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南越国》是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通过对南越国历史的深入探讨,展示了其辉煌的发展与衰落。文章详细介绍了南越国的政治、军事以及文化等方面,让读者对这个古代国家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同时,文章还揭示了南越国与西汉的关系,以及两者之间的斗争和矛盾。整篇文章内容丰富,条理清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西汉南越国读后感(一)
南越当年是偏安一隅的小国,如今是富庶的广东地区。这段历史经常被人忽略,然而如今却格外重要。
南越历史文物风格,和中原王朝地区的文物风格,类型基本相似,所以没有什么好说的。这跟三星堆的历史文物有很大的不同。南越历史,物华风宝。
这本书更类似考古学书籍,而不是历史书籍。清末民初的时候,也不知道是梁启超还是谁,推测中华文明来自苏美尔,前些日子网上又有许多西方伪史说的论调。说来说去,可能是因为时不时有人觉得历史通识太过普通,总想有些不一样的历史观吧……
西汉南越国读后感(二)
文物会说话,但你需要细心聆听,而读考古书籍,其实就是细心聆听文物说话的声音。要想知道20世纪中国zui伟大的考古发现,读浙江文艺出版社的亲历中国考古系列丛书就够了。 . 亲历中国考古系列丛书共计八册,第四册《西汉南越国》为我们揭秘藏在地下的古代岭南地区南越国的神秘面纱。 . 说它神秘,是因为南越国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史家典籍中,南越国因为偏安岭南一隅,历来所记较为简略。它的发迹与灭亡命运,都牢牢掌控在中原王朝的手中,秦对南越用兵使其国立,汉武帝对南越用兵又使其国灭。这个立国仅93年的割据政权,将以何种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并将其隐秘的历史向世人诉说呢? . 在南越王陵发掘队长、考古学家麦英豪和考古研究员王文建笔下,南越王陵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对考古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倍加钦佩,对他们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倍感欣慰。 .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南越王陵的被发现纯属偶然,值得庆幸的是这座目前已知zui大南越王陵尚未被盗掘。考古发掘确认墓主为南越国第二代王赵昧,共出土文物1000多件套,这些文物集中体现了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交汇融合。 . 在出土文物中zui具代表性的是23枚印玺和丝缕玉衣。印玺材质有金、铜、玉、水晶、玛瑙、绿松石和象牙共7种,由此看出这个老赵真的是印玺狂人。丝缕玉衣更了不得,由2291件玉山组成,共11个组合体,玉片由丝线连缀而成,做工精致,花费三年时间复原后这件玉衣就像一件高级服装,让人不得不感叹两千多年前南越的丝织和制玉技术竟然已如此的登峰造极。 . 如今,南越王博物馆已对公众对外开放,有对岭南历史及南越考古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带着这本书一起走进这个博物馆。我想,通过阅读及现地探访,你一定会对南越国有一个更加直观而全.面的了解。
西汉南越国读后感(三)
对于西汉南越国其实是陌生的,这是一个发展在广州一带的国度,关于ta的历史,很少出现在历史的课本书之上。通过《西汉南越国》这部作品,从考古的角度感受属于这个国度过往的历史。
