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无钱幸福》读后感精选

《无钱幸福》读后感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05 15:55:44
《无钱幸福》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4-05-05 15:55:44   小编:

《无钱幸福》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幸福生活。小说通过描述主人公在贫困环境中的生活态度和乐观心态,表达了一种无论贫穷与否,幸福都可以从内心得到的主题。阅读后让人深感生活的真谛并引发对幸福的思考。

无钱幸福读后感(一)

人生中真正重要的是什么?如果我们连衣食住行都无法妥善解决,我们还能感到幸福吗?然而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付出大量精力和时间是否值得?只要保障了生活需求我们就可以感到快乐吗?

带着这些疑问我阅读了《无钱幸福》这本书。

作者所践行的以物易物/服务易物,脱离货币交易的方式充满了左派理想主义色彩,执行起来艰难吗?当然。毕竟我认为这始终是小众圈子的自我娱乐,甚至为了坚定信念,需要通过玄学(神、天使)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但是作者一直保持身体力行并坚持到了生命的尽头,在俗世中做到了“群居不倚,独立不惧”,这份精神值得钦佩。存在即合理,她强调任一个体都不应被忽略,其价值不能用金钱进行单一衡量,只有抛弃以金钱定价的价值取向,我们才能重构人际关系,实现社会平等。

“想要做出改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首先我们对自己曾经走过的弯路应当有所认识,总结自己错在哪里,才能最终找到新的出路。”“我的生活就是享受,因为我为我所做的那些事感到快乐。”

我们不见得会赞同她的方式,但不可否认她的思路和方法仍然不失为一盏指路明灯。如果你对现状感到不满或迷茫,那么试着找到问题的根源,然后努力改变它,做想做的事,享受这个过程以及它带给你的快乐。

无钱幸福读后感(二)

是否不消费也可以过上之前同等的水平或者还可能更高?海德玛丽·施韦尔默用自己的实际经历告诉人们,没有人是命运的奴隶,每个人都可以创造自身的价值,并把价值分享出去。 海德玛丽·施韦尔默因为小的时候过过一段颠沛流离的战乱生活,那段苦难的时光加深了她的感知力,海德玛丽一直有一个梦想:“尽我一切所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在那样的世界里,战争将不复存在,每个人都能有尊严地活着。”而她也在用一生践行这个目标。 现代社会人的交流像是陷在各自狭小的圈子里,一开始海德玛丽在1994年2月设立“交换圈”也是为了打破固有的认知。通过不断分享每个人擅长领域上的劳动,可以把不同生活阶层、信仰的人聚集起来,用更加灵活的劳动模式让每天的每一分钟都有它的意义,没有觉得时间是虚度的。 “供求交换中心”与金钱至上的市场劳务货币交换不同,在这里强调的是大家互相帮助的精神,用劳动来“买”。在圈子里每个人都可以贡献出自己特殊的才能、服务、商品为他人服务,并获得积分,自己也可以使用积分获得相应需要的服务。它消除人与人之间不互相信赖的隔阂和冷漠,打破旧的制度,渴望一个更好的世界。 同时她自己还在断舍离,不断放弃曾经拥有的一切,她在“新生活”与自己的财产告别,给真正有需要的人。每断舍离一件物品就像是摆脱了一件累赘,获得久违的自由。海德玛丽的消费观点是“不必消费也能要什么就有什么”,用劳动来交换她的日常开销只要心是自由且幸福的,哪里都是安生之处,而且不会受到外界干扰。 但不得不说海德玛丽·施韦尔默的不消费理念是需要基于在德国这种发达国家医保制度、社会福利保障、国民整体认知中,如果国民一直不消费,那么这样的健全的社会制度也会逐渐瓦解。虽然她的迈向自由获得自己目标人生经历也难以复制,不适合别人原封不动去使用,但可以给人追求新生活的勇气,一切皆有可能。 对我自身而言,可以做到对所购买的物品做到物尽其用已经算是很成功了,减少一些被消费主义洗脑的话术,做一个消费主义的逆行者,通过不消费获得其他的物品还是不适合现在的自己。

无钱幸福读后感(三)

在海德玛丽的界里,埋藏着东普士迷亡的经历、树洞的心愿以及寄宿学校及大学时间的自由、无拘无束做自己的快乐,面对生活中的苟且,她更多的是听从内心的声音,臣服于内心的指引,去实践,不计后果地听从自己,所以不消费的选择是属于她的臣服实验。

