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老猫学出版的读后感大全

老猫学出版的读后感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4-15 12:11:06
老猫学出版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5-04-15 12:11:06   小编:

《老猫学出版》是一本以老猫为主人公的幽默故事集。书中描述了老猫在出版社工作的种种趣事,展现了他的聪明和机智。通过老猫的经历,读者不仅可以感受到生活的乐趣,还能学到一些关于出版行业的知识。这本书充满了幽默和温暖,让人忍俊不禁。

《老猫学出版》读后感(篇一)

图片来自网络

1/15页

《老猫学出版》读后感(篇二)

这是一位有着二十多年出版经验的老出版人,一点点地在和我们分享着他出于编辑出版业的的思考。

书中既然有对想要进入这个行业的新手的建议,也有对编辑实务的细心介绍,同时还有着对这个行业未来趋势的思考,其中就包括了数字出版对于传统出版的冲击。

全书的内容,是作者在这二十多年中写的几百篇博文中精先出来,是作者在漫长岁月里长期思考的结果。

对于有志于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来说,很值得一看。

“文化创意的根本,是那个能说出动人故事的人。”

2/15页

《老猫学出版》读后感(篇三)

编辑入行没多久,处于满脑子问号的阶段。这样的阶段很尴尬,像你去大着胆子请教一些事,反而会惊着同事——这你都不知道?

.........

《老猫学出版》是干货,尤其是对于已经初步接触了出版行业的人来说。大学的专业也是编辑出版,当年老师推荐的时候扫过一眼,那时觉得离生活太远,纯属高谈阔论的扯淡。现如今进了出版业,有了些许的工作经验,再读,只剩眼含热泪双膝跪地地感叹:“对!太对了!”

那个时候才很迟钝地发现——很多当年看不上的,觉得很扯淡的书,随着成长再回顾,顿觉锋芒毕露。(简直要亮瞎我的狗眼)

这本书也一样,久战出版业的大佬们看了可能只会觉得隔靴搔痒;对做书、出版感兴趣的门外汉们看了可能又觉得不知所云。

只愿每本书都能找到适合他的人吧。

3/15页

《老猫学出版》读后感(篇四)

可以说是编辑的入门书了,在业内也拥有很好的口碑。

做了营销编辑后,也接触过一些人,表示对编辑这个职业怀有极大的兴趣。

正如这本书中提到的,太多的人对编辑行业存在着偏见,编辑做的并不是”老板花钱请我来看书“这样爽快的差事,大部分时间是在与人互动和处理琐事。

“出版社为什么总是担心新人入行呢?因为你总是因误会而入行,然后因了解而离开。”

如果你想当编辑,一定要先买来这本书看一看,再做决定。

从出版基础知识到营销,再到行业的未来,可以说,这本书讲解非常全面。编辑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工作?出版业是怎样的一种存在?即使你并没有进入这一行的打算,看完这本书,也能对这个陌生而又熟悉的行业,有更进一步的认知。

书中内容很全面,关于编辑的很专业的内容就跳过去了,营销部分重点看了看,学到很多。

4/15页

《老猫学出版》读后感(篇五)

一个怀着文化理想的人一旦进入出版业,一定会被现实生动的上一课。赚钱仍然是出版业的第一目标,我相信这没人有疑问。畅销书是哪些种类大家心知肚明,一个题材火了跟风分羹的一大堆。怎么看待这件事,书籍市场未来会是什么样?这本书以一个编辑的角度理性解答了这个很多喜爱看书的人关心的问题。同时这本书也是一个想进入出版业的人的入门图书。

这本书我大概分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什么样地书会出版,立在书店的陈列架上。核心是要有一个好故事,小说类占出版业的一半。第二部分是如何当一名编辑。编辑的工作跟大多数人想象的并不一样,并不是天天在所投书稿中发现好苗子,有排版、出版等一大堆工作。同时编辑也要算成本,算效益啊。做编辑有很多苦恼,也有很多乐趣。第三部分讨论了出版业的现状和未来。作者认为阅读的先天特性保证了书籍的长久存在,未来出版业只会损失一些边际效益。

我建议喜爱读书的人都应该看看这本书,有助于理解当前为什么这么多烂书。看到一点出版背后的故事能够帮助大家抵御畅销书的诱惑。

5/15页

《老猫学出版》读后感(篇六)

