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通过描述古人读书的场景和心情,向我们展现了古人对知识的渴望和对书籍的敬重。作者通过描绘古人围观读书的情景,使我们感受到了古人对知识的珍视和对学问的追求。文章通过深入浅出的语言,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古人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
成语星球——围观古人读书读后感篇一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有的经过了长期沉淀,有的有着对应的历史故事,有的是近现代才形成的新成语,可以说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学习成语相对古诗词门槛更低,在写作中应用更自如,所以成语更加受欢迎。
单纯地去背诵成语是非常枯燥的,也不容易记住,如果记成语的时候结合成语的深层含义和背后的故事的话,就会非常容易记住,因为人们对形象生动的故事非常敏感,有些故事可以记一辈子,特别是孩子们更加喜欢听故事。
《成语星球 围观古人读书》就是一本既讲成语又讲故事还带有生动活泼的插图的好书,而且每一个成语还注有拼音。语言轻松简洁,没有非常深奥难懂的句子,非常适合三年级以上的学生看,也可以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当然这本书也适合成人阅读参考,加深曾经学过的成语的印象,因为有些人可能知道成语的大致意思,或者了解得模棱两可,乱用成语的现象不在少数,所以看了这本书后肯定大有裨益,兴许还有新的收获呢。
作者彭玉兰,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库专家,湖南大学语言学教授,优秀教师,百家讲坛讲师,孩子们心中的不老女神,对中国文字的研究颇深,著述颇丰,通过这本《成语星球》可以看出老师的身后语言功底和知识沉淀。
中国的成语非常多,很多成语词典记录的成语通常在一万个成语以上,有的大词典甚至能记录三万条以上的成语,真想全部记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与其这样,不如先深记常用的成语,本书只有六十四个成语,相信大家看完这本书能永远记住这些成语。本书分门别类讲述中国成语,非常方便大家阅读,有讲中国典籍的,有讲读书那些事的,有讲师生相处之道的,有讲身在福中不知福的,有讲恶习要不得的,有讲谦卑的,有讲圣人言的,有讲艰苦奋斗的,有讲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总之,都是非常积极向上的成语,读后不但涨知识,还能受教育,一举多得。
对于每一个成语,本书的讲述顺序是这样的,先有小标题,对小标题有个大致的解释和概述,然后大字展示出成语并带有注音,然后铺看来讲述成语背后的故事,然后是对成语的简洁解释并附有例句,最后附有精美的彩色插图,带有一句名言,然后就名言引申讲解,抒发深层次的思考。
最后,随便例如书中几个成语吧,比如汗牛充栋、三坟五典、不耻下问、韦编三绝、孟母三迁、开卷有益、三省吾身、一丝不苟等等。放下手机,多学点成语,好好看这本书会大有裨益。家长和孩子们一块学习成语,不但能加深感情,拉近代沟,也能提高孩子们的语文成绩和写作能力。
1/10页成语星球——围观古人读书读后感篇二
一本汇集成语故事的书籍,在这里你能了解到上至春秋战国,下至明清年间的上百名先贤达人,以及与学习相关的67条经典成语。这里的成语故事讲述得很通俗易懂,还有可爱的插画图片,让人印象深刻。
一本可以吸引到小朋友的成语书,书中好多的彩色卡页都很喜欢,都配有“成语新解”的漫画,成语的内容也很丰富,中华典籍数千年的历史战绩,到平生读书为谁事的书中自有黄金屋,还有许多关于谦逊,尊师重长,勤勉的高上品德。
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了解成语也是在了解我们的中华文化,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沿用下来的,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成语也不光都是四个字的,还有五个字,六个字,七个字等等,还有许多最不像成语的成语,“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同心协力”的团结精神,读到书中的每个故事,感觉历史就发生在眼前的一幕幕,他们能被传承下来,真是一件令人幸福的事情。
