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词的冒险》读后感1000字

《词的冒险》读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4-24 09:45:13
《词的冒险》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5-04-24 09:45:13   小编:

《词的冒险》是一部描写词语世界的奇幻小说。主人公小词在追寻失踪的字母时,踏上了一场惊险的冒险之旅。在旅途中,小词遇到了各种各样的词语朋友,学到了许多关于词语的知识,最终成功找回了失踪的字母。这本书让人感受到了词语的神奇与力量。

词的冒险读后感第一篇

曾老师专栏文字的结集,文风轻快,逗趣,在对生活细节的把玩中,着微见著;在对记忆的回溯中,拣起其中的吉光片羽,聊表感慨;在每日包围所有人的物品中,写对物品的另类观感。全书很少大词,但它从对细小之处的把握,写出了大词难以企及的效果。

1/8页

词的冒险读后感第二篇

要对“豪华”一词多些警惕……当我在记忆中摆弄“万花筒”这个词时,所有童年的记忆碎片像被一股漏斗状的飓风吸起……站在夏夜习习凉风中,沉思记忆中的词与物是很惬意的……说到用词的谨慎程度,有时商人并不亚于一个诗人……高喊捍卫词的贞节的声音中,我注意到调子最高的往往是那些地方晚报……如果说品质这个词有个代言人,那就是钻石……在玩中书写男人……“无赖的词汇长廊”……美食背书……窗外两个泼妇骂街,所用词汇之刁钻简直令人发指……这个词的繁殖力相当惊人……终极星战:前女友的反击……请跟他一起冒险,重温词的粗暴与温柔……一本把卡尔维诺和搓衣板混为一谈的微型“词典”……一本将物与词都解释得更加陌生的小词典……在词的密林里,指点你如何迷路

2/8页

词的冒险读后感第三篇

在地铁上读的这书。好读的。同时想象这些文字最初在专栏上的样子。我没读过那些杂志,因此只能想象出光洁的纸质,前页后页大幅的广告,照片……夹在中间有一份专栏,诚实,且轻松。这一刻它作为书在我手里,干净,聪明,让我与四周眼神疲惫呆滞的人有所不同。地铁人不算多,大多是像我一样加班到晚上10点再赶往郊区的年轻人。窗外的黑色里闪耀着巨大的广告牌。噢,家乐福,翠微百货,快到了。我不是个特别的人,这本书向我确认了这一点。我阖上书,看到封面,词的冒险。其实没有什么险可以冒。地铁里的灯光可以作证。即将进入的站台可以作证。铁轨并非穿行在词语的密林,而是在昏暗的城市上空蜿蜒(该叫轻轨而非地铁了)。——靠,我们加班到10点,中国能不增长个百分之几吗?

3/8页

词的冒险读后感第四篇

前段时间两肺讨论了半天要不要恢复繁体字,我侧着耳朵等待良久,终于没有了任何动静。

说起繁体字,我前段时间跟一个中医朋友聊天的时候说我喜欢繁体字,喜欢用繁体字写日记,所以买了不少台湾版的繁体字的书(贵啊)。那个中医就说中国的文字是通神的,简化了之后让原来许多文字的意义不存在了,是现代中国人的一大损失。马上就要4月了,会有一个“谷雨”的节气,据说是仓吉造字之后“天雨栗鬼神哭”,因为鬼神的秘密被文字给提示出来了。

所以对于一本叫《词的冒险》的书,瞬间就吸引了我的兴趣。但翻开看了,才发现此冒险非彼冒险。里面提到了许多熟悉的书和作者,比如《追忆逝水年华》和艾米丽·狄金森等,可以作为文学的普及读物阅读。

这是一本轻快的哲学著作,也是一本沉重的日常生活见微知著的解读,我拿着它挤地铁的时候,它为我创造了不同的时空错觉。感慨作者涉猎的广泛,在这样浮躁的年代里用一种新颖的视角重新解读身边熟悉的事物。

