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篇》是一部令人深思的作品。作者以独特的叙述方式,展现了十三个独立的故事,每个故事都独具匠心,引人入胜。通过这些故事,读者可以反思生活的种种可能性和人性的复杂性。这部作品引人入胜,令人回味无穷。
十三篇读后感第一篇
️ 这本小说诞生于1931年,作者威廉·福克纳是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同样,他也是二十世纪蕞卓越,蕞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书中收录福克纳写作黄金年代短篇的精粹。
十三篇读后感第二篇
威廉·福克纳,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意识流文学在美国的代表人物,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喧哗与骚动》,被称为“美国的莎士比亚”。 本书是福克纳的首部短篇小说集,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有4篇,包含《胜利》《飞向群星》《所有死去的飞行员》《裂隙》。 第二部分有6篇,包含《红叶》《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公道》《头发》《夕阳》《干旱的九月》。 第三部分有3篇,包含《密史脱拉》《那不勒斯离婚》《卡尔卡松》。 共有13篇。 每一篇小说都有自己的特色,自己的故事,都非常好看。 个人最喜欢《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 七十四岁的艾米丽,足不出户,终身不嫁,最后在自己的老房子里香消玉殒。 艾米丽也不是一直足不出户。自父亲去世后,她一度消沉,但也振作起来。 她曾与一位名为霍默·巴伦的男人走近过,差点成婚,但最终还是分开了。 之后,艾米丽胖了,但仍旧有心灵寄托。她在家里教授瓷器彩绘。教了六七年,直到最后一个学生离开,她才停止。 从此以后,她再也没有出过门。 艾米丽去世后,人们去她家里吊丧。艾米丽家楼上有一间房子,四十年没人进去了。大家出于强烈的好奇,把门撬开。在房间里,人们看到了:死去的爱情。
十三篇读后感第三篇
第一部的四篇主要集中于一战欧洲战场士兵的困境,这部分是最喜欢的,超级惊喜。
《胜利》中小人物们在时间纵线上呈现出了人性的幽暗、算计与无奈,但终究抵不过时代大浪的无情翻涌,首篇就带来很大的触动,会有不愧是福克纳的感觉。
接下去三篇《飞向群星》、《所有死去的飞行员》和《裂缝》则是福克纳艺术一面的体现,他如同一个画家,用文字分别以面、点,线三个几何图形,将战争描绘了出来。
1⃣️面-《飞向群星》中,死亡如同静止的水面,战死的人、幸存的人,很难说清楚谁活在水面之上,谁活在水面之下,命运蜿蜒在毫无波澜的镜面,一碰就碎,再涟漪般缓缓归于平静。
“那些在地里烂了四年的人——也没比我们死得更彻底。”
2⃣️点-《所有死去的飞行员》们,他们是一闪光亮,一瞬升华,暗夜里转瞬即逝的小火苗。比起该篇中的对比讽刺,太爱福克纳给出的画面了,生命惊奇璀璨,承载了长长的记忆和悲伤,匆匆结束。
3⃣️线-《裂缝》的感觉是蕞特别的,很有电影感。流动的队伍的线汇入山谷裂缝,很有象征性,蝼蚁陷入命运的大空镜之中,指战争也指向了人类各种形式的苦,走完一个还有一个,无限蔓延的绝望感。
第二部分是福克纳比较经典的几篇,最喜欢的自然还是《红叶》和《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前者红鞋和红叶的隐喻,文明与自然,白与黑;后者艾米丽的狠绝和对往昔定格般的祭奠,会联想到《远大前程》中的郝薇香小姐,她们都是我很喜欢的角色。嘻。
第三部分集中在法国南部和意大利,独特的异国感,《卡尔卡松》的混沌幻想,很适合作为终篇。
十三篇读后感第四篇
翻开目录就优先看了《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外国小说里好像有一种人物形象,有钱的终身未婚的贵族小姐,在城堡里孤独而扭曲地过完自己的一生。《远大前程》里面的郝薇香小姐终日穿着婚纱,城堡时间定格在她结婚那一天。她还找来一个年轻女孩,来报复男人。虽然说以前的女人生活的空间有限,所见所闻也是局限于一小小地方。但人生的全部都拿来恨一个男人,这也是男作家笔下才会有的题材吧。 《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里镜头是远离主角的,很不同于现在的小说。他写周围人对艾米丽小姐的猜想,对她整个生活的描写就像一个人在城堡外面观察。甚少有作者的上帝视角和议论,一切都是描述。故事的最后,才点出来艾米小姐的爱人并没能离开她,而是在城堡的床上长眠。作者没有下结论,艾米丽小姐这样留住喜欢的人是因为父亲的管教而产生的扭曲,但是我作为读者都会这样猜测。故事里总要有一点执着。
读福克纳的小说,没有相关的历史知识。那么有些小说篇章啊读起来就少了很多思考和感受。小说里面有写战争以及战后生活,写士兵写奴隶主等等。福克纳这样的作家,写作就像采访实录一样,看上去就像个记者,用一台摄像机对着书里的人物,极少旁白。也很像一个沙盘,作者说出一棵树一间房子一个人,读者就要从脑海里拿出一个印象摆进去,信息量绝对不少。有时候我甚至会有点感谢有了电影影像,可以直观感受。而不是作者用他的文字一刀一刀在读者脑回路里面雕刻。
