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良渚》经典读后感有感

《良渚》经典读后感有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0-07 00:55:11
《良渚》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2024-10-07 00:55:11   小编:

《良渚》是一部展现古代文明与现代科技碰撞的科幻小说。主人公意外穿越到良渚文明时代,目睹了这个神秘文明的繁荣与衰落。通过对古代文明的描绘,小说探讨了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伦理与文明问题。阅读后让人深思,引人思考。

良渚读后感第一篇

一本纸张上乘、图片精美的良渚古国入门书。简明扼要的描述了良渚的方方面面,让人跨过五千年时光,一窥存在于上古的神王之国。 是的,看完本书对良渚最大的印象,除了其宏伟的水利工程及精美的玉器外,便是它神王之国的独特体制。 没想到在上古时代,九州大地上竟然有一个如此大体量的神权与王权并重的一神教国家存在,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记忆深刻的还有良渚的神徽,其模样让我想到《山海经》里描述的各种神祇,或许这就是那些古神的真正来历吧。

1/3页

良渚读后感第二篇

良渚文化是存在于距今5300~4300年之间,主要分布于环太湖流域,以良渚古城为都城中心,以所属的“城、镇、村”三级地方为分支的一个“广域王权国家”。良渚文化在城市、宫殿和水利设施的建造、农业、器具制造、玉石加工等领域都已达到相当先进的水平,特别是完善的玉礼器系统、都城和宫城的设计、墓葬规制等一系列方式,建立起一套礼制系统作为社会等级和秩序的规范。特别是良渚玉器从早期的神徽图案过渡到日趋成熟规范的玉礼器形态,代表了“君权神授”理念,以及从神权到王权重心转移的过程。

遗憾的是,距今4300年左右,良渚文明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甚至在史书中都很少留下记载,但从考古发掘来看,众多龙山文化均或多或少受到良渚文化的影响。良渚文化消亡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一方面可能是人口大量增长,对居住环境造成了无法挽回的破坏,导致最终不得不迁移放弃;另一方面可能是与新兴的中原龙山文化竞争失败。

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良渚文化和良渚古城凭借其先进的文明特征,成为支撑中华文明肇始于五千年前这一判断目前最为重要的考古学证据。

2/3页

良渚读后感第三篇

【跟着东君学历史系列+1】

泱泱华夏,源起良渚!良渚,实证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的圣地,于2019年已成功列为世界遗产名录!【叉腰骄傲】

不愧是博物馆出品的科普读物,拥有视频讲解太棒了。良渚先民人像复原,竟然可以看到五千年前的良渚人!良渚古城数字沙盘,还原了五千年的良渚风貌!

· 几乎与良渚同一个时期,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都进入了成熟文明阶段,拥有稳定的生业模式、复杂的社会结构、大规模的城市和水利系统。最为神奇的是,四大文明古国,均在北纬30°附近!可能是因为气候原因。

· 良渚先民的先进远超我们想象,他们临水而居,以竹筏和舟为交通工具,拥有码头,城墙,可以治水,拥有水利系统;他们造宫殿,古城区域功能分明;他们农业,陶业,石业,纺织业,漆器,木业多面发展;他们留下的符号疑似当时的文字。同时,良渚文化以精美玉器闻名于世,代表了中国史前玉器的最高水平。

· 良渚玉器大致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玉礼器中的重器,包括琮、璧、钺、冠状器、三叉形器、成组锥形器、璜和带钩等,它们通过器形、纹饰、组合和数量来表现身份等级和性别差异;第二类是一般礼仪性玉器,如织具、纺轮等;第三类是一般装饰性玉器,如管、珠、镯等。(玉器本为绿色,由于风化严重,呈现白色。)

· 良渚先民信仰神,神徽为人面兽像,下部为神兽,上部为带大羽冠的神代言人。

本书附以大量考古现场的图,并配有视频讲解,太好读了。希望二里头,安阳,三星堆官方看到这本书,开始卷起来!

(本书评中图均出自书中或书中视频讲解截图)

3/3页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