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我们生活在南京读后感摘抄

我们生活在南京读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14 13:10:28
我们生活在南京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4-05-14 13:10:28   小编:

《我们生活在南京》是一篇令人感动的文章,通过描写南京的美丽景色和独特文化,展现了作者对这座城市的深深热爱。文章中还融入了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未来的展望,让人们对南京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整篇文章情感真挚,语言优美,让人不禁为这座城市而自豪。

《我们生活在南京》读后感(篇一)

不是指书,而是指自己。

原本是对科幻无感的,看了之后才发现影响我的不是不喜欢科幻,喜不喜欢只是由写作风格决定的,和题材无关。科幻小说的本质还是在于小说、在于讲故事,科幻只是外皮。

不算硬核,剧情也有好有坏(用技术解决问题的地方还不错,但整体走向有点一般),好的地方在于语言和对节奏的把控,有张有驰。

《我们生活在南京》读后感(篇二)

能把一个简单的故事写到几十万字还不让厌烦,虽然何、严等一些可有可无的配角,但男一号赵教授等角色刻画相当丰满,作者功力比前两作时期进步显著,未来可期。可惜的是,开了一个三体一般宏大的前奏,结果还没到高潮就收音了,颇有鸡肋之感。

结尾前的部分给五星,结尾给扣一星,如果未来没有续作把坑填上再扣一星。(妹子到底结局如何?全人类如何自救)

《我们生活在南京》读后感(篇三)

作者从一台在未来时空中能够和现在通信的电报机的设定开始,娓娓道来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拯救。非常喜欢半夏和赵教授(副的)两个角色,中国式的拯救从来不是个人英雄主义,但也从来不缺乏勇气和担当。

当然还有不少有关无线电、信息论、时间穿梭的知识和想象,在故事性的同时,又不乏科学性,我想这也是科幻小说特有的独特魅力吧。

在此,推荐给每一位热爱科幻的朋友。

《我们生活在南京》读后感(篇四)

作者是个孩子没有错了。有科幻肌底,对电波植物描写的不错。其它的生活场景,人物关系,就真像个高中生了。穿越20年的对话的确蛮有趣。

封面太草率了。书名也完全不吸引人。如果不是我生活在书中的场景,不会买。

作者是个孩子没有错了。有科幻肌底,对电波植物描写的不错。其它的生活场景,人物关系,就真像个高中生了。穿越20年的对话的确蛮有趣。

《我们生活在南京》读后感(篇五)

如果我是白杨的话,肯定在确认半夏收到时间胶囊以后,找严哥问清地点,把胶囊找出来销毁。看看这个宇宙怎么解释!哈哈哈哈哈哈哈。

上部刚开始还是很有趣的,感觉剧情可以有更宽阔的展开,但是没想到到了下部,还是在寄送时光慢递……稍微有点重复和乏味了。

所以最后是扭转了人类的历史,但这样不会引发祖父悖论吗?当然通过与未来接触而改变历史也可以有很多种解释,但我最开始看书时,还以为最后会写成一个严谨的闭环,在不否认半夏经历过的那段历史的条件下,达成拯救人类的目的。

《我们生活在南京》读后感(篇六)

我想我不会忘记第一次完成跨时空影像传输时那个来自二十年后末日,由废弃砖石拼成的"Hi",就像白杨不会忘记半夏。

营造的镜头感让人印象深刻,以至于非常希望有朝一日能影视化。

非常过硬的无线电技术描写,完全不觉得作者是非专业人士。以及非常细节的南京市貌描写,以至于末世里的那个废墟里的南京也很有说服力,至少我这个非南京读者完全没想到作者其实不是南京土著。

时光慢递原则非常有趣。刀客的塑造虽然不算新颖,但强烈对比下的绝望感,还是营造出了真实的恐怖氛围。

观察者必是被观察者,

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着你。

《我们生活在南京》读后感(篇七)

读到最后的时候,我哭了。有可能是最近情绪不稳定。最后女孩离开的时候说“我们还会再见的”。因为这对我的人生来说也是非常关键的时间点,或许又没有那么关键。还有五十天南方航空的飞机,就要从上海出发,在广州转机三个小时不到就来到了荷兰。对我这个没有打算回国的人来说,这意味着离别,我总觉得自己习惯了离别,但是当离别去面对未知的时候,不舍中有非常多的恐惧,我会在荷兰过的好吗?我能够找到薪水丰厚的工作吗?我还能和现在的晓雪继续走下去甚至于一辈子吗?我真的会在我预期的时间得到自己想要的财富回国陪伴家人度过最后的时光吗?这些问题太遥远了,遥远到我觉得是那么恐怖的。我第一次对我的人生感觉到无力,感到茫然无措。去荷兰不像去英国澳洲留学,去那里是确确实实知道自己会回到国内的。但是我呢?我的家人们朋友们,我们还会再见吗?