面对作者放弃金钱为生,而借助供求交换,依托与陌生人或朋友的人脉关系,完成衣食住行的生活方式。在大多数人的认知及实际生活是没有具体的参考性的,这比较难以引起读者的认同和共鸣。但在书中海德玛丽也提到重点不是不消费,而是通过不消费找到内心的平衡和自我意识。

其实,供求交换中心在我们的乡村也有类似的模式,在小范围的熟人社会,我们的联系更紧密,彼此信任度也越高,更习惯于互相帮助。特别是操办重要事情时,大家自发地聚集去帮忙,形成一个有默契的互助机制。

在书中当然还有一些小点让我印象深刻:

"读了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世界是本广阔的书,自己所感知己内容此书中他人的想法与输出更为深刻和立体。

无钱幸福读后感(四)

现在的人们,总是会觉得自己的人生中一定要有钱,因为现实社会讲就是这样教导我们的。我们通过金钱购买我们想要的所有产品,我们为了赚取更多的金钱才会不停地“屈服”于各种劳累的工作,我们会羡慕或嫉妒那些有钱人,羡慕他们能够肆意掌控自己的生活。

但是这样的生活往往会让我i们变得盲目,因为我们逐渐忽略了生命的本质意义,我们忘记了曾经的人类没有金钱或者货币的概念,塔曼也曾经过的很容易。而作者在这本书中的开头部分也讲述了货币的用处,主要是人们之间的服务是否能够对等,我们是否能够在逐渐变淡的人际关系中互相帮助。

作者指出了,其实我们在本质上并不一定需要货币的存在,在一个小镇上,相互的邻居可以通过提供不同的服务,来帮助彼此完成那些无法自己完成的工作。这样的交互模式不仅让更多的人避免无谓的工作劳累,也加强了彼此之间的联系。这个小镇上的人们都过得很幸福,这也导致作者思考,是否能够将这种模式推广到更多的地方,人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拥有更多的朋友,并且找到更多快乐。

但是一开始,作者就发现了这个模式中存在太多的问题,首先就是现在的人们之间很难拥有小镇上居民邻居那样的信任,彼此之间的相互帮助很难开展。开展困难的原因质疑也是因为,我们无法衡量一些劳动是否达到你的要求标准,而且需要帮助的人往往超过提供帮助的人,书中举出了一个例子,那就是打扫别墅。作为看似最简单的清洁工作,每个人对于清洁程度的标准都不一样,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会存在一些帮倒忙的人,于是团体中怨言越来越多。

后来作者找到了一种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就是将自己的物品做到只剩几件,然后通过帮不同的人照看房子,以确保自己有地方住。这一切的开端也是因为她需要帮助自己外出旅行的朋友,却让她发现自己或许可以从这种形式中找到更简单的生活方式,她也在这个过程中结识了更多友善的人。可是在我看来,这样的模式并不适合全世界,因为对于世界来说,我们总是有些工作需要更多的人共同完成,我们在工业时代的现状中,只有通过货币才能够让各种商品出现的更加迅速。

无钱幸福读后感(五)

在阅读前,我最好奇的当然是关于最大噱头——到底如何不消费地生活?我对这种自己从未接触过的生活方式,而且也无从想象自己有实现可能的生活方式,充满了好奇。我甚至也怀疑过,这莫非不是邪教吧?

而哪怕我现在只抽取她生活中的某些关键片断,也还是很难想象她的决断和韧性——即使是在我已经通盘了解过了她的人生之后——退出医疗保险、不保留固定住所、将重要的柜子寄存在朋友家、自己的孩子成为无法适应主流社会的朋克族(在某个阶段)......毫不夸张地说,随便挑一条,都绝对是对我的现时生活与观念的重创。

而回溯海德玛丽的人生,她的选择与心之所向,自然与她这一路经历的人生有关——辗转的难民生活、转向的婚姻、受挫的教书育人努力......这一切,都影响着她如何走向创建“供求交换中心”,而她也在建立和丰满这个机构的过程中,不断摸索和尝试。

实践出真知。

比如,她发现了很多人(尤其是家庭主妇)对自己“需求”认知的缺失——以这种方式只会创造出太多“服务”,而因为供求失衡,无法实现交换;而很多人会觉得,不同于提供服务时的强者感受,接受服务会让自己感觉更像弱者。

比如,因为不倡导金钱交易及其他多方面原因而时常收不齐的入会费,会让成员产生多方面的不满——尤其是因为账目不平带来的轩然大波;

比如,对有机食物商店和面包店等友情提供的食物,一些会员在没有任何相应服务及其他内容及形式的提供的情况下,就大摇大摆地享用;

......