有的时候成语可以很好地诠释我们想要说的一句话来概括,还有很多表示“之最”的成语,最便宜的东西--一文不值,最绝望的前途--山穷水尽,最大的幸运--九死一生......因为成语的存在,总会感觉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还有许多许多去值得我们学习,当你了解一个成语的时候,你不仅了解到他的背景文化,也能体会当时的人们是如何从经验中获取的最后结果,每一个成语都有他存在的意义,正因为他们存在,才能更加的让我们了解,和铭记。是古人一步一步走的结果来诠释出成语的意义。
看到书中讲述的成语道理,也在教会我们的做人的道理,善良一些,温柔一些,和自己和解。放弃那些不属于你的,珍惜当下所拥有的。这样才能释怀,才会让自己更加的快乐。
2/10页成语星球——围观古人读书读后感篇三
“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学习力护娃一生周全”这是《成语星球围观古人读书》这本书封面上的一句话。 打开这本书,阅读着成语的趣味故事,你会恍若穿越回圣贤所生活的时代里了。 彭玉兰老师在这本书的自序里提到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解读成语: 1.成语是高级文明的产物; 2.成语具有兼收并蓄的容量; 3.成语是喻示意义的载体; 4.成语具有和谐典雅的韵致。 《成语星球围观古人读书》这本书通过十六篇分类主题,对346个成语做了充满趣味的表述,我们在这些历史典故中认识到了伟大人物如何成为伟大人物,他们关于好读书的思想境界深深感动着我们。 好读书就是好学的外在体现。一个喜欢读书的人一定是喜欢不停学习、不断提高的充满智慧的人。 “半部论语”这个成语典故来自辅佐赵匡胤开辟大宋朝的赵普,用半部论语辅助两任皇帝治理天下,从而天下太平,赵普病逝后,家人打开他的书箱里,看到里面确实只有半部论语。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告诉我们:孔子的《论语》举世无双,它是一部可以帮助人们提高能力的巨著。 颜回为孔子做饭的故事,孔子后来告诉弟子:相信眼睛,眼睛不一定可信;相信内心,内心不一定可靠。了解一个人,不能单方面就下结论,我们要从各个方面去看一个人,去了解一个人。 …… 书中的每一个成语,所对应的典故大多是真实的历史故事,它们教会我们如何获得生活的智慧,让自己的一生平安、开心地度过。 《成语星球围观古人读书》这本书通过典故+漫画的方式细解每一则成语,同时告诉读者三个有关读书的观点:“经典一定要精读、经典一定要运用,经典能改变命运”——我们在书中重温那些经典的人和事的同时,也会积极反观自己的人生,从而收获更多有益的成长力量。
3/10页成语星球——围观古人读书读后感篇四
《成语星球—围观古人读书》是彭玉兰著,本书的内容曾在央视“百家讲坛”栏目播出。 一、成语在当下的教育意义 作为各个领域都有证书的当下,唯独有孩子一族只有前人的经验,却没有统一的标准供我们懒人使用,乃至人类的“幼崽”成为一个可爱又无奈的昵称,我们对于他们的教育是常常束手无策。 于是翻遍各大育儿经,古今中外一锅烩后,意外发生以前自己作为吊书袋用的成语,在孩子们的前期教育上反倒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 孩子好像天生对于这种四个字四个字的话语没什么抵抗力,且特别好奇,在听大人说话时,不知道为什么风马牛不相及的几个字,你们大人怎么一个说得津津有味,一个听得连连点头、深以为然……他们会想,如此好用的话,为什么我不知道呢?于是“十万个为什么”好奇宝宝开始上线。而教育孩子,个人经验就是,一旦孩子的好奇心起来,学习不再是难事,循循善诱,他或她也不认为自己受到什么勉强,他或她只是在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于是只管把需要他们熟知的价值观、是非观类的知识一股脑儿送上,这个孩子将来不一定有多大成就,但一定是能在大部分人相同的认知环境下认真生活的存在,不会成为异类而后悔来世一遭。 二、成语蕴藏强大的生命力 我们都知道,成语凝炼了上下五千年华夏民族的智慧,它或出处为一首诗,或出处为一个故事,更有甚者出处为一句话,就是因为人们一代传承一代,就算目不识珠,也能张口就来,这里面蕴藏的生命力无可抵挡! 从小我们被灌输很多很多的知识,但是从来没有记住过那么多那么长的原话,唯独一个四字成语的典故可以让人记忆深刻,并且陪伴终生! 最近我经常与我家孩子念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因为从幼儿园升小学,她还没有从玩中转变过来,她觉得上学就是去玩的,为什么到小学了,我要那么费劲来记这些东西,我要继续玩,记这些东西好累…… 这就和《星球成语—围观古人读书》这本书第六篇“好遵孟母三迁教”里的成语一样,我很喜欢这个“染丝之变”这个成语,相对于孟母三迁,我们不仅仅改变我们的生活环境,重要的是改变我们的人文学习环境! 我不求我的孩子会成为孟子一样的当代大儒,只求她明事理,至少比她的父母强一点点就好了,好比愚公移山,每一代“幼崽”比之父母强那么一点点,那么我们的后代总归有有成就的那个人出现,那么我们这些前浪就是功德无量了。 三、成语的吐故纳新 相比较“过目不忘”,更喜欢“博闻强识”,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来说,天生的天才,那是不可企及的存在,而后天努力的天才是我们可以触手可及的目标。 在古时候这个成语更多的说的是作为君子的处世之道,而在现代更多的赋予它作为个人的一种社会意义。 这样的成语还有很多,不再一一细说。
