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手抄报谈论了学习的重要性和无限可能性。文章比喻学习之路就像书山有路,永无止境的学海就像无边无际的大海。只要勤奋学习,不断进取,就能开拓自己的知识之路,不断超越自我,实现人生的更高境界。
第一篇
有一句话,一直激励着我勤奋学习,它就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话也是我一直以来的座右铭。
记得在四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来临之际,数学老师布置了一大堆很难的题目给我们,我一个一个慢慢攻克,可是有一个题目我想了半个多小时也没有想出来应该怎么做,我便准备收起来,等明天老师讲。
这时,下班的妈妈回到了家,见我收拾东西就问我:“作业写好了吗?”“写好了,不过有一题不会,老师明天会讲的。”我说。“你是忘了你的座右铭吗?需要我再告诉你一次吗?”妈妈严肃地说。我如梦初醒,忙回答:“不了,我知道该怎么样做了。”说完连忙打开练习本,找到了刚才不会的那一个应用题,打开台灯坐在椅子上面继续低头沉思起来。突然,我灵光一现,想到了一个之前从未想到过的解题方法,思考了许久之后,我感觉到这个方法是十分值得一试的。于是,我开始一步又一步地试验,突然有一步又出现了问题,我立即想出方法一路过关斩将,终于把题目解了出来。
从那以后,我做任何事都不轻易放弃,勤加练习,正如我的座右铭——“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1/14页第二篇
《三爱学生读本》刚发下来时,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因为它是由一个个的小故事组成的,浅显易懂。但就是在这一个个小故事中,却透出了深刻的道理,真不谓“小故事大道理”。
在这本书中,首先讲的是《爱学习》。我们还是小学生,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而《爱劳动》与《爱祖国》都是在学习的基础上才能展开的。所以,最吸引我的,当然是《爱学习》这一章节。在这一章节中,向我们展现了许许多多古人刻苦学习的事迹。学习,就离不开书,最感动我的,则是“范仲淹划粥苦读”这个小故事。
范仲淹是我国宋朝人,他是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家境很不好。家里越是穷,就越发勤奋刻苦,以求出人头地。范仲淹常常读书到深夜,为了抵制自己的疲劳,困了,就用凉水洗脸,然后接着读书。虽然书能读,但令他们家最头痛的,是吃饭的问题,不用说饭菜有多美味,就连吃都吃不饱。他每天都煮一盆粥,用刀切成四块,早饭和晚饭各吃两块,就上咸菜,这就是他一天的饭食。范仲淹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刻苦读书,最终成为了宋朝伟大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写出了不少名垂千古的佳句。可是,现在的我们生活条件这么好,不愁吃穿,但是我们有范仲淹这样的读书精神吗?我们的生活条件、学习条件这么优越,但我们懂得珍惜吗?我们买一本书,是不是从前到后完完整整地读过呢?大家都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轻而易举的成功,只有付出了千百倍的努力,才会有骄人的成果作为回报。让我们向范仲淹学习,学习他的刻苦努力,学习他的坚持不懈。
学习,给我们带来了知识;学习,给我们带来了快乐;学习,给我们带来了收获。让我们一起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吧!
2/14页第三篇
在我的人生道路上,有一句话一直激励着我前进,陪我走到今天,那就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每当我有题不会的时候,就会用这句名言激励自己。
今天我回家吃完饭就开始写作业了。作业不是很多,而且我想早点写完早点休息,我最后只剩下《每日一题》了,我写到最后一题的时候,我不会了,我一直在想,一直在想,想到九点半,我还没有想起来,我想老师明天还会讲,让老师讲吧。我洗了洗,穿了睡衣准备睡觉,我躺在床上,看见我的墙壁上有一句名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就这14个字激励了我。我起床,拿着我不会的这道题,数学老师讲过,数学就像拆机械一样,一步一步把这道题拆下。果然,通过我一步一步拆,找到了解题思路,这道题被我解答出来了。
古今中外所有成功的人,在成功的背后都淌了汗,比如张衡、爱因斯坦、居里夫人……是勤奋铸就了他们的辉煌,是勤奋书写了他们光荣的篇章!
