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读后感100字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读后感1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1-25 19:06:05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读后感100字
时间:2024-11-25 19:06:05   小编: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读后感第一篇

我们中国的象形字就是经验主义产物,每个字的结构都是从生活形象中提取。一个复杂字形更是包含多重经验隐喻。每个部首都有演变的过程,都是来自生活经验。

例如“明”字,日月之光。我们用明字,也隐喻我们了解一样东西,如这东西被照亮发现。可见认知学,经验主义早出现我们文字中,可惜中国没完整哲学,把这种古人早用的经验主义总结,以论证著作形式写出来。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读后感第二篇

其实这本书的开创性意义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我们可以去看1975年出版的利科《活的隐喻》这本书,里面就已经有关于隐喻的认知意义的分析了。更早的也有,1960年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里面关于概念构成一节,中译本里洪汉鼎老先生没有把metaphor这个词翻译成"隐喻",就错失了这个词的意义。在gadamer那里,隐喻也是具有认知和存在论的意义的。其实Gadamer是受海德格尔关于亚里士多德的研究的影响。早期偏多,《路标》里《论physis的概念与本质》开始那段也是类似的意思,论时间差不多比《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早了半个世纪了。

iPad上手抠的,妄言妄听。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读后感第三篇

提出的概念:5星;论证过程:5星;翻译:4星;行文结构:0。

“正经”不是这么用的。(来自欣仔)

我以为这是一本传播学的书,其实这好像是一本语言学的书……唔。。蒋晓丽果然是符号学的。

我后悔了。当初应该去学中文的,好歹他们的专业书都是正儿八经的作家写的呀!写作功底在的呀!再难读能难到哪去呢!(flag)

目录就这么随便放真的好吗!!不分层级好吗!!!这一章提出的概念到了十章以后突然又论述了一遍而且这会儿才论述清楚真的好吗!!!!(也可能是我太蠢了,所以第一遍论述没看懂?)

感觉想一个老学究的碎碎念,你知道他很有水平,最终你也懂了他是什么意思,可是过程真是太痛苦了。

and我这本书是不是剪裁有问题啊!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读后感第四篇

这是一本语言学的书,主要探究语言中的隐喻。这本书极富颠覆性,颠覆了传统的隐喻只是语言问题,与概念无关的观念,对我们的认知与理解具有重要意义。它在语言学、认知学、数学、哲学等领域产生重大影响。 这本书认为,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的问题,还与概念有关,它构建了概念隐喻系统系统。隐喻基于自身、他人、环境以及人与环境互动的经验当中。例如,方位隐喻是基于人与环境的相对性,因此有了前后左右上下。在我们的文化中通常认为,上为多,下为少,通常会有“经济正在上升”的表述,这便是在人与环境互动当中产生的方位隐喻。在本体隐喻中,概念被视为“实体”,例如“时间是金钱”,这里的金钱就是一种实体,这也是基于人的经验。与常规隐喻不同,结构隐喻是新隐喻,通过构建相似性来创造新的意义,可以无限接近事物。 在隐喻系统的构建具有连贯性、部分性、系统性,能够凸显和隐藏概念的维度。 隐喻是认识世界、理解真理的重要手段,可以达到真实,也通往想象。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读后感第五篇

本书虽然观点独特,然而写作太差(感觉所有英语写作书里面的反例都可以从这找)。

1 我看过英文原版,大概到18章我就觉得这写的什么鬼,开头1-11左右写的还很清楚,后面全部都是incoherent,一堆terminology还自说自去(相当多是自己发明的,而且还不给解释),没给理由。

2本书一直强调隐喻的coherent,自己写的书却没有,真讽刺。(举例说明,英文原版第二版里面我找到相当多的没有逻辑连接词:例如句子的意思要求转折,却没有but)这样的结果就是看的非常辛苦而且不懂作者在写什么?