看完这本书,个人认为,这是一本适合大人看的、再跟孩子诉说的亲子共读之书! 如果你的孩子并没有从小就接触国学,那么如果让他或她一开始就读这本书,可能会事倍功半,光每个成语的引用古文,就够他或她理解的,但这不妨碍它是一本好书,这是作者揉碎了古人的见解,向我们现代人展现最容易理解的文字。有时候不断的絮叨,还不如言简意赅的四个字,回味比之直白或许能在育儿道路上见奇效!
4/10页成语星球——围观古人读书读后感篇五
最近看到一本很有意思的书——《成语星球》。这让我忽然想到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段时间,语文老师为了让我们积累词语,规定每人每天背诵一条四字成语。于是我每天抱着一本厚厚的大词典,在里面找自己喜欢的,一年下来还真背了不少,直到现在还记得老师经常考的那些词语的意思。
比起那时候我背的成语词典,这本书的内容更丰富,也更有特点。这是因为书中收集的67条成语,都和学习方法有关,并且涉及上至春秋战国下至明清年间的上百名达人,用他们读书、学习的故事启迪现代人的读书学习。而且,每一条词语,都从释字、整体含义,成语出处、相关故事等方面进行了阐释和引申,这种内容设置能帮助孩子全方面地了解成语,让成语学习变得快乐无比。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本书有助于孩子正确理解成语含义。我们都知道词语在发展过程中是不断变化的,有的成语最初的意思和现在的意思是不一样的,如一目十行,在古代是说读书看得很快,记忆力很好。现在有时用来形容看书粗略,没有深入下去。这就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判断了。有的成语表面含义和实际意义也不一样,如登高自卑这个成语,乍一看好像是说登到高处会觉得自己很渺小,实际是什么意思呢?这里的“自卑”不是形容词,自,是介词,表示“从------开始”的意思;卑就是低处的意思。登高自卑就是说,登高要从低处开始,比喻做事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书中就成语的具体含义进行了准确的讲解,帮助孩子正确理解词语的含义,这是正确使用成语的基础。
这本书有助于扩展孩子的知识面。和词典的严肃刻板不同,这本书在释义之外,增加了和成语有关的外延内容。比如,这个词的出处是哪里,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与之有关的故事有哪些,极大地丰富了书的内容,也让阅读学习变得趣味盎然。如,不耻下问,这个词语出自《论语·公冶长》,作者对这句话的来源做了探究,引申出孔文子谥号的由来故事。这种深入挖掘出来的内容不仅增长了见识,还明白了学习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课本上的一句话,背后可能有更丰富的内容,千万不要轻易放过。
这本书有助于孩子对成语的实践应用。成语是活泼的、生动的,富有生命力的,只有正确应用,它才能不断流传下去。作者在讲解成语的意思后,还用成语造句,让成语在句子中焕发生机与活力。例句就是孩子们应用效仿的榜样。这种成语的应用还体现在联系现实引发的读书感悟中。学习是为了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提高能力。作者在讲述成语意思或成语背后的故事后,往往会针对现实中的某些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建议,如,孟母三迁,常用来比喻贤母善于教子,引申到现在,我们可以联想到学区房,还可以想到家长为了孩子上学方便,会在孩子的小学、初中、高中学校附近租房住,方便孩子就近上学。但同时作者也提出,不管怎么搬,其实人文环境的主要因素是人,身边有什么样的人,就会获得什么样的人文环境。这就很有启发意义了。孟母三迁的本质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那么进一步引申,我们还能想到哪些成语,哪些现象呢?阅读时,我们不妨开动脑筋,无限想象。
值得一提的是,每条词语还配了一幅夸张有趣的漫画,并用简洁的现代语言解释成语的意思,让阅读更轻松幽默。
虽然是有关读书学习的成语故事,但在阅读中因为有了故事的扩充,现实的感悟,我们并不觉得难读。通过这本书,我们不仅可以积累词语,还可以学会读书学习的方法,爱上传统文化。学成语的快乐,从这本书中慢慢领略!