从我的座右铭,我懂得了:要从失败中反思,吸取教训。要拼搏奋斗,对未来充满憧憬与希望,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灿烂天空。
3/14页第四篇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正如歌德所说,读了一本好书,就好像能知道作者内心的想法,仿佛在和他交谈一样,令人鼓舞,使人受益匪浅。
当考试考砸时,书就是我倾诉的对象;当获得荣誉时,书就是和我一起庆祝的朋友。无论身在何处,我都会怀揣着她,分享我的喜怒哀乐,伴我同行,一起去饱览祖国的青山绿水。
四、五岁时,我对文字很陌生。爸爸妈妈就常常为我表演,阅读书中的情节。而我也时常被逗得捧腹大笑。经过爸爸妈妈十分形象有趣的表演,和她们的激励鼓舞,我对书渐渐地产生了兴趣。
六、七岁时,我就已经开始阅读《安徒生童话》了。每当我拿起她,就再也放不下了。一日三餐的饭点,满桌的佳肴,都吸引不了我这只书虫,我也开始了回拒“不嘛,不嘛,再看一会儿嘛”。
九、十岁时,我喜欢上了外国名著,尤其是巴尔扎克写的《人间喜剧》,他把人物写的活灵活现,令我赞叹不已。仅短短的两个月内,我就阅读完了《人间喜剧》的全套,共有十几本呢。接着,我又开始了新的启程——《红与黑》、《小王子三部曲》、《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巴黎圣母院》等。
面对美景,有人只会说“真好看”,有人却能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感叹人生,有人只会说“年轻真好”,有人却能脱口而出“鲜衣怒马少年时,一日看尽长安花”,腹有诗书气自华。
书如同春日扁舟行的放歌,仲夏亭榭里的弄弦,深秋山林中的独步,隆冬炉火旁的倾谈。世间之书好比一桌盛宴,唯有肯下功夫深耕者,才能领略这世间百味。
4/14页第五篇
在老师和家长的轮流轰炸下,我似乎第一次感觉到了我们肩上的担子不轻,生物地理毕业会考,被称为绝对不能考差的科目。
很多时候,我下意识的不想去这些。
可是,可是,似乎我们都不得不去面对。
有很多哥哥姐姐都在跟我说,要努力努力,以亲身体验来劝诫。其实,我都知道。我都明白这些道理。
可是,明白并不代表行动,可是现在,我想应该做些什么了。
学海无涯,苦作舟。就让我们苦上一阵子吧~!!
5/14页第六篇
篇一:书山有路勤为径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是一句从小背到大的诗句,但是对于这句话出自何处却不可得知。只知道这句话的大概说的是学习要勤奋,吃得了苦。对此我深信不疑。
例如我国近代着名的文学家、翻译家,清末举人林纾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林纾小的时候由于家贫,买不起书,往往借书而读。他每天晚上坐在母亲做针线的油灯前捧着书孜孜不倦地苦读,一定要读完一卷书才肯睡。由于家穷,加上读书的劳苦,他18岁时,患了肺病,连续10年经常咳血,但他卧病在床上还坚持刻苦攻读。到22岁时,他已经读了古书2000多卷,30岁时他读的书已经高达一万多卷了。
他不懂外文,就采用世人很少见的翻译书的方式:先后由十多个懂外文的人口述,他作笔译,将英、法、美、俄、日等十几个国家的1700余部名着翻译成中文,开创了中国翻译外国文学着作的先例,影响很大。康有为将林纾与严复并列为当时最杰出的翻译家,称赞说:“译才并世数严林。”
读书勤劳吃得苦的不仅只有我国可见,在全球范围内比比皆是,例如恐怖小说大师斯蒂芬。金。
他在一年之中的每一天里,几乎都做着同一件事:天刚放亮就伏在打字机前开始一天的写作。然而他成功经历却十分坎坷。在他成了世界上着名的恐怖小说大师后,整天稿约不断常常是一部小说还在他的大脑中酝酿时,出版社高额的定金就支付给了他。可他仍然是在勤奋的创造中度过的。斯蒂芬。金的成功秘诀很简单,只有两个字:勤奋。一年之中,他只有三天时间是例外的,不写作。这三天是:生日、圣诞节、美国独立日。勤奋给他带来的好处是,永不枯竭的灵感。
成功的秘诀也许有很多,但我认为“勤”是最为有效的。正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便应该是这个道理吧!