曾经去过很多博物馆,几乎是每到一个城市,都会忍不住了解ta们的过往。曾经看过了南京博物院的竹林七贤砖印模画、湖南博物馆的辛追夫人、湖北博物馆的越王勾践剑等等,对于那些来自考古的惊喜,满含历史的魅力。
从未到过广州,所以对于这一带的历史,记忆中还是一片空白的,翻开《西汉南越国》,便能看见从考古的角度娓娓道来那个岭南国度。整本作品从7个角度,为我们带来了这个璀璨的文明。
从南越王陵何处寻开始,讲述了初看这个文明的一角。从《史记》上看,南越国立国93年传5主。然而,关于之后ta的历史,却是未曾可知的,所有存在的痕迹大部分都是来自文字的传承。直到考古的发现,我们才了解到更多属于这个文明的种种。
关于古代墓穴的布局,书中做了严谨的分享。举例展现了很多墓穴的平面构造,它们来自不同的地区,来自不同的主人,蕴含着许多巧妙的构造。石构玄宫之中,器物出土的情形,皆被展现在了作品之中。那些现场考察的照片,将读者拉入了那个考察的时空里,近距离的感受观看考古的魅力。
古印是关于西汉南越国较为特别的存在,在考古之中,印玺的发现总是具有独特的意义。在这个来自南越国的墓中,出土过23枚印玺,其中有一半依旧是字迹清晰的,可以通过其中的文字进行判断,以推测其中的过往。近距离观看那些文物,其中的细节都能感受得到,令读者震撼于古代文明的精巧。
关于汉玉大观,其实是书里书外,我最为喜欢观看的部分,这是关于不同文明的巧妙展示。在逛博物馆的时候,玉石的展品总是能够展示出文明的精巧的,即使只是静静的摆放在明亮的光线之下,便是能够受人瞩目。考古发现的玉石,总是花纹精美,雕刻着属于那些地区文明的细节。玉石亦是每个墓葬中,必不可少的存在。古人认为玉石可以防腐,用玉衣作殓服,则尸体不腐。更有多种多样的玉石配饰,展现了墓主人的身份与地位。
亲历考古,这一次带我们看到的是属于岭南一代的文明传承。同一个系列,还有关于曾侯乙墓、满城汉墓、马王堆汉墓等等,同样是精彩的,期待下一次的探索,也感谢这些考古学家们的分享。
西汉南越国读后感(四)
说起岭南地区,在我们的一般认识中,它在历史上是远离中原政治文化中心的偏远地区和野蛮之地,但实际不然。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广东人,也在广州生活过一段时间,说实话,我对岭南文化、对广州的历史渊源并不了解。历史书上有关岭南地区的记载并不多,正统的中原文化也并不在这。正因为如此,当看到《西汉南越国》这本书时,我是有些惊喜的,也有些期待,我迫切地想要知道我脚下这块土地掩埋的历史故事。
《西汉南越国》这本书是由长期从事广州地区田野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的麦英豪老师所著,书中作者以亲历者的视角带领读者去重温西汉南越王墓的考古发现和挖掘过程,借由众多实地照片和出土文物的复原图让神秘的西汉南越国重现在人们眼前,进一步去感觉2000多年前的岭南文化。
西汉南越王墓的考古项目是中国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重要性不亚于长沙马王堆汉墓和满城汉墓。相较于中原地区的秦汉文明,远在中国南疆的南越国会是怎样的一种文明景象,对于这个问题的解读,南越王墓或许会给我们一些答案。
岭南地区地处中国南疆,秦始皇统一岭南之后设置了南海、桂林、象三郡,广州(古称番禺)就属于其中的南海郡,这也是岭南地区文化的中心,并一直沿袭至今。秦末,天下大乱,赵佗趁机控制了岭南地区,以番禺为都城,建立了南越国,开始了南越国93年的历史。
此时的南越国,既有土著百越人也有从中原地区来的汉人,他们共同在这一片土地上融合发展,独特的百越文化与来自长江、黄河流域的文化碰撞、交流,共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明。