5/10页成语星球——围观古人读书读后感篇六
《星球成语》| 这里是成语星球,快把把古代学霸们都请回家
风筝有风,海豚有海,我存在于我的存在。大家好,我是阅读者“时寸光”,今天读了一本《星球成语》,感觉把成语讲得特别有意思,有记忆点,理解起来也很透彻,所以想分享一下。
拿成语“不忮不求”举例吧,首先给出成语的拼音,保证每个字的音准。然后解释字面意思,忮为妒忌,不忮不深圳市就是不妒忌不贪求。把成语的真正语义直接导出,加强先入为主的主观理解。然后解释成语的出处,出自《诗经·邶风·雄雉》,对古文进行一次渗透学习。然后引入清代名臣曾国蕃的家训及其作品《右不忮》《右不求》。接着对高洁品德进行深入剖析,把嫉妒与羡慕、不进取等失德因素拿出来比较,强调不求与不忮的好品质进行拔高涵义,再次将成语要传递的语义及与品德修养相关的内涵结合宣讲出来,让成语更具有现实应用意义了。从成语的源头,古人的语境,现实中的意义,以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多层次的展现成语的多重魅力,增加趣味性,让其离我们更进一步,也让我们领略到成语世界里的方方面面,跨越时间长河,洗出其精泊。
把成语与品德融为一体,完成高光结合的大LOOK展示,作者的取景点和输出口都特别动人。比如“高山景行”,这个成语以前很少注意到,生活中也很少用,算是比较陌生的。但是从书中读一遍,连接了许多历史知识和趣味学识,就变得很有意义。“高山景行”出自《诗经》,景行是大道,直译的意思是:仰望着高山,行走在大路上。怎么与光明正大、德行崇高联系起来的呢?原来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被鉴赏出更高阶的深义。用高山比喻道德,景行指明行,仰指仰慕,意指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行动的准则。再联系到《史记》中对孔子的夸赞,用了“高山景行”这样的赞美词汇,加强成语从古至今的实际应用,更具像化场景化了,让这个成语更加生动真切起来。
我最喜欢“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这个成语,觉得用字特别大气,境界辽阔,语义直白,让人一读就起劲,觉得特别豪迈的感觉。用来比喻为人光明磊落,及外界事物的永恒伟大,虽直抒胸义,但令人感慨。我会想起更一个成语“经天纬地”,同样的大气磅礴,却又引人关注。
如同这本书《星球成语》,会集了上至春秋战国下至明清年间的上百名先贤达人,以及与学习相关的67条经典成语。如同把古代学霸们都请回家,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读来思如泉涌,感觉语文又进了一大步。
我是时寸光,温和又凶猛,孤独又灿烂。想写更多字,照亮自己,也留下遗憾。我今天新读完的《星球成语》,觉得收获特别大。
6/10页成语星球——围观古人读书读后感篇七
“双减”时代,如何提升孩子的自我学习能力,我觉得莫过于一本有趣的书,只有有趣的书孩子才能愿意阅读,喜欢阅读,
彭兰玉,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库专家, 湖南大学语言学教授,全国宝钢优秀教师(对,就是张文宏教授在2020年获得的那个宝钢优秀教师奖),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中外语合中心“汉教英雄会”优秀指导教师,湖南经视“你是湖南人不咯”特邀专家,各类大型演讲赛、辩论赛、朗诵赛重量级评委。学生心中的不老女神,畅游于中华语言文字的浩瀚宇宙,具备国际视野,著述颇丰。