3另外我感觉这本书就是几个期刊论文拼凑起来的,一点主线,逻辑连贯都没有,虽然这是两位作者原创的,但是读起来跟吃屎一样。

4对于没有学过语言学,对此了解很少的,建议就看前面几章,后面看了也是白看,特别是英文版。中文版推荐看台湾翻的,有导读,一些术语有解释,点评,帮助理解。大陆版本就是翻译,没有啥子解释。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读后感第六篇

这是我看的第一本语言哲学的著作。本来以为会遇见一些障碍,但是没想到这本书超乎意外地友好。一共两百页出头,却分了三十章。平均每章也就六七页。所以能让人很从容地阅读。而且作者行文十分流畅,由浅入深,难易得当,他们还举了大量的栗子来论证观点。这样的文本结构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异常平滑。

从内容上来讲,我觉得它受了存在主义和日常语言分析哲学颇深的影响,它在语言学方面拒斥了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回归到日常经验之中,重新审视语言的意义。作者发现我们日常使用语言的时候,往往会借用一个早已熟知的概念来表达另一个较为陌生的概念,这就是“隐喻”。隐喻分为结构隐喻,方位隐喻,主体隐喻等等。任何隐喻在凸显陌生概念的某一方面的同时,必定隐藏了另一方面。同时这些隐喻和日常经验是连贯的,而且因为日常经验的连贯,所以隐喻自身也是连贯的。但是这样连贯的隐喻并非是柏拉图所追寻的理念世界,而是日常经验的意义世界。我们的语言也非世界的图式,而是我们所寻求的互相理解。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读后感第七篇

前本部分介绍的隐喻相关的语言学基本知识,我对于分析哲学,语言学不感兴趣,看的很快,我其实是想通过这本书了解心理学方面的东西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总体来讲,我对于隐喻的理解还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就是符合书中提到的一些哲学家对于隐喻的评价,我认为隐喻它在诞生之初。一方面是由于是有助于输入更好地理解另一个方面是有助于输出其他人更好的理解。但是由于隐喻它本身的一些局限性以及他在理解以及信息在理解传播过程中有意或无意的扭曲。异化导致隐喻作为一种方式和工具反过来影响了对使用工具的人造成了影响。

对于自己,换一个隐喻,换一个心态,换一个角度,婚姻可以是战场也可以是华尔兹。

对于他人,概念的操纵,是一种手段,也要警惕被别人的概念异化操纵

但是即使我们自己能够警惕语言的操纵,也难免身边的人被语言操纵后对我们反过来施加的影响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读后感第八篇

此书各章篇幅有长有短,但都很精炼。莱考夫独著的《别想那只大象》和《道德政治》都有许多重复的话,这或许是约翰逊的功劳?

台版的书名是《我们賴以生存的譬喻》,将matephor翻译为譬喻,用的是“能近取譬”的意思。因为莱考夫说概念系统来自于身体经验与文化经验(p58),也即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这有些混淆了隐喻与比喻。英文simile与metaphor有时也不容易区分。

另,两种译本各有优劣,不解处最好还是对照英文原文。

周译本有一些译者加的小标题,可供理解。英文本和何译本都没有。比如十三章讲结构隐喻的基础,我就疑惑为啥没有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的基础?这部分内容在十二章里,如果不加小标题,很容易就忽略过去了。

此外,这部分内容有些乱,只能大概看明白内容,但是由于语言的感知问题,即使看了原文例句也不容易理解。不过多读几遍,一点一点整理、提要钩玄还是有助于理解的。

此书大略可分为3部分。第一部分讲三种类型的隐喻。第二部分讲隐喻的经验基础与连贯性。第三部分讲隐喻与真理:主观与客观之外的第三条道路。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读后感第九篇

Lucy's 52·“时间就是金钱”“劳动是一种资源”“争论是战争”“理论是建筑”“想法是食物”……在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隐喻塑造了我们的思维,并影响了我们的行为方式。