从南越王赵胡的陵墓,我们就可以看到南北文化的交融之处。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厚葬是一种风俗,岭南地区也不例外。南越王墓的结构是前朝后寝的布局,占地面积不算大,但里面出土的文物却不少,有代表帝王之尊的帝玺,这是效仿秦汉天子的做法,在当时来说属于僭越的行为。
从墓中出土的禾花雀骸骨,我们又可以了解到南越国人的饮食习惯,这种食用禾花雀的吃法至今在珠三角地区仍有存在。除了特别的禾花雀,墓中的食物有大部分属于海产和淡水河鲜,这似乎也符合岭南地区属于沿海的地理位置,但从另一个侧面,我们也可以得知当时的南越国人在采集、捕捞水产动物上已经有丰富的生产经验。
这个考古项目的重头戏应该是在墓主遗骸的丝缕玉衣上,之前我们应该都听说过金缕玉衣,南越国这个独特的丝缕玉衣有异曲同工之妙,它的制作过程复杂,由丝线固定,整个过程中还使用多种丝织物进行加固和包边,这种丝缕玉衣在史料和实物中都属于独一份,这也可以看出当时南越南的丝织手工业的发达。
西汉南越国墓的出土,让沉睡已久的南越国再次出现在人们的眼前,从墓中的器物、装饰、摆设等,我们也看到了一个同样繁华的岭南文明,它在百越文化和中原文化的浸润下更加多元和丰富。
西汉南越国读后感(五)
在秦至西汉时期的中国岭南地区,曾有一个神秘的历史阶段,那就是西汉南越国。只不过,有关于它的历史记载相对较少。
2011年出版的《西汉南越国追踪》是了解南越国故事的重要文献,而本书《西汉南越国》是在初版的基础上对新研究成果进行的梳理,对于了解西汉岭南地区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南越国是岭南历史上第一个地方政权,关于它的历史是从考古中来。1916年在广州首次发现南越国时期的木椁墓,此后三十年间,这里发现了很多木椁墓,还出土了有陶、铜、漆、木、玉等器物。1983年象岗发现的石室墓,打开了我们了解岭南地区历史的大门。
这个墓地发现的3个大陶瓮的肩部有“长乐宫器”印戳,专家们对此十分兴奋,原因在于长乐宫是刘邦立国之后建的第一座宫殿,不过象岗这些陶瓮并不是汉宫“长乐宫”兼制,很可能是南越国效仿了汉乐宫建造了长乐宫。无论如何,这座墓出土的“长乐宫器”的器物,说明墓主身份绝非等闲。在本书中,作者详细介绍了墓室的情况,在此不一一细说,我们可以通过作者对于考古现场的分析以及出土的物品(主要为玺印、玉印等)判定墓主位南越国的第二代王赵昧。
书中对于出土玉器的分析,让人大开眼界,这里面大致有礼玉、葬玉、配饰玉、和器用玉。其中,葬玉是为保存尸体而制造的随葬玉器,古人有一种习俗,那就是死人入葬时,不能两手空空,握的东西没有定制。另外,古代一般将珠、玉、贝、米等放入死者口中,认为可以防止尸体腐朽。南越王赵昧遗骸的口腔内部,也有珍珠等,这也说明赵昧死后是按照天子的葬制“含珠如礼”的。
当然,本书对于墓室内的许多物品都有讲述,比如丝织物、家具、铜铁器物、乐器等。从这些出土的物品这怒鬼,无疑我们能够发现西汉南越国时期的文明。比如,通过一些铁农具,可以认识到当时国王重视农业,而农业也是当时南越国经济的主要支柱。又比如,陶器,南越国的陶器多为硬陶,且以日常生活器皿为多,器的表面有纹样、戳印、镂空、甚至是彩绘,这说明当时人们已经具有一定的艺术审美。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是通过第考古者第一视角进行书写,阅读的过程,就仿佛跟随作者一同发掘了石室墓一样,真切感受墓地的布置,其内的物品。此后,我们通过作者对出土物品的逐一分析,更加了解每一件物品的独特之处以及它所指代的意义。
另外,《西汉南越国》这本书展现出来的精美的文物,本身就极具欣赏价值。从这些物件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中华文明的精髓,也能感受古人的智慧与思想,而这一切,与人类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
对考古和对西汉南越国感兴趣的朋友,这本书一定会带给你惊喜!