探寻成语最有趣的方式,莫过于发现成语背后那些隐藏的故事,不为人知道秘密,满足一颗对于文字的“八卦”之心
正如书中自序,成语是一个大大的文化雪球,说它是雪球,因为它越滚越大,量非常多,汉语的工具书除了字典、词典、辞海、词源之外,还单独有成语词典。大成语词典收录的成语数量有三万条的,有两万条的,有一万多条的。一个成语就是一粒雪珠,能折射出一个故事、闪现一束智慧的光芒,这些雪珠聚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大大的文化雪球。
在现代交际中,一个人如果善于使用成语,大家就会觉得他文明程度高,文化性强,语言干净利索,让人肃然起敬。
我还记得我们上学的时候,老师为了提升我们的成语积累,每天就是拿着字典死记硬背,虽然还是能记下一些,但是个中枯燥,我相信大家都能体会,
这本书就不同了他的内容更丰富,也更有特点。这是因为书中收集的67条成语,都和学习方法有关,并且涉及上至春秋战国下至明清年间的上百名达人,用他们读书、学习的故事启迪现代人的读书学习。而且,每一条词语,都从释字、整体含义,成语出处、相关故事等方面进行了阐释和引申,这种内容设置能帮助孩子全方面地了解成语,让成语学习变得快乐无比
“双减”实施已超半年,带来的变化显而易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负担明显减轻, 但是苦了学生家长,有门道的还能去找找隐形的培训机构,没有门道的只能在家自己教教小孩,但是奈何学生时代距离我们也有点远了,不是做教育这个行业的家长们,我觉得都很难有效的教育小孩,
这个时候有一本好书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
成语是活泼的、生动的,富有生命力的,只有正确应用,它才能不断流传下去。作者在讲解成语的意思后,还用成语造句,让成语在句子中焕发生机与活力。例句就是孩子们应用效仿的榜样。这种成语的应用还体现在联系现实引发的读书感悟中。学习是为了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提高能力。作者在讲述成语意思或成语背后的故事后,往往会针对现实中的某些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建议,如,孟母三迁,常用来比喻贤母善于教子,引申到现在,我们可以联想到学区房,还可以想到家长为了孩子上学方便,会在孩子的小学、初中、高中学校附近租房住,方便孩子就近上学。但同时作者也提出,不管怎么搬,其实人文环境的主要因素是人,身边有什么样的人,就会获得什么样的人文环境。这就很有启发意义了。孟母三迁的本质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那么进一步引申,我们还能想到哪些成语,哪些现象呢?阅读时,我们不妨开动脑筋,无限想象。
值得一提的是,每条词语还配了一幅夸张有趣的漫画,并用简洁的现代语言解释成语的意思,让阅读更轻松幽默。
虽然是有关读书学习的成语故事,但在阅读中因为有了故事的扩充,现实的感悟,我们并不觉得难读。通过这本书,我们不仅可以积累词语,还可以学会读书学习的方法,爱上传统文化。学成语的快乐,从这本书中慢慢领略!
