世界下,可能隐藏着简单的分形维度、幂定律,而且观看的尺度越大,可能得到越多的天道视角。对我的启示是:所谓的大灾难、股灾虽然展现的方式可能每次都不一样,但可能这只是找个由头,核心的简洁之道是,每隔一段时间,就应该发生这样级别的灾难。

在另一方面,书中有一个观点,说到混沌系统建立在两个简答的概念之上:对初始状态的敏感以及反馈。可能初始条件一点点的改变,都会造成后续发展的巨大差异,如对天气的预测以及蝴蝶效应等。所以“有趣的事情都发生在混沌边缘”,而且通过现在反推过去的初始条件基本不可行,在现在时间去预测简单系统,如三体的运动,也是异常困难。人类对恒星的运动能研究比较深,因为这些系统经过简化,只剩一个质点,但是对于微观的运动预测,却比较难预测。但是众多的微观物体,相互影响力经过抵消后,又显示出一定的规律。

所以,看完觉得,世界很复杂,复杂得难以预测。但是世界又有简洁之道,简洁到如果用大尺度去观看,会发现,一切都是几个简单定律的重复、重叠与衍生。

《深奥的简洁》读后感(篇二)

这本书是普及复杂系统的表观特征及其背后探索历程及重要原理的,像个万花筒:回溯了物理化学生命地球宇宙各个实在领域对非平衡态的研究中发现的奇特结果,并结合数学(主要是几何的,分形)与逻辑而创立的各种奇特理论。看得人眼花缭乱,又好像很有意思。

归总统帅的核心原则是:只需要一些简单的规则,通过大量自迭代(也就是所谓反馈机制),就能形成很复杂的结果。另一方面,处于混沌边缘的现象看似非常复杂,但实际是可以由一些非常简单的规则支配导出。

简单和复杂在这个奇异领域里既对立又统一,数学和物理上都太深奥了。一些有趣的信息点:

分形的维度的数值化定义方式。

多个吸引子(稳态)之间形成周期性振荡。

网络变化中中的突变/相变。

1/f 噪声,微扰动产生不可预知或大或小的后果概率均等,以及与此相关的不可预测性。

生命世界里多种信号服从幂律规则。

作者本人串联细节的逻辑应该还是有的而且比较强(比如为什么狭义相对论要假设光速不变,…),但讲述过程里大概经常是一两句带过,所以阅读门槛不低。

总之,全书内容广泛而庞杂,吸收起来很不容易,一体性的逻辑若有若无很难抓住。但综合来说还是很值得参阅,可以打开一个虽不清晰但也不小的看待世界的新视角。

《深奥的简洁》读后感(篇三)

(注:本读后感仅为介绍和评论该书,供自己学习和研究,做些笔记和思路的整理。)

从系统角度出发,“整体的效应会大于各部分效应加总的概念”,这是这本科普书讨论生命出现的切入点。

虽然奥卡姆的剃刀也有适用范围,作者自己也说了,“在科学世界里,对某一问题最简单的答案并不见得就是对的。”

但作者的视角是“先前我们由里向外看待生命,现在我们将由外向里看。”基于混沌理论,从分形、幂定律(1/f噪声)到盖亚(Gaia),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宏观与微观的世界中看到了泾渭分明的两种情况。”

进而作者提出了他的观点,从有序到混沌乱流到过程中有两个关键特性:

1、某些事物发生改变

2、一旦到了某个临界点产生重复的周期加倍,伴随着系统趋向混乱,会产生复杂的、类似随机的水滴模式。

如果对于这些概念不太理解且有兴趣的话,这本书也许可以成为很好的入门。

从我个人角度出发,最大的收获也许是来自对于噪声的思考,“既然噪声总是存在,无须浪费资金加强信号,应该专注于找出错误,然后重复传送信息的技巧。”如果最终事物都会变成水滴模式,那只要重复信息就好,噪声终将成为水滴的尾巴。

当然还有一点不吐为快,作为科普书籍,作者所有的理论和数据都不是来自于自己的。如果这些作为依据的理论和数据出现偏差那将会很容易误导读者。就像书中对于地震等级的引用,地震等级应该每级间隔32倍左右,二级间隔1000倍,而书中写成30倍和900倍,差异还是蛮大的。这是我知道的,还有其它数据是否也要考证呢。这也许不能用简洁的方式去处理。