这本短篇小说集,里面有着不同社会阶层的若干个家族的几代人的故事,时间从1800年起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我看的这几篇福克纳的小说里面,极少心理描写。可能这也是这位作家的高明之处,他没有假装进入人物内心,他只是尽力描摹他们的言行和环境,就足以说明一切。这样的描写是有距离的,或许也是安全的。安全指的是一,写作者不必涉及人性幽深之处,保护自己的思想和情绪:其二,一个人再会揣摩人心也是有限的,毕竟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而把这些交给读者去领悟,不同的生活阅历不同的出生背景就可以得到不同的领悟和解读。实乃上策。
十三篇读后感第五篇
谁能不爱福克纳呢?小说写的特别好,从《我弥留之际》认识他,很喜欢,也喜欢那个版本的翻译,很特别和简洁。书里的气质让人印象深刻,是未曾体验过的一种风格,类似于读到卡夫卡《变形记》,杜拉斯《情人》,所谓“意识流写作”,打破一些框框吧,氤氲的感觉。艺术不就是要与众不同,不从众吗?作家的“DNA”在作品里很明显的展现,就是他/她,就是这种感觉。
《十三篇》的最后一篇,“骨头”在说话,故事奇幻又深刻,喜欢这种表达。《我弥留之际》里“魔幻”的一家人,一趟旅程,荒诞又让人觉得这就是生活吧。福克纳其它的作品还没读过,这是第二本。如果说这是他的练习之作的话,个人感觉写作还真是门槛很高的一个行当,福克纳作品里的各种尝试、改变,应该是付出了很大心力。最后找到自己的独特语言。艰苦卓绝,又得偿所愿。当然,他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写作高度不一样。
读的过程也是在较量,有很多不解,但翻过这座山,风景确实是“这边独好”。有很多书是好读的,是容易读的,而另一些书其实是需要费一些心思,也就是思维要转几个弯。比如《罪与罚》,读的时候有点难,熟悉了,进入了就很有成就感,后劲还很大。而比较喜欢的狄更斯,是好读的,前一阵听一个大学老师的课上说,在学术界其实对狄更斯的评价不是那么高,才觉得,可能是通俗了些,但并不影响我喜欢他。
作者是在迎合读者还是为了自己写作会有些区别,创作,是需要些勇气和开拓精神。大部分作者是为了生计而写作。有些作者是设置了一些“障碍”或门槛的,或者是在寻找自己的独特语言。
福克纳的《十三篇》里面的叙述方式,有很多细节,非常细琐的细节和周边环境的描写。在想,写的目的是什么呢?如《裂缝》里,“偶尔有一小股风不知从哪吹来,从被啃过似的白杨丛上掠过,刮掉一层消了又起的暗褐色的烟尘…”类似的描写很长,篇幅占的不小,去掉之后会有什么样的区别呢?直接写人物动作、对话和情节呢?
可能是一种氛围感吧,好的作家是气氛的营造者。
如《密史脱拉》里对神父的描写。“他身上的袍子往后翻着,底下是一件法兰绒内衣,袖子露在了外面。”这个“袖子露在了外面”是想刻画神父什么特点呢?
读的比较顺和很喜欢的是第一个故事《胜利》,读了几遍,也会共情里面的人物,战争已经结束,获过很多战争荣誉的格雷认为国家不会抛弃他,他要留在伦敦,不想回到船厂,接手家里的产业,也很难回去了。他从拥有体面的工作、房子,到最后一步步无法走出过去,他翘起的胡子、手杖,时代的浪潮还是让他走向了绝境,成为在广场上卖火柴盒的“流浪者”。不得不说作者是有反战思想或展现了对战争结果的思考。第一部分里的故事大多是在战场上发生的,有飞行员、美国兵、法国人民、英国兵,小视角,但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人物的失去与很多事物无法找回。
“打仗打到赢了的一边都没法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了,就是时候停了。”
“在两股浪涌之间,年轻的我们不曾活过,便悄然死去。”
第二部分里有印度安人、黑人、奴隶、白人之间发生的故事,了解下历史可能会更容易理解。会对里面黑人的一些遭遇感到不甘。
《头发》的故事很喜欢,喜欢里面男主人公的坚持和信守承诺,这本书里也有些让人动容的小人物故事,“老姑娘”、理发师、水手,作者很会刻画和书写。
很难想象福克纳写作时还在烧锅炉,夜班的时候写作,很佩服。
书中对于战争的细致描写,让我很好奇他是否当过兵?否则那些细节是怎样想象出来?或者为什么会写以士兵、战争为题材的故事。
了解了他很喜欢飞行和马,这在书里有很多体现。
“1918年6月,他装成英国人报名参加英国皇家空军,以假文件证明了自己在伦敦的住址。他前往加拿大多伦多训练营接受军事训练,并学习了处理无线电报等技术。后来他又进入多伦多第四军事学校,回来以后,他故意一瘸一拐的走路,到处对人吹嘘说那是自己参加空战留下的后遗症。”
还有人称的变化,短篇小说里他变换一些视角叙述,有的是孩子、有的是船员、士兵、镇上的人,也有是第一人称,视角很丰富。
句子之长,修饰语之多,让我怀疑英语的表达方式修饰语就是这么复杂和冗长吗?那又怎么看待海明威的极简表述。看评论,他们确实是两个极端,福克纳的复杂句子可能是为了展现丰富的想象力。文学真是各种风格都有,很难有统一标准。
家里有一本福克纳的随笔集,里面收录了一些他的信件,演讲稿。最大的感受是他很有社会责任感,关注的视角不只是个人,他甚至为一只狗的意外死亡写过一篇谴责文章,这狗好像是人为的原因死的。印象很深,觉得他很认真,是有悲悯心的一个作家。
很喜欢书里译者的后记,写得很福克纳,很有趣,也是在特殊时期写的一篇文章,很意识流。
“嘿,孩子,这只是一个故事罢了。”福克纳拍了拍你的肩膀说。
“蟋蟀在九月的草丛里叫,一只只手影蹿到墙上,又忽的弹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