篇二: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_650字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是爸爸经常拿来鼓励我的一句话。也是我最爱听的一句话。
记得那是一次数学测验,我只考了85分,我十分失望,又害怕极了,生怕一回去我就会被爸爸妈妈骂,说不定还会被打一顿呢!毕竟这是我不该有的分数。
放了学,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回到家,写完作业,吃完饭,我仍迟迟不肯拿出试卷。这时,妈妈开口了:“宏宏呀,这次数学考得怎么样呀?”我听了,差点把刚喝下去的水给吐了出来。哎,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呀!我在心中暗想。于是,我慢慢吞吞地走向书包,拿出考卷,交给妈妈。妈妈看了试卷后,脸上的笑容没有了,愁眉紧锁,还露出了失望的表情。然后,妈妈吧试卷放下,说:“哎,肯定又没好好复学,又跑去玩了。”说完,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向了房间。这时,爸爸也走了过来,望了一眼考卷,在考卷上签了名,便上书房去了,爸爸的沉默比妈妈更恐怖,更令人毛骨悚然。
第二天,爸爸在我临上学前送给了我一幅字,我打开一看,上面写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四个大字。我看了又看,终于明白了爸爸的寓意。于是,我便开始勤奋学习。在第二次的测验中,考到了100分。
还有一次,我的作文在我们班里写得最好,得到了老师的表扬。我开心极了,回到家里向爸爸夸耀自己,原以为能得到爸爸的夸奖,没想到,得到的却只是一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生气地回到房里,想了又想,忽然明白了爸爸的用意,他是想让我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我不能骄傲自大,否则是会退步的。此后,我再也没有骄傲过,心里一直都藏着一句话:“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是啊,知识的天空是无边无际的,我们永远都只是一只小鸟,不能自满,也不能懒惰,否则永远也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我们要像一块干燥的海绵,不断地允吸着知识的露汁。
6/14页第七篇
勤奋是一把钥匙,开启知识的大门;勤奋是一股清泉,浇灌智慧的鲜花;勤奋是一把利剑,劈开困难的荆棘,勤奋是通往书山的唯一路径,是学海的唯一海岸。
不是每一条小溪都能汇入大海,不流动就会成为死水;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长成参天大树,不生长就会成为空壳;不是每一颗星星都能发光,不闪耀的便是陨石。勤奋是一个人成功的必要前提,勤奋可以浇灌成功之花。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从小十分刻苦。被他用坏的毛笔可以堆成一个小山,洗毛笔的水都被染黑了。有一天,王羲之聚精会神的在书房练字,忘了吃饭。丫鬟送来了他最爱吃的馒头和蒜泥,但他好像没看见似的,仍然埋头专心致志地练字。丫鬟没有办法,只好告诉夫人。只见王羲之拿着一个沾满墨汁的馒头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后来,经过很长时间的勤学苦练,成为了一代“书圣”。练就了“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字体。
战国时的苏秦,夜以继日的读书,因为实在是太累了,就用锤子刺腿来使自己的头脑保持清醒。最终成为了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谋略家。汉代的孙敬,为了防止读书时打瞌睡,便用绳子把自己的头发系在房梁上只要一打瞌睡就会被扯醒,后来,孙敬成为了汉代著名的政治家,纵横家。这就是流传古今的“悬梁刺股”的故事。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付出的勤劳和成功是成正比的。如果我们没有播种种子,没有浇水,没有施肥,没有修剪,又怎么可能长成参天大树。我们要用勤劳的汗水浇灌它,让她绽放出娇艳的花朵,秋天硕果累累,这棵树的果实一定是甘甜的。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年四季,那么青春就是生机勃勃的春天,春天是奋斗的季节,是播种的季节。青春是美好的,转瞬即逝的,如果我们用青春美好年华做四十岁以后能做的事,那要青春干嘛?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不是用来挥霍的。我们要努力奋斗,攀上书山的顶峰,欣赏“一览众山小”的雄浑壮丽。
只有勤奋才能战胜困难;只有勤奋才能超越自我;只有勤奋才能改变人生;只有勤奋才能获得成功。
7/14页第八篇
古有孔子:“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现有偶们:“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
“学海无涯苦作舟,苦于面包小米粥”学生的生涯是永无尽头的,活到老学到老是知识分子一直追求的理念。对于我们,早晨的能量来源---只能是面包加米粥了。。。。现在我们最大的愿望莫过于逃出学海,更不用谈什么学到老了。话虽真么说,但谁又能逃出那学习的五指山呢?无非是在被功课折磨得腰酸背疼时抱怨几句,长时间我们还是会泡在书中,领略那书中别有一番的情趣。
书中的情趣只有有心人才可以体会到的,读书时心神安宁。入微时,方可不受外界打扰。书中的世界千变万化,读书要学会选书,品书。而学习则要学会制定计划,不折不扣的履行计划。
学海无涯,古圣贤的例子。让我们更加懂得知识的奇妙学习之乐趣所在。我们努力去学习中华文化,让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通过我们这一带完好无缺的保存下去!