最后借用书中一句我最喜欢的,“对宇宙最简单的叙述,就是宇宙本身。”“宇宙并非是为人类利益而设计的,因为我们就是宇宙本身面貌的一部分。”无论何时能发现新的盖亚,宇宙都会是如此真实且简洁的呈现在眼前。

2022.03.27

《深奥的简洁》读后感(篇四)

混沌与复杂之下的简洁本质——非线性性质的简单法则,对初始条件的敏感度及反馈决定了世界的运行;在各式各样的可能性中,无论初始状态如何,也无论所选定的对生命系统的冲击是什么(外在的、内在的,或两者都有),系统都将会到达位于混沌边缘、自组织的临界状态,此时偶尔一个小小诱因,都可以使整个系统发生巨大改变。而生命也确实如此;因此宇宙中最复杂、最有趣的事情发生于秩序即将破灭、混沌正要开始的一刻;结合了混沌与复杂,宇宙成为极有秩序的地方,正适合像我们这样的生命形态生存。然而,宇宙并非是为人类利益而设计的,因为我们就是宇宙本身面貌的一部分。

本书的话题主要是围绕“混沌”和复杂”展开,仔细剖开看,二者都是由简单孕育而出的。书中定义二者实际建立于简单的两个概念之上:系统对初始状态敏感以及反馈。

一是墒增定律,一直以来对这个定律有巨大的敬畏之心,但书中的两处仍然让我触动颇多,一是“熵的必然增加可以定义出时间的方向”,二是拉夫洛克提出的现在已成为寻找太阳系外生命的基本方法—寻找熵衰减迹象,熵增的作用和意义远比我想的更大。

二是幂定律分布,典型的代表如分形理论,《对冲之王》中也有讲过曼德博和海岸线的例子,本书中另外讲了地震级别及其出现频率、物种的存活期长度等等。芒格对跨行业、跨学科的错误感兴趣,我想尺度也应该是如此,没有任何一个尺度是特殊的。

三是自组织,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几处生物学的例子,如物种的数量波动、生物的特性共同演变,以及生物与非生物间整个系统的周期性反馈和循环,如雏菊世界、地球和海洋的硫循环、冰河期有节奏出现等等。这和经济学中亚当·斯密的理性人何其相似,每个个体都是为了单纯的利己而行动,最终却维持了系统的稳定甚至推动了其演化。

第四个是什么是生命,“生命和非生命之间没有明显界限”,都是利用流入能量、经由反馈来维持非平衡状态峰自组织系统。例如地球和人体,都是由其中次一级生命和物质组成,对地球是各种动植物和化学物质,对人体是各种细胞和化学物质,这些次一级的生命各司其职,维持了整体的良好运转。我们刚好属于人类这一尺度的生命,而这一尺度本身或许并没有任何特殊之处。

《深奥的简洁》读后感(篇五)

今天偶然又重读了《深奥的简洁》这本书,突然发现之前没有get到的一个地方又有了更深的思考。分形的例子,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柏拉图“一与多”的例子,特别是这个“皮亚诺曲线”就很好的说明了“一与多”。 说明了这条曲线它作为“一”,它既是自己的形式,又是自己的质料。作为形式,它不可被分割,因为它是一个整体;作为质料,它也不可被分割,因为它是一个单纯的部分。 混沌就产生于皮亚诺曲线从一维升到两维的过程中。所以量子为什么是一份一份的呢?也是这个道理。 康托尔的集合是另一个例子。这个例子又非常好的能够说明:为什么线可以说不是由点组成,又为什么也可以说线是由点组成。

所以由以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为什么亚里士多德说:物质才是实体。 另外,亚里士多德的物质,指的是无定形的材料。

这个例子也可以明白为什么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又在一中,又在多中,一和多,又为何是一个统一体。

皮亚诺曲线,还可以用康德的三重综合来理解。曲线作为被感官接收到的杂多,先是想象力的综合,但这种综合相对来说,不如范畴有形式,所以曲线作为杂多这种质料就处于一种混沌状态,故需要范畴来对曲线这种杂多进行综合,因为根据范畴进行的综合具有一定的形式,这样才能形成概念,形成概念也就是等于使曲线从一维升到了二维的平面,这样就有了一种统一。

《深奥的简洁》读后感(篇六)