不过对于《词的冒险》,私底下以为这个名字起得并不太贴呵呵。

4/8页

词的冒险读后感第五篇

1、词的冒险,是次颠倒的旅程,得象忘意,得言忘象……

2、一本实用的务虚手册。一本不会发生的旅行指南。

3、请跟他一起冒险,重温词的粗暴与温柔。

4、词是撒入心灵的种子,看它会长出什么,是一种冒险。

5、一本把卡尔维诺和搓衣板混为一谈的微型“词典”。

6、一本将物与词都解释得更加陌生的小辞典。

7、在词的密林里,指点你如何迷路的旅游册。

8、一本介绍在词的密林里如何迷路的小册子。(帮你在词的密林中迷路。)

9、当我在记忆中摆弄“万花筒”这个词时,所有童年的记忆碎片像被一股漏斗状的飓风吸起……

10、在夏夜习习凉风中,沉思记忆中的词与物是很惬意的……

11、在这种时刻,商人们必定是把这个词放在听觉之秤称了又称……

12、说到用词的谨慎程度,有时商人并不亚于一个诗人……

13、高喊捍卫词的贞节的声音中(仿佛来自南方的词染有性病一样),我注意到调子最高的往往是那些地方晚报……

14、如果说品质这个词有个代言人,那就是钻石……

15、就词来说,喜欢使用的人尽管不太了解词的含义,却要比会下定义的人更能体会一个词的妙处…

5/8页

词的冒险读后感第六篇

这个早晨,我冲冷水澡。作为晨起第一件事,它得隆重且富有意义感。凉水冲浇完毕,对着手里的毛巾愣了神。这是四年前一姑娘送我的棕色毛巾,当年它盈软舒适。在上百次与我身体的紧密接触后,它早已硬邦变形。好在,我并不会很快废弃它。就像三年前,在青岛海边玩水买的凉拖,依然脚下生风——他们性价比高,很适用。

那一刻,我开始琢磨,毛巾上的故事消逝没?它在古人的生活里又扮演何种角色,有无花边新闻之类?问这些并非我大脑抽筋,而是被一本怪书给蛊惑了。这本美好的怪书,正是《词的冒险》。

粉红的腰封、明黄绿色的封皮、寡淡的四个大字,外加一女性化的作者名,便是此书入我眼的首印。真相在于,这是本顶高级的书。所述内容与封面的卡哇伊风格,绝对不同。家居、生活的角落里,散布着各式部件,作者犹如被赋予使命感般,疯狂的攫取着它们的要义。简单截取一些被他写过的物件:浴缸、砂锅、伞、扫帚、筷子、搓衣板、枕头、扑克、魔方、皮草、暴走鞋、铅笔、打字机、水果罐头、手机、等离子、遥控器......

我与他有稍许接触,看完此书后便急不可耐——在MSN上赞美他的高级。我推测,编辑的部分意志影响甚至干涉了作者的创作,有时显示出一种不得不的“强说新愁”。当然,也正是各色催稿如纳命的编辑,成就了专栏里活色生香的作者。还需指出,这本集子应是几个专栏的集合体。

我赞美他阅读的广博,思维发散的宽阈。他来了一句,我家里有一套《四库全书》。难怪,他能知道《全唐诗》里伞只出现过十多次。仅凭此数据,我顿生怀疑:丫是不有一《四库全书》电子光盘?直接输入“伞”,限定在《全唐诗》中检索一番便出结果,而省去翻阅典籍的苦读与统计。

当他听到我说“那是四年前一姑娘送我的毛巾...”时,当时就有点High——这是多好的小说开头呀!我不会写小说,但会据此意淫一个故事,把毛巾这一语词,深深挖一下,那会很好玩的。生活平普无波澜,但我们有一颗布满沟壑的脑。那里贮藏着观察生活的角度,你可以45度角仰视天空,也可以135度角斜视大地,更或者偷窥、自曝生活——这就是生活的冒险。