西汉南越国读后感(六)
在以中原文化为主流的历史中,岭南的记载实在不多,首先想到的总还是荔枝和贬谪之地,就好像把越人和浙人混为一谈,都是对历史的极大误读。西汉南越王墓的重见天日,让岭南文明的曙光一下子倒推到2000多年前。
很多年前曾去过南越王博物馆,那是我第一次看到闻名已久的金缕玉衣(严格来说应该叫丝缕玉衣)。大概想象得太美好,站在实物面前竟很有些失望。玉片怎么一点儿也不莹润剔透?满眼都是亮眼的红线是怎么回事?然后远远看了挖掘遗址,黑突突十分逼仄,也不是脑海里帝王陵寝那种高大上的气派。因为观感不佳,那一次博物馆探寻之旅如今回忆起来几无踪迹可寻。
后来慢慢接触历史和文物多了,尤其2021年在国家博物馆看了“海宇攸同——广州秦汉考古成果展”,不免十分遗憾当初在广州没有提前做功课,进了宝山也只好两眼空空。
《西汉南越国》算是弥补了我心中的缺憾。它相当于一个详细的考古手记,记录了第二任南越王墓的发现经过,以第一视角展现考古现场,详细记载文物和背后的历史故事,最后介绍了南越王博物馆的设计初衷和发展历程。
我比较喜欢这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配上当时拍摄的照片和手绘图,那感觉一下就上来了,就好像跟着作者回到南越王赵昧的墓室。
穿过堆满大石头的墓道,小心翼翼绕开两个看门殉人和金光闪闪的车驾仪仗,我推开了第一道石门。首先看到布满彩画的前室,这里又躺着位不幸的内宫殉人,带着他的工作用章和各种玉饰。前室左边是御用库房,堆满各种生活用品、医药器材和武器工具,右边是招待间,摆着成套的礼乐宴饮器具。
穿过前室推开第二道石门,是全墓精华所在的寝宫,被隔成四个区域。赵昧就在中间主室安息,四周摆满了随葬品,其中包括那架美轮美奂的漆木大屏风。我已经知道他贴身穿的丝缕玉衣制作多么繁难,考古人员将它重新复原又是多么艰巨的工作,绝对不会再轻视它。赵昧身上和两侧的随葬品一件也不要略过,包括手里握的那对玉觹,每一件都精美无比。
主室两侧都是阴森的殉葬室,左边是7名年轻女性仆役,右边是4位夫人。她们都有不少随葬品,其中夫人们的组玉佩特别华美。这里的气氛过于压抑,我一边吸着凉气一边转到赵昧身后的另一个区域——后藏室。嗬!果然是食在广州,这就是御膳房啊!在琳琅满目的炊煮器具里,可以发现各种食材,水里游的、天上飞的、地上走的,应有尽有,甚至有200多只去头足的禾花雀!
出了陵墓,还有御花园和官署可以看,最后再跟着介绍去看看博物馆。哎,我这才知道,博物馆的用色、造型和外墙浮雕、玻璃顶棚都大有深意。
走完这一趟可算开了眼,那个偏居一隅的古国为我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它虽然只存在短短100多年,但它所承载和延续的,却远不止此,也并不会就此结束。
西汉南越国读后感(七)
偶尔听到一首老歌,有句歌词“可是有了钱的时候我却没时间”,感觉特别扎心。尤其近来看了一本《西汉南越国》,想到自己在广州读书四年,经过南越王博物院的次数都记不清有多少次了,可能是因为那古朴的外观和色调,在那面前来来回回,愣是没踏进去半步,我就恨不得给自己一个耳光。
南越国在两千两百多年前建国,国都在番禺,即今天的广州,历经五世93年而亡,曾经强盛到与西汉王朝分庭抗礼,这也是有记载以来岭南的第一个国家。在南越国身上,笼罩着一层神秘面纱,一直在等待后来人揭开,比如说三国孙权时一直想挖但是没挖到的赵佗墓穴。 这本书介绍了西汉南越国的历史和遗迹发掘的一些故事,将考古中发现的众多文物给读者做了详细的介绍。将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对应,当前景象和历史印象融合在一起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带着读者一起追寻南越国的前世今生,真是一场穿越时空的美妙之旅。
有时候对一些事情只知道个名字,可能不会去想了解,但是如果知道了比名字更多一些的只言片语,就突然有了兴趣,也许吃瓜群众是人类的隐藏属性吧。 我们去博物馆看展览,呈现在眼前大多是已经经过各种流程处理之后的展品,在那之前会是什么形态呢?这难免让人好奇。书中最令我感兴趣的也就是这些考古过程中拍摄的那些照片了。从深埋地下到重见天日,这些照片让我们也仿佛投身于这个过程之中,亲历考古现场。
