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女郎》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故事讲述了一个女孩在家庭中的困境和奋斗。她不仅要应对父母的期望和压力,还要处理自己内心的挣扎和痛苦。小说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女孩的成长历程,让读者感受到了她的坚强和勇气。整个故事充满了温情和力量,让人深受触动。
《第三个女郎》读后感(篇一)
* 主线是诺玛为什么会认为自己“可能”杀了人;副线是老爷子的重要资料到底去哪了。副线出现在书中近二分之一的地方,还涉及有军事政治等因素,可能会误导读者的怀疑方向。(比如我!)但在书的后半部分副线又给出了一个似真似假的答案来引出主线的另一个线索,一口气读完后回味起来还蛮有意思的。
* 非常明确能接受到的线索有:假发的不合理性,反复提到不对劲的画像,安德鲁一直强调自己对自然的热爱但自身气质不同,并且玛丽并不像传闻中安德鲁会喜欢的对象。看完结局才意识到的线索有:两人从未同时出现(但两者身份确实存在不会同时出现的理由)初次见面时波洛对玛丽仿佛在扮演角色的怀疑。
* 结局老爱把别人凑一对真的太诡异了!一对老夫少妻还能理解,毕竟一开始就埋下伏笔。但是一个从小被父亲抛弃,母亲在憎恶父亲中去世,假冒的父亲携手继母给她下迷幻药想要把杀人的罪名转嫁给自己,还被男朋友欺骗的女孩最后还得被作者许配给就见过一次的心理分析学家!好气啊,毕竟内心一直觉得他是个哄骗少女糟老头子
1/4页《第三个女郎》读后感(篇二)
如果按照顺序来讲这个故事,应该是这样的,安德鲁和第一任妻子生了一个女儿,之后因为妻子太过于沉闷使他无法忍受,他爱上了另外一个女人露易丝,然而由于露易丝喜欢喝酒等等原因他们分开了。安德鲁踏上了周游世界的路,认识了一个朋友罗伯特还赚了一笔钱。
罗伯特杀掉了真正的安德鲁,并和一个女骗子弗朗西斯伪装成了安德鲁和新妻子回到了曾经的家中,家里哥哥西蒙病死之后,就只有一个年迈的舅舅罗德里克爵士,秘书索尼娅和女儿诺玛。舅舅年迈根本记不得很多事情,而安德鲁离开的时候女儿年纪很小也导致她记不清父亲的长相,并且他通过大卫伪造了画像,通过画像使大家都觉得他就是安德鲁,两个骗子成功的伪装成了家人。
这个时候,情妇露易丝给假安德鲁送来了一封信要求见一面,假安德鲁很怕事情暴露,决定杀掉露易丝。所以他需要一个替罪羊——女儿。他把女儿安排进了自己秘书的公寓,(正好秘书需要舍友),而女骗子开始了一人分饰俩角,一边是继母玛丽,一边是画画的舍友弗朗西斯,作为玛丽,她给自己下药,使大家都觉得是因为诺玛太恨她想要杀害自己的继母。作为弗朗西斯,给诺玛服用致幻的药物使她精神恍惚,觉得就是自己想要杀了继母并且很害怕,甚至还给她安排了一个男朋友诱导她,这个男朋友就是大卫。准备就绪,两位骗子杀掉了露易丝,并且伪装成坠楼自杀,又嫁祸给了诺玛。之后大卫就“叛变了”,他开始向假安德鲁勒索要巨额的保密费,两位骗子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把他也杀了,又让诺玛服了药导致诺玛一直觉得是自己杀的。
破案的关键就是假发,弗朗西斯没来得及丢掉扮演玛丽时的金黄色假发,另外是无意中发现的露易丝给安德鲁的信件。
关于书里的几个点,首先是画像,画像真的出现了很多次,所以我是很容易就猜出来了“父亲”肯定有问题,真正的父亲一点早就死了。
之后是对于头发细节的描写,头发的颜色,假发等等细节真的很多。对于弗朗西斯一个表演两个角色,书里很深的一条线就是玛丽和弗朗西斯都有适当的理由长时间外出,这里我是真没想到。
最后是关于金钱,书中多次提到夫妻俩很不满意女儿的男朋友。之后有情节是父亲给了大卫一大笔钱要他离开女儿,实际上这笔钱是大卫勒索他的,这个安排很妙啊。
另外还有一点,不知道是不是我看漏了,我想知道索尼娅在植物园把一本书给了一个武官这个情节,这本书到底是啥意思?她为什么要去见一个武官?