而在“供求交换中心”之后,海德玛丽开始探求更极致地“不消费”,她舍弃自己原有的种种消费习惯,包括衣物和食物,她尝试通过帮人“看家”并完成其他形式的交换,比如交通券和某些生活体验......

这里就不过分剧透了。

无论如何,海德玛丽的不消费主义人生中,有一个观点是非常吸引我的,那就是她对构建新型人际关系的渴望。她不是通过消费提高了生活品质,而是因为更密切和更丰富的人际交往,实现了幸福层次更高的共生共存关系(社恐人员后退)。

当然不得不说,她对某些灵性行为治愈身体的想法,以及她不肯对此加以粉饰的坚持,真的是有点非洲萨满那味儿(尤其是我刚读完《巫医、动物与我:怪诞且美妙的非洲之旅》,有的情节真的是能对应上)。对现代医学无法摆脱的依赖性,与那些其实可以“莫名其妙”减轻及消失的症状之间,究竟存在着什么?——虽然这当然并不是这本书的讨论重点。

最后,这本简中版的推出时机真的不错,尤其是在口罩3年之后,在很多地方都经历过lock down和物物交换之后,书中的很多想法和它们的形成方式,都因此让人更有共情与理解的可能性。

无钱幸福读后感(六)

本来以为是一本反消费主义的书,细读下来却并不是如此。

总的来说,《无钱幸福》值得一读,但却无法成为一个成熟思想体系的样本被深究、讨论和追随。

正如她自己所说的,“我迈出的这一步,即使不适合每个人去原样照搬,但也可以给其他人带来勇气”。

某种程度上,副标题写得很准确,“不消费主义人生”,海德玛丽(自传主角)确实是穷尽一生来践行了“不消费”这种生活理念,个中也提及了一些有趣、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比如关于心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但内核却并不是反消费主义的。

它充其量只是不消费主义,远远未达到反消费主义的程度(中性描述,不含褒贬),这种程度的差距或者是因为海德玛丽无意对此进行深入的思考,也有可能是因为她志不在“反”,而在于其他的一些东西。

在不与反之间,可以看出海德玛丽这种理念中的不完全性,也反映了她的一些不确定性和随机性,这种不确定性和随机性几乎追随着她的一生。

对我来说,她口头上所说的追求的东西,太虚了,她总是在说想要整个社会的人都快乐起来,最常提及的稍为实在的一个理念是找到一种人与人真诚相处的生活方式。

这仍然是一个非常非常大的理念,甚至用“宏愿”来形容也绝不为过,但却被海德玛丽过分简单和草率地落脚到不消费(不花钱)这个非常具象的行动上。

她将现实中人与人之间这种过分计较得失的相处模式几乎是毫无由来地认为其中的关键是金钱及其负作用,中间的逻辑其中是没有被好好撸清楚的,至少内文没有进行详细解释。

在内容逻辑上,第三章与前面两章的跳跃非常大,我完全没有办法从第三章开头简单的一段话就能够理解她的这种转变究竟是如何发生的。

对我来说,她的这个不消费的决定,更像是她脑子一热产生出来的概念,就像她做其他事情一样,比如创建供求交换中心,就是她从收音机里听到的那个来自加拿大的新闻的一种简单复制。

这种转变不是来自于个人对生活的深思熟虑、缺乏方向感,更多的是对随机的外界环境所作出的一种反应,只不过她比较擅长将一件事坚持得比较久而已。

这也是为什么她一直在追求改变但总是有一些力有不逮的感觉,时不时看似突如其来的孤独感也在印证着这一点,她是否快乐和满足并不由她是否坚定地从事着自己所相信的事业所决定,反而常常被周围的环境所影响,比如在乡村中长期与世隔绝她就受不了了。

我觉得不消费这个理念其实是没有办法帮她达到那个梦想的。

那是一个很棒的梦想,但方向感觉走偏了,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她也确实提出了很多值得学习的理念。

比如在交付价值中如果过分注重即时性的等价,就会大大削弱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连接,由此而产生的信任感也会消失,这是反市场经济的一个很好的洞察。