开发遗址的过程,会不会像小说里写得那么紧张刺激?看到书中的平面图,我已经在想有没有机关,不过从书中朴实无华的考古实拍照片中,我们也无法得知在这隐含了多少危险。只知道危险是肯定存在的,任何建筑物在岁月面前都只是弟弟。当年无比坚固,到考古队发掘时,可能已经腐朽不堪了。
在一堆泥土之中,发现有价值的历史印记,考古队功不可没。很难想象展览中出现的各种古物,在被发现时是什么状态,我想很多就跟书中看到的一样,被尘土掩盖着光华。我们还能够欣赏到这些古物,看着它们现在的样子,回顾历史,印证历史,真是太美好了。
我们窥探古人的生活,通过历史文献的记载是一种方式,通过发掘出来的文物也是一种方式,而且更为直接。有时难免好奇,古人的生活习惯是怎样的。古人以前照镜子,用的是什么款式什么材质,做饭的工具是什么,夏天到了心心念念的烧烤又用什么器具来完成,诸如此类疑问,书中都有出土文物介绍,让我们可以了解到南越国古人的一些生活习惯。
本书的作者之一麦家豪先生,正是西汉南越国考古的主要开拓者和亲历者,那书中的内容可就真是第一手的资料了,真实性可靠性就有了保证。他主持发掘南越王墓又指导其他重要遗址的发掘,我路过又没参观过的南越王博物院也凝聚了他的心血。 谁也想不到过去的理工少年,今天会对历史这么感兴趣对吧。阅读这本书,多少也能弥补一点我没有现场去南越王博物院参观的遗憾吧。当然,也因为看了这么多东西,更觉得一定得找个机会到南越王博物院去看看。
西汉南越国读后感(八)
广东,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经济发展走在了前面,其中尤其以涌现出来深圳为代表的特区,引进了时代的经济发展,时代的弄潮儿。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一朴实的口号加上一代代深圳人的踏实勤奋努力,造就了深圳速度和奇迹,物质文化的飞速发展同时也被不断诟病,文化沙漠的标签让人唏嘘,其实不然,广东历史悠久,文化繁盛。尤其是省会广州更是人文鼎盛,文化繁盛之地,作为岭南明珠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关口和集散地,是一个经济,社会,文化汇集的重镇,丛中原视角出发到正史很少关注这里,远离政治文化中心的岭南,一度被认为未开化的野蛮边陲地带,另外一方面因为远离政治文化中心,可以相对独立,边缘闭塞的环境有助于保存更多历史和文化传统,考古为我们解开这个神秘的岭南大地的面纱,可以跟着这本西汉南越国去了解那些尘封隐秘的历史,在麦老师娓娓道来中亲历那段光荣与梦想。
麦院长作为岭南考古博物学界执牛耳的学者,用丰富的经历和考古专业素养给我们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因为工作关系几次路过广州,因为种种原因错过了广州的博物馆,广州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跟历史遗存,更是遍布着各种独具特色的博物馆,其中南越王博物院是一个特殊的存在。机缘巧合之下在麦老师这本书里和它相会,也是缘分,麦老师虽然离开我们了,书中的精神一直鼓舞着我们。
广州,岭南王国的政治,金融,文化中心,南方最大的通商口岸之一,秦始皇一统六国后,为了抵抗百越族的在广州,建立三郡,一统了岭南,从此百越之地也纳入中华文化版图,成为民族大融合的一份子,为我们民族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秦亡,乱世中建立起来的南越国是一个神秘的国度,传世文献中所涉及的相关信息更是少之又少,反而民间留下了很多传说,尤其是对于南越王墓的传说,诡异而神秘。在一代代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苦苦寻觅三十年后,终于得见真面目。