以前总认为文科生失去了了解硬科学的权利,数年的文科思维训练,早已经对数字不再敏感。物理、生物、化学这些硬科学早已不是我们该踏足的领域。哪怕只是听到和这些学科有关的字眼,也很感到头疼,想要拒绝。

拿起这本书,缘起于芒格。许是被芒格说的要有跨学科的思维方法所鼓舞,又或是源自对芒格的佩服和崇拜,也想像他一样能够广泛的阅读。芒格说:他见过的聪明人里,没有哪个人不阅读的。

当翻开前言时,我一直再笑,量子力学、分形理论、混沌等等字眼,看得懂每一个字,却连理解的能力都没有。明明是中国字,却像天外之物那样如此陌生。感觉自己疯了,非要来读这些,让人如坐针毡的东西。

幸好,没有立即抛开,而是强硬的让它们被迫进入眼睛,然后让它们在大脑里游荡一圈,最后再强行给它们安个家。如此一页页的翻下去,终于乐趣出现了。

硬科学有一点特别让人喜欢,它们总是在纷繁复杂的事物中寻找蕴含于其中的简单道理。往往只需一个数学公式便足以说明一长串复杂的道理。

这本书书如其名。哪怕如宇宙般复杂,也只是从一个简洁的道理开始。混沌如何走向秩序,秩序如何重归混沌。这一切都是从简洁中得来的。简洁的东西不断的以非线性方式迭代,最后能形成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

就拿人类来说。是由氨基酸组成蛋白质,蛋白质形成细胞,对应的细胞又形成器官,最后人类成了一个循环有序的系统。不断地以自我反馈的方式在临界边缘进行修正,以非平衡的状态促使人体和谐有序的运转。什么时候能达到平衡呢,就是快死的那一刻。一切都归于平衡,然后是彻底的死寂。

再往上推,按照盖亚推论,地球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每个个体都在以维持自身利益的情况下,推动了地球形成了自我调节系统。我们处在混沌边缘,维持了奇特的非平衡。因此,不论是什么细小的诱因,都有可能将这种秩序推向混沌。就像那句格言:当发生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如果推到宇宙层面,道理同样。爆炸、重组不断上演,维持着宇宙整体的非平衡。

混沌到秩序,秩序到混沌。一切靠自组织便可完美的实现,只要个体间彼此的连接、互动逐渐增多,形成一个大的从聚,一个系统便可以诞生。这在某些方面解释了从无生命到有生命的原因。

正是有生命的出现,帮助地球调节大气成分,维持了地表温度的均衡。否则地球的氧气会被锁死。因此拉克洛夫曾说:地球是在不断地自我调节。当然,这些调节都是物种为了自己的生存,它们并未意识到这些。

一个没有生命的星球,必然是一片死寂的,是特别平衡的。只有非平衡,不断地震荡才足以证明生命的律动。

这本书值得一读,虽然最开始会让人感到枯燥。但当生命的神妙在我们眼前逐渐展开,当遥远的宇宙变得仿佛触手可及时。我们会汲取到其中的乐趣。那些因过去的误解而导致的一片荒芜的空白领域,也因这些玄妙而正在变得多姿摇曳。

记一些关键点

分形理论:看似非常复杂的东西是由简单的规则生成的,其中包括自相似(自我反馈),这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生物的生成并不需要借用外力,只需要各个元素间形成足够多的的链接,若干简单的规则和和这些规则的重复使用。最终便能形成一个复杂的系统。生物的灭绝和崩溃也是同样,由于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任何一个参数的细微改变都可能会引发整个系统的改变。这个系统的不断震荡,往往就会造成许多事件的爆发,哪怕只是一个相当微小的因素。所以,人类最终从秩序再次步入混沌也是有可能的,只是什么因素会造成这样的事件发生,这样的事件又会在何时发生,按照葛瑞斌的理论,是无法得知的,算不出来的。

《深奥的简洁》读后感(篇七)

深奥的简洁

1.这里的重点是,我们对这种系统的预测能力将受限制。在线性系统中,如果我在预测或度量系统初始状态时犯了一个小错误,它会被一路保存于计算之中,并造成结果上的一个小错误。但对于非线性系统,一个初始状态的小错误经过计算过程,将造成结果的巨大误差。线性系统有点类似将其每一部分加总;而非线性系统可以远大于或远小于这样的加总。庞加莱知道,这表示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将无法计算系统随时间产生的变化,因为我们对初始状态的信息描述不够准确。他在1908年的《科学与方法》(Science Et Méthode)中写道:

如果一个我们没注意到的细节造成了显著差异的结果,我们便说它是随机产生的。如果我们知道所有自然定律以及宇宙开始时的确切状态,我们将能预测这个宇宙接下来的变化情形。但即便自然定律对我们不再是秘密,我们还是只能近似地估计它的初始状态。如果这样可以让我们以这个近似值预测接下来发生的情况(因为这是我们唯一需要的),我们会说我们成功地预测了发生的现象,它们遵循自然定律。但并非经常如此,有时初始条件的微小差异,将造成最终现象的极大改变。前者的小误差,会造成后者极大的错误。预测将成为不可能的事,我们面对的是偶发现象。

为什么气象学家不能准确地预测天气?为什么阵雨甚至暴风似乎随机产生?以至许多人认为祈雨或祈求好天气相当自然,却认为日食是荒谬的。我们发觉,这样的困扰通常发生在大气处于不稳定平衡①的地区。气象学家很清楚这种平衡是不稳定的;某个地方将产生龙卷风,但他们没有办法说出确切地点;龙卷风会由某处蹿起并大肆破坏的机会比较大。如果他们能分辨这一点点的差别,就能事先做出判断。然而所有的观测既不够多,也不够准确,这就是为什么一切看起来都像是随机产生的。

2.如果初始的条件比较精确,将可能以当时所知的对气候描述的方程式,计算对天气的预测。这种预测方法的构想,同时也是现代气象预测的中心概念,也就是将地球表面划分为多个方格点,在上面测量气压与温度等重要的大气数据,并向上扩展。点与点之间的距离越近,所得到当时大气的数学模型就越精确。然后利用物理定律计算出每一点将会如何因邻近点的影响而改变(例如热会由温度高的地方流向温度低的地方,风会由气压高的地方吹向气压低的地方,以及对流,等等)。这种技巧与试图解开行星轨道之谜所用的方法类似,而且常识告诉我们,如果能用较小的格子、更接近的点来做,成功预测的概率会很大。至于格点之间的状况,可以利用取其邻近点的适当平均值这种简单的内插法完成。如果这种方法能够成功,可以预期它的准确度(原则上)将达到相当高的程度。

3.因为天气的变化是个标准的非线性系统,微小的变动经过时间的放大就会产生非常大的差异,因此天气预测只能准确十到十四天。

4.李天岩和约克指出,某群微分方程式如果存在一个周期为三的解,那么也必然存在无穷的周期解,任何周期都存在,此外还存在无穷的非周期解。这并不完全是我们今天所指的“混沌”,罗伦兹本人比较喜欢称李天岩与约克的发现为“有限混沌”(limited chaos),因为在方程式的解中也包含了非混沌周期解。在绝大部分的情况下,这样的系统会是周期的,而罗伦兹所谓的“完全混沌”(full chaos),或是今天科学家所称的“混沌”,虽然存在周期解,但多半系统会进入混沌状态。

这有点类似资本市场,周期性意味着周期解,但资本市场这个周期解应该是不固定的,他有人性这个变量的叠加,解就变得不稳定了;混沌状态其实也就是反复的震荡,即没有趋势的时候,这是个常态。

5.一个看似稳定的生态环境其实在不断地改变,它之所以能够保持平衡只是因为各组件为了赶上其他组件变化的脚步,所以都演化得够快。这很像冷战时期的军备竞赛,在进化生物学中,这种现象被称为“红后效应”。

在这两年的流行语中,这其实也叫做内卷。

但这就是这个世界运作的终极规律。

《深奥的简洁》读后感(篇八)

《深奥的简洁》

约翰·格里宾(John Gribbin)

37个笔记

◆ 前言 蕴含于复杂中的简洁

>> 尽管有现代科技的帮助,我们的生活仍必须提防突如其来的意外事件:气象预测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地震与火山爆发随机发生,难以预料;股市震荡也没有固定的模式。

>> 是否混沌和复杂所探讨的一切,只是建立于两个简单的概念之上——系统对初始状态的敏感以及回馈

◆ 第一章 混沌中的秩序

>> 想象有一个智慧体,它在任何时间都知道所有控制大自然的力量,同时也知道每一项事物的运动状态。假设这智慧体可以将所有数据加以分析,能把宇宙中大大小小物体运动的状态用一个公式描述。对它而言,没有不确定的东西;它可以清楚地看到未来与过去。