新人上手编辑并不难,难的是你做了一年以后,仍然乐在编辑,愿意把出版当成生涯发展的重心。而这正是出版社对新手最大的忧虑。新手总是把工作想象成某种天上才有的行当。出版这一行,抱定“老板花钱请我来看书”的想象而入行的,大概没有九成也有八成(包括区区在下)。许多人以为编辑是某种优雅而高尚的职业,他们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他们浸淫在书的世界中,好像时光永恒停驻,他们可以优雅从容,行有余力还可以舞文弄墨,留下薄名一番。

当然真正做了编辑,你就会明白以上种种纯属误会。出版是文化创意产业,这意思不是说因此这个产业就因为充满文化气息而优游自得轻松洒脱。刚好相反,这个产业因为充满文化气息,而需要内部工作者严密备战,学得一身商业技术但是外表还要优雅从容。

……

所以我们的忠告是什么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证明你完全明白,编辑是一门什么样的职业。你知道编辑不是“老板花钱请我来看书”那样爽快的差事,而你乐于以这样的理解继续追求编辑的生涯。如何证明呢?……

6/15页

《老猫学出版》读后感(篇七)

本书(最新修订版,2012年1月出版)主要为编辑行业的新人(尤其是纸质书行业)提供了指导。当然本书也适合于一切对出版业,对编辑行业有兴趣的读者阅读。

书中有许多实践性的操作指南,可以当作工具书使用,时常翻阅。同时也包括了作者对于未来编辑行业、出版业的展望(结合数字时代的特色)。而我作为一个完全的外行人,也从书中更深刻地认识了出版业以及当今这个时代。尤其是在第四篇《产业与未来》中,作者虽然是从出版业的角度出发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但是也从侧面向我们证明了数字时代的力量。衍生开来,我们可以明白不仅是出版业,任何行业、任何个人要想继续生存下去,都必须要掌握时代的特点,明白行业或者个人的本质,顺应潮流有所改变。没有思考而只一味地死守旧俗是没有未来的。

Ps:我阅读的为简体最新修订版(2012年1月出版),书中新增了关于数字科技对于出版业和编辑行业影响的论述,更符合当今的时代状况。当然有兴趣的小伙伴也可以入原版(繁体字版),来了解更确切的内容。

7/15页

《老猫学出版》读后感(篇八)

易读性的问题很重要,但是排版、字体、字号对书籍易读性的影响究竟有多大,或者说哪一种排版、字体、字号是最易读的,这是没有定论的。这种易读性是和大众阅读习惯有关,而这种阅读习惯正是编辑做的出版读物所养成的;另外关于错别字的问题,即使是一个最细心的编辑也不能保证书中无错字,即使是最细心的读者也不能保证错字都被自己找到了,即使是最精明的算法也终究是以概率来找错字。其实是书的一个不能再编辑的特征导致的,只有等到再版的时候统一改正。大众书籍的便宜和便利都在于此。

这样一比,电子书可编辑(靠打补丁,更新版本)的好处便显露出来。当今电子书的字体,字号都是自定义的,但是排版上还有问题,还有错别字,可以快速查找。但有些东西却消失了,就是易读性,总觉得手机不如纸张,没有尘埃落定的感觉,文字的确定性无法保障。这大概是因为我们正处在电子书和纸质书的交替阶段吧。电子书代替了纸质书,因为它的廉价。纸质书籍在可预示的未来又将回到贵族和资产阶级手中,成为一种象征。

只读了一半,未完

8/15页

《老猫学出版》读后感(篇九)

“编辑有免于改稿的自由!”这句话超赞,虽然我是报纸编辑出身,与图书编辑隔着相当的距离,但在这一点上,真是心有戚戚焉。

就像出版社编辑给作者、译者布置书稿任务一样,编辑给记者布置稿件选题任务时,如果不把任务给记者讲清楚,不把稿件角度、逻辑、结构、写法讲清楚,而是让记者“放羊”,结果交稿时间到了,记者来了以后,很可能发现:稿件果然不能用!

这时报纸编辑的处境比出版社编辑更窘迫,因为时间压力更大。《老猫学出版》里举例说,编辑苦哈哈改破稿改了仨月,老板奇怪:为啥作者交稿这么长时间,还不能定稿上机?报纸编辑哪有这么宽裕的时间?日报编辑只有几个小时,后面还有部门值班主任、美术编辑(组版员)、报社值班老总等一串流程等着你。此时,一篇烂稿在手,如果踢回去让记者修改,一是又耗费一段宝贵的时间,二是记者返回的修改结果经常距编辑心理预期甚远。如果编辑自己改,改烂稿的工作量经常接近于重写一遍。