因为市场经济本质讲求的就等价交换,追求即时性的等价交易让个体成为锱铢必较的猛兽,一步步地砍断自己与他人所有的非价值联系,最后成为一个绝缘体,一个孤岛,但却预计不到自己无法承受由此带来的孤独感。

这一点也是消费主义和社会的弊端,但我觉得不是那种必须要毁灭它的那么严重的弊端,这个弊端其实是可以监管和控制的。

单纯的推广不消费的生活理论,武断地否认金钱作为货币单位的作用,其实是没有看清消费社会的本质及其所带来的陷阱:它制造了一个虚假的自由,让个体成为自己最大的剥削者,自己成为自己的囚牢(《倦怠社会》,韩炳哲著)。

想要通过推广不消费的生活理念来达到个体之间友好相处,有点南辕北辙、甚至是掩耳盗铃的感觉。

起码我觉得这不是一个应该着重发力的地方。

而且更重要的是,很多与不消费理念紧密相联但又非常重要的问题,都被轻描淡写地忽略掉了。

比如,她的所谓不消费其实是靠着各种不同人的救济来实现的,背后所依托的其实还是她自己要反对的这个消费社会,她在这种交换服务中所感受到的自由和独立,其实并不是真正的自由和独立,她的这种生活新形态的基础仍然是消费社会。

这多少有点让她的这种理念显得相当尴尬。

更何况的那些经历中参杂了非常多的幸运因素,比如不怎么生病,比如突然消失的牙痛,这些严重起来其实都足够让她的这个计划失败,她能够成功,幸运因素占据了非常大的比重。

另外,她的这种不消费不拥有财产的生活模式,其中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就是会带来归属感的缺失,这个问题也是被作者几乎是糊弄过去的,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深入思考。

比如在帮他人看房子之初,她用来解决这种对于非己房屋的陌生感和归属感缺失的办法竟然是点燃鼠尾草清除能量场,这就有点变成玄学了。

浅浅读一下就好了,细究就会吐血。

最后我想问作者,写到最后她还知道自己在写什么吗?从第四章开始,内容全部散架了(其实第三章也没有好到哪里去)。

就像《老友记》中 Chandler 对 Joey 说的,Do you even know you are still talking?

无钱幸福读后感(七)

如何不花一分钱在现代社会自如地生活?如何摆脱金钱的限制,减少城市人群的贫困与孤独?在大多数人眼中,解答这两个问题或许无异于痴人说梦,但现实中却真有那么一群人尝试以行动应答之,海德玛丽·施韦尔默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海德玛丽出生于二战期间的东普鲁士,幼年在战乱逃难中度过。成年后,她担任过教师、心理咨询师,创立了风靡德国的“供求交换中心”,并以自己为试验品,放弃财产,践行不消费主义,一生致力于实践并传播其理念。《无钱幸福》即海德玛丽晚年自传,书中记录了她的流浪岁月、学习生涯、创建交换圈的经过以及不花钱过日子的生活试验。

不论在现实生活还是虚构作品中,金钱与人生的关系都是一个恒久存在的主题。然而,不管 “钱乃身外之物”等名言警句说得如何响亮,金钱至上的社会风气如何为大众所抱怨,生活在世俗惯性中的绝大多数人依然选择适应游戏规则,遵循“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的原则行事,将获取财富视为人生目标。阅读这本书,也是因为我自己正处于人生选择的交叉路口。这路口像是通往千万条路,又像只通往一个死胡同。我在个人梦想、行业前景、岗位优势、薪资高低、生活条件、家庭未来等诸多与理想、现实相关的因素中迷失了。金钱是当下的我非常关心的东西。少年时我曾以为自己能够奋不顾身地追求理想而无需物质丰沛的生活,但随着年岁增长,我渐渐发觉我的生活不只是属于我的生活,幸福也并非仅取决于个人成就,家庭责任也将落在我的头上。追求个人的自我实现意味着冒险和挑战是家常便饭,包括物质在内的其他因素均需让位于理想;维护家庭的平安幸福则要求个人累积物质财富,寻求稳定生活。年轻的我不肯放下“既要又要”的妄想,但现实中两者的冲突使我必须做出选择。踌躇之时,我不断地拷问自己:我果真能视金钱如无物吗?即便此刻的我有勇气有资本,我能确保今后不会后悔且拥有再选择的余地吗?