同样,《词的冒险》的序里,他写道:“写作赋予你一个观察生活的角度......写作一个专栏,意味着你必须给予你观察的一切事物一个新的秩序,你要用一个新的角度去解释他们。”我爱死这话了,而这篇序无疑是这本书的精华所在。

作为一个主题词写作爱好者,我喜欢具体物件的历史。我认为,这是对生活冒险最细致入微的解剖方式,无疑也将是最朴素的。欣喜的是,我有了一点喜悦的甜头——在那硬邦变形的棕色毛巾背后,广阔的天地正在延展,更多的物件在挥手致意。

6/8页

词的冒险读后感第七篇

谁会沉思爱情与靠垫的关系?谁能在玩中书写男人?枕头是不是一件合适的杀人凶器?诗人为什么要歌咏扫帚?这种种的日常生活细节,都被曾园老师在《词的冒险》中一一榨取了。他屡屡的、执意的在这本书中提供这类视角,让我们去重新审视、质疑那些常常被使用的词与物的起源,让这些看似平常无辜的事物吐露它们的“魔幻性”。

马克思曾在《资本论》中开玩笑的提到过商品的灵魂;而本雅明也在一篇文章里继续设想商品本身就是“说话的人”。可惜商品经济发展到今天,商品的灵魂基本只剩大批量的骚包广告了,而商品本身也被逼到了失魂落魄的境地。于是,曾园在《词的冒险》中,一一为这些商品招魂,从计划经济时代的电视机讲起,讲那些在上世纪80年代,寄托了我们梦想的商品,和与此同时,我们又如何梦想这些商品会改变我们的生活,提升我们的品质。而在一个膨胀的“恋物癖”时代,对商品灵魂的如此怀念,也同样叫人失魂落魄。

曾园的文字很好玩儿,经常会有那些未曾预料的情绪扑过来。可以感受到他在写作、沉思那些日常事物的过程中,被诱发出的一种忧郁。比如在讲述上世纪80年代的电视机的时候,他的那种悲欣交集。而这种悲欣交集用他的话来讲,就像北京奥运会期间给一些人留下印象最深的商业场所其实是秀水街一样。虽然觉得不应该,但又是真真实实的感受。

确实,《词的冒险》中,会经常性的提到生活中那些粗鲁不闻的事物。比如浴缸和小便池。在《卫浴间的一朵玫瑰》中,曾园讲,在1595年,英国人约翰•哈灵顿爵士发明抽水马桶的目的就是抚慰伊丽莎白一世对里士满宫殿那股气味儿的抱怨。而杜尚在1917年创作的现代艺术作品《泉》虽然提醒人们从专业角度出发注意这件作品的外缘曲线和三角形构图其实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别无二致,但还是遭到了独立艺术家协会的拒绝。而卫浴间里的小便池往往叫女士听起来感觉不舒服,所以设计师将该设施称为一朵玫瑰。又比如在《浴缸的信息》中,曾园讲,昆德拉常常在著作中,给与他偏爱的人物两样道具,一个是浴缸,一个是古罗马著作,从而成功塑造了一个伊壁鸠鲁式的享乐主义者。然后又讲到媒体所塑造的浴缸的意义,就是普通人简直无法想象富人离开了浴缸将如何打发晚上的时间,确实,浴缸能叫人有无数联想,比如我们总会自然而然的想起《马拉被刺》。。。

但是在这种对粗鲁不闻事物的描述背后,读者看来,其实具有喜剧的味道,甚或一份哀婉。并且这种喜剧和哀婉恰好来自于阅读过程中的意外。作者巧妙的将一些我们始料未及的和没有把握的东西排列组合。那些我们常常觉得并不值得一读的东西,由于曾园给出的全新角度和秩序,反而变得可读性极高。看来生活中,确实没有什么是值得读的;同样也没有什么是不值一读的。就像老舍讲“自从有了小孩儿,才发现自己常常走过的街道居然存在着婴儿用品商店。”可见,我们看见的,永远是我们想看见的,世界上压根儿不存在着粗鲁不闻的事物。