《我们生活在南京》读后感(篇八)

突突了两个晚上把这本书看完了。看了前几章的感觉是就算不参评个雨果奖,国内怎么着也是一线的作品吧?看完一查果然是拿来银河奖。这种脑洞开到核弹炸南京的作品能不改名就公开发行也是牛逼。

《三体》的核心在于“不要回答”,这本书的关键在于“不要观测”。虽然作者说《我的名字》给了他很大的启示和借鉴,但是我觉得内核更像《前目的地》。不管是穿越到过去还是未来,只要是被观测到的历史,波函数一定会塌缩,不论如何努力都是无法改变的。即使在党的领导下,通过时空慢递把核弹扔到未来都没用。我倾向于故事是个bad ending,未来并没有被改变,最终大家还是团灭了。

看了逼乎上某网友的评论,连翘有可能真的是半夏的老师,她知道曾经发生了什么,烧毁笔记也是为了阻止观测。

《我们生活在南京》读后感(篇九)

非常好的科幻小说,还是实打实的硬科幻。 作者说创意来自《你的名字》,还有点像乙一《只有你听到》,行文幽默诙谐,细品却透着悲伤和恐怖,整体格局非常宏大,有两个非常新颖的关键创意:时光慢递、观察者与被观察者。 特别是时光慢递,梳理一下: 白杨、中年三人组几次验证;时空烟花;黑匣子基地;哼哈二将;邱小姐;秘钥;引诱计划。 在现有科技水平下人类排除万难的拯救计划,有《黑暗森林》中面壁计划的范儿。 外星存在的感觉也很正,无可捉摸、难以抗衡,银心黑洞的巨构,观察即被观察的能力,用引力收割人类,这就是大过滤器啊,细思极恐。 曾在南京生活过几年,苜蓿园、明故宫、珠江路、新街口、科巷,熟悉的地名不同的末世场景,也体验了一把纽约人的感觉。 就是结尾搞一个开放式结局稍有不爽,来一个实锤,正常世界男女主20年后重逢的画面不好吗?现在这么拼命的女主、这么努力的人类,所有的努力仍然有归于徒劳的可能,深深的无力感。 满五星推荐。

《我们生活在南京》读后感(篇十)

这是一本“解题”式的科幻小说——书中角色遇到了一个巨大的难题,而他们任务就是将这个问题解决。采用这种设定的科幻作品并不少见,《三体》、《星际穿越》、《火星救援》都是如此。在这样的作品中,作者的责任就是穷尽可能的一切方法,并一一指出它们的可行与不可行之处。这其实很像推理小说。如果一本推理小说的解答不是在考虑过一切其他可能性后得出的,如果存在着读者能想到而作者没有写出的可能,那这个解答一定是不完美的,这本书也不可能是一本优秀的推理小说。

而这本书就远远没有做到这一点。开头主角证明“时光慢递定律”的步骤还称得上较为严谨,但从火箭烟花开始,集各路大佬乃至全国、全人类智慧做出的每一项决策却都像是拍脑瓜的产物。“这样做是必要的吗?有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做了可能会有什么后果?”这些都没有得到充分解答,就好像作者想写一个烟花从宇宙落下的场景,然后他就这么写了。而这些不严谨的决策又切切实实地为书中角色带来了恶果,甚至影响了结局,这实在让读者难以接受。就好像本期望能看到的是穷尽智慧对战阿尔法狗的柯洁,实际看到的却是想一出是一出的臭棋篓子,自己葬送了本可能有更多希望的棋局。

《我们生活在南京》读后感(篇十一)