海德玛丽却似乎没有这样的顾虑,她将自己的人生投入试验,证明了金钱与自由、幸福之间的相对独立性。那么,是什么促使她追寻“无钱幸福”,她又是如何实现“无钱幸福”的呢?理想与现实产生冲突时,她是如何应对的?在消费主义、拜金主义大行其道的现代社会,又是什么支持着她逆流而行,勉力创造别样人生?这要从她的根本理想谈起。

理想萌芽自其童年经历的沃土。1944年,刚满两岁的海德玛丽就随家人踏上了逃难之旅。作为难民生活的日子里,她与家人颠沛流离,感受过饥寒交迫,目睹过人间惨状,也感受过来自陌生人的温暖。面对残酷的逃亡生活,陌生人的善意使她开始向往融洽和谐的“交换与分享”、“给予和接纳”的关系,而隔绝了荒芜现实的纯真童话则激起了海德玛丽对理想世界的渴望,让她坚信“爱的力量总能战胜邪恶”。那个悲伤的难民女孩郑重地发下誓愿:要尽一切所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在那样的世界里,战争将不复存在,每个人都能有尊严地活着。

宏大誓愿落在行动中体现为对人生使命的不懈追寻。渴望改变世界的小女孩渐渐长大,先是志愿成为能使他人生活得更幸福的教育者,但理论与实践的冲突使她陷入情绪低谷,挫伤了她的教育热情。后来她历经结婚、生育、离婚,尽管几乎要被种种不顺几乎变为生活的傀儡,当初那个“让世界变得更好”的誓愿却得以再度激发。个人生活的混沌、耳闻目睹的贫富差距与人情冷暖都让海德玛丽感受到行动的迫切性。她从身边小事开始做起,为没有文化氛围的城市创建供公众展现自身才华的创意社区,在报纸上撰写社会人际关系相关的专栏文章。当意识到教学工作无法直接推动社会进步之时,她便毅然决然辞去教师的铁饭碗,参加心理咨询培训。成为心理咨询医师后,海德玛丽发现,虽然她有心帮助失业者、乞丐等被社会边缘化的群体,但无法摆脱市场规则,帮助缺乏治疗意识与费用的贫困人群;在人与人之间彼此孤立的社会中,心理治疗师所起的作用不过杯水车薪。抱着这种遗憾,海德玛丽继续寻找人生方向,并成功在52岁这一年创立了能够再分配供求关系、促成新型人际关系的服务共享类社团“供求交换中心”。“供求交换中心”持续运作了多年,但海德玛丽明白,对大多数参与者来说,这不过是他们参加的一个普通协会而已,“供求交换中心”对于改变社会而言依然作用微小,于是她继续寻求新的改变。为更有力地传达自身理念,海德玛丽选择将自身变为实践理想的案例,试图证明生活可以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换与分享得以维持,而无需依赖金钱。她散尽家产,取消保险,通过给予服务获取住宿权、食物、衣物,结果不仅成功实现了“不花钱过日子”的目标,还提高了生活品质,获得了劳动自由与精神自由。读者或许会觉得试验进行到这一步已算成功,海德玛丽也应当心满意足了,然而她还是不甘心——她认为自己还是没有实现当初的誓愿,依然没有改变外面的世界。对此,她在继续“无钱生活”试验的同时不断扩大、更新传播理念的范围和渠道,通过前往他地交换圈或高校宣讲、旅游时与同行旅客攀谈、接受报社和广播电视等媒体的采访等方式与公众建立链接,更有效、更广泛地传达理念。海德玛丽在实践理想之路上从未停下脚步。

从海德玛丽的经历中可以看出,追寻“无钱幸福”的动力源自其“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誓愿。海德玛丽重视个体价值与个人尊严,希望缩小贫富差距、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她的理想世界中,每个人都为自己负责而又相互依赖,人与人之间既独立又亲近,资源分配合理,没有贫富之分,没有冲突或战争。现实世界则不然:市场异化了原本作为一般等价物的金钱,而金钱异化了人,分配的不均衡制造了种种潜在冲突,人成为了金钱的奴隶而非主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因金钱变得彼此孤立、疏远。因而海德玛丽试图通过削弱金钱在个体社会活动中的影响力来证明由给予和交换构成的社会关系是成立的,摆脱金钱束缚的生活是可实现的,平等、幸福的世界是可以由每个人共同创造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追求“无钱幸福”并非否定金钱在社会中的作用,而是希望改变人们对金钱的价值判断,使大众不再认为金钱至上,从而挣脱金钱对生活的控制,展望新的生活。