而且最后,看曾园的文字确定了一点,就是专栏作家出身确实有其特别之处。比如他文字中的笑点很高、信息量很大;在思想表述上,有全新向度和时时刻刻的猛烈转向;而文字上,也是一面迟疑,一面敏感;并且对男女关系也持极为开放的态度;当然,与此同时,还把事儿给讲明白了。

7/8页

词的冒险读后感第八篇

曾园

今年出版的哈罗德•布鲁姆所著的《西方正典》中文版是目前国内能见到的文学批评书籍中不可多得的重要著作。此书在今天的重要性也许能和当年出版韦勒克与沃伦的《文学理论》、纳博科夫的《文学讲稿》和李维斯的《伟大的传统》等书相提并论。这些书之所以对读者来说弥足珍贵,就在于作者在写文学理论时把文学放到了第一位。英国学者埃德蒙森在《文学反抗哲学》一书中曾经抱怨道“时下的著述经常是‘理论化了的’而非理论的,也就是说,它不再论证,而是假定高高在上的理论是真理。”哈罗德•布鲁姆,这个多年讲授雪莱的文学教授不仅对当今各种时髦的文学理论不屑一顾(尽管他曾属于耶鲁“解构四人帮”中的一员,但他并不认同这个流派),而且破除了“新批评”根深蒂固的很多陈旧观点,重新恢复了浪漫主义诗歌的地位。

《西方正典》英文版在1994年问世,这部书不同于一般的文学史,毋宁说这是一本“作家史”。布鲁姆观点尖锐鲜明,视野广博而深湛。此书作为一家之言读来却有一言九鼎的气魄,在全球有很大的影响。简体中文版的出版当然是国内学术界和普通读者的幸事。但由于此书没有注释,从而产生了很多让人困惑的谜团。笔者不揣冒昧列举一些疑惑如下:

P1:“华莱士•史蒂文斯的《和谐》……”

这显然是华莱士•史蒂文斯的Harmonium,《风琴》如何错成了《和谐》?这如何可能?但普通读者(顺便说一下,《西方正典》就是写给普通英语读者的)如何知道《和谐》是本什么书?Harmonium这个词没有多重意义,“快译通”也可以告诉中学生,它就是“风琴”。厚一点的辞典也只讲到了“小风琴, 脚踏式风琴”。尽管harmonium和harmony在语源学上有些关系,但要把两个词搞混,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如果译者曾经读过华莱士•史蒂文斯的诗,比如说《彼得•昆斯弹琴》、《弹蓝色吉他的人》,他可能就更不会弄错。

P12:“那些机构也许会听从兰佩杜萨的电影《豹》中王子对同伴的劝告”

我总疑心“电影”二字为译者所加,因为电影《豹》曾被翻译成《浩气盖山河》,在中国很出名。但是布鲁姆恐怕提到的应该是小说《豹》,因为小说《豹》本身就是意大利文学中的名著。布鲁姆毫无必要提到电影——就像我们要引用《安娜•卡列尼娜》的一句话,你不会说“电影《安娜•卡列尼娜》”……

其次,“王子”这个翻译是错的。这是prince(亲王)的误译,说明译者没有读过这本著名的意大利小说。

P54:“奥尔特加论夏洛克的有名论文……它们都确认莎士比亚时代也是西班牙时代。”

