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云计算》,深感云计算的强大与普及,它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巨大便利。云计算不仅提高了数据处理速度和存储容量,还降低了成本并提升了安全性。未来,云计算将在各行业广泛应用,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创新的重要力量。
云计算读后感篇一
有一只叫Hadoop的会飞的小象,它有两只大大的耳朵,化成翅膀飞翔在云端,一只是HDFS,另外一只叫做MapReduce。
《云》是云计算的入门读物,她带领我们初窥MapReduce编程模式的门径,曲径通幽的了解了云计算。
1/6页云计算读后感篇二
2009年底出版的这本书,作为计算机领域的第一本前沿科普书籍,开创了计算机领域高端科普的潮流,直接引发去年物联网科普成风。第二本物联网科普(人邮出版)连版式都是抄袭这本《云计算:深刻改变未来》,不知道两个出版社有没有就此发生纠纷。
《云计算:深刻改变未来》一方面介绍了云计算的技术框架,也利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和云计算密切相关的创业故事,从而阐述了云计算的商业模式。对于想要了解云计算的读者,这些内容读起来都比较通俗易懂。为了方便读者进一步阅读,作者还介绍了获得相关资源的网站和社区。
今天回过头来看,这本书还是目前最好的云计算科普书。
2/6页云计算读后感篇三
这本书是中国移动研究所张为民写的科普书,希望普及云计算知识,更是为云计算摇旗呐喊。这本书我看得不是太懂,做个笔记理理思路。
云计算离我们还有点距离。书中讲到云计算故事大多发生在美国,云计算目前的运用说得不太清楚。就连作者身边的业内人士,作者也在哀叹不懂云计算,这印证了云计算还很遥远。
云计算离我们不远了,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发展是悄无声息又迅猛无比的,看看我们正在使用的信息技术在几年前的模样就可以让人醒悟。
我理解的云计算:就是由无数PC组成的一个巨大的服务器。这个云计算服务器特点:低价、平滑扩容、高冗余、低使用门槛。今后的信息社会将会有私有云和公有云。私有云是大型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将由私有云支撑。公有云由云运营商提供云平台、云服务,让小企业、个人不用投资建设,而以租赁的方式获得信息系统的支撑。
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云计算将成为今后的技术趋势,但目前技术标准、业务形式、商业模型都没有成熟。IT企业在组织系统建设时,如有可能选择云计算,应尽量选择云计算。IT企业和IT个人应学习云计算技术,学习云计算的业务和服务模型。技术的趋势是不可挡的,抓住机会才有未来,服务是盈利的关键。
3/6页云计算读后感篇四
有这样的一个笑话:一个中国留学生初到美国,去菜市场买菜,买了几斤蔬菜要结账,美国小贩抬头望着天捉摸应收多少钱,这时只见中国留学生大叫一声:哇,美国真先进,连小贩都会用云计算!那么究竟什么是云计算呢?
虽然时至今日依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大体概念是云计算是一种利用大规模低成本运算单元通过IP网络连接,能够动态伸缩的虚拟化资源通过互联网以服务的方式提供给用户的计算模式,而在此过程中,用户无需知道如何关机那些支持云计算的基础设施。