然而实践理想并不简单。不论是“供求交换中心”的运作还是“不花钱过日子”试验的展开,海德玛丽都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难题。“交换圈”供求关系的平衡、人际冲突的处理、服务质量的评量、“交换圈”本身对社会的影响力等等,都是作为发起人与负责人的海德玛丽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无钱生活试验除了本身存在断食等风险以外,还会招致意见相异者的攻击。面对这些常人难以应付的挑战,海德玛丽也曾退缩过,但她凭借着坚定的理想和强大的精神力量迎难而上,坚守信念直到生命尽头。行动上,对于“供求交换中心”运营和无钱生活试验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海德玛丽会想方设法加以解决,如当发现“供求交换中心”气氛沉闷、交流不畅时采用故事表演的形式促进沟通,又如为了开展无钱生活试验而选择以看房换住宿、食物的方式维持生计;对于困境和情绪,她同样坦然直面:当脑力专长不足以维生时,即使不适应也热情投入体力工作中而不自怨自艾,感到恐惧时选择接纳而不是对抗,身陷孤独时化情绪为行动,而不是停留在原地听之任之。信念上,海德玛丽幼年时关于世界的美好愿景一直是驱动她克服困难的力量源泉,她并不想成为另类,既不想成名也不想被贬低,只不过“一如既往想寻找一种方法,让人与人之间能够更好地相处”;此外,对神的信仰、对“灵性”与奇迹的信赖也是支撑其勇往直前的重要力量:对神的信仰给予她作为人类一分子的使命感,对“灵性”与奇迹的信赖让她相信自己并不孤单。

海德玛丽特立独行的试验常常招致质疑、遭受冷落,她的部分观点与做法的合理性也确实有待商榷,但这并不妨碍她成为一个令人敬佩的榜样,也不妨碍她的经历给予大众有益的启迪。或许是受时代与社会文化环境所限,海德玛丽对“灵性”的迷信、对本能的推崇、科学意识的欠缺使她的部分观点缺乏说服力,如认为“守护天使”真实存在,重视本能的力量,认为人体有自愈能力而不需要现代医学等;她的部分做法也有失妥当,如未仔细了解金钱的性质与作用、未全面考虑“交换圈”的运行机制就仓促创建“供求交换中心”,又如将“不花钱过日子”试验中克服风险的方法托付给偶然性与精神力量,而不寻求理论依据,试验本身也难以复制。尽管如此,海德玛丽与其经历依然不失为能够启发我们展望新生活的榜样与样本。

海德玛丽是清醒的理想主义者、高尚的入世者、果决的行动者。她怀有崇高的理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要做什么,不为阶段性成就或挫折动摇;她对人类同胞尤其是边缘群体持有深切关怀,对人类共同利益保持紧密关注,对帮助他人、投入生活充满热情;她具备强大的行动力,穷毕生之力实践理念,面对失败锲而不舍、愈挫愈勇,在不断的尝试与追寻中切实地改变了他人与自身的生活。

海德玛丽的人生始之战乱,充盈于理想。她志愿使世界变得更美好,使他人的生活更美好。读完全书发现,与海德玛丽所面临的选择相比,我的困境显得微不足道了,连同我的踌躇也显得幼稚了起来——她苦恼的,是寻找人生使命,是如何实现人生使命,那使命关涉弱者与社会,关涉人的价值,而我的迷茫则仅仅与自身有关。她的视野远比我辽阔,她的理想远比我高尚。所以在她的经历中,我也找不到能使人解脱于纠结的办法——她根本不纠结,从来都是坚定不移。我可能终归是栈恋于平凡生活的普通人,只能作为读者为她叹服而无法效仿她的人生。然而,尽管海德玛丽站位之高、视野之广、品质之超人更使她“摆脱金钱”的极端试验显得遥不可及,她以真实的生活为被俗事裹挟的世人展示了一种别样的可能性。她证明“无钱生活”是可以幸福的,她证明人是可以自由选择并拥有全新生活的,她证明一生追求理想是可以无怨无悔的。我深受鼓舞。

“星星银币”的童话里,善良的女孩倾其所有帮助他人,坦然接受命运带来的一切,最终得到了上天赐予的星星银币。海德玛丽以身试险,赌上天不会让她在孜孜求索之途上陷入绝境,赌摆脱金钱束缚的人生最终能换来“星星”变的“银币”。她成功了,“星币”就是她所得的自由,以及生前与身后给予他人的恒久勇气。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