7/10页成语星球——围观古人读书读后感篇八
作为一个喜好冲浪的网友,抽空刷刷各种资讯是日常放松的一种方式。但是现在的网友喜好变化太快,时常会出现一些新鲜词汇,比如yyds,比如一些跟热点相关的四字词语,我也会因为看不懂词汇而去关注下热点时事。
现在是个讯息快速传播的时代,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很容易就会被广泛传播,也会引起网友们的广泛讨论,这一点有利也有弊。于是很多媒体们为了蹭热点和方便快速传播,会围绕热点造一些热词出来。
尤其是一些成语的改编,完全曲解了成语本来的意思,只剩下跟热点相关的讨论。
纵观古今,中国成语的总数非常的庞大,内容涉及的也非常的广泛,是我们中华民族千年历史沉淀下来的经典文化。
在日常的沟通中,我也非常的喜欢使用一些常见的成语,因为成语的魅力就在于,字数少,但是用在合适的语境氛围中,能起到很好的归纳总结的作用,用一个成语来形容那就是“言简意赅”。不仅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浓缩在了成语当中,还能有一些方便对方思考和扩展的余地。
成语的数量很多,我们很多时候会下意识的想起“成语大全”之类的归纳性书籍。说到与学习有关的成语书籍,去很少。
彭玉兰,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库专家,编撰的这本《成语星球-围观古人读书》是一本与学习成语有关的书籍。
在《成语星球-围观古人读书》里汇集了春秋只明清年代上百名先贤达人的故事,总结了与学习相关的67条经典成语。
如果闻到与学习相关的成语,我们会想到什么?
学富五车,凿壁偷光,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等等。但是学习并不仅仅只是学习儿子这么简单。
在《成语星球》里,作者将学习这件事分为了很多话题,囊括了学习的各个方面,包括学习的典籍,学习的目的,师生之间的关系,学习的乐趣,学习的态度,学习的收获等等。
中华典籍数千年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书籍是很珍贵的,我们会用“学富五车””满腹经纶“来形容一个人的知识很渊博。但关于古书如何的进行分类,大多数时候我们了解的并不那么清楚。
如何形容书多呢?我们迅速会想到的可能就是浩如烟海。
但我们可以用更有意思的成语来形容,“汗牛充栋”和“坐拥百城”。
“汗牛充栋”这个成语和孔子有关,唐代的学者陆质对孔子的《春秋》有着很深刻的研究,柳宗元对此深表敬佩,形容他的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形容书多的可以充满屋子,运出去则会累的牛马都要出汗。“汗牛充栋”流传到现在就是形容藏书非常多的意思。
而“坐拥百城”指的可不是坐拥很多个城市,比喻的是拥有一万卷书,胜似管理一百座城市。这个成语的来源于南北朝人李谧,李谧非常的好学,为此多次退掉朝廷的为官征召,对李谧来说,不停歇的看书,根本没有闲暇的时间去管理城池,不停歇的修改了四千余卷的书籍。坐拥百城这个词语就是从这一段故事中提取而出。
这两个成语都非常的有意思,前者我知道,后者我是在阅读中第一次知晓。这两个词语都用来形容书多,用了夸张的意象和强烈的对比。而且这两个成语也有着价值批判,一个夸奖陆质的好学严谨,一个形容知识带给人的强大的满足感。
在《成语星球》里,除了最基础的与书有关的典故,还有很多与学习相关的话题,读起来非常的有收获。
通过阅读《知识星球》,不仅能帮助孩子记住这些与学习有关的成语,更多的还能了解到每个成语背后的典故。这些围绕着学习相关的成语故事也能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在有趣有料的故事中得到成长!