就是,人类是怎么被拯救的,没看懂。我们生活在南京,2年后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会被当作成熟的果实收割,只有一个女孩(曾经还有她的老师)独自生活在南京梅花山庄。我们也许从没想到过,毁灭距离我们如此之近,当毁灭发生之后,一个孤独的女孩,她生活的乐趣和意义是什么呢?我们在她身上看不到一点其他灭世科幻中残存人类的猥琐、暗黑和污浊,当然这可能与她遭遇的毁灭方式有关,母机和刀客把所有的人类切割成了碎片,却没有伤害这世界上的其他动物、建筑和各种物质,他们真的死了吗?还是已经无聊到抛弃肉身,把自己的意识上传到元宇宙。但最重要的是和女孩本人有关,她的勇气代表了人之为人的美,即我最近读到的英雄气概,她可以直面猎杀孟加拉虎,也会在孤独中保持最基本的清洁和自省,无论是联通前自己一个人(代表全人类)活下去,还是联通后为了全人类活下去,剥离所有科幻救世主的能打、牺牲、坚韧,在这个我正在生活的城市,20年前后城市的对比,无论是地铁隧道里暗藏的大恐怖,无法攀登的紫金山,刀客高据之上的紫峰等摩天大楼,我们作为观察者和被观察者,我想我们每一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希望去守护的女孩,而她也在守护着我们。时间慢游的规则是双盲定律,今日之因不知明知之果,每一次抵达都是幸运的,可每一次抵达真的都脱离了超智慧文明母机的掌握了吗?小说中最有趣的是对信仰的刻画,当我们无能为力时,信仰让我们继续坚持,行动让我们继续存在。

《我们生活在南京》读后感(篇十二)

不可否认,这种“有男主和女主、二人存在时间上的错位、共同面对困难”的《你的名字》式作品,真的太吸引我了。(作者在后记里确定灵感来源于你的名字)

这本书有很多让人汗毛直立的创意。每当故事陷入僵局,总有角色能想出点子,总有伏笔能被拉出来用。看到数章前一个不经意间的描写在后期起了大用,我在赞叹感慨之余,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水平之高。

此外,书的前期有大量环境和人物细节描写,作为一个读者,我体会到了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仿佛不是在看文字,而是在看电影,似乎我现在就处于末世之中,拉开窗帘就是被自然夺回控制权的城市。

书的结尾是开放性的,在我的解读里算是个be(当然也有人认为是he)。不过其实也没办法,毕竟这类故事中的“敌人”,有时候确实是无法击败的(或者说要是写的话,相当于开一本新书:从男女面对困难变成人类外星人大战)。如果硬要继续,那大概率得烂尾,不如差不多了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说实话,除了网文都无法避免的注水凑字之外,这本书真的没什么可挑毛病的。身临其境的环境描写、耳目一新的创意展开、舒适流畅的剧情节奏,作为一部科幻小说,它真的非常值得一看。(ps:此篇读后感写于看完连载版之后,实体书应该会对内容有删减。)

《我们生活在南京》读后感(篇十三)

看完了《我们生活在南京》。

非常喜欢作者君磅礴澎湃的想象力,以及一种唯有年轻人才有的朝气蓬勃。

这种向上的朝气,在字里行间冒出小芽来,压都压不住。

就算是末世题材,也让人满怀希望。

关键情节上的处理,形成了逻辑闭环,呼应得十分圆满,堪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画面感很强,很适合影视化。

细节真实,人物对话轻快自然,主要角色不复杂,但都让人喜爱。

缺点大约就是网文常见的“水字数”了,有些地方是可以大幅压缩的。

有些网络化的段子出没文中,有些没必要的轻微颜色笑话,让文本粗糙了。个人觉得,大部分的网络流行语其实并不具备长足的生命力,是一种速朽的语言。对一部好小说来说,甚至造成了语言污染。

文中大篇幅介绍科学原理,是很硬核,但也着实挑战阅读耐性,适当精简会更好。

以及这种“男女主处于不同时间、同一空间”而带来的悬念设置,用在二十万字小说里,可以保持新鲜感和刺激度;但是用在四十万字小说中,后期读者会有重复和疲惫感。

唠叨许多,瑕不掩瑜。看到最后两个年轻人的隔着20年的告别,眼眶有点湿湿的!

作者君还这么年轻,真前途无量!