“编辑有免于改稿的自由!”这需要编辑自己去争取。说到底,编辑要做项目管理者,每一篇稿都是一个项目,需要关注如何让这个项目运行得最流畅,而不应沾沾自喜于自己的神来之笔如何化腐朽为神奇。

9/15页

《老猫学出版》读后感(篇十)

是一本很优秀的编辑入门读物,值得做笔记再读一遍。拖了很久内容忘记了,碎碎念最印象深刻的两点: 1.【编辑要重视发行量和经济效益,再好的内容也需要强有力的推广,只有卖得好才能触及更庞大的人群。】一直觉得出版行业是要做好内容的,但其实有部分书初衷就是为了销量,尝试心平气和地接受产业链式的9.9元快消书生产模式,理解图书品相不好但有权威背书依旧成为了地面店的热销品。看过了正午阳光的内幕和《重版出来》,才知道原来电影公司、电视公司和图书公司等等文化创意机构,都有一部分人在抗经济压力。 2.【各司其职,翻译书要选好译者,编辑的工作不是改烂稿,而是选译者,新合作的译者都要试译,宁愿花时间等好译者的档期,也不应该草草结束把修改的任务堆在自己头上。】在作者、绘者、译者的选择上,编辑需要投入的沉没成本太大了,很可能出现跟了很久的作者一松就变成了别人的爆款作者的情况。在内卷的出版环境下,抢出版时间也很重要,如果要等一位作者,选题前期立项阻力太大了,能做成很不容易。书中这一点是很正确很为读者负责的一点,但也是很难做到的一件事。 本书除了最后电子书的部分已经落后了,其他地方都是值得一读再读的。编辑是认清现实,但又“落实理想”的那批人吧。

10/15页

《老猫学出版》读后感(篇十一)

这本书,对初学者,不管是杂志编辑还是出版的编辑,都是有益的,我相信,等一年过去,再翻阅,还是能从中学到东西。那种胸怀就是值得一辈子学习的东西。不卑不亢哟。

这个时候,我相信来一支烟,烟雾缭绕能让文兴更加大发。

当强烈的创作欲被磨灭得所剩无几,或者是文笔的技艺脚步多年不前能让人做好一个编辑,做好一个客观的,充分尊重作者的编辑,我相信这个跟文物修复师是不一样的。

编辑需要写,需要创造性。这个创造性或许更胜作者。你要去选题,做策划,做预算,做效果评估。没有创造性,出来的东西就是中规中矩的,就像木匠,就像我父亲手下的木工作品。那些桌子、椅子、凳子永远中规中矩,师傅怎么教的就怎么做。没有文笔呢。没有文笔,再有创意的策划出来时看起来都像坨屎。就像一个蹩脚的、混乱无措的人讲解他完胜9分的策划案一样,让人不知所云,还被人在心里大骂,什么狗屁,浪费时间。

没有创意又没有文笔的呢。完了,连中规中矩的桌子的漆都不能上得均匀了。

所以,编辑不是你喜欢文字,又觉得写作太难,退而求其次的工种。选择它,就是选择木匠的一切,无论是材料、设计、拉线打磨、上色到上街,它都是一项充满挑战、奇思妙想、细微观察、深入思考的产品。

练好文句语法、埋头学习实战技艺才是头等大事。时光不等人,时光也永远不会晚。

11/15页

《老猫学出版》读后感(篇十二)

这本书最令人感动的是,它传达出了一个夕阳产业的骄傲和体面。哪怕没人买纸书,它其实是个牵扯多么复杂丰富环节、有多少技艺、创意、材料和机巧在里面的东西。读的时候,那种夕阳无限好的感觉,只觉比起看电影又是别样的趣味—阅读果然还是挺好的啊。让人想起打字机,硬盘mp3播放器,丽龙管显示器,钢笔墨水…

一个编辑,是一本书的产品经理。策划、筹备项目组(作/译/美/校等内容生产,纸张印制等物料,营销,渠道),项目进度管理的各个环节(编稿和校稿,内文版式,字体,封面腰封版权页的每处细节…)和责任(所以叫责任编辑,叫担当啊),推出这个产品。

没有一句多余的话。

说来,讲漫画家的漫画bakuman、讲动画公司的动画shirobako,和这本讲出版人的出版物,完全可以构成文化产业的“自我意识”三部曲,都是极好极好的。

如果你不是编辑,仅仅是和编辑打交道的作者、译者,看看这本书,也有助于通过了解编辑行业而督促自己好好协作,并了解一些进度管理的经验。

甚至你根本不从事文化产业,一个产品经理的修养,对你也会有启迪。

最后,给当当做个自干广告。安装当当app就能得10元电子书券,而本书电子版只要3块2,10元券还剩6块多。当当iPad横版特别舒服,单页容量短小,阅读毫无压力,不知不觉就能看掉30%多。美中不足,不能分享豆瓣,不能分享微信

