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知识论》读后感摘抄

《知识论》读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2-19 02:00:38
《知识论》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5-02-19 02:00:38   小编:

《知识论》是一部充满深刻思考和哲学探讨的著作。通过对知识的本质、来源和可靠性进行分析,引发了我对认识论的思考和探索。书中观点独到,论证严谨,让我对知识和真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阅读后,我对人类认知的局限性和知识的相对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知识论》读后感(一)

“2016年11月3日,芝加哥小熊队(Chicago Cubs)经过108年的等待终于迎来了世界大赛(World Series)冠军。”中文版P3、P101的例子都错误。这能用不严谨形容吗?我宁愿相信没有绝对必然。因此因果性、时间性才是最根本的大问题。其他研究都必须奠基于此,不可能有纯知识论探究。

1/3页

《知识论》读后感(二)

总的来说,全书行文结构清晰,语言精炼,在引入每一种观点时都会特别提取出其核心命题与论证过程,整体阅读体验非常好。这种写作方式也带给我非常大的启发。

该书从常识出发,首先介绍了与我们日常认知最接近的“标准看法”,并接着从知识,证成,证据主义证成理论与非证据主义证成理论等问题对标准看法进行了展开阐述。最后介绍了标准看法的三个竞争理论——怀疑主义、自然主义和相对主义以及对他们的回应。作者的看法是,这些竞争理论或是站不住脚,或是难以得到清晰的阐述,或是与标准看法并不矛盾(因而也就不构成竞争性),因此我们最好还是坚持标准看法。

总体看来我认为是一本相当优秀的入门著作了。在我看来,对于各入门书而言,其包含的知识性内容大同小异,可能根据作者的侧重点不同有详有略,但这些可以通过之后的阅读补课。而行文的逻辑结构和写作方式才是一本入门书的重中之重,其反映了思想的结构和方式,对初学者的启发是根本性的。入门书首先要教给读者的不是知识,而是掌握知识的思维结构和方式,没有后者的建立便谈不上对知识的掌握。就这一点来说,我认为这部著作出色地完成了它的任务。此外,翻译也相对通俗易懂,感谢译者的辛苦工作。

2/3页

《知识论》读后感(三)

此短文只是吐槽。

认识论关注(但不仅限于)这两方面的问题:

1)什么是知识?我们如何对其做出辩护?在这个层面,知识理论与辩护理论要符合日常直观,方法论上是“平衡反思”的。就是说,对知识的分析不是单纯公式推演的游戏,而是以实际的案例来加以检验的——通常认识论教材也确实是这么做的。

2)对于我们是否拥有知识、何以拥有知识做出哲学上的追问,这也就是处理怀疑论的问题。在这个层面,我们关注的问题不是日常意义上的,而是形而上的,是对认识的本质的追问。

在第一个层面上,我认为日常的知识概念,是一种兼具了可靠主义的、类似于蒯因的整体论的、同时又是温和基础主义的东西。我不想要具体清晰地陈述我认为的知识定义为何物,因这努力实在是无聊透顶,我在读认识论时已受够了这类分析。我厌恶这种在微枝末节上没完没了的追究,只会耗尽我对哲学的热情。

认识论有和伦理学类似的困境:想要用固定的一条或几条“道德根本原则”完美解释道德直观,是不可行的;日常直观的那种知识概念亦是如此,想要找到一种理论,只用少数几条清晰定义充分解释日常的知识概念,是不可行的。知识概念是具有模糊性的,描述知识概念的理论,如要避免反例就必然不清晰,如足够清晰就必有缺陷。

再说第二个层面,那种对认识的本质的追问,对知识辩护提出了最高要求,那种走入怀疑论的认识论。或许有人要问,哲学家为何要做这种不切实际的追问?我有一个特殊的回答(这一回答或许是前无古人的):

哲学家通常将怀疑论看作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急于拒斥它,如同摆脱一件肮脏的内衣。但在更根本的层面,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是对生活中最根本的荒诞性、对人生的不完美的反思。怀疑主义撕破生活中一切理所当然的东西,将人生之根本问题直列于我们面前——假如根本上来说人生是荒谬的、不幸的,我们如何能去承受它?

某种意义上,荒谬性正来自于现实性,我试图读尽天下之书来寻求宇宙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但没有一种宗教可提供令我信服的宇宙图景,没有一种哲学可令我相信人在宇宙间有特殊地位。我17岁写下《平庸之罪》——最根本性的平庸是一个人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活。在再一个17年之后,我意识到,平庸是人的根本命运:也许,这个宇宙并不允许一种对生命的合理解释;也许,生命现象不是宇宙的奇迹,而是一个近乎于不存在的短暂假象。

有人说,读到笛卡尔的怀疑论、休谟的怀疑论后几乎感到崩溃。可是我多希望我是一个被邪恶精灵所欺骗的人,我多希望我的人生是一场梦,而有一天我能从中醒来。最让我痛苦的,恰恰是我做不到发自真心地相信怀疑论者的立场,毫无理由地,我知道实在论者是正确的——我的人生并非一场梦。

3/3页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