姓名:杨泽茸
8/14页第九篇
学海茫茫,书山巍巍,不是苦学的人是无法攀登到知识的顶峰的,更不可能“一览众山小”。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教学三十年的地理老师,面对学生的大小黄鱼问题,一时语塞,最终说了“不知道”。三十年,可以想象那位地理老师经验多么丰富,知识多么渊博,然而却被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难住了,可谓学海无涯。
是的,学习是无止境的。我想大家都看过这样一篇文言文:《两小儿辨日》,文后写到: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孔子知识渊博,见多识广,也不能决定一个小小的问题,可谓学海无涯。
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曾说过:“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既然人天生不是什么都知道的,就得问,问明白后,又有新的问题,可谓学海无涯。
不是吗?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李时珍尝遍百草,编写出《本草纲目》;今天的名人刘翔03年黄金联赛夺得铜牌,但他还不知足,终于在04年雅典奥运会冲出“黑色堡垒”,刮起“黄色旋风”。但是,我们身边有一些人,打了几个一百分,就骄傲自满;会了几道数学题,就要与华罗庚一比高下,不自量力。
“飞瀑之下,必有深潭。”只有牢记学海无涯,才能虚心好学;只有牢记学海无涯,才能不断进取;只有牢记学海无涯,才会炉火纯青,登峰造极;只有牢记学海无涯,神奇的大千世界才会在你的面前五彩纷呈,摇曳多姿,才能用你闪光的丝线编织出一个美丽的梦。
9/14页第十篇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小学生,努力学习和珍惜时间的道理我们已经再熟悉不过了。回首小学生涯,那一次次的努力让我记忆犹新。
刚上四年级的时候,我还是一个天真、好玩的男孩,丝毫没有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几次小测试,我的成绩都还不错。于是我便放松学习,贪玩起来。不久,期中考试如期而至。别的同学胸有成竹,自信地面对考试。而我却因为贪玩错过了复习的好时机,成绩自然一落千丈。
考试过后,我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打击。抬头看到教室的墙上贴着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标语,平时习以为常,并没有什么感觉,但仿佛那一刻,我一下子意识到了这句话真正的含义,懂得了“勤”的重要。
我暗暗下定决心,“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话就成了我的座右铭。渐渐地,我已经将学习视为一种习惯。每到空闲时间,我再也不去游戏打闹,手中总会捧着一本书,不断汲取知识。在我的努力下,和别人的差距终于在不断缩小,我的成绩也重新名列前茅。
现在回想起来,那真是一番别有滋味的经历啊。现在的我,虽然没有了当时的天真,但学习的脚步却从未停止过。我坚信,人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成功。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诗,就像一把钥匙,带我打开了知识的大门。
10/14页第十一篇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话已经在中国流传了几百年了。自古人们就开始读书,努力学习,热爱读书。但对于现在的人来说,读书学习竟然成了一种苦。但是,我赞同学海无涯乐作舟的这种观点。
现在,学习对现在的学生来讲是一把架在脖子上沉重的枷锁。但对于我来讲,读书学习是一种乐趣。人们都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是一种乐趣,是一种消耗时间,却让你学渊广博、陶冶情操的一种好的方式。拿我们刚学过的《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来讲,文中的“我”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仍不放弃自己的追求,仍不放弃读书,可见他那么喜欢学习读书。他把读书认为是一种可贵的学习,认为这是一种追求。
在生活当中,我有个朋友,她很喜欢学习,她认为学习不只带给了她乐趣,也带给了她许多真心朋友。曾经她为了读书,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天一夜才出来。出来后居然说了一句“这道题中终于破了出来了。”我是受她感染,才知道读书是多么有乐趣啊!读书是可以分很多种,但当你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时,那你便是成功了。