8/10页成语星球——围观古人读书读后感篇九
《成语星球——围观古人读书》:彭兰玉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2022-3-1 /
文丨云海
成语是中华文化的大宝藏,凝聚着中国古人的智慧。学习成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中国古典语言的艺术,还能从中华历史、人物、传说的典故中感悟出为人处事的道理。一般人学习成语,都是零零散散地进行,很少会抱着成语大全(数量多达3万多条)从头学到尾的。而如果将成语按照相关的专题进行专项阅读,无疑会提高我们学习成语的效率,同时也会让学习成语本身变成一种乐趣。
四川人民出版社的《成语星球》就是这样一本成语专辑。作者彭兰玉教授是全国教材委员会专家库专家,“百家讲坛”主讲人。在《围观古人读书》一册中,作者选取了2000多年间与学习相关的67条经典成语,向我们展示了古人的学习智慧。该书的内容曾在“百家讲坛”栏目播出,语言通俗易懂又生动有趣,既有成语解释,又有故事介绍,还有幽默的漫画,十分适合小孩子学习。
该书将学习活动分为16个话题,贯穿了学习的各个层面,包括学习的目的、师生关系、学习的苦乐、学习习惯、学习环境、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等。每个话题都列举了若干成语,说明古人对于学习各个不同环节的认识。在讲解每一组成语的同时,作者还将古人相关的观点进行综合评述,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这些成语,以求达到融会贯通。
在“平生读书为谁事”一篇中,作者论述了人们读书的目的,指出古人读书是为了科举,参加科举考试就留下了“小题大做”这样一个重要的成语。而现代人读书的目的则比较多层活泼。作者认为,现代人读书目的可以概括成一个三个层次的金字塔。第一层是创造发明以经世致用,这样的人有宏大的视野和理想,他们的目标一旦实现,就会成为大家。中间层是系统求知以做人,即追求系统地掌握一门学问或一技之长,以立足于社会,目标实现的话,可以成为专家。第三层是临时记问以解惑,追求的是一种现学现用的体验,今天的碎片化网络阅读已经把人变成了杂家。
介绍完现代人的读书目的金字塔,作者进一步指出,前两种学习方式比较稳定,其学习的目的可以概括为“成器”,通过读书成为有用的人,也就是成语“玉不琢不成器”。这个成语出自《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楚国的时候,有个叫卞和的人,将在山里找到的一块没有琢磨过的玉石献给了楚王。结果两次都被认定为普通的石头而受到了断足的惩罚。后来经过玉匠的琢磨、打造,果然得到了上等的美玉,被命名为和氏璧,成为了国宝。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需要良好的教育,需要名师的点拨,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一个人如果要成器,除了需要有良好的教育,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就是不能中断学习。孟子的母亲“断织劝学”的故事,就是要告诉孟子不能荒废学业,要一心扑在学习上,不能轻慢或中断,如此才能成器。同时,读书学习还要抱有“青出于蓝”的态度,通过发奋学习,站在前人的积累上,不断追求进步,成器的目的才会有质量的保障。
在明确了学习的目的之后,还要掌握正确的方法,才能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这就是作者所说的,“世人读书要知道”。那么,古人的读书之道有哪些呢?作者用了几个成语来列举古人比较认可的学习方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是熟读就是王道的道理;“穷原竟委”,比喻治学要弄清源流,把握本质、弄清因果规律才是学习的关键;善于学习的人都善于“举一反三”,从懂得的一点,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类推就是学习的灵魂;最后,学习还要“师心而不蹈迹”,也就是学习前人的理论,只能学习它的基本精神,而不能死守它的具体做法。
介绍完关于学习方法的几个成语之后,作者精妙地将其概括成一个方法论系统:学习的基础,是要下死功夫,这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阶段。其次,还要有“穷原竟委”的精神,要搞清楚来龙去脉,把握事物的本质,不要一叶障目。第三,还要学会举一反三,不要零碎地学,而要有系统的观念。最后,学习了基本的原理之后,还要取其精华,追求创新,不要一成不变,也就是所谓的“师心而不蹈迹”。