汉代墓葬文化事死如事生,实行厚葬,所以汉代的皇室墓葬都是宝藏,有着十分重要的考古和文化意义。南越王墓的发现让我们清晰的了解和认识了前朝后寝的严整布局。跟着文中描述的考古实录,有种探险的神秘感和紧张刺激感。仿佛跟随着镜头实地探险一样,一步步去发现。层层递进,慢慢揭开秘密,发现密室里的宝藏。
金缕玉衣部分的发掘是高潮部分,跟着作者的笔触一起梳理完整个墓葬的发现,也随着考古队员一起长出了一口气,累但是收获满满,那些精美的器物,彩绘,玉器,饰物,都在无声的述说着曾经的辉煌,彰显着主人的容光,体现着博大精深的文化。
我们满怀欣喜的和考古队员一起盘点着这些伟大的发现,体会着古老文明的印记,文物浸润了岁月的痕迹,无声的述说着我们的文明。
我们民族对于信誉,对于承诺的珍重,体现在印章之中,追寻这些传统的源头,印章代表身份,玺印代表了权利和地位,在不同的印章中发现文明的密码。
我们民族对于玉有着天生的喜爱,玉文化源远流长,玉有五德,所以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汉代的玉器别具特色,汉八刀的手法也逐渐成熟,最为奇特的玉衣也是汉代独有,这些绚烂繁华的玉文化,美轮美奂的玉佩,用于装饰的玉剑,玉器体现了汉代南越国的繁华和富裕。也从一个侧面反应了我们灿烂繁荣的历史文化。
掩卷静坐,思绪万千,那些精美绝伦的文物仿佛穿越了时空,在先民们一代代努力奋斗下汇集成涓涓细流,流入我们文明的海洋,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西汉南越国读后感(九)
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历程中,有着许多为华夏文明的统一而做出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除去我们最为熟悉的嬴政,显然在大秦一统天下时被派去收复岭南地区的赵佗,当之无愧的成为了开发岭南,融合汉、越两族文化的第一人。
提及赵佗建立的南越国,大多数人对这段历史知之甚少,以历史史料记述为依据得知,南越国是秦末至西汉时期在中国岭南地区所建立起的第一个完整的王朝政权,建国共九十三年,历经五任国王。
南越国建国君主赵佗一朝称王、两次归汉,他的一生几乎都在为华夏文化的统一而不断的努力,然而这段被忽视的历史直到南越国王陵墓被考古发现后,昔日神秘的南越王国才得以重现在大众面前。
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亲历中国考古”系列丛书,精心收录了十位考古学家,上千幅珍贵图片,百万字深入解读,以考古学者的第一视角带领大众走进千年时光隧道,探索中华历史古迹。在《西汉南越国》一书中,我们将通过考古学家对西汉南越国发掘过程详细解读,窥见近百年历史的神秘岭南王国,从出土文物中解读出西汉南越国的文物之美。
全书引用大量考古资料、历史史料,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式的展现了西汉南越王陵考古过程,借助文物所传达的历史思想、文明以及制度的体现,还原了一个神秘的西汉南越国,亦使得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发展脉络更加清晰。
广州人皆知的南越王陵有何神秘之处?神秘王陵中为何会出现除南越五位国王之外的玉印?南越王陵赵眜之墓为何采用了“玉殓葬”?罕见的百平石室墓是南越第一代王赵佗的陵墓吗?墓中出土二十三枚玺印有何不同?
考古学家在王陵中发掘出土二十三枚玺印,材质分为金、铜、玉、水晶、玛瑙、绿松石和象牙共7种,其中刻有印文的有11枚,墓主人贴身随葬9枚,其中便有刻着“文帝行玺”的帝王印,以及刻有“赵眜”玉印,这也间接的证明了赵眜便是这座王陵的墓主人,而非第一代君主赵佗之墓。
西汉南越国的历史史料本就稀少,南越王陵所出土的文物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还原两千多年前的历史风貌,而考古学家也将在王陵的发掘过程中不断的为我们解答其中的疑惑,为我们揭开西汉南越国的神秘面纱,弥补岭南地区的历史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