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弟子规》,深感古人的智慧和教诲。这些经典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和原则。通过细细品读,不仅可以增长见识,还能提升修养,让我们更加懂得如何行善积德,做一个有担当的人。
《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弟子规》读后感(一)
本书将四部经典的蒙学读本集结成辑,无论从注释、译文,还是装帧、纸张来说,总体质量还是挺好的。到目前为止,只读了《前言》和《弟子规》部份(最初是因为想看《弟子规》才买的此书)。但是,书中的《弟子规》对原文作了改动,这是与其它途径得到的多部《弟子规》对比得出的结论。现列举如下:
原文的“亲憎我”在书中被改为“亲恶我”。
原文的“后有急,借不难”在书中被改为“人借物,有勿悭”。
原文的“奸巧语”在书中被改为“刻薄语”。
原文的“有缺坏”在书中被改为“有缺损”。
虽然这些改动并无大碍,但从尊重原著本身来讲,却是明显的不足之处。不知书中的另外三部是否也有同样的问题。
1/3页《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弟子规》读后感(二)
《千字文》,南朝时期,从王羲之遗墨书迹中选一千个不同的字排列组合成的一篇韵文。由于是命题作文且有此用字限制,所以在整体上前后内容不够连缀,但一句一典,是四篇中阅读难度最高的。很佩服古代文人的国学素养,启蒙读物都如此博学
《百家姓》,宋初五代十国,信息量极大,查一查自己姓的起源,还是蛮有趣的
《三字经》,南宋,启蒙的话,这篇应该第一个学,教授一系列基本常识,包括伦常、数学、自然、历史、学习次序等。其中古代五伦是糟粕,可不必理会,最有价值的是学习顺序这一块,爱好古代文化的可参考此顺序阅读古籍,我认为这是此篇的隐藏宝藏
《弟子规》,清代,是四篇中最浅显的一篇,内容是为人处事的行为准则,三纲五常这些不适应现代生活的内容之外,其他内容并不过时,对为人处事有非常好的指导作用,能很好的保护自己,这篇最喜欢
我要把此书放在身边,实时指导并警醒自己。这本书买了很多年了,由于是蒙物,并没有引起我的重视,导致现在清理存书才读,感觉相见恨晚了。但早年读也许并不会理解它大部分的正面价值,而只是看见它少部分的糟粕吧
2/3页《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弟子规》读后感(三)
敢问一句 为什么就是没有如何做父母的书?
如果父母豁达,宽容,聪明,智慧,就根本没有孩子什么事。
远游,准了。一些重要事要做,准了。
是父母一直在担心害怕,甚至不开明的要把孩子绑在身边,才让孩子一直缄默其口。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如果父母不仅打我骂我,还憎恨我,对我很不好,我还要尽孝?宽容已经是很好的,还要爱他?还是路鲁迅先生说得好,爱的相互的,没有什么恩不恩的。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对应《论语·里仁第四》“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改成这样,也是醉了。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怨恨就要没有,良药苦口,不听还骂我,骂我我就哭,然后就打我,打我我没有怨恨。非常人。
《论语·里仁第四》“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也改的不好,劳而无怨。老:辛苦,操劳。并不代表父母打你,你还是无怨恨。更何况,我怨恨,并不代表我不尊重我的父母,只是人之本性而已。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这点我是同意的,但是仅限于对子女极好的父母,没有尽过一点父母之责的人不配。
我所认为的孝,他们爱我多少,我也爱他们多少,互相的爱。
但我是独立的,不为他们所有。
还是孔子说得好,仁者爱人。孝也,惟其疾之忧。
《礼记》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
孝是真正的敬爱他们,为他们考虑。正如他们对我们一样!!
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