这么说可能很多人还是云里雾里,那我们形象点的来阐述这个概念。假设一栋居民楼,里面每一户都有用水的需求,于是每一户都在楼顶建了一个蓄水池,且这个蓄水池需要专门的人士来维护。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用水的要求不断提高,加热,洁净甚至到甜美有营养,于是人们不断的升级这个蓄水池,成本也越来越高且难度越来越大。而云计算要做的就是建立一个统一的大蓄水池,这样每户人家只需要一个水龙头便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且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而用多少取多少,避免了资源的浪费。这里的小蓄水池其实就是我们日常所用包括手机PC在内的终端机。恰如对蓄水池的要求,我们一直在追求终端机运算能力的不断提升。但是我们有完全利用它的效能么?我们现在的以PC为代表的终端机已经足够强大,内存甚至达到4G,每时每刻,都有千千万万的电脑是开着的,但是大多时候我们仅仅是用来听歌看电影,有效利用率甚至还不到百分之十。使用电话宽带的同学可以知道,在大多情况下我们是用不到它的全部,可是我们依然占据着它。而云计算所要做的就是整合这些资源使其优化配置,就像那个水龙头,需要多少分配多少。把整个功能交给了云计算,终端机也不需追求个体的强大,只需要简单的接收发送数据的功能,把运算这些难事交给它。恰如把整个大功能交给那个大蓄水池,剩下的水龙头便没有那么多的要求。而且它别水龙头更出色的一点是多余的资源它可以自动关闭,需要用的时候才会自启动。
对终端机功能要求简化后,终端机的成本也将大幅下降。同时云计算可以帮助互联网创业者从建立服务器的苦海中脱离而能专注于创新。云计算和虚拟化结合,提高了设备利用率,节省了设备数量,资源在此得到有效的配置。
信息技术的前进说到底是依赖于硬件和软件两辆马车,他们不断推进终端机发展,就像那个蓄水池一样我们不断的提高要求强大终端机的运算能力,整个世界也在硬件方面投入了天文数字的研究资金。半导体工艺一直遵循着摩尔定律的规律发展,从最初的几个元件到如今的45纳米级别,而我们现在所面临的便是摩尔定律已经到了极限的现状。现在每向前走一步都异常艰难。我们每每在硬件上的技术革新,都经历涅槃一样的痛苦过程,从更严格的角度来说,那都是对于物质常态的一次挑战,从而在成本上,能耗上都会有着相当的副作用。而依靠云计算则能使得不可靠的硬件群落成为较可靠系统,这也正是云计算可能会带给人类的一大贡献。
这是个大时代,我们可能见证又一场革命,一项新的技术出来,你不需懂的它的底层运作如何,在一开始我就没打算弄懂云计算什么的代码,但是你必须能够领会它的精神,它能帮助你在大时代中夺得先机。
最后给出一个评价:入门级,读起来很简单。
4/6页云计算读后感篇五
知道这本书很偶然,是在豆瓣上看到的。看了书评,觉得挺好,又发现原来我曾经和书中的一位作者打过交道,于是更想拿来读一读了。读这本书带给我许多的“没想到”:我从来也没有想到过有那么一天,我会买一本中国移动的人写的书来看;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也没有想到这本书写的这么好;在读完全书,忽然灵机一闪,想到网上搜索一下作者的时候,我没想到作者曾经做过爱立信的项目经理和市场经理。一本能够让人期待,并且带给人意外惊喜的书,无论如何都应该算是一本好书。
经常会在工作中和移动的人打交道,当然,也包括研究院的人。可能是因为公事公办的缘故,工作中的研究院人留给我的印象,是聪明,反应快。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他们幽默,好学和渊博的另一面。
书中对于云计算“前世今生”的描写非常形象。虽然我也从两年前就开始“云”,但感觉读完全书,自己才开始真正了解了云计算的皮毛。以前的知识,不过盲人摸象而已。
首先,为啥云?是因为:1. Web2.0的时代,每个人都是互联网信息的提供者。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的工具制造着海量的信息。2. 摩尔定律到达极限。再想每18个月翻一番很难了。于是,1和2的矛盾催生了新需求:如何利用现有的硬件能力来处理海量的信息?新需求催成了天才们的新创意:一朵云飘了过来。
其次,怎么云?在这一部分,有很多听上去很专业的名词,什么Xaas,虚拟化之类的。但是归根结底,我认为还是需要解决我琢磨了很久的两大问题:分解和聚合。最开始的时候,我理解云计算能做两件事:资源的聚合和分解。所谓聚合,是能够把很多小的、旧的机器整合起来,让人看着就好像是一台超级大机器,提供超强的计算和存储能力。所谓分解,是能够将一台比较强劲的物理的大机器分解成很多小的虚拟机,提供给不同的应用系统。在和VMWare、EMC交流的时候,我不停地求证这个问题,得到的结论都是否定的:分解是可以的,但是聚合不行。