——拉普拉斯,《概率论的哲学理论》,1814年

>> 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取决于钟摆的长度,而不是摆动的幅度,这就是钟摆原理。

>> 第三运动定律说,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或用牛顿的说法,任何作用都有相对的反作用。

>> 主要概念建立在将气体当成无数个四处弹跳的小粒子(原子和分子),它们依照牛顿定律彼此碰撞并冲撞它们的容器壁。气体动力理论特别可以说明,物理通则是如何从混沌中建立秩序的。

>> 最终,一个封闭系统中所有能量将转换成热,而温度的差别会消退,形成一个平淡无趣的状态。

>> 熵是用来测量系统中秩序的量;熵的增加,表示混乱度增加。既然我们知道在真实世界中,封闭系统的混乱度随时间推移而增加(东西会衰败),所以熵的必然增加可以定义出时间的方向,也就是从有秩序的过去指向混乱的未来。因为这种趋势无法避免又无所不在,维多利亚时代的热力学家于是想象,宇宙的最终命运将是把所有的可用能量都转换成热,一切物质都会处于平淡一致的恒温状态,表现出他们所谓的“热寂”(heat death)的苍凉宇宙景象。 (5)

>> 用热力学的语言来说,当系统达到平衡状态时,就会忘记自己的初始状态。唯有它当下的状态才有意义。

>> 即使盒中只有大致相当于一副扑克牌张数的52个分子,循环周期仍需要1052 秒,这仍是宇宙生命的1035 倍。 (9)

◆ 第二章 重返混沌

>> 他以粒子的位置与动量(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速度)这两项性质,重新呈现牛顿物理定律。

>> 相对应的数列大多时候也是发散的——不稳定是常态,而永久稳定的轨道则是例外。

>> 然而所有的观测既不够多,也不够准确,这就是为什么一切看起来都像是随机产生的。

◆ 第三章 秩序衍生混沌

>> 自相似的简化版。

>> 一种混沌游戏,能产生类似羊齿草的分形图案(维度为1.8)。

◆ 第四章 混沌的边际

>> 你的身体里却有大量能量流动——食物经由新陈代谢产生的化学能量,供给肌肉及其他身体活动所需,最终以热的形式耗散掉。

>> 宇宙像个带着质量能量的泡泡,同时具有等量负能量的重力场,所以整个宇宙的能量为0;这个泡泡变大,它就成了我们今日所见的经历扩张的宇宙。

>> 新条纹由原先条纹的分岔处产生,这好像一条铁轨在一些点上分岔,然后变成两条平行铁轨一样。

◆ 第五章 地震、物种灭绝与突现

>> 这意味着地震的强度和发生的数目遵循幂定律(power law)——相对于每1000次的5级地震,大约会发生100次6级地震、10次7级地震,等等。

>> 意味着经济是一个与地震(或堵车)遵循相同定律的系统,因而重大事件(在这里指的是股市崩盘,例如发生于1987年10月的那次)可能由一系列微小事件造成。

>> 如果股票市场的震荡的确遵循幂定律,微小的利率调整可能(即使是偶尔)成为市场剧烈震荡的诱因。

>> 古典经济学建立于一些与古典热力学类似的原则上,它处理接近平衡状态的系统(经济)。其中涉及一项称为“报酬递减”(diminishing returns)的概念,这是一种负向回馈。粗略来说,它是指虽然你可以通过研发新产品从而获利,但当所有人都拥有这一产品时,它的销售前景将会非常困难,利润也自然降低。

>> 我们从幂定律与 噪声中学到的教训是,并不需要一次重大诱因,便能引发重大事件,任何尺度的灭绝可能由任何尺度的诱因导致。

2023/7/13 发表想法

量变引起质变

>> 按照日常经验以及在海滩玩沙的记忆,我们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沙堆会逐渐增高,直到坡的斜度达到某个临界值;此后加入更多的沙会造成沙崩,或一系列沙崩,再加入更多的沙,将使整个过程重复,直到沙堆覆盖整个桌面;而沙崩时沙子将落到桌下。在这个状态下,沙堆中沙子平均数目恒定不变,崩落到桌下的沙子数量与由上方加入的沙子数量相互抵消。系统此时处于临界的自组织状态,它依靠落下的沙粒带入能量。