在书中,作者还通过其它数十个经典成语的介绍,告诉我们因材施教、三省吾身、融会贯通、磨穿铁砚等等典故和道理。如果想让孩子了解古人学习的智慧,从中汲取有益的养分,那么,不妨翻开这本《成语星球——围观古人读书》吧。
9/10页成语星球——围观古人读书读后感篇十
在“双减”时代,提升孩子的自我学习力成为家长们关注的话题。而《成语星球——围观古人读书》可以帮助孩子提升学习力,为学习赋能。这本书由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库专家、湖南大学语言学教授、全国宝钢优秀教师彭兰玉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的《中华成语(学习篇)》改编而成。全书一共分成16篇,会集了上至春秋战国下至明清年间的上百名学霸,以及与学习相关的67条经典成语,对学习的各个层面和环节都提出了独特的见解。我以读书目的和读书方法为例,来给书友们介绍一下,以供参考。
玉不琢,不成器——明确读书目的
对一只盲目航行的船来说,所有的风都是逆风。孩子慢慢长大,该进入学校学习了,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该读书了。孩子们或许会天真地问你:“我为什么要读书啊?我想继续天天玩。”这个时候,该如何引导孩子,让他们从小就明白学习的必要性而更顺利地进入学习状态呢?《成语星球——围观古人读书》用了一个成语来引导孩子:玉不琢,不成器。我们可以告诉孩子,读书是为了成器,就是成为有用的人。如果人不学习,就不会明白人生宇宙的各种道理;人不受教育,就不能有成就。
作者还将现代人的读书目的分为三层金字塔,第一层,创造发明以经世济用;第二层,系统求知以做人;第三层,临时记问以解惑。以第一层为目标的读书人,有宏大的视野和理想,他们的目标实现了的话就会成为大家。以第二层为目标的读书人,可以系统地掌握一门学问,更好地立足于社会,为社会也为自己创造价值。这种目标实现了的话,可以成为专家,或是有一技之长的人。而随着现代社会信息获取的便捷性,以第三层为目标的读书人,可以不接受系统的训练,出现疑问临时记问,体验临时抱佛脚现学现用的快感,最终可能会成为杂家。
山高有攀头,路远有奔头。无论在金字塔的哪一层,只要明确学习的目的,孩子将来都能学有所成。只不过,选择的目标不一样,将来孩子的成就金字塔也不一样了。
内文插图
半部论语治天下——阅读经典改变命运
来看一个数据,2020年,全国出版新版图书213,636种,总印数23.22亿册。这还只是一年的图书出版品种,受疫情影响,数值较上年有所降低。再加上各种形式的声视频读物,在浩如烟海的图书中,别说给中小学生选课外读物,就连我这个2岁孩子的宝妈,也在为孩子选读哪些绘本发愁。在《成语星球——围观古人读书》这本书里,谈到了一个关于千钧之书的成语,那就是半部论语,讲的是北宋宰相赵普用半部《论语》辅助宋太祖平定天下,又用半部论语辅助宋太宗治理天下的故事。
半部论语的成语告诉我们,读书不仅要读经典,而且一定要精读经典。作者谈到,在碎片化阅读时代,人一辈子已经不可能只读一部经典了,如果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消息,能够分辨真伪,那就是精读能力的收获。读了经典,吸收了知识,学到了理论,但要变成能力,则一定要去运用。当经典里的知识变成了能力的时候,命运就快要发生改变了。赵普去世的时候,家人打开他的书箱,里面真的只有《论语》二十篇。支撑他稳坐两朝宰相宝座的一定不是这二十篇《论语》,而是他通过精读这二十篇《论语》,获得并灵活运用的治国之道,辅助君王治理出大宋初期的繁华盛世。
内文插图
不仅如此,在本书的第九篇中,作者还通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穷原竟委”“举一反三”“师心而不蹈迹”四个成语,条理清晰、逐层深入地向读者介绍正确高效的读书方法:即从最原始的读书方法“精读”开始,用董遇提出的“三余时间说”挤读书时间,穷究知识原委,找到因果规律,能够对事物进行举一反三的类推,即灵活运用于现实,由此及彼,触类旁通,把系统学习变成一种能力。最后,作者提醒我们,学习前人的理论只能学习它的基本精神,而不能死守它的具体做法,这就是师心而不蹈迹了。
有人说,彭兰玉教授这本书的内容已经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播出过了,还有必要专门出一本书吗?这是非常有必要的。正因为彭教授的讲座风趣幽默又具有高度的知识性,才有必要将视频变成文字,而且书中还搭配了充满童趣的成语新解漫画,帮助读者更好地吸收知识。一边听讲座一边看书,或者听完讲座后再翻一翻书,甚至没有时间听讲座,直接看书,收获都会更丰富,理解会更深刻,记忆会更持久。正如作者所说:把耳中的眼中的讲坛变成手中的讲坛,如同看到美景要拍成照片保存下来,它的意义不止是故事。
10/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