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帝粒子》这本书中,作者描绘了一个充满科学与宗教争议的世界,引起了读者对信仰与现实的思考。小说以科学家和牧师之间的碰撞为背景,揭示了人类对宇宙起源和存在意义的探索。通过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展现了信仰与理性之间的冲突和融合。
《上帝粒子》读后感(篇一)
能量并非完全守恒。
所以会有不公,但是甘愿。
“刚刚看书看的我好兴奋~你说我们存在其实是宇宙真相的障眼法”
"突然好想你哦~哈哈哈 我觉得我的想肯定是带着质量的~"
“轻微破缺的对称性,或是我们得以存在的理由”
————
有漏皆苦,从宇宙看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
人要接受不完美
《上帝粒子》读后感(篇二)
经过了这么多年,看过这么多相关书籍,每一次读到历史上那些物理学突破的经典时刻,读到那些了不起的物理实验,读到那些伟大物理学家以无与伦比的洞察力做出天才般的推论时,依然会激动不已!
在这些历史性的物理学突破面前,任何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件都黯然失色!人们会说某个民族追求独立自由的道路,某个国家灿烂璀璨的历史,某个艺术家了不起的辉煌作品,可这些又如何能够与大自然最神秘最底层的理论突破相提并论?在这里,我必须要引用书中的科学金字塔理论,那就是只有数学是不依赖或者需要其他任何学科的,是金字塔的最底层。而上面一层就是物理学,再往上才是化学,再往上是生物学。因此,物理学家只听数学家的,数学家只听上帝的。
书中引用罗伯特威尔逊和美国议员的对话更让人心潮澎湃。议员认为加速器并不与国家安全有关,不赞同拨款建造减速器,威尔逊的的回答是:“所有这些在我们的国家里让我们引以为荣的东西都与它有联系。加速器和保卫我们的国家没有任何直接关系,只是让它变得更值得保护了。”
下面这张图,每次顺着看下来都激动不已。
但其实本书最后的差不多四分之一,我已经看不懂了。是的,就连一本科普读物,我都无法仅能看懂前面大半本,可依然会为人类探索宇宙万物的最终奥义之路而觉得激动和幸福。物理学在进入量子力学后,变得越来越反直觉,非专业领域的人越来越难理解,但我突然会想,也许在并不遥远的未来,例如我的下一代或者下两代,那时候的中学生就能像我们在中学时候掌握牛顿力学那样掌握量子力学,了解四大作用力和希格斯玻色子,这些都成为通识甚至常识,那该有多美妙!
《上帝粒子》读后感(篇三)
女士们,先生们,老少爷们儿们!在下张大少。
10年前的2012年7月,世界沸腾了。物理学家们解开了一个困扰他们40年的谜团。当每个人都热情地握手时,一个老头老泪纵横,此人就是彼得•希格斯(Peter Higgs)。这个消息证明,他对新的基本粒子的预测是正确的,这种粒子就是传说中的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
想读明白这本书,得先了解一下基本粒子的知识。
简单来说,基本粒子分两大类,费米子和玻色子。
费米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比如我们熟悉的质子、中子、夸克等等,都是费米子。
但是只有费米子是不能构成物质的,必须有东西把费米子装配起来才能构成物质。我们还需要费米子之间能够相互作用,而传递这个相互作用的粒子的统称就叫做玻色子。玻色子在粒子间传来传去,负责产生相互作用力。自然界存在四大作用力,分别是引力、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这四大作用力就是玻色子的功效。
下图就是费米子和玻色子之间的关系,矩形框内的就是费米子,椭圆内的就是玻色子。可以看到,希格斯玻色子是决定粒子质量的一种玻色子。
所有的粒子都可以归类为“费米子”和“玻色子”。费米子是领地中的隐士:没有两个费米子可以同时处于相同的量子态。这个规则被称为泡利不相容原理(Pauli exclusion principle),它解释了电子填充原子周围的轨道的有序方式:一次一个,轮流排队,就像人们礼貌地在剧院的一排座位上依次就座一样。费米子趋向于彼此互相避让,服从化学定律,尤其是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原子间化学键的规则以及磁体的特性。
玻色子的特性与费米子相反。它们是群居的,多个玻色子可以同时处于相同的量子态,没有数目的限制。事实上,玻色子更喜欢成群结队:某个状态下的玻色子数量越多,对其他玻色子就越有吸引力。一个包含了99个玻色子的量子态的吸引力比一个空的量子态高100倍。从这个意义上讲,玻色子是根深蒂固的工匠和墨守成规者,它们喜欢合唱。
彼得·希格斯提出了一种新的基本力场的假设,这种相互作用将在弱场粒子中注入质量。无处不在的力场被称为希格斯场,与之相关的粒子被称为希格斯玻色子。希格斯认为,W和Z粒子会干扰希格斯场并产生质量,而光子则会无差别地迅速掠过,而不会产生任何质量。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希格斯场,就没有质量,没有质量,质子的运动、停止、聚集和形成就会失控。没有它,我们就不会存在。
然而,他的理论只是推测,始终无法证实。希格斯玻色子是出了名的难以捉摸,探测希格斯场需要的能量远远超过了现今主流的加速器所能提供的能量。此外,更大的能源带来更大的风险和成本。
20年过去了,物理学家们仍然一无所知。1993年,美国物理学家利昂·莱德曼(Leon Lederman)和迪克·特莱西(Dick Teresi)撰写了《上帝粒子》。最初的书名是“该死的粒子( goddamn particle)”。这反映了物理学家们在近20年的时间里无法找到它而极度沮丧。然而,出版商不同意,于是改为“上帝粒子”。
后来,物理学家通过研究高速粒子碰撞中分散的碎片,发现了新的更小的基本粒子。这类似于研究一台电视机的内部结构,方法是研究从房顶扔下来的碎片。2012年,人类有史以来建造的最强大的粒子加速器——大型强子对撞机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对撞质子,最终在它们的内脏中发现了长期寻找的希格斯玻色子。
不管是不是上帝粒子,这一发现都是开创性的,也许是我们短暂历史上最重大的发现之一。我们的祖先用棍棒出发,跟随潮湿的砾石,追踪小溪,攀登悬崖,探寻河流。现在,我们制造了高级的工具,正如阿瑟·克拉克所说,这些工具“与魔法无异”。不久,我们将沿着小溪来到河边,将木棍固定在河边,开始史诗般的朝圣之旅。
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在下告退。
转发随意,转载请联系张大少本尊,联系方式请见公众号底部菜单栏。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宇宙文明带路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