12/15页

《老猫学出版》读后感(篇十三)

本书是一位出版博主的文集。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作者反复提醒出版从业者和有意入行的人,要认清市场经济的现实,而不应幻想出版业能逃脱商业规律。书的市场定位至关重要(“打造一本书在达尔文世界的竞争优势”)——这似乎意味着畅销书需要媚俗;但另一方面,如果找准了定位,不媚俗的书也可以做成。

对于出版业商业化的现实,作者的态度可以说是接受、适应。但谈到“好书会自动贩卖”时代之消逝、畅销书榜的决定权并不在读者的时候,还是隐约流露出一丝无奈。其实,商业化是需要反思的。

关于编辑技术,书中有约稿、催稿、改稿、排版等方面的经验之谈,颇能启发。身为外行,难得了解这些内情,也能感受到编辑的辛苦。

关于出版业面临的“数字冲击”,作者一开始认识不足,还在讨论“电子书的微型化障碍”呢。后来意识到变局已然到来,遂提出:出版社要立足于“用内容来服务读者”的定位,不拘于内容载体的形式。这应该更接近了本质。最后两篇反对数字权利管理(DRM),呼吁建立允许自由复制的数字出版产业——我也赞成!但不可否认,这样的想法是有些理想主义的。

最后说明一下,我读到的是2012年1月第2版,篇目与2009年版不同,但书号仍沿用2009年版。

13/15页

《老猫学出版》读后感(篇十四)

之所以用这个标题是因为看了诸多内行人或资深或故作资深的评论以后,觉得有必要表明自己的立场,即外行人。总之,对于一个对这一行业只有自以为是的认识的我,感触就是这些。而对于太技术性的分析以及关于市场的言论,我并不特别关注。

很久以前就开始想做编辑,那时认为编辑是绿叶,作者是红花,即是为他人做嫁衣,时至今日,对这种认知并不反感。但正如作者而言,我的想法过于幼稚,以为编辑只是看看稿子,给作者建议,催作者交稿,然后校稿,出书。完全忽视营销这回事。似乎把这一切都看得太过清高。

这完全是错误的。一个好编辑应该是运筹帷幄的,他可以判断一位作者、一部作品的价值,可以用做好的方式推广这本书。这期间他还要联系印刷厂,联系书商,了解读者对书的态度。所以编辑不仅仅是与文字打交道而已。

这本书适合对图书出版行业感兴趣,或者想要进入这一行当但因不甚了解犹豫不决,甚至已经入行做了正式编辑但仍有迷茫的人士阅读。因为作者的不吝相告,知无不言。书中知识性的、技术性的问题都可以得到部分解答。另外,书的装帧、封面与封底等等。都可以一窥。

总之,本书对于我这个外行来说确实很有帮助。感谢作者不遗余力。

14/15页

《老猫学出版》读后感(篇十五)

之所以用这个标题是因为看了诸多内行人或资深或故作资深的评论以后,觉得有必要表明自己的立场,即外行人。总之,对于一个对这一行业只有自以为是的认识的我,感触就是这些。而对于太技术性的分析以及关于市场的言论,我并不特别关注。

很久以前就开始想做编辑,那时认为编辑是绿叶,作者是红花,即是为他人做嫁衣,时至今日,对这种认知并不反感。但正如作者而言,我的想法过于幼稚,以为编辑只是看看稿子,给作者建议,催作者交稿,然后校稿,出书。完全忽视营销这回事。似乎把这一切都看得太过清高。

这完全是错误的。一个好编辑应该是运筹帷幄的,他可以判断一位作者、一部作品的价值,可以用做好的方式推广这本书。这期间他还要联系印刷厂,联系书商,了解读者对书的态度。所以编辑不仅仅是与文字打交道而已。

这本书适合对图书出版行业感兴趣,或者想要进入这一行当但因不甚了解犹豫不决,甚至已经入行做了正式编辑但仍有迷茫的人士阅读。因为作者的不吝相告,知无不言。书中知识性的、技术性的问题都可以得到部分解答。另外,书的装帧、封面与封底等等。都可以一窥。

总之,本书对于我这个外行来说确实很有帮助。感谢作者不遗余力。

15/15页

还剩12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