这些隐喻存在于概念之中而非词语当中,概念隐喻系统很大程度上由我们的身体感知和日常生活体验共同塑造,大多数隐喻经过漫长的岁月在我们的文化中发展起来,也有很多是由权威强加于我们。

本书系统性地拆解了隐喻系统各方面及其对我们认知的影响。当新隐喻进入我们赖以活动的概念系统,将改变这个系统产生的概念、知觉和活动。许多文化变革起因于新隐喻概念的引入和旧隐喻概念的消亡。意识到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并以此为工具来审视自己和周围的思维逻辑,或许会有新的感受。

不少内容联动了之前的暴力和消费社会专题,也有些内容有点枯燥反复。

后面几章从隐喻的剖析延伸开来,本书在追求绝对真理的客观主义神话与认为意义是私有而想象力是内在于人的主观主义神话之外的第三条路—经验主义,以隐喻这一富于想象力的理性,将主观与客观调和。前二者的一个共同视角是人独立于环境,经验主义则认为人是环境的一部分,关注人与自然环境及他人的不断互动。

真理依赖于理解,而理解正源自互动。沟通是可能的,需要开放接纳多样的文化和个人经验,需要耐心。

当阅读最终抵达这部分内容时,整本书的理论显得美丽而充满希望。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读后感第十篇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通过分析我们的语言表达来揭示我们日常生活语言的结构。下面大致介绍一下本书的几个主要观点。

(p76)一个可称之为对话的基本特征和结构包括:1对话参与者,2对话部分,3对话阶段,4线性序列,5对话因果关系,6对话目的。

(p82)由于在我们的经验中,某些概念(如:爱)无法以任何直接的方式清楚的界定,因此必须主要通过间接的方式以及隐喻来被理解。这就是隐喻的产生及其存在的意义。

(第十六章p83-91)用某一概念对描述对象进行隐喻时,可以用这概念的各种特征来隐喻描述对象。如将战争隐喻为旅行时,战争就可以拥有旅行的各种特征。如:旅行总有路线,所以我们总可以在战争中说“你走错方向了”。另外,用不同概念描述同一对象的时候,不同概念之间对对象的隐喻也存在交叉以及连贯的部分。例如,我们可以分别用“旅行”和“容器”来隐喻“争论”。他们两者虽然关注了争论的不同方面的细节,但也存在着相互重叠的部分。

(p110)另外,我们用概念来隐喻描述对象时,这个概念来源于我们的基础“自然”经验,包括我们的身体经验,我们与物质环境的交互,以及我们与我们文化中其他人的互动。

(p116)隐喻是系统化的,但同时也是开放式的。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读后感第十一篇

先于语言,隐喻以一个概念域的结构,使另一个概念域得以被推论和谈及——通过前后的方位概念来认识时间,通过实体结构的投射来认识国家,通过字节、队列、堆栈、指针、文件实体概念的经验完形来构建信息世界——作为直观经验的产物,使本无法清晰界定的感性经验,通过间接投射,被构建成概念化的结构,依靠想象力扩展了理性的边界,使情感、审美、道德、思想,有了被更准确表达的可能性。

语言是概念的表达,而隐喻是概念构造本身,所以隐喻并不仅是表达上的修辞。当重叠的关联性被思及时,一起被激发的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便被增强,使得抽象推理受到真实语境中实时展开的感觉运动设定的制约。因此,大脑的工作机制的客观性,决定了认识过程本身的客观性,即不随主观意志而改变。所以,我们无法选择是否用隐喻思考,便天生生活在隐喻之中。

隐喻在勾勒出目标经验范围的轮廓,这个非此即彼的过程之中,一些要素被凸显,而另一些则被遮蔽。当劳动被作为资源思及时,其资本主义意义被凸显,人性的意义则被淡化。人对现实的感知受文化系统中意识形态限定,在随之而来行动中,不断强化概念的实现,使隐喻从对概念的构造,实体化于对现实的塑造中。隐喻所构建的世界,弥合了荒芜的客观主义信条与不切实际的主观主义神话之间的鸿沟。