看了这本书,我明白了:其实聚合是可行的。只不过聚合是比分解更进一步的技术。分解可以通过虚拟化的手段来实现,而聚合则需要通过编程的方式来解决。即: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将计算、存储等任务分解。例如,对于计算密集型应用,需要通过MapReduce的编程模式,将超大的计算任务分解为小机器能够完成的小任务,进行并行计算得出结果。从这个角度说,“云计算是一种多粒度和变粒度计算”。书中还介绍了一个名叫“友友创新”的公司,能够提供整合计算资源的方案。
总结起来,如果物理机器很强大,那么就通过虚拟化的技术把物理机器分解掉。如果计算任务很繁重,那么就通过MapReduce等编程模式把计算任务分解掉。
这时候,我反思了一下当时我们的云计算方案:我们的方案其实是构建在虚拟化平台基础之上的。说白了,如果虚拟化平台做得好,我们其实不需要改变任何东西。直接将应用软件安装在虚拟化平台上就好了。再买一个虚拟化厂商提供的资源调度工具,测试、设定一下满足什么触发条件的时候,对虚拟机进行调度和分配。在国外展览的方案其实也就是基于这个思路。这其实只是云计算一个最表层的应用。甚至都不应该叫云计算,应该叫“虚拟化”就好了。
最后,云不云。首先说明一下,关于云不云的问题,我们只能够做自己的主,类似“我是不是喝从自来水管里面出来的水呢?”。我的答案是:先不云。
虽然我坚信云计算最后的结果,就会象是接入每家每户的自来水龙头一样,大家能够按需取用,按用量付费。但是就目前的发展看,云计算在推广和普及的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 一旦用户采用了云计算,就把自己数据访问和控制的主动权交给了云计算运营商。比如,当Google Doc不可访问的时候,我们怎样处理文档?
2. 数据安全性值得担忧:云计算运营商能够生存多久?怎样保证数据安全?在这个修个笔记本都能产生爆炸性新闻的时代,数据的安全不得不考虑。
3. 基础设施建设(例如互联网带宽)会直接地影响使用体验。
当然,长远地看,这些都不是问题。就像是我们每天都在喝自来水,而从来没有担心过自来水公司能够生存多久、水管里的水有没有毒一样。但是对于云计算,这些都需要时间。
总的来说,我觉得这是一本挺好的书。尤其是书中很多实例的描写,让人们觉得“云”并不神秘,离自己很近。比那些上来就说“资源共享”、“弹性扩容”什么的强多了。
5/6页云计算读后感篇六
整理自张为民等著《云计算深刻改变未来》和互联网
1998年9月的美国,有两个小伙子准备合伙创业开公司,他们是24岁的布林和25岁的佩奇。两个人在对商业计划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准备凭着手里的技术闯出一番天地。他们的公司提供一种叫做搜索引擎的服务,而且只提供这一种服务。布林幸运的从一位斯坦福校友那里拿到了10万美元的投资。依靠着这笔投资两人在朋友的车库中开启了创建Google的征程。
穷学生开公司,除了自己的技术和头脑外一无所有,当然就买不起昂贵的商用服务器。但是没有服务器公司就不能为客户提供服务,创业就是空想。此时他们只能买已淘汰的CPU、主板,便宜的小容量硬盘,廉价的电源等零件组装服务器。当他们把这些通过过时的廉价的零件组装的服务器运行起来后,服务器不稳定,反应慢,零件易坏等问题频繁发生。这又成了令他们头疼的问题。
好在这两个年轻人有着聪明绝顶的头脑。硬件不行那就用软件弥补。他们决定写一套完善的容灾软件系统来克服硬件的问题。利用软件将这些成千上万不可靠的硬件组织成一个稳定可靠的IT系统,以此支撑其公司的IT基础服务。
这家车库里的小公司就这样在风雨里发展起来了。到2000年,他们已经拥有了几千台这样的服务器。于是他们又开动脑筋,用网络将这些服务器连接起来。然后重新设计了一套新型的运算模式来实现高性能运算。这就是现在所说的“云计算”的雏形。车库里那些用网线连起来的几百台破烂服务器,加上容灾软件系统,提供每秒数千次搜索请求服务,就是“云计算”的最早模式。
与此同时,1999年一家名为Salesforce.com的公司喊出"No Software"的口号,率先在企业中引入了远程提供服务的概念。其首次通过自己的互联网站点向企业提供CRM软件系统,使得企业不必想以前那样通过部署自己的计算机系统和软件来进行客户管理。只需登录Salesforce.com公司的网站即可实现客户关系管理,从而为现在的软件即服务(SaaS)奠定了基础。此后Marc Benioff被誉为“软件终结者”。