“奥尔特加”是谁?很多饱学但只读中文文献的学者可能都不知道。其实“奥尔特加”就是西班牙著名学者“何塞•奥尔特嘉—加塞特”的简称。这个名字相当考人。首先,名字中间的“—”在西班牙文中是“y”是有意思的。以《中国大百科全书》为首的翻译家们把这个“—”按读音译成了“伊”。这是错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和其他辞典是对的。其次,西班牙人名一般放在最后的是母姓,父姓放在倒数第二。所以简称父姓“奥尔特加”是对的(一般来讲布鲁姆错的可能性较小,尽管他有的著作是口述的,会有小毛病,不过那也是大醇小疵)。但太多的中国人简称这位学者为“加塞特”,习非成是,积重难返。对“奥尔特加”反而不认识。所以,为了照顾国内读者习惯和与国际交流的需要,在中文中简称还是写成“奥尔特嘉—加塞特”才好。

P58:“博尔赫斯也是在吐露自己对贝亚特丽丝•维特波的反讽式荒唐热情(见他的犹太教神秘主义故事《首字母》)”

首字母?为什么不说头文字?哪个普通读者知道犹太语的第一个字母是什么?假设不翻成汉语的话读者还可以从读音中猜猜:Aleph。读上去好像是阿莱夫。对了,就是博尔赫斯爱好者摩挲不已的那篇精妙无比的《阿莱夫》嘛。这篇小说布鲁姆经常提起,一方面博尔赫斯在这里映射了但丁,小说的另外部分讽刺了聂鲁达。不弄清楚就使好几页文字丧失了意义。

P234“但内在的差异,/蕴含着深意——”

这是萨福以降最伟大的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第258首《斜光》中最重要的两句,但是——谁懂得“内在的差异”这种玄妙的句子是什么意思?谁的“内在”?谁的内在和别人的内在有着差异?其实艾米莉•狄金森有很多现成译本,江枫是这样翻译“But internal difference/Where the meanings are”的:“心情的变化/蕴含着真意。”这就很好懂了。并且读者也能很快地进入布鲁姆想法。否则诗歌和评论的脱节会让人大大怀疑布鲁姆的真知灼见究竟何在:为什么他反复赞叹这句莫名其妙的“内在的差异”?这“内在的差异”和“斜光”又有何关系?

P310:“《追忆似水年华》的英文译名总是被人们与另一优美但具误导性的书名《往事追忆》混淆,后者是莎士比亚的作品……”

看到这里我曾陷入长久的沉思:莎士比亚写过一本书叫《往事追忆》吗?查莎士比亚全集,目录中没有这个戏剧。这证实了我的记忆系统的完好无损性。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查《往事追忆》到底是什么了。经过反复查找,发现了莎士比亚计的十四行诗第三十首名为《往事追忆》(Remembrance of things Past)。这和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英文译名是一样的。或者不如说,普鲁斯特的英译者拿了莎士比亚的一句诗(而不是一本书)充当普鲁斯特小说的题目。

此外,还要提到书中经常提到的Strangeness,这是布鲁姆的重要词汇,也许是最重要的,甚至要超过“原创性”。布鲁姆常有“伟大的Strangeness”等说法,布鲁姆常说的作家的“个性”也许就是和Strangeness相呼应的一个词。台湾繁体版译本翻译成“殊异性”,大陆译本翻译成“陌生性”,较易理解,但是更不妥当。因为“陌生性”太容易让人想起俄国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了。

译者江宁康在前言中说此书的翻译“耗时两年,三易其稿”,应该是非常精细了。但是此书一方面没有注释,加上译名不规范,很多时候读者都猜不出书里讲的是谁以及是什么书。另一方面译名又不统一,一会是“弗勒”,一会是“弗莱”。让人觉得译者很多,众多译者中尽管有的译者直接引用了目前已有的译文,比如说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但有的译者放着现成的译文却不利用,比如说狄金森的那首《斜光》。还有很多一望可知的错漏比前几年出版的文学理论书要多出很多,这与这本书的重要性有些不相称,的确是件遗憾的事情。不过这本书的销量看来很好,可能第二版会好些吧。

8/8页

还剩5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