本书大体可分为两部分,前十三章语言学相对浅显,十三章之后认知论哲学部分,可谓封神。作为语言隐喻体系开山经典,当之无愧。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读后感第十二篇

1. 整体观感:

看完这本书真的犹如一阵清爽的风,吹净了思维的灰尘。

思维除了严密的逻辑推理,还有隐喻这种方式,而且隐喻比逻辑推理更为基础的影响着思维。

2. 现代脑科学已经证明,人类出生大脑并不是白板一块,而是预设了很多先验认知,例如遇到危险会有应激反应,具备语言能力等等。

3. 从出生开始我们通过先天的知识和后天的感感经验,会懂得一些基础概念,然后会通过隐喻的方式来认识更多新的概念。

例如,通过对于自身和周遭的感官,了解了容器和空间的这两个概念认知,然后我们就用前后等空间概念来理解时间(前天昨天明天……)。

4. 具体来说,人类有两种形式来建立隐喻关系,一是经验相似:把相似的概念联系起来,例如恋人的笑很甜,因为笑和味觉的甜都能让人很开心,它们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二是经验同现,也就是说经常同时出现的两种事物我们会把它们的概念联系在一起,例如:多和上经常出现,少和下经常出现,因为东西越叠越多,高度就越高。

4. 李笑来的语境里经常提到类比,说类比是强大的思维工具,其实和作者提到的隐喻不谋而合,本质上是一个东西,只不过从逻辑推理的维度说是叫类比,从修辞手法上讲是隐喻。

5. 为了更加的了解隐喻这个概念的意义,还特意了解了中文语境下的明喻(Simile)和隐喻(Metaphor)的区别。

本质上没有区别,它们都是用一个事物来说明另一个事物,它们的区别在形式上,明喻会用像,好像,似等明显的比喻词,而隐喻就不会,例如:萨摩耶的毛像雪一样白(明喻,把狗毛比喻成雪),A和男朋友的感情走到头了(隐喻,把感情比喻成道路)。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读后感第十三篇

笔记:

隐喻建构行为→隐喻具有系统性(彼概念的范畴)→具体环境,部分建构→方位隐喻(经验基础)→概念方向性(文化价值观差异) 本体隐喻(非自然概念实体化→物质\拟人) 隐喻:帮助理解 转喻:指代作用,也帮助理解 隐喻间互相连贯而非互相一致 边缘隐喻:比喻性\孤立的、不系统 概念形成?→经验积累→经验类型→经验概念化 结构隐喻→文化基础 直接操控的原型→“因果关系”的概念→隐喻延伸出广泛概念(经验) 结构化经验→经验分类→概念与经历相符→次范畴化与隐喻→概念构建的隐喻性→多维构建的连贯性→单一概念内部的连贯性→单一概念两个方面之间的连贯性(共通点) 隐喻定义自然经验,隐喻具有互动属性,开放式范畴化,隐喻空间化使语言形式被赋予内容(句法不独立于意义)隐喻赋予新意义,改变行动。隐喻创造相似性。隐喻:经验主义阐释真理(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具有局限)。神经理论,设定与合成,应用。

读后感:

语言学巨著(我单方面宣布),简明清晰易懂,第一次看一本科普书如此愉快,真的没有大学把这本书当教材吗?唯一的不适就是我在写毕业论文的时候看别人写的论文…我感觉后面几章就是在说他们论题的文献综述和理论意义,一整个ptsd… 后面有点上升到哲学层次了,再次疑问我是我吗?还是我的经验?生活在经验里思想其实被社会文化塑造,又反过来使它们更坚固。换个角度看世界也许一切都不一样,对客观和自我都要保持警惕,有点子走向怀疑主义了,自我思辨真的痛苦…大概我们都是在偏见和自我否定里随意选一座南墙。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读后感第十四篇