2001年Salesforce公司推出首个SaaS模式的CRM。
2002年,著名出版商Tim O’ Reilly(O’Reilly出版公司创始人,出版的计算机界的“动物书”有口皆碑)向亚马逊CEO贝佐斯展示该公司发明的一个叫做Amarank的工具。该工具可以每隔数小时访问Amazon.com并复制O’ Reilly公司数据及其竞争对手数据排名。Tim O’ Reilly建议亚马逊开发一个API接口,第三方公司可以通过这个接口获取其产品、价格和销售排名。贝佐斯觉得这是个有趣的想法,或许是从电商转型技术公司的一个新途径。于是向几位主管传递了这个想法。巧合的是,亚马逊公司内部已经在进行这项研究,并设计了一些API接口。于是在贝佐斯的推动下更加丰富的API接口被推出,以供第三方公司使用。由此,2002年Amazon启用了Amazon Web Services(AWS)平台。当时该免费服务可以让企业将Amazon.com的功能整合到自家网站上。
2003~2006年Google发表了四篇文章,分别是关于分布式文件系统(GFS),并行计算(MapReduce),数据管理(Big Table)和分布式资源管理(Chubby)。至此奠定了云计算发展的基础。
2006年,亚马逊推出了两款产品,S3(Simple Storage Service)和EC2(Elastic Cloud Computer)。使得企业可以通过“租赁”计算容量和处理能力来运行其企业应用程序。EC2自正式发布以来,价值越来越大,已成为Amazon云服务生态系统的基石。
2000~2006年,Google一直苦心经营着它的Google Search,并无其它建树。2006年,Google Apps推出了基于浏览器的应用服务。2007年,Google开始了它的辉煌之路,相继推出了Gmail、Google Earth、Google Map、Chrome和字处理及电子表格等产品。这一年在Google的发布会上Google的CEO施密特第一次提出了“云计算”。他说随着互联网网速的提高和互联网软件的改进,“云计算”能够完成的任务越来越多,90%的计算任务都能够通过“云计算”技术完成,其中包括所有的企业计算任务和白领员工的任务。
2007年11月,IBM推出了“改变游戏规则”的“蓝云”(Blue Cloud)计算平台。为客户带来即买即用的云计算平台。它包括一系列的自动化、自我管理和自我修复的虚拟化云计算软件,使来自全球的应用可以访问分布式的大型服务器池,从而使得数据中心在类似于互联网的环境下运行计算。
2008年10月,微软推出了Windows Azure操作系统。接着,2009年微软推出Azure云服务测试版。Azure(意为蓝天)是微软继Windows取代DOS后的又一次颠覆转型——通过在互联网架构上打造新的云计算平台,让Windows由PC延伸到“蓝天”上。
2009年,Google App Engine(Google应用引擎)成为了另一个里程碑。
2006~2009年内,云服务尚处于推广阶段, 把它重视起来的公司还很少,而且只有大公司有基础和资本做这种“苦活”。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Salesforce公司在2009年初公布了2008财年的年度报告。报告显示Salesforce公司云服务收入超过10亿美元。
这对于新兴的云计算业务来说是个破纪录的数字,同时,这一数字也让整个行业对云计算开始另眼看待。尤其是从2009年开始,许多美国政府(包括国家机关互联网服务商店Apps.gov)也开始试水云计算,某程度上算是为这项服务“站台背书”。
于是在2009~2011年,世界级的供应商都无一例外地参与了云市场的竞争中。于是出现了第二梯队:IBM、VMWare、微软和AT&T。他们大都是传统的IT企业,由于云计算的出现不得不选择转型。
至此,云计算开始如火如荼的发展,其技术已经深入应用到各个领域,包括企业、游戏、医疗、金融等。
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