2/4页《第三个女郎》读后感(篇三)
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先看完了《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真实人生》。原本是在看阿婆自传,无奈字太小篇幅太长,又迫切希望更多更多地了解阿婆本人,只能先看绘本了解大概,这本大致覆盖了阿婆人生中的重要时刻,画风和对话都很幽默风趣,十分推荐。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真实人生
8.5
[法] 安娜·马丁内蒂 [法]纪尧姆·勒博 [法]亚历山大·弗朗 绘 / 2018 / 新星出版社
按照阿婆的写作顺序一本一本的读波洛系列,一直读到这一本。这本书出版于1966年,阿婆76岁,波洛108岁,他们都老了,她已经完成她的自传,也写好了《帷幕》,计划在她死后出版,但由于波洛系列的电影大卖,74年出版商劝说她提前出版了。
这些她人生的时间线,可以对应看到波洛的人生轨迹。随着波洛系列快要结束,老头子很真实地在书中逐渐老去,最后出版的两三本甚至有点无聊无趣,这本中大把琐碎的对话和思考推理过程,也许是因为前两本确实太过敷衍,因为她或者他都已无力像过去那样把案件和人物铺陈开,老头儿没办法再让乔治打包行李冲到别人家住进去,也没办法到海岛到乡村到各种地方折腾,诺玛在开始对波洛说你太老了让波洛恼羞成怒,其实是阿婆想对波洛说的话,你太老了,我们快让这些结束吧。所以只能让老头子坐在他的方形椅中,不断地折磨自己的灰色脑细胞,貌似毫无进展,提示满篇皆是。貌似案情扑朔迷离复杂多变,但事实上反复提及画像就已经是阿婆最大的暗示了。
阿婆遇到的丈夫都背叛了她,她觉得也许是她不需要他们,或者是他们都不了解真正的她,她是一个独立清醒理智洒脱勇敢的女性,但无论如何美好的爱情总是让人心生欢喜,所以在小说里持续不断地让波洛做媒牵线,是她赋予波洛的小乐趣。这本中诺玛和医生最终在一起,虽然很突兀,但从阿婆的风格来看又十分合理。
这个系列快结束了,有些不舍。
3/4页《第三个女郎》读后感(篇四)
我之前看人文版的阿婆,最大的感受就是底下的注释基本上都是:“原文为法语”,新星版一般都忽略这种注释了,但这本书熟悉的味道又回来了。
这本书和《怪钟疑案》都是写于冷战时期,中间又冒出来文件丢失,间谍戏份,不过《怪钟》里是主线之一,这本只是小插曲。
奥利弗夫人登场的晚期作品,阿婆晚年还是对奥利弗太太这个角色情有独钟,波洛系列直接连续出版了三本有她的作品。
虽然,我还是挺喜欢奥利弗太太这个角色的,毕竟算是阿婆的化身。
但是有她登场的作品,除了《底牌》,好像真的没有能拿得出手了,有本冷门作品《死人的殿堂》我还是喜欢的,虽然那本的缺点也不少。
-----------------------------------------------
已经是阿婆所有作品中最啰嗦的那几本了,感觉中间啰嗦程度可能还要超过《怪钟疑案》,故事节奏慢,故事性一般。
也就是故事的开头,有点意思,一个女孩打扰了波洛的早餐,自称自己可能是个谋杀犯,随后留下一句波洛太老了,就迅速离开……
波洛直接被嫌弃太老了,哈哈哈,这也让他在书里纠结了很多次。
而且此书算是奥利弗太太参与案件最有存在感的一本,主动跟踪别人,最后被袭击敲得不省人事,增加了紧张的气氛,还算是有看点的。
至于,波洛究竟有多少岁呢,如果是1916年《斯泰尔斯》算起,到这本书1966年,中间跨度刚好50年,感觉波洛登场就是退休状态,满打满算已经超过100岁了,比阿婆本人还长寿。
我买的这个套装,还附带介绍波洛的小册子,上面写着波洛的原型很可能是比利时警察雅克·奥尔纳(推测),年龄推测是111岁(1864~1975),差不多也是这个年龄。
但或许像柯南一样,侦破了无数案子,其实还没过去一年呢?
-------------------------------------------
这本书的剧情展开和别的作品不一样,并不是开篇就出现谋杀案,然后波洛开始询问嫌疑人那种形式,而是像《命案目睹记》一样,侦探方主动出击寻找一起可能的谋杀,’算是不一样的体验。
这本书还是别和早期的佳作相比了,对比起来只会觉得都是缺点。
和《万圣节》《大象的证词》《怪钟疑案》这三本同期作品相比,我觉得还是要强一点的,至少相比上述几本,这本诡计看起来简单,但至少还行。
虽然看多了阿婆很容易觉得套路,毕竟某个手法在别的书里经常看到,另一个也在马普尔系列里出现过类似的。
而且,作案手法有点过于“假”了,可行性无限小,就靠一……,算了不多说了,多说算是泄底了,总之能骗过这么多人太不可思议了。
不过,至少线索还是公平的,看完结局再回去翻翻,其实所有细节前面都有提到,误导也有。
而且,也没有出现像《万圣节》那样线索给得太过于明显,提前暴露凶手。所以呢,我觉得这本书已经是波洛最后四部长篇里最好的。(不算上提前写好的《帷幕》)
总而言之,这本书并不是阿婆写的比较好的作品,不太成功,但我读起来感觉并没有那么差。
最后啰嗦几句,书中最后某个女的嫁给老头,有点雷人了,看完了阿婆某本书,还以为阿婆抵触这种年龄差距过大的婚事呢。
这本波洛也是疯狂做媒,早就都安排好了 。。
-------------------------------------------
评分:★★★+,其实也可以三星半-
水准线之下的作品,但我觉得还不至于沦为最差的那一档。
另外,这么看起来,波洛系列最后四部,被马普尔系列完爆了,马普尔系列至少还有本《破镜谋杀案》。
这次就不黑《阿加莎克里斯蒂阅读攻略》了,就是提一下,为什么玛格丽特·米勒《眼中的猎物》有这么好吗?看到他提到过两次,都说是杰作,我一看豆瓣不到7分。。
(另外,这次他列举的一些作品,我一本都没看过,有些作者还根本不认识,我还是太年轻了。。)
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