>> 按照日常经验以及在海滩玩沙的记忆,我们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沙堆会逐渐增高,直到坡的斜度达到某个临界值;此后加入更多的沙会造成沙崩,或一系列沙崩,再加入更多的沙,将使整个过程重复,直到沙堆覆盖整个桌面;而沙崩时沙子将落到桌下。在这个状态下,沙堆中沙子平均数目恒定不变,崩落到桌下的沙子数量与由上方加入的沙子数量相互抵消。系统此时处于临界的自组织状态,它依靠落下的沙粒带入能量。

◆ 第六章 生命的真相

>> 他要我们假定某种动物的每一个体都扮演以下两种角色之一:有些是“鹰派”,这表示它们在与同伴竞争食物时充满侵略性;有些是“鸽派”,这表示它们在竞争时总是退让。

>> 每一次相遇都会导致战斗,胜者得50分,败者则损失100分,平均值是可怜的-25分。

>> 在这一组参数之下,当鸽派与鹰派的比例为5:7时系统将会达到平衡点。这时平均每一个体在遭遇冲突时会得6.25分。首先值得注意的重点是,经由进化,族群将达到稳定状态,也就是ESS。但同样重要的是,这不见得是在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形中最美好的一种。平均得6.25分比起全是鸽派时的15分,显然少了很多。稳定的情境未必是最好的情境,而只是一群个体依自身最佳利益得出的逻辑结果。还有一点既微妙又让人好奇——当族群中鸽派与鹰派比例是5:7,或是每一个个体在遭遇冲突时有 的机会选择鸽派对策、 的机会选择鹰派对策,并在冲突中随机选择对策,两种情况下所得的结果相同。

>> 这很像冷战时期的军备竞赛,我们在此不提。在进化生物学中,这种现象被称为“红后效应”(Red Queen effect),该名称来自于刘易斯·卡罗尔(Lewis Carroll)小说《镜中奇遇记》(Through the Looking-Glass)中的一个角色:她(红后)必须拼命地跑,才能够停留在原地。 (5)

>> 费希尔设想的情境不同,在演化景观上不存在任何物种的“最佳位置”,它们唯一能做的便是抓住机会,向更好的位置移动,即便现在看来是好的,在几代之后也有可能会变得无比糟糕。

>> 因此,即使我们知道真正的机制是个体选择(individual selection)

◆ 第七章 远方的生命

>> 我们知道鱼这种生命系统的存在,所以在撒哈拉沙漠找到鱼,将可证明沙漠中存在生命。但“海盗号”火星探测器生物实验的结果,并无法证实火星上没有生命存在,只能说火星上没有那种可以在莫哈韦沙漠里找得到的生命形态,正如撒哈拉沙漠失败的钓鱼之行仅能证明沙漠里没有鱼,而不是没有生命一样。

>> 我们所知道的宇宙肇始于大约140亿年前的一个高热密集的状态(大爆炸)。 (8) 造成大爆炸的基础物质是氢和氮,它们以3:1的比例存在。所有其他的化学物质(除了些轻元素,例如锂)都是在星球中被制造出来的,且在这些星球生命后期膨胀并排出物质(有时会爆炸)时被散布到太空中。

>> 我们这种生命体常被称作“碳基生命形态”,这说明可能还有其他形态的生命体存在。可能性是存在,但天文学得到的所有证据显示,遥远处的生命还是极可能建立在CHON之上。

>> 所有证据都显示,这样的物质可能在我们行星系统形成的初期,由受到增长中的行星引力所吸引的彗星携带,然后像雨一般降落到年轻的地球上。如同前面提过的那样,一锅氨基酸浓汤有办法将自己整合成一个具有生命形态的网络。这意味着,长久以来在太空深处形成的各种氨基酸(由星光取得能量),可以被带到任何一个类似地球的年轻星球的表面。有些星球可能太热,有些太冷,但也有些就像地球一样,恰到好处。然后,就像达尔文所说的,在一些“温暖的小池塘”里,它们有机会将自己打造成生命系统。

>> 我们所生活的星系所具有的旋臂是非常重要的特征,因为它们由又热又重的明亮恒星组成。

>> 生命从“温暖小池塘”中出现也是很自然的,这是一种连续的过程——生命的起源是非跳跃式的。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