《我们生活在南京》读后感(篇十四)

其实这书是给我一种介于三星和四星之间的感觉,结尾还是不错的,有感动到我,只身一人为全人类奔走的女孩,潇洒地打开井盖只留下一句“我们还会再见的”。

初读时看只有40w字,感觉真是网文里的一股清流,短小精悍。读起来时发现作者可真有你的,40w字居然还能水字数,其实情节真的蛮单薄,第一卷连上线通上话约见面但是没见成,第二卷送时间胶囊彻底确认了二人中间相隔20年的事实,第三卷搭建数据传输系统,结尾发了个宇宙飞船,第四卷送核弹炸大眼睛。如果只写这些的话纯捞干货写完全可以更短。

不过这本书的世界观还是有点意思的,信息能够改变客观事实,半夏的电报机里的活动物件,是各种东西的叠加态,可能是核武器密钥也可能是一些普通的螺丝,只有在半夏获得到“密钥在电报机里”这个信息,才能够得到密钥。

大眼睛的存在也是蛮唯心的,一种超越了空间的物种,当你观察到它时它也就观察到了你。所以对人类的结局我还是比较持悲观态度的,尽管他们得到了半夏的提示停止了观测计划,但大眼睛真的没有观测到他们吗?主角团所有人都通过摄像头和大眼睛对视过,不过从文中的描述看,大眼睛似乎并没有跨越时间的能力,也或者是它原本有但是两次都没来得及发挥就被打断了,第一次在卧室里看到白杨时被黄鼠狼打断,第二次在街口时被核弹打断。或许被核弹炸死的那个大眼睛无法锁定白杨等人的位置,但大眼睛们的联机属性会不会让别的大眼睛可以定位呢?所以算是一个开放式结局吧,没人知道未来会是什么样子,未来又回到了黑箱里。白杨和半夏最终是否有生活在同一个南京呢?

《我们生活在南京》读后感(篇十五)

花了一晚上读完了《我们生活在南京》。

如果1个小时前,看到90%的进度时我还愿意给这部作品打8分,现在我只能给它打4分——如果我没有抱着“读一读得了银河奖的科幻小说”的想法,然后花了30多块钱订下全本的话,我大概还是愿意给8分甚至9分的。

一个小时前,甚至两个小时前,我看小说时出现了久违的害怕的情绪,出现了对结局、对揭示危机来源的期待和激动,但看完这个不是烂尾胜似烂尾的结局后,我所有的害怕和期待都变成了恶心和愤怒。这也叫科幻?科技的因素在哪?社会的成分在哪?什么时候bad end版《你的名字》也能叫科幻了?

一开始我以为这个故事虽然设定离谱,但毕竟展示了人类是如何利用自己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去应对危机、拯救世界的,称之为科幻似乎也可以。结果呢?人类的应对已经好到不能再好,科技的部分也很硬,但是人类还是被砍瓜切菜一般灭亡了,而且是在手握穿越时空的bug级设定的情况下。

灭亡人类当然称不上什么问题,刘慈欣一张二向箔也能灭掉人类文明,死的不能再死,但是刘慈欣怎么写的?是人类文明的内生矛盾导致了人类的灭亡,人类最终不是被降维打死弄死的,而是被自己玩死的,如果人类的主流不是程心而是维德,那么是完全可以生存的。而天瑞说符先生的写法,则是:人类做出了堪称满分的应对,甚至运气都很好,但还是没能改变早就写好的灭亡结局,一切早就注定了,二向箔在人类刚走出非洲时就扔了过来。。。如果说这也能叫科幻,我只能称之为科幻和后现代的完美结合。

航母打星舰,打赢了,这是美式科幻,是我们嘲笑的对象。

航母打星舰,打输了,这是天瑞说符,拿了华语科幻银河奖。

好。

我的评价是,科幻性甚至不如《星际穿越》,当然也不如《来自新世界》,更是被《不要抬头》吊起来打、甩出十条街,只能和都市异能小说站到同一个队列里,合适的对标对象应该是《我的诡异人生》。

浪费了几个小时去读,真是没有意义,就像这部小说里人类的一切努力一样。花费半小时骂作者更没意义,但起码能够让阅读的这些时间有了另一重意义:花时间阅读一部逆天的作品,有时也是值得尝试的,这样,作品和我这个读者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后现代闭环。

如果抛开科幻不谈,小说还是不错的。就不打0分了。刘慈欣也写过没多少科幻性的烂文,但是如果是刘慈欣来写,整个故事撑死在5万字结束,而不是花一两年拖到40万字。只能说写网文的是真能水。

这个故事与我提一桶水淹掉蚂蚁窝有两个不同:

第一是,人有感情,有高级智能,蚂蚁没有,淹了就淹了,没那么多“众志成城,共面危机”的滑稽戏;

第二是,蚂蚁窝被淹,蚂蚁种群还是能活得好好的,不会真的灭亡。人想灭一窝蚂蚁还是需要费点劲的。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