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唐陵的布局》的读后感大全

《唐陵的布局》的读后感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4-20 18:20:35
《唐陵的布局》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5-04-20 18:20:35   小编:

文章通过对唐陵建筑的布局和设计进行分析,揭示了唐陵作为古代帝王陵墓的独特之处。作者指出,唐陵的布局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生死观念的深刻理解,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生命和死亡的尊重和崇敬。文章深入浅出地解读了唐陵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为读者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启发。

唐陵的布局读后感(一)

这是一本关于关中唐代帝王陵的论述,与我先前收藏的陈安利《唐十八陵》以及刘向阳《唐代帝王陵》相比,本书侧重对于唐代诸陵选址的探讨以及历史背景的阐述。作者对于一些悬案诸如乾陵的无字碑的见解令人信服,但是对于我一直想弄明白的关于唐陵中期几座堆土帝王陵的成因,作者也没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

1/3页

唐陵的布局读后感(二)

看到友邻正在读这本书,本来想在网上定,后来实在等不及,索性下午跑去铁狮子坟的盛世情,一下就捧回了家。那天可是入夏以来最潮湿的一天,相信很多人都记得。

刚刚看了讲唐陵选址布局那部分。感觉很有新意:以前专家总是说唐陵之间排列顺序无规律可循,随意排列。

但是作者分析,十八陵也有昭穆顺序,但是不是贯穿整个整个唐代的昭穆,而是分作一阶段一阶段的。每组有昭穆关系的陵墓,彼此之间也不是孤立的,这一组位于地位较低的”穆“,也许是另一组的祖陵,也就成了”昭“,如果不仔细辨析,十八陵整体上的排列却是有些混乱。

2/3页

唐陵的布局读后感(三)

“本书以丰富的史料和翔实的考辨,以唐陵布局为切入点对唐陵制度进行探索,并成功地将唐陵的空间跟帝国的统治秩序相联系,认为其核心精神是‘斟酌汉魏,以为规矩’;唐陵布局及其变化蕴含着帝国的政治及礼制;而汉魏至赵宋帝陵制度延续性和多样性的统一则体现着共同的政治伦理,是传统社会共同的历史文化精神影响的产物。本书别开生面地以政治史、制度史为背景,在动态的过程中展开考古学研究,从而大大拓展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本书的前勒口的“内容简介”如是言,有丰富有翔实,既考辨还探索,最后还别开生面,仿佛是些抬轿子的话,但读完本书后发现,言之无虚。

读《唐陵的布局》一书非常过瘾。虽然这本书中没有强调所谓“二重证据法”,但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却总是想到这个词,至少是我对这个词的理解,取“地下的新发现”与“传世文献”互相释正、交互参照,真正做到这一点,两相都会有新发明,且对历史社会的认识也会更丰富切实,当然,对历史的认识,某种意义而言就是对现实与周遭的认识。本书对唐陵的两点看法我个人非常认同,一是整体的综合研究,一是变迁的动态观察,从中既能看到当时社会贵族阶层的精神世界对前代社会的继承与突破,又能从另一个面相反观中古社会的政治变迁与兴衰因演,它们时时都在或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影响着“空间”(包括地下空间)的建制与布局。

比如,唐朝李氏除了从礼仪制度上确立自身合法性之外,如何在帝陵建制上对自己的皇室身份加以巩固?在选址和形制上如何处理与其他贵族之间的关系?如何将不同文化习俗嫁接在墓葬制度与丧葬礼仪中?李氏如何在帝陵布局中渗透“昭穆制度”而层层建构自身的统治序列与谱系?而武则天又如何通过迁址与改制试图打乱并截断李唐的血脉?《氏族志》与吕才《阴阳书》如何一体两面地贯彻当政者的政治举措?昭陵六骏究竟背后如何的政治寓意,和十四国君长像是什么样的关系,共同构成怎样的文化理念?陪葬墓的布局如何,在唐陵的整体设计中是什么样的角色?置入汉魏到赵宋的历史序列中,唐陵经历了何样的演变过程,在此过程中,什么出现了,什么消失了,什么理念在继续只是改变了表现形式,什么形式仍在使用但已经丧失了文化意义?等等如上问题,本书都给予了很好的解答。而且关键的是,其解答基于尽可能完整的史料、充分的既有研究、坚实的逻辑、严格的论证。所以,本书不是一本纯粹分型分式意义上的考古学著作,也不是一本完全以文献材料为主体的历史学著作,而是兼而有之,以具体问题为宗,运用各种材料,结合不同学科之法,灵活万变,却万变不离其“宗”。非常有意思的一本书。

由此,我们还可以联想到,墓葬作为一个精神与文化的载体,它一定具有精神与文化的固有属性——“东拼西凑的百衲衣”,任何文化都势必是多种文化因子互相融合的结果,其中有着纷繁的变异,这也导致将一观念、一器物、一图像、一制度归因于一个文化的方式势必是会流于简单失之偏颇,因而也暗藏危险。关键不是是A还是B的问题,而是在什么样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出现了什么的观念,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观念,这些观念以怎么样的形式被表达,从中可以看到人与环境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等等,一系列的问题,任何具体背后都深藏着普遍,所以将问题陷入具体的枝节考订或不顾历史进行由抽象到抽象的追问——墓葬考古与美术研究很容易陷入的两个极端——两者都有问题,只有平衡两者,并在相对平衡的基础上进行发问与论证,由此得出的结论才是令人信服且有启发性的。

p.s.近来偶读“文化生活译丛”两本小册子——《来自来洛尼亚的十三个童话故事》(外一种:天堂的钥匙,莱•柯拉柯夫斯基著、杨德友译)和《文明与野蛮》(罗伯特•路威著、吕叔湘译),两本风趣的书,前一本提示说,究竟作为主体的个人和自己、他人、世界是个什么样的关系?后一本则除了要消除人类精神世界中“进化论”的毒素外,更重要的则是提醒我们文明的本貌,它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变动不居的,不是单线发展的,而是交互融合的。

3/3页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