最后,我还是认为我综合上述所说是正确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1/14页第十二篇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的心爱之物就是那生活中最常见的事物——书。书,在生活中是那么的常见,很多人都认为书是一种非常普通的事物。而在我的心里,书是我的人生伙伴,我的人生离不开书。
书,由一张张白纸和产一滴滴黑墨组成,它是那么的普普通通,但内容却是那么惊险刺激、美好幻想。每当我在书店里看到一本内容新颖的书,我就会立马拿起那本书,迫不及待的看起来。可当时间太晚,书又看到精彩情节时,我就会请求爸爸把这本书买回家。因此,我家的书柜里的书很多都是我向爸爸求来的。
每当我拿起一本书,我就会进入到书的海洋,变成海洋里的一条小鱼,沉浸在书中的情节里。就拿我前段时间删看完的一本书,现代儿童儿学作家张天溪的《宝葫芦的秘密》来说吧。当我看到故事主人公王葆得到宝胡节时,我也跟主人公一样的兴奋和激动,当我看到主人公王葆小心翼翼的把宝葫芦藏起来时,我也跟他一上样的害怕,生怕被别人发现了宝葫芦的秘密;当我看到主人公王谋突然梦醒时,我也跟王葆一样如梦初醒……拿起一本书,就仿佛来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可是时光总是太霸道了,还没看完一本书,就好几个小时了,就不能让我参观完这个新世界。
书的外表不好看,但不代表内容不好。一本好书不需要大力的推广,只要书的内容好,自然会火起来。
我喜欢书,它带给我许多人生哲理,我赞美书!
12/14页第十三篇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黄颜如玉”,而我不为黄金屋,不为颜如玉,只为了满足自己对读书的渴望!
古人常说:“开卷有益”。是的,图画书是启蒙;童话书让我有了童真的幻想;而到了现在,我迷上了散文和小说。一切,让我这么个井底之蛙开阔了视野……
冰心奶奶的散文《图画》“四月江南无矮树,人家都在绿荫中”,此情此景,构成了一幅清美的图画,意境优美;我爱晏殊的《木兰花》“天涯海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抒写人生离别相思之苦,感慨人生短促聚散无常的落寞;我赞同贾宝玉的“纵有溺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的表里忠一的态度,也推崇《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为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奋图强,永不停息的精神;我感慨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得丹心照汗青”般碧血丹心为国尽忠人赤红炽热的心,也欣赏陆游的《金错刀行》“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腹中有书”里说到,要做到腹中有书,首先要热爱读书;第二,读书要有理想;第三,读书要勤学苦练,如果没有做到以上几点,我觉得就不配说读过书,读好书,更别说是爱读书。
写人简单做人难,一切只为九个字: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
13/14页第十四篇
从远古时期到近代文明,从远古社会到现代主义新时代。五千多年的华夏历史文明,历史的长河浩浩荡荡,势不可档。此间,人类的发展进步,都离不开一个恒古不变的主题---学习。
《晚餐桌上的学校》一文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只要不断学习努力学习,才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生命有限,而学海无涯,我们成为怎样的人,决定于我们所学到的知识。”这句话已成为我的座右铭。
从第一把石斧的诞生,第一辆火车跑在华夏的大地上,从第一架飞机翱翔在天空中。这都凝聚着中华民族同胞们勤劳的汗水和心血,子曰:“学而实习之,不亦乐乎。”是的,作为一个中华民族的接班人,我们应该具备这个素质,那就是努力学习,坚持学习。
有一次,我在向爷爷请教写作技巧,如何开头?如何收尾?中间往哪加名言?应该在哪加名言?爷爷一个一个细细给我解答,但我听了一会儿,就不耐烦了“:行行,我知道了。”爷爷说“:那好,你给我把这篇文章拟一个大致提纲,然后把这篇文章拟一个大致内容,再把三句名言加在里面。还有我刚才给你讲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全部用上,再写一个开头,一个结尾。”
我以为这是小菜一碟,但没想到,我才写了一会儿,肚里的墨汁便用尽了,也不知该怎麽办。这时,爷爷走过来语重心长地说“:我就知道你刚才只听了个皮毛,还没细细地把写作的道儿悟出来。才故意为难你,你现在还小,根本不懂得时间多麽宝贵,要学的东西太多了。”从这以后,我也不再偷懒,认认真真完成老师的每一项作业。
有人经常抱怨学习苦,学习累。是啊!大凡学者,谁能不吃几个苦头呢?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肌,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力。我们何不把吃苦当做人生中的重要部分,期待柳暗花明的又一村呢?
14/14页