这就是那种让你醍醐灌顶的书。隐喻并非是一种单纯的想象与修辞,它深深地镶嵌在语言当中 ,是我们赖以生存和理解世界的最基本工具。作者站在经验主义的立场上,反对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通过与环境与他人的互动,我们建立起自己的经验范畴,通过这些范畴的经验完形,我们建立起连贯的经验结构,这是一种直接的经验来源。但是当我们需要去理解其他事物的时候,我们就需要用一个经验完形理解另一个经验完形,一种隐喻式的理解方式就诞生了。基础性的隐喻来自于基础性的经验,空间隐喻具有天然的基础性,越是基础性的隐喻就难以察觉,从而成为习以为常的概念。(上为好/争论是战争)在基础的确定明晰的概念基础上,我们来构建其他的概念,通过将已有的概念投射到理解对象上,我们完成自己的概念建构,而这种理解必然带有文化与社会的色彩。通过概念原型与家族相似性,概念不断得到扩充,从而形成系统。而这种概念的构建并不具有严格的定义,它天然带有一种模糊的倾向,,概念依据互动属性被定义,这种定义是开放性的。语言中形式对于意义的影响超乎想象,紧密度是效果强度。隐喻的构建往往带有明显的目的性,会凸显某些特性,而隐藏着某些特性,一个新隐喻的广泛传播,往往深刻的影响文化和行动。时间就是金钱这一隐喻,带来了整个世界时间观念的变化。不同与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在经验主义这里,真理依赖于理解,背后是生存环境与社会运行。隐喻的真假取决于情境。隐喻是一种想象力的理性。在日常交谈中,我们依靠隐喻来寻找经验共识,我们通过隐喻来理解自己,为自己寻找某种同一性,与意义不断协商,以此来获得生活的连贯性。仪式是最典型的隐喻性活动。政治和经济活动最常利用隐喻,以此来凸显和掩盖某些东西。劳动是一种资源,无形中将人非人化,以此来适应商业运行。

如果有时间再看一次,一定好好看例句。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读后感第十五篇

书里对于隐喻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概念系统并进而连贯于我们的生活的论述精彩至极。

第五章隐喻与文化连贯,里面说“通货膨胀上升”、“犯罪率上升”是与“好为上”这一基础隐喻不相符的,作者用“最高优先权”来解释,我认为大可不必。隐喻是一种抽象模拟,是反理性的,而上面两个隐喻都是被现代理性建构过的,只需要对它们做以排除法即可,与主流文化中的方位隐喻并不冲突。

第六章关于通货膨胀的实体隐喻,这是一个语言结构导致的问题,我们会自觉地把某个描述对象作为主语去做陈述,是我们的语言系统派生出了这个“本体隐喻”而不是这个本体隐喻作用于了我们的语言。和书的总论点有些脱节。

第二十四章的真理探讨了情境和“理解”的关系,并提出隐喻在这个经验完形中发挥主要的作用。(书中翻译的“连贯性”指的是人对本体的认识是依据隐喻对象的概念系统建构出来的,感觉翻译不是很准确)

第二十六章,“所有的标准立场都是以客观主义神话为基础的,而我们对隐喻的解释与其不一致。”

全书的前八章(描述几种隐喻类型是如何与我们的概念系统产生连贯的)和二十四章(否定绝对真理肯定情境/语境对于真值的影响)到二十八章(批判客观主观以及方法论)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最终落点是在经验主义上面,作者认为通过经验主义的重新建构可以处理好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存在的问题,但是这两者的刻意对立稍有偏颇,结尾的方法论也有些差强人意。

就结尾的方法论说回一下关于社交平台上的隐喻。我们用某个“有意义”的人物作为头像便是一种粗暴的隐喻,因为它在某种意义上溶于了我们形象,但隐喻应当是私人的而非用作于自我标榜对外展示。考虑到这点,我把头像换掉了。即使这样会引导出别的意义,但起码我的身份没